三品知音──《伯牙绝弦》课堂实录与点评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847918 上传时间:2018-04-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品知音──《伯牙绝弦》课堂实录与点评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三品知音──《伯牙绝弦》课堂实录与点评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三品知音──《伯牙绝弦》课堂实录与点评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三品知音──《伯牙绝弦》课堂实录与点评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三品知音──《伯牙绝弦》课堂实录与点评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品知音──《伯牙绝弦》课堂实录与点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品知音──《伯牙绝弦》课堂实录与点评(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初读、侃侃聊聊:师:学文言文,你觉得最难的是什么?板书:难生:我觉得学文言文最难的是断句和理解意思。生:我觉得应该是了解文章其中的含义。生:我觉得是要了解文言文中人物当时的心情。师:这么难的文言文,你觉得你要做到哪些,这篇文言文才算学会了呢?学会的 标准有哪些?板书:会生:能够在现场表演出来。生:能通顺地把它读下来。生:能把它翻译成现代的白话文。师:再提高一个层次,怎样才能算是学得比较好呢?板书:好生:能了解文章的意境。生:可以仿写。生:揣摩人物当时的心情。生:从故事中悟出所含的道理。师:那今天,你既是一个学生,又是一个小裁判。用双重的身份进入课堂。一边 学,看看解决了难点没有,学会了吗;

2、评一评,学习过程的感觉怎么样。(点评:课堂的导入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出发,营造有效的学习氛围,引导孩子 谈学习的困难,以便教师顺学而导,依学而教。同时强调孩子在课堂上的双重身份,也体 现了新课堂的民主。 )、延伸背景:师:齐读伯牙绝弦。俞伯牙,故事的主人公,你有哪些初步的了解?结合你 学习时候搜集的资料简单说一说。生:他弹琴弹得非常好。生:俞伯牙是个重情谊的人。生:俞伯牙和钟子期是对知音。师:这堂课,就让我们走进高山流水,走进俞伯牙高超的琴艺之中。、品读课题:师:同学们,再读课题伯牙绝弦。师:“弦”是什么,谁知道?生:琴上的弦。师:嗯,看,这就是弦,对于鼓琴而言,弦就是琴之魂哪。出示课件同学们再

3、看 “琴”字,它上面的个“王”,如果我们把它连起来,它就像丝丝琴弦。古人在造这个 字的时候就是用象形的办法,把琴弦标注出来了。可见,弦对琴来说是多么重要啊。(点评:说文解字,对“弦”的适度讲解补充学生知识经验不足,点明“弦”是 琴之魂,有利于对后文俞伯牙“破弦绝弦”举止的理解与情感的共鸣。此设计巧妙。 )师:那“绝弦”的“绝”,怎么理解?生:断绝。师:看,你会利用注释,会利用身边的资源,不错。连起来,“绝弦”的意思?生:把弦弄断。师:你会颠倒语序,用现代文的话来理解,真好。这文言文的翻译啊,不能逐字 逐句,那么呆板地翻译,要学会变通,要学会模糊地翻译。(点评:孩子容易逐字翻译,从而会产生语义不

4、畅。教师适时强调文言翻译的模 糊性和注重语感顺畅。这一方法值得在小学文言教学中推广。 )师:谁来连起来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生:俞伯牙把琴弦弄断了。师:高声地把这四个字连起来读一读。(点评:题为文眼,充分发挥“课题”的教学资源。对“绝”的理解也为下文埋 下伏笔。 )、读通读顺:师:刚才大家都说文言难读。实际上,既是难点又是咱们必须做的事,那就是 “多读”。请你自己读一读,遇到不通顺时,你可以问问身旁的小老师,还可以看看注释, 争取把它读通顺。生自由读。师:读文言文,应该怎么读才像是一个小古人的模样呢?生:摇头晃脑。生:一只手要将书卷起,另一只手做动作。生:要有适当的断句。师:下面我要听听听咱们六

5、班同学的朗读啦。先数数,这篇课文总共几句话?生:五句。师:行,我请出五个同学。你们五个听好了,一人一句。不过,要连得顺畅,听 起来就像一个人在读。能做到吗?全体安静,开始。生五人连读。师:很好。不过,这五个人读啊,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停顿不当。其实咱们读 古文,首要的就是要读出节奏,要知道,古文原来是没有标点的,现在的标点是今人加上 去的。其实,每一篇古文就像一首歌一样,都有自身的节奏。下面大家请看这种符号 “”。拿起笔,听唐老师读一读,在听出停顿的地方,请你在文中用这种符号标注节奏。 待会儿,你也用这种节奏来试着读一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

6、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刚才有个同学提到了学这课要想学得好,最好要来段音乐,音乐来了。全班 配乐齐读。师:你看,才上课一会儿,咱们已经读正确了,读通顺了。离学会它已经进了一 步。其实啊,文言,就应该是这样逐句地去品味,越嚼越有味道。(点评:学生较少接触文言文,阅读确实有困难,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这种“私塾先生”惯用的“土办法”就是辅助学生正确朗读,理解 文言文的简单有效的好办法。本课就是借助此法逐个解决学生阅读理解上的一个个障碍, 达到古今贯通的教学效果。 )

7、二、感悟、一品:师:同学们,你看,这一句话中,作者写了两个人,用了同样的一个字,什么字?生:“善”。师:是啊,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同学们,说他们是知音,他们真就是 知音。他们两个虽然一个善鼓,一个善听。但,鼓与听之间都有一个相通之处。你觉得他 们是靠什么相通的?生:音乐。生:琴声。师:原来,他们靠琴声相互传递着友情,传递着信息啊。同学们,就凭着对这琴 声、对音乐共同的热爱,来说说在你心中,这是对怎样的朋友呢?生:我觉得他们是一对相知相识的朋友。师板书:相知相识、二品:师:多读一回课文就多一次理解。请大家再往下读。找找具体描写伯牙善鼓,钟 子期善听的句子是哪两句话?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8、,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 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师:你发现了吗,这两句中间还有两个“善”字,这两个“善”,还是善于的意 思吗?那你觉得它是什么意思呢?生:妙!好!师:这个善字很有意思。造字的时候,这两个点,就像人们伸出的两个大拇指在 称赞他,下面的口呢,我们还可以写得大一点,张大嘴巴,大声的称赞,大大的称赞,要 让别人看得见,听得着的称赞。好啊,真棒啊!善哉,谁会读?板书:善生:个别试读。全班读。(点评:全文出现了四个“善”意思不同,尤其是后两个“善”,学生似乎只可 意会不好言传,教师再次通过“说文解字”的办法,梳理了几个学生的表达,理解后的朗 读就能找到夸奖

9、的意思。这部分的字词教学扎实。 )师:由此可见,文言的一字多义,在今后的翻译时候,你可得要小心啦。回到文 中“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你怎么翻译的?生:妙妙妙,高大得犹如巍峨的泰山一样。师:“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呢?再请一个同学来翻译。生:妙极了,好像茫茫的江河。师:来,让我们做个“善读”者,通过我们的朗读,再现当时二人的对话场景吧。生:读相关句子。师:好一个善鼓的俞伯牙,好一个善听的钟子期。在孤寂的俞伯牙的心中,他渴 盼着就是什么呢?生:知音。师:此时钟子期的出现,俞伯牙的心情如何?心境如何?生:他非常高兴有了一个了解自己的人了。师:就是一个“喜”字。板书:喜师:课文还有这么一句总结的话:伯牙所

10、念钟子期必得知。这儿的“念”是什 么意思?生:想到。师:与“念”相呼应的是一个什么字?生:“得”。师:“得”又是什么意思呢?生:理解、知道。师:这一念一得之间配合得是如此的自然,如此的默契: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生:接读: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师:志在流水生:接读: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师:同学们再想想,琴技高超的伯牙还会“念”着些什么呢?生:他会想到炊烟。师:你能不能用个叠词来形容这个炊烟呢?生:袅袅炊烟。师:同学们,你们听,他说的有点像钟子期对伯牙的称赞了。“峨峨泰山、袅袅 炊烟”。这位同学,你能不能像钟子期那般,用简约凝练的话来称赞伯牙琴声中的炊烟呢?生:善哉,袅袅兮

11、若炊烟。师:掌声!同学们再想想,伯牙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美丽的景象呢?生:灼灼霞光。生:善哉,灼灼兮若霞光。生:潇潇春雨。生:善哉,潇潇兮若春雨。(点评:让学生用文中语言的规律来赞美伯牙的琴声,学生自然而然运用积累的 语言来说话,通过这样的师生对话,学生入情入境,领会了“知音”心有灵犀的难能可贵。)师:看来,你们都是伯牙的知音啊。这正是,伯牙所念生:钟子期必得知。师:同学们,单从音乐的角度来看,你们觉得他们是怎样的一种朋友呢?生:我认为伯牙和钟子期是一对心弦相通的朋友。师:在这个故事中,这一对朋友更是体现了“心”与“弦”的融合。板书:心弦 相通来,让我们连起来把句话读一读,体会当时那种欢乐融洽

12、的气氛吧。、三品:师:可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第二年的中秋,在钟子期的墓碑前, 俞伯牙做出了令世人惊愕的决定,请看这句话,全班读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同学们先数一数,这句话中,他做了几件事?生:第一件事,伯牙说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第二件事,伯牙把琴弦摔碎了,终 身都不弹琴了。师:你会数,说明你会翻译了。对于伯牙而言,他心里好受吗?是一种什么样的 心境呢?生:沉到谷底,悲痛欲绝。师:板书:悲是啊,就是一个“悲”字,由“喜”转到“悲”只因那知音已去啦。 我们就带着这种悲伤的情怀再读一遍。师:同学们,看到如此悲痛的俞伯牙,你想不想劝劝他呢?谁来劝劝他

13、呢?请问 你师伯牙的什么人?生:我是俞伯牙的朋友。伯牙兄,人已不在世了,何必拿琴出气呢?你再坚持弹 下去,说不定子期在天上听到了会更高兴。生:我是伯牙的妹妹:哥哥呀,世上热爱音乐的人很多,也许未必只有钟子期一 个人能听懂你的琴声,你为此而摔琴啊。生:我是伯牙的师父连成先。生:伯牙,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请听为师一劝呀:世上没有不散的筵 席,子期已死,人死不可复生,以后你还要多多弹琴,他在黄泉路上也听到你的琴声。师:文绉绉的言语让我感到,你不但是伯牙的知音,还是文言文的知音啊。(点评:“劝解”是老师的设计,因有前面充分感知知音的基础,才有此时学生 个性多样的表达。“劝伯牙”的环节激起学生浓

14、厚的兴趣,他们能充分展开想象,多角度 的劝解伯牙。 )师:此时,伯牙,你不能再沉默下去了,要不,世人可就真要误会你了。谁心里 有回应的话,你告诉他们,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么做?伯牙在哪里?生:子期死了,再也没有人能听懂我的琴声了。我再弹琴又有什么意思呢?所以 我决定“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对于了解我、唯一能听懂我琴 声、为我付出那么多的知音,我要用自己的行动来报答他。生:子期死了,就让我的琴随他去吧。我不是无情之人,摔琴是我的一种纪念。师:看来,是我们太不了解知音在他心中的地位与份量了。他毅然决然地还是作 出了这个固执的决定。再读这句话,读得坚定些。生:子期死,伯

15、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学到这,请你从生命的角度来说说,他们是怎样的一种朋友?生:他们是一对同生共死的朋友。师板书:生死与共 (点评:学生对“知音”的解读可以是多元的,老师的设计让孩子渐进式地体悟 “知音”的内涵,丰富了其对文本的理解,也达到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的目的。 )三、升华师:你看,他们从最早的“互相了解”到后来的“心弦相通”,再到最后的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融合,这样的朋友,就不再是普通的朋友,而是知音。俞伯牙能因为“得”一 知音而大喜,也可以因失去知音而大悲,应验了世人所说的“千金易得,知音难觅”啊。师:我们就这么一路读着,译者,就把这一篇相隔千年的文言文弄懂了。

16、现在,我请 你们以一个裁判的身份,来说一说,文言,难不难?生:不难。板书:(不)难 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生:我学会了读书的方法。师:你是用什么学习方法?生:反复地读。师:原来“读”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一条便捷的学习途径。生:理解它的意思,每字每句地理解。师:那么,这篇课文你学会了吗?生:学会了。师:怎么证明你学会了?生:我可以把它翻译成白话文了。生:我能通顺地读下来了。生:我会断句了。生:我读到了意境了。师:看来你不仅读懂了文字,你还读到文字背后去了。师:学完后,你还想怎么做呢?生:我想把这个故事演一演。生:我想写个课本剧。生:我想美美地再读几遍。师:行,课后去做吧。最后,这则为世人所称道的千古佳话收录在列子?汤问中, 让我们在下课之前,再一次和着音乐,注入你的情感,加入你的理解,把全文朗读一遍。全班读。师:能不看书吗?能背得下来吗?生:能。师:我相信,这样一则故事,一定会让你过目不忘的。来,全体起立,背诵。 全班配乐背诵。【总评】本节课,学生不仅对故事有了深入的认识,他们对人性、对社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