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核心概念“仁”的英译分析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847584 上传时间:2018-04-0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1.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核心概念“仁”的英译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语》核心概念“仁”的英译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语》核心概念“仁”的英译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语》核心概念“仁”的英译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语》核心概念“仁”的英译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语》核心概念“仁”的英译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核心概念“仁”的英译分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摘 要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论语赋予“仁”以丰富的内涵及显著的地位。 作为一种最高的道德理想以及所有道德的总和,“仁”的理解和翻译多种多样。通 过总结分析数种翻译方法的利弊得失,本文认为,为了忠实全面地传达孔子的哲学 思想,“仁”最好是不译即用音译。 关键词关键词:孔子; 论语; 仁; 翻译 引言引言在中国古代儒家伦理哲学思想形成的过程中,孔子是其创立和发展的代表人 物和集大成者,他的哲学人伦体系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可以说孔子的思想集中 体现为道德范畴的“仁学”的哲学,自此以后,中国的文化传统或伦理文化传统就以 “仁学”为轴心而展开。张岱年(2004: 117)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

2、心和精髓。“仁” 的思想极其丰富,寓义极其广泛,“仁者人也”,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杨树达, 2006:论语疏证颜渊篇:二十二) ,以下凡引论语,均出自此,并只注篇目及章节) 、“泛爱众”(学而:六) 。Huang ( 1997: 5)表明,孔子其人及其思想之所以有 着长盛不衰的影响,首要原因是其“仁”道的道德哲学之理性精华。据杨伯峻( 1980: 16)统计,论语讲“仁”有109次。论语对“仁”有多种解阐,如“孝弟 为仁之本”(学而:二) ,“克己复礼为仁”(颜渊:一) ,“刚、毅、木、讷近仁”(子路:二 十七)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卫灵公:九) ,“能行五者(恭、

3、宽、 信、敏、慧)于天下为仁”(阳货:六)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十九)为仁。杨 伯峻( 1980: 16)认为“忠恕”是“仁”的真谛:“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十五)孔 子不仅提出了“仁”所包含的具体内容,而且指出了实现“仁”的方法。孔子说:“己 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三十)后人称之忠, 这是待人的积极方针。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二) ,并称之为“恕”,这是 待人的基本原则。从词源学分析, 仁的左边一半的字指“人”, 右边一半的字指 “二”,也就是至少两个人作为人类种族中的成员的互相关联和依赖。实现理想人 格,即成为仁

4、人君子,是孔子伦理观的重要内容。尽管“仁”字在论语中出现达 100多次,但孔子很少深入讨论仁,也不轻易以“仁”许人。因为孔子对抽象概念不 感兴趣,而主要关心的是其应用。孔子把“仁”当成道德完善的最高追求,但也知道 很难达到这个标准,所以他只承认少数几个古人够得上“仁”,也不宣称自己称得上 “仁”:“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述而:三十四) 2.“仁仁”的种种英译及其理据的种种英译及其理据 论语的译本多种多样,对“仁”的理解和翻译也五花八门。以里仁篇第三 段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为例,在“仁”的翻译上,值得一提的有很多, 笔者简单例举如下: (1) TheMaster said,“It i

5、s only the truly virtuousman,who can love, orwho can hate, others. ”(Legge, 1861) (2) He said: Only the comp lete man can love others, or hate them.( Pound, 1969) (3)Of the adage“Only a GoodMan knows how to like peop le, knows how to dislike them, ”theMaster said,“He whose heart is in the smallest d

6、egree set upon Goodnesswill dislike no one. ”(Waley, 1938) (4) TheMaster said:“Only a good man can love peop le and can hate peop le. ”(Leys, 1997) (5) TheMaster said,“It is the benevolent man alone who is capable of liking or disliking othermen. ”(Lau, 1992) (6) TheMaster said:“Only one who is huma

7、ne is able to like other peop le and able to dislike other peop le. ”(Dawson, 1993) (7) TheMaster said:“Only a humane man is capable of lovingmen, and capable of loathing men. ”(Huang, 1997)(8) Confucius said,“Only a true man knows how to love peop le and how to hate peop le. ”(Lin Yutang, 1938) (9)

8、 TheMaster said, It is only the rvn who can like others; who can hate others. (Brooks, 1998) 理雅各(Legge, 1861) ,考虑到了“仁”在不同语境下的多种含义,所以译成virtue, true virtue, perfect virtues, the good, benevolent actions,the excellence等。他(Legge, 1861: 29)在注释中说, virtue作为一个含义广泛的词汇,能够更好反映“仁”的多种 内涵;但如果都用benevolence来译的话,文中很

9、多章节会显得很不适合。庞德( Pound, 1969: 22)对“仁”的理解是: Humanitas, humanity, in the full sense of the word,“manhood”, the man and his full contents。他也把“仁”分别译成humanity, real people, the real man, manhood, the comp lete man等,应该是接受了礼记中庸 的说法“仁者,人也”,强调人的本质和内涵。也就是说,仁就是要像人那样 去生活,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简而言之,仁就是人的理想人格化。阿瑟韦 利(Waley, 1

10、938: 27 - 29)指出,“仁”最早是指部落里的自由人,后来特指拥有该部落 优良品质的好人,最终发展为泛指“善良、温厚、仁慈”的有别于动物的人类。因 此他断言,论语中“仁”是一种“神秘的统一体”(mystic entity) ,唯一可能的翻译 对应词是good,其他任何词语都不足以从总体上概括这个术语的广泛含义;所以像 humane, altruistic, benevolent之类的翻译几乎在每种情况下都是不恰当的。他还 特意把“仁”译成大写的Good,而把“善”译成小写的good。 西蒙利斯(Leys, 1997: 130 - 131)通常把“仁”译成humanity,但有时也译成

11、goodness。他认为,“仁”是人性的完美状态和辉煌顶峰。从最早诗经里勇猛 刚强的男性英雄形象,发展到后来道德层面上为人处世的理想标准,孔子在“仁”的 概念演变中起了重要作用,并将“仁”树立为中国人道主义的基石。他还指出,像 humanity, goodness, benevolence或virtue之类的翻译毫无疑问是远远不够充分的; 而最可怕的误解是把孔子描绘成一个好心的慈善家或善意的社会工作者,这种形 象与历史上真实的孔子大相径庭。 刘殿爵(Lau, 1992: xiv)认为,“仁”是人所拥有的最重要的道德品质,也是孔子思想 的核心概念。虽然这个术语不是孔子发明的,但正是孔子赋予它丰富

12、的内涵和突 出的地位。他把“仁”自此至终地翻译成benevolence。 雷蒙德道森(Dawson, 1993: xxi)觉得有必要把“仁”与“人类”联系起来翻译成 humaneness,因为该字的构成(“人”加“二”)表示一个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别人,也 就是说它包含了所有的社会道德。Chichung Huang (1997: 16)也从词源学角度分 析了“仁”后,找出这个字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与人类自身的密切联系,二是在广 义范围上的泛爱,所以他认为用humanity ( humaneness)来翻译“仁”是很贴切的。 林语堂(Lin Yutang, 1938: 20)说,“仁”的实质是成为

13、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并且拥有 人性,任何一个普通人都能够做一个好人,都可以做一个孝敬的儿女或者顺从的弟 妹乃至模范公民。因此认为,把中国的“仁”字译成英文的true manhood是十分准 确而周到的;有时只要译成kindness就可以。安乐哲、罗思文(2003: 48 - 51)从哲 学角度诠释论语并独出心裁地将“仁”译为authoritative conduct、authoritative person、to act authoritatively。他们认为,“仁”是指一个完整的人而言,即,在礼仪角 色和人际关系中体现出来的,后天所获得的感性的、美学的、道德的和宗教的意识。“authorit

14、ative”、“authority”是同源词;后者是指一个人因成“仁”而成为团体的 代表,并且通过礼仪活动,在其身上体现出其文化传统的价值和习俗。正是其作为 社会公认权威( authority)的化身和作为新生文化的创造者( authorship )的对话使 之成为“仁”( authoritative) 。 白牧之和白妙子(Brooks, 1998: 13)认为,“仁”是孔子价值体系的核心,“仁”的意义 随着上下文的不同而变化,难以用一个固定的英语词来对应。他们觉得只有保留 原词才能反映该概念的种种细致入微的内涵,所以创造性地音译为rvn。 3.“仁仁”的翻译分析的翻译分析 上面所列举的“仁”

15、的种种翻译方法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但大都是从某个侧面、 某个角度来理解和阐释,难免以偏概全,把丰富而又深刻的孔子思想简单化。孔子 率先把“仁”用来指一种普遍的、全面的道德体系,而在论语中不同的上下文 里“仁”又是指某个具体的不同的道德品质,这样就造成了翻译“仁”的困难。赫伯 特芬格莱特( 2002: 38 ) 认为,“仁”似乎是一种无所不包的美德。陈荣捷(1975)指 出, 孔子是第一个把“仁”看作为一种普遍德行的人。Schwartz (1985: 75)分析,孔 子的仁学是一个宽泛甚至类似苏格拉底神秘的道德观,从个体角度考虑是达到人 格完善和所有道德的完美,也包含所有社会品德以及正确地践行礼的

16、能力。所以 从道德层面上可翻译成true manhood或perfect virtue,从社会层面上可翻译成 love,benevolence,或humanity。上面种种“仁”的翻译除了存在片面性这个共性问 题外,自身还有不足之处。下面对几个代表性的译法简要分析: Humane (仁爱、仁慈)或humanity (人性、人道)看上去像是颇为理想的翻译,也是 好几位西方译者的首选。但humane或humanity是指“善良、同情、关爱他人”等 源于人本身应该拥有的优良品质,与孔子的“仁”差别颇大。“仁者先难而后获”(雍 也:二十二)说明“成仁”要经过自身的艰苦努力才能达到。“立于礼,成于乐”是实 现“仁”的过程。西方的人道主义主要是指建立在基督教和文艺复兴基础上的民 主、自由、平等、博爱精神,而孔子的仁爱主要是指建立在周礼基础上的理想人 格和向善人性,是以宗法血缘性、名份等级性为根本而向外延伸的泛爱。虽然孔 子的“仁学”思想中的爱人、忠恕、人本主义等观念有着原始的人道主义精神,但 是其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