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的难点和突破口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6839712 上传时间:2018-04-0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66.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谈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的难点和突破口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试谈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的难点和突破口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试谈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的难点和突破口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谈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的难点和突破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谈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的难点和突破口(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论? 试谈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的难点和突破口张志礼? ? 临床研究工作是比较难的, 因为其对象是人, 这与在实验室做实验或在动物模型上进行 试验不同, 失败了可以重做。临床研究是不允 许用人来做试验的。病可以治不好, 但决不允 许治坏, 这是做医生的准则。此外, 人也不同于 机器, 同一牌号的机器其构造是完全相同的, 只 要检出毛病, 可以拆下修理或更换零件。而人 的解剖生理虽基本一致, 但每个人的体质、 发 育、 环境影响、 生理病理变化等都不完全相同。 所以疾病的发生也不可能千篇一律, 这就给临 床治疗和科研工作带来很多困难。西医多年来 因受局部细胞病理学的影响, 到目前还不能完全脱

2、离局部观点, 过分强调病因和诊断, 若找不 到病因或做不出诊断, 临床治疗就感到困难。 而祖国医学则强调人体的完整统一, 整体观念 很强。?黄帝内经?早有?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 天人相应?等记载, 都 贯穿了人体的整体统一观点, 说明人体疾病的 表现, 不能孤立的只看局部。因此中医临床科 研就有一定难度。中西医结合工作就是把中医 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 来, 融汇贯通, 创造我国特有的新医学新药学。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 既要有一定现代医学基 础和了解现代医学的新进展, 又必须掌握系统 的中医理论知识和有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 所 以说难度较

3、大。根据我多年来临床科研实践, 对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 浅谈几点看法, 愿 与同道们共同探讨。 一、 准确诊断辨证, 寻求更高疗效 ? 对一些 严重疾病, 中医不象西医那样, 有明确的诊断标 准、 必要的检测手段, 做西医临床科研工作只要 明确诊断, 病原病因得到确证, 其主要工作就是寻找有效治疗药物问题。而中医治病是通过辩 证论治。西医诊断的一个病, 中医就可以有很 多不同的证。这些不同的证, 就不能只用某一 个方或某一种药去解决, 它必须有很多不同的方法, 选用很多不同的方或药才能取得疗效。 要想治好这个病, 就必须根据中医理论, 深刻认 识病的实质, 辨证施治, 才能取得更高的疗效。

4、 过去有一些人只是用西医的观点研究中医, 进 行所谓? 中西医结合?, 生搬硬套, 用一个方剂或 几味中药, 套上西医的病名, 进行观察和总结, 就认为是中西医结合。这虽能取得一部分疗 效, 但不可能全面的反映出这个病的实质。实 际上是废医存药。虽然发表了论文, 但别人很 难重复出相同的结果。这不是研究中医或中西 医结合的方法, 或者说是不够全面的。比如银 屑病( 牛皮癣) 是一种顽固的皮肤病, 病因尚不 十分清楚, 西医从组织病理学角度来看, 是角朊 细胞过度增殖, 角化不全, 因此这些年来的研 究, 大多是从抑制表皮角朊细胞增殖的观点去 寻求药物。从 60 年代的抗肿瘤药物白血宁 ( Am

5、inopterin) 到今天的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 A ( Cyclosprin A) , 总还是治标不治本, 停药不久即 又复发, 而且用这一类免疫抑制性药物, 复发后 病情更重。中医根据辨证论治, 从证出发, 分为 血热证、 血燥证、 血瘀证等。采用不同的方药, 只要认准证, 选对法和方, 疗效还是很好的。不 少报告疗效均在 90% 以上。通过不断探索, 目 前我们对各型银屑病, 摸索出八个不同证型, 分 别用清热凉血活血、 养血润肤活血、 活血化瘀软 坚、 清热除湿活血祛风等八个法则进行治疗, 均 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 而且复发率低于西医西 药的治疗。复发后多数病例较以前发病轻, 再 治仍

6、然有效。复发间隔的时间延长, 当然这只 是初步的观察。今后应当进一步在疗效的基础 上, 探明其取效的机理, 这项工作目前还在进 行。 二、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 对一些疑难重症, 中医 虽 没 有 类 似 西 医 的 诊 断 名 词, 但 也? 全国中医皮肤病医疗中心 ? 北京中医医院皮肤性病科, 100010?3?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1997 年 1 月第 11 卷第 1 期蕴藏着不少宝贵的治疗经验, 我们不可忽视。 有些病目前西医没有解决, 中医也不能完全解 决, 在西医辨病和中医辨证的基础上, 寻求有机 的结合, 以取得更高的疗效。既继承前人的经 验, 又根据现代医学的先进检测手段, 中

7、西医结 合, 融汇贯通, 取长补短, 走出一条新路来, 使疾 病得到更好治疗, 取得更高的疗效。例如系统 性红斑狼疮( SLE) 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目 前西医除了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下称激素) 和 免疫抑制剂, 能使部分病人暂时控制病情外, 尚 无更好疗法。血浆置换疗法, 换血后不久, 血中 免疫抗体又迅速增加, 所以亦非良策, 除对急性 暴发型可以选用外, 对慢性期治疗意义不大。 长期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最后使很多病人 死于其副作用和合并症。而中医根据临床表现 辨证, 可分为数种不同的证型, 在急性期属正虚 邪实、 毒热炽盛、 气血两燔。缓解期多属阴虚、 阳虚、 气血两虚或阴阳不

8、调等一系列错综复杂 的变化。此病单纯中医辨证论治, 很难在短时 间内控制病情发展。因此研究这种病, 我们把 重点放在根据辨证应用中药配合小剂量激素, 或缩短激素的使用时间, 既要控制病情, 又要避 免由于使用激素而产生的副作用和合并症。我 们通过长达 20 年的临床研究, 系统观察 1029 例病人, 初步摸索出一条规律, 将 SLE 分为四 个证型, 在疾病不同的阶段, 使用不同剂量的激 素和中药, 再通过与单纯使用中药和单纯使用 西药的对照观察, 证明中西医结合组近期疗效 和远期疗效, 均高于其他两组, 生存时间延长, 生存质量明显提高。并对 621 例进行 6 个月 12年( 平均 5.

9、 5 年) 的随访观察, 中西医结合组 缓解稳定的病例达 89. 2% , 单纯中药组为 56. 9%, 单纯西药组为 60. 7%。死亡率中西医结合 组为 9. 8%, 中药组 31% , 西药组 28. 6%。另外 劳动力的恢复情况, 中西医结合组恢复全日工 作的占 39. 1%, 半日工作的占 53. 5%, 共有 92. 6%的患者恢复了不同程度的工作, 而中药组和 西药组只有 45% 和 55% 。存活 15 年以上的中 西医结合组 63. 3% , 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合并 症的发生率, 中西医结合组为 21. 4% , 西医组为 58. 3% 。以上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都有显著性意

10、义( P 0. 01) 。这些都说明了中西医结合的 优越性。我们在取得疗效的基础上, 还进一步 对有效方药进行动物试验, 与北京医大三院皮 肤科合作, 使用引进美国的狼疮鼠模型( BXSB 鼠) , 用我们治疗脾肾两虚型 SLE 的狼疮冲剂, 分别进行中药加小剂量激素、 单纯激素、 单纯中 药、 空白对照的观察, 证实中药能降低血清 ANA 滴度, 能降低肾组织 IgG 荧光滴度, 降低 肾组织补体 C3荧光滴度, 证明狼疮冲剂有明显 的抗炎作用。 对疑难重症的临床研究, 不可能一下就把 整个疾病解决, 应该根据中医的辩证分型和西 医对疾病发展过程的认识, 把疾病分成若干阶 段, 在不同的阶段

11、, 中西医取长补短, 先解决某 一个环节, 再进一步研究, 不断的上升提高。这 样的结合也是攻克疑难病的一种方式。 三、 辨证与辨药相结合 ? 中药的性能很复 杂, 除了中药固有的性味归经、 主治功能等特性 外, 近年来对中药的药理、 药化、 临床试验等各 方面的研究很多, 有很多新的进展。如何能把 中医药固有的理论和新的药理、 药化研究结合 起来, 对突破疑难重症是很有前途的。如皮肤 科常见病带状疱疹, 中医称蛇串疮, 古代医书记 载甚多, 近年来临床报道亦不少。中医辨证均 属于湿热内蕴兼感毒邪, 或脾虚湿盛兼感毒邪。 治疗采用清热除湿解毒或健脾除湿解毒, 均有 一定效果。但亦往往遗留神经痛

12、, 久不缓解。 近年来我们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 选用一些已 经证实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 如紫草、 板蓝根、 薏苡仁等, 大大提高了疗效, 减少了后遗神经 痛, 从而证实辨证与辨药相结合, 可以提高疗 效,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其理论和作用机制。 四、 实验检测不可少 ? 中医中西医结合临 床科研, 应尽量把中医的理论和证, 寻找与现代 医学相应的客观检测指标或量化指标, 进行前 后对比, 客观的判断疗效, 这在临床研究中是不 可缺少的部分。当然这要有一定条件。 五、 必须设立对照组 ? 这也是临床科研不 可缺少的部分。由于我国的国情, 用人做空白 双盲对照是不现实的, 这也是( 下转第43页)

13、?4?Chin J Derm Venereol, Jan 1997, Vol 11, No. 1? 6 杨占秋. 病毒病的控制? 第九届国际病毒学大会简介之二. 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 1994, 21( 2) : 70? 7 Brunell PA. Varicella in pregancy, the fetus,and the newborn:problems in management. J Infect Dis, 1992, 166( Suppl 1) :42? 8 Whitley R, Arvin A, Prober C, et al . A controlled trial

14、 com -paring vidarabine with acyclovir in neonatal herpes simplexvirus infection. N Engl J Med, 1993, 324: 444? 9 Wallace MR, Bowler WA, Oldfield EC. Treatment of varicellain the immunocompetent adult. J Med Virol, 1993, ( Suppl 1) :9010 Haake DA, Zokowski PC, Haake DL, et al . Early treatmentwith a

15、cyclovir for varicella Pneumonia in otherwise healthyadults: retrospective controlled study and review. Rev InfectDis, 1990, 12: 78811 Malin JP. A retrospective and an observational study with acy -clovir. J Med virol, 1993, ( Suppl 1) : 10212 Huff JC, Drucker JL, Clemmer A, et al. Effect of oral ac

16、y -clovir on pain resolution in herpes zoster: a reanalysis. J MedVirol, 1993, ( Suppl 1) : 9313 Whitley RJ, Gnann JW, Jr, et al. Disseminated herpes zosterin the immunocompromised host: a comparative trial of acy -clovir and Vidarabine. J Infect Dis, 1992, 165( 3) : 45014 Wutzler P, Clercq ED, Wutke K, et al . Oral Brivudin V S in -travenous Acyclovir in the treatment of herpes zoster in im -munocompromised patients: a randomized double -blind trial. JMed Virol, 1995, 46( 3) : 25215 Masaoka 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