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群众中写就佳作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6830826 上传时间:2018-04-03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996.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到群众中写就佳作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到群众中写就佳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到群众中写就佳作(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了解国情, 体验生活, 本报?名采编人员随中央新闻单位名编辑名记者江西老区行 到群众中写就佳作本报记者杨义新中国成立?周年前夕, 本报?名编辑记 者参加了中宣部、 全国 “三教办” 于?月?日至? 月?日组织的中央新闻单位名编辑名记者江西 老区行活动, 深入基层、 了解国情、 体验生活, 接 受革命传统教育, 以实际行动落实新闻工作 “三 贴近” 方针。 老区之行, 是内心震撼之旅, 是灵魂洗礼之旅, 是精神升华之旅。此次活动总领队、 中宣部副秘书 长魏地春说, 一周的红色行程, 让大家受到了一次 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 通过用心感悟井 冈山精神、 苏区精神, 增强了做好新闻工作的社会

2、 责任感和使命感。 新闻工作者要成为沟通党和政府 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 纽带, 一定要 “胸中有大 局、 心里有群众” , 要经常深入基层一线、 走进普通 群众当中,了解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和愿望需求, 把宣传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上井冈访瑞金 革命传统教育涤荡心灵?月?日?时左右。?摄氏度高温,?公 里崎岖山路,?名身穿红军服的编辑记者, 重走 当年红军挑粮小道。 本报记者温素威, 一边行走一 边鼓励着同伴们。她说, 扎上武装带的瞬间, 就自 然进入了状态, 就有一种 “一定要上去” 的豪情。在革命圣地井冈山,一路参观茨坪毛泽东同志旧居、 井冈山革命斗争全景画馆、 井冈山革命历 史

3、博物馆,拜谒烈士陵园,聆听井冈山精神报告 会; 在红都瑞金, 行走在叶坪、 沙洲坝革命旧址群, 在红军烈士纪念塔前, 在红井旁, 仔细倾听讲解员 的热情讲解, 追思?多年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 火热斗争生活, 探寻中央苏区精神的真谛 行程紧, 身体累, 激发出大家高昂的斗志。追 寻红军当年的足迹,我们一路走来,一路红歌高 唱, 一路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只有亲眼去看, 亲身 去体验, 才能体会历史的厚重和革命精神的内涵。 创建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开辟 “农村包围 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 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创建 第一个全国性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都离 不开坚定的革命信念, 离不开实事求是的原

4、则, 离 不开敢闯新路的开拓精神。经济日报总编室副主 任陈小力说, 实事求是, 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内容 之一, 也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始终坚持的原则。 真实 是新闻的生命。 真实从何而来? 唯有 “三贴近” 。 唯 有贴近, 方能感同身受, 方能为民鼓与呼。住农家进厂矿 基层体验生活改变作风?月?日下午。本报高级编辑李凤鸣走进瑞 金云石山乡丰垅村,在村民梁永辉的养猪场当起 了 “猪倌” , 被授予 “荣誉村民” 。临别时, 老表们再 三嘱咐她要 “常回家看看” 。短短两天半的体验生活, 大家晒黑了, 变瘦 了, 有的手磨起了泡, 有的肩膀扛竹条红肿了, 有 的浑身上下被乡间的蚊子叮得 “伤痕累累”

5、 ; 有的 奋不顾身扑救山火, 有的身上湿了又湿、 馊不可 闻体验归来, 这些平日里的 “苦” , 大家都当 做笑话, 兴奋地说个不停, 革命的浪漫主义精神 感染着每一位编辑记者。 艰苦奋斗, 依靠群众, 好传统好作风任何时 候都不能丢掉。当年, 建立革命根据地, 离不开艰 苦奋斗精神。今天, 我们亲身体验基层群众的酸 甜苦辣, 重拾艰苦奋斗精神。 如何做一名 “让党放心、 让人民满意” 的新 闻工作者?本报记者赵蓓蓓说, 到现场去, 到新 闻的现场、 生产生活的现场, 以贴近的姿态, 用 有温度的语言。几天的体验, 她感觉到马克思主 义新闻观是具体的, 是可以感受到的, 是和我们 的采编实践

6、密切相关的。 “如果你拍得不够好, 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 , 如果我们不走进群众 当中, 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到群众的所需所想, 也 不可能写出真正鲜活生动、 百姓爱看、 人民满意 的新闻作品。写名篇编美文 江西老区归来再创佳绩?月?日上午。在瑞金叶坪红色中华通讯社 旧址前, 在 “红色中华报编辑委员会” 门前, 编辑记者纷纷留影纪念。 大家怀着激动的心情涌进狭小的 编辑室, 仔细观看陈列的 红色中华 报。新华社资 深编辑董跃武说:“很难想象, 我们的前辈就是在这 几间简陋的乡村宿舍里开创了崭新的新闻事业。”“采用活泼的、 群众的宣传语言, 把我们的 政治影响传达到工厂中、兵营中的广大群众中 去

7、” 当年因为有了这样的办报理念, 有了这 样广泛、 强大、 有效的新闻宣传活动, 才有了党和 红军影响的迅速扩大。本报记者刘裕国说, 新闻 报道也要走群众路线。群众是新闻的富矿, 要到 群众中去寻找新闻, 激发写作的灵感, 用群众鲜 活生动的语言报道群众火热、 鲜活、 多样的生活, 这样才能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新闻宣传的有效性 才能最大化。 对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敬佩、 对新闻事业光 荣历史的自豪,增强了编辑记者对责任的认识。 今天, 新闻工作的形式已经彻底改变, 但新闻工 作的精神本质并没改变, 为党、 为人民办报的理 念、 方向没变,“深入群众, 不尚空谈” 的作风没有 变, 浅显、 直白而

8、活泼的文风没有变。党报工作者 的政治意识、 大局意识、 责任意识须臾不能忘, 坚 持正确舆论导向须臾不能忘。 本报副总编辑杨振武在活动启动仪式上说, 名编辑、 名记者是靠名篇成就的。归来的我们知 道, 名篇源自群众。 (压题照片为井冈山市入口处大型红旗雕 塑。 法制日报记者王建军摄)以 “归家之心” 而来本报记者温素威井冈山和瑞金都是红色革命根据地。我以为,“根 据” 就是 “因为” , 根据地就是有无数 “因为的地方” 。 我们到江西老区, 是来探询历史的因为与现实的 因为。 因为 “丢掉洋柺棍, 走自己的路”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的旗帜才会在井冈山飘扬; 因为个人的前 途命运相系国家

9、的兴亡, 所以理想信念之花映山红 般绽放, 所以血肉之躯才坚毅如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也正是实事求是、 敢闯 新路的井冈山精神的现实蓝本。 在纪念馆,望着墙上先烈们一张张永远年轻的 脸, 我在想, 让自己的心跳和大时代的脉动同频, 以鲜 血作历史车轮的润滑剂, 是何等豪迈与悲壮。我们这 代人, 个人的品行缺乏历史的印证与磨砺, 也许不堪 “假如”的追问,但今日之历史同样赋予我们应有的 担当。 作为一名党报的记者, 我以 “归家之心” 而来, 以 不辱使命的决绝上路。井冈之 “井” 有我们精神的源 水, 瑞金之 “金” 价值无量。 我们的笔是毛竹做的, 红井之水便是墨汁了。红土地上穿 “白

10、衣”本报记者姜泓冰在深入实际, 体验生活中, 我被分配到赣州医学院 第一附属医院。虽然这里是赣南地区最高层次的医疗 机构, 但病人中?是农村人口。 在病房, 我看到很多陪护家属与病人同卧, 而儿童 病房里,有的一张床上甚至挤住着两个大人加一个孩 子很多病人都是从周边的乡镇赶来的,如果他们 不在医院凑合, 就得花钱住招待所。 长年面对这样的患者群体,医生似乎都有一种替 病人算经济账、 量入为出考虑治疗方案的习惯。比如, 尽早为病人开出检查单; 做?、 核磁共振的科室, 时 间延长到了晚上; 办出院手续也尽量赶早等等。 参加眼科病案讨论时我看到,为一位因眼晶体钝 挫伤的患者下一步到底应该积极手术,

11、 还是继续观察、 保守治疗, 医生们争论了很久。医疗纠纷愈演愈烈, 让 医生们恐慌。 我想, 缓解医患之间的紧张、 不信任关系, 正需要 主流新闻媒体的积极努力。?年?月?日 星期三?综合致 敬?红 色 中 华?夏珺在瑞金叶坪红色中华通讯 社旧址, 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涌 进一间用木板隔开的狭小的编 辑室仔细观看。 展柜里陈列的报 纸已经发黄,是?年?月 ?日创刊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 色中华 报。作为党报的编辑记 者, 我们看着这份报纸有一种血 脉相连的亲切感, 好像寻到了自 己的 “根” 。瑞金, 是中华苏维埃 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 也是红色 中国新闻事业的一个重要起点。

12、 毛主席说过:“枪杆子、 笔 杆子,夺取政权要靠这两杆 子。” 当年, 处在敌人四面围剿 中艰难生存的苏维埃政权, 一 手拿 “枪杆子” , 一手拿 “笔杆 子” , 新闻宣传、 出版事业也红 红火火。 从某种意义上说, 正因 为有这样广泛、强大的新闻宣 传工作,才有了党的影响的迅 速扩大,才有了分散的革命根 据地和红军的沟通和壮大。 红色中华 报?年前提 出的 “新闻观” , 至今仍然是马 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活教 材。在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新形势下, 我们依然要 “争取 广大的工农革命群众到我们的 领导之下,必须反映他们的具 体的迫切要求” , 依然要 “采用 活泼的、 群众的宣传语言

13、, 把我 们的政治影响传达到工厂中、 兵营中的广大群众中去” , 这不 正是我们今天说的“三贴近” 吗? 史料记载, 红中社当时还建 立了群众性的通讯网络, 在党、 政、 军和群众团体中组织了?多名通讯员, 新闻写作 坚持通俗化,要求做到苏区“每一个红色群众都能听 懂、 看懂” 。 红色中华 报那简陋的编辑部办公室、 发黄的报 纸、 笔砚、 土纸、 原始的油印机, 定格了党的新闻工作的 一段历史。今天, 我们早已进入信息时代, 报纸告别了 “铅与火” , 实现信息化办公, 互联网如此发达, 地球越 变越 “小” 。 但千变万变, 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 “三贴近” 传统不能变、 不能丢。不可否认,

14、 信息传播手段的现代 化也容易使记者变懒,有的人以?代替现场采 访, 乐于出入星级宾馆, 而不愿意深入基层、 深入农村, 被群众嘲讽为 “贵族记者” 。 此风不可长! 传播手段的现 代化为新闻工作提供了便利,但绝不能成为记者与火 热的现实生活的“屏蔽” 。仔细看看那些?多年前的 红色中华 报吧! 论 “三贴近” , 她今天仍然是我们的光 辉榜样。图?:“ 我 们 回 家 了! ” 身后的旧址内有一 间小屋, 是当年 红色中 华 报编辑室。 本报记者李德金摄 图?:“ 弱 肩 担 重 任” 。 记者温素威在崇义 县扛竹子。高海英摄 图?:“ 劳 动 最 快 乐! ” 记者杨义在赣州开 发 区 江

15、 钨 公 司 车 间 劳 动。 科技日报记者 付毅飞摄 图?:“ 照 亮 致 富 路! ” 记者夏珺 (中) 随农 民卖菜。 瑞金报记者周建云摄房东的短信本报记者夏珺我写了 跟老钟进城卖菜 一 文。几天后, 老钟在人民日报上看 到他 “上报纸”了, 非常高兴, 特意 请人给记者发来短信,表示感谢。 老钟的短信表达了这样几层意思: 一、记者的文章写得实实在在, 没 有夸张, 是那么回事; 二、 半夜?点 起来卖菜,我原以为说说而已, 都 没当真, 谁知记者还真起来了; 三、 记者没有架子,相处了两三天, 他 叫我 “大哥” , 很平易近人, 让我意 外和感动。 这条短信,我反复读了好几 遍, 心

16、里很温暖, 老钟那张憨厚的笑脸, 又浮现在我眼前。老钟是个 非常朴实的农民, 话不多, 问他一 句说一句。 我记得只有一次他主动 说话。那天他儿子回家了, 他给我 介绍:“我儿子,你看长得比我高 吧! ” 言语间充满了自豪。 老钟总是 在默默地做事。在地里做完, 回到 家里也闲不住。 他老伴做得一手好 菜。我们住在他家, 他每天都嘱咐 老伴多做几个菜。我们体验生活, 写了篇稿, 完全是分内之事, 可老 钟还特意发来短信感谢。 老区的老 表太淳朴了, 我们为他们做得太少 了, 今后应该多为他们做点实事。收获?感言老区河山多壮美, 经济发展添新辉。 吃水不忘红井人, 瑞金得金永珍贵。李德金在?年大庆到来之际, 我们最不该忘记的, 就是那些为了新 中国、 新社会而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们。赵蓓蓓从事新闻工作同样需要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 这样, 才能不辜 负党和人民的嘱托, 才能不偏离正确的舆论导向。 刘裕国红色精神是花朵, 也是养料。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