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敬畏自然》试卷教学反思设计学案案例学案说课稿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827712 上传时间:2018-04-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1课《敬畏自然》试卷教学反思设计学案案例学案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11课《敬畏自然》试卷教学反思设计学案案例学案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11课《敬畏自然》试卷教学反思设计学案案例学案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11课《敬畏自然》试卷教学反思设计学案案例学案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11课《敬畏自然》试卷教学反思设计学案案例学案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11课《敬畏自然》试卷教学反思设计学案案例学案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课《敬畏自然》试卷教学反思设计学案案例学案说课稿(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11 敬畏自然敬畏自然01 基础知识 1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B B) A人类上下翻飞的这片巨大空间,不过是咫尺之间而已,就如同鲲鹏看待斥一般, 只是蓬蒿(ho)之间罢了。 B每个细胞都有其特定的工作,绝对不会混淆(yo),从而使整个人体处于高度有序 的状态。 C无论是高深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 出大自然深邃(su)、高超的智慧。 D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j)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解析:B 项中“淆”应读“xio” 。) 2 2下列句子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C C) A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

2、童,而他却要作自然的主人!B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C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锲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 笑。 D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 (解析:C 项“锲”应为“窃” 。) 3 3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B B) A太大的力量则可能使我们飘飘然不自量力,最终将身败名裂,淹没在虚荣自负的渊 薮之中。 B看到一个国家在一场艰苦战争的期间使国家陷于四分五裂的景象,真是令人不禁相 形见绌。 C无论是令人胆寒的险峻高山,还是清澈透明的如静湖水,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 术品。 D据说,大门上贴上两

3、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 (解析:“相形见绌”指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B 项应为“黯然神伤” 。) 4 4(常德中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A) A随着绿地面积的逐年増加,中心城区要找到供市民义务植树的合适地点越来越不容 易了。 B在“德馨杯”国际少儿邀请赛中,北正街小学代表队一路过关斩将,获得冠军,近 日胜利凯旋。 C今年高考首次实行“作弊入刑” ,各地区都具体出台了一些举措,以防范各种舞弊 行为的发生。 D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需要释放科技人员活力,破除不合理的体制,加快从量的积累 到质的飞跃。 (解析 B.词义重复“凯旋”就是胜利归来之意,把“胜利”去掉。C.应

4、该把“的发生” 去掉。D.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在最后加“的过程” 。) 0202 课内精读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选段“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那么,让我们爱护自然就像爱护我们自己的身体一样吧” ,回答下列问题。 5 5作者为什么把“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 “不值一提的灰尘”都称作“大自然精巧绝 伦的艺术品”? 因为它们的构造和生理机制十分奇妙,都展示了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6 6选文第一段为了论述大自然智慧的无与伦比,把人类智慧与其对比,主要是从哪些 方面论述的? 大自然能用“死”的物质创造丰富多彩的生命,人类不能;大自然能够使人的各 个细胞相互协调,各司其职;大自然能按

5、美学原则创造各种事物。 7 7作者为什么称人类是自然“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因为人体共有一万亿多个细胞,这些细胞相互协调,分工明确,使人体处于高度有序 的状态,而且人类大脑能够思维,所以把人类视为自然“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 8 8请你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我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我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我思维即是宇宙 在思维,我痛苦即是自然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 这句话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强调了人与自然、宇宙的亲密关系, 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宇宙的崇敬与赞美之情。 9 9这三个选段最终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而我只是

6、这个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让我们爱护自然就 像爱护我们自己的身体一样吧。 0303 拓展阅读拓展阅读 敬畏自然 行有所止 陈家兴 1950 年,日本发生震惊世界的“水俣病”事件,罪魁祸首是日本一家氮肥公司,其 排放废水中所含的汞,在大海中富集,再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1930 年,比利时马斯河谷 工业区出现毒烟雾,原因是当时河谷上空的逆温层使诸多炼油厂、金属厂、玻璃厂大烟囱 的烟尘无法扩散,大量有害气体累积在近地大气层,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 一则废水,一则废气,是 20世纪有记载的最早工业排放致害事件,其后类似事件层 出不穷。 为什么人类总是不“长记性”?具体原因可能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

7、共同的 对自然不敬畏。不敬畏自然,便多以征服为荣,多以改造为勇,多以攫取为应当,多以破 坏为必然。然而,从历史看,自然从未被征服,只是让人学会了顺从。有些时候,我们伤 害过自然并未被报复,那也仅是因为自然在能够承受伤害时便宽容了我们。但不要忘了, 伤害的次数和程度都将被累积,一旦到了某个“临界点” ,它就将以我们不可承受的方式返 还。 然而,就该不该敬畏自然的问题,每逢一些大的事件时,就会出现激烈的争论。一 端认为人类对自然必须无所作为,才能免受大自然的惩罚;一端认为无须敬畏大自然,要 相信科学的作用和力量。有人甚至将之上升为哲学问题,提出人与自然的关系究竟是该以 人为本,还是以生态环境为本?

8、这样的争论乃至“形而上”到哲学,实质上都是走了极端。 其实,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有另外一个角度。 明代学者方孝孺有言:“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 亦不出大格。 ”可谓一语道破人的特性。人不知敬畏,则天不怕、地不怕,结局往往就是自 作自受、自取灭亡。有敬畏心,则必守道而多思, “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 对于自然来说,人们只有心存敬畏,才能行有所止。否则,对自然为所欲为,行无所止, 不知生态环境会被糟蹋成什么样子,更不知自然将给予人类怎样的惩罚。在相当意义上讲,大自然对人类的教训,实质上都是人类对自己的惩罚,大自然只 不过把它不能承受的人为破坏变相还给了

9、人类而已。工业排污给大自然,大自然还污给生 长于斯的人。对自然的馈赠无节制地攫取,大自然让生长于斯的人食无所依。对大自然进 行破坏性改造,大自然让生长于斯的人不可再居。一言以蔽之,大自然是生长于斯者的家 园,攫取者、破坏者可以一时逃离,但生长于斯的人无处可逃。敬畏自然,归根到底是要 敬畏生命,敬畏人民。真正懂得了破坏环境就是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的行为才 不会肆无忌惮。 越是科技进步,越不要低估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力,越不要高估了自然的自净力。 越是发展快速,越要懂得敬畏自然,越要自觉尊重和保护自然。中国正进入“风险社会” , 公众环境敏感增强,环境风险压力加大。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对自然心

10、存敬畏,规约自己 的行为,我们才能平安度过“环境风险陷阱” ,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家园。 (选自人民日报2013 年 7 月 15 日,有删节) 1010结合本文,说说人类为什么要敬畏自然。 大自然对人类的教训,实质上都是人类对自己的惩罚,大自然只不过把它不能承受的 人为破坏变相还给人类而已。 1111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用重大环境事件引出人类对环境、对自然的关注,进而引出下文内容,同时也激发了 读者的阅读兴趣。 1212第段中加点的“另外一个角度”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人们只有心存敬畏,才能行有所止。 1313说说你对第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示例: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实际上来自于人类对自然的破坏

11、。反过来说,自然的惩罚 都是人类自作自受,无法回避。 1414请为保护自然拟定一则警示语。 示例:爱护自然,敬畏生命。 0404 写作创新写作创新 1515拟人是我们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把人以外的物当做人来描写,赋予它人的动作 或思想感情。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50 字左右) 【课文片段在线】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 知的孩子那样的笑。 【写法分析】一个“笑”字把大自然拟人化了, “笑”出了人类不自量力的狂妄表现。 运用拟人,不仅可以使描写的事物生动形象,而且能鲜明地表现作者对所描写的事物的感 情。使用时应注意:一、运用拟人的手法必须是自己真情实感的流露

12、。二、只有事物本身 的特点和人物的特点或心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时,才可以把“物”人格化,不能乱拟。三、 使用拟人手法的目的要明确。使用拟人手法,是为了突出事物的形象和特点,借物抒发作 者内心之情,从而突出文章中心思想。 【例文】 当悲伤的水流入稳重的山,水这可怜儿的悲伤也勾起了山的悲伤,于是他 们的心一起碎了;水把头埋入地下,山却把心的碎片一块块收好。于是就有了迷乱复杂的 溶洞,就有了千姿百态的石笋,就有了洞口突突的泉水。0101 诗歌鉴赏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做后面的题。 梅花陈亮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 1

13、 1诗中梅花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 清瘦明丽,敢为花先,传报春信,傲雪凌霜。 2 2这首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愿望? 寄寓了对梅花高洁、坚韧品格的由衷赞美之情和让梅花及其品格永留世间的愿望。 0202 课外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明末高邮,有袁体庵者,神医也。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狂,笑不止,求体庵诊之, 惊曰:“疾不可为矣,不以旬数矣,子宜急归,迟恐不及也。若道过镇江,必更求何氏 诊之。 ”遂以一书寄何。其人至镇江,而疾已愈,以书致何。何以书示其人,曰:“某公喜 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之所能治也。故动以危苦之心,惧之以死, 令其忧愁抑郁,则心窍闭,

14、至镇江当已愈矣。 ”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吁!亦神矣。 (节选自广阳杂记) 【注】 高邮:地名,在江苏。旬:十天。药石:治病的药和石针,也连用指 药物。 【附参考译文】 明朝末年,高邮有一个叫袁体庵的神医。有一个应举的人在乡试中 考中了举人,高兴得发了疯,大笑不止,找袁体庵诊治,裳体庵大惊,说:“你这病已经 不能治了!活不了十天了!你应该赶快回家,迟了就怕赶不上回到家里了,你路过镇江的 时候,一定要去找何医生再诊治一下。 ”袁医生就写了一封信(让病人)带给何医生。这个举 人到了镇江,病已经好了,他把袁医生的信交给何医生,何医生把信给他看,上面写着: “这人高兴到极点发了疯。高兴到极点心窍就打

15、开了,却又不能关闭,这不是用药能治的。 所以我用危险和痛苦来触动他的心,用死亡使他惊惧,使他忧愁抑郁,这样就可以让他的 心窍重新闭上,到镇江的时候应当已经痊愈了。 ”那人看了这封信,面向北面拜了两拜,然 后就回家了。呀!也真是神了。 3 3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D) A笑不止(停止) B子宜急归(应该) C其人至镇江(到达) D何以书示其人(示范) (解析:示:拿给看) 4 4翻译下列句子。 (1)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之所能治也。 高兴到极点心窍就打开了,却又不能关闭,这不是用药能治的。 (2)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 那人看了这封信,面向北面拜了两拜,然后就回家了。

16、 5 5袁体庵神医的“神”体现在哪里? (1)了解病人的病因,对症治疗。(2)不用药物治疗,而是用精神疗法。(3)能够预知病 情痊愈的时间。 0303 名著阅读名著阅读 6 6阅读两个名著中节选的片段,指出所写的人物。【片断一】如果他要建造一座纪念碑的话,他就会耗费数年的时间到石料场去选料, 还要修一条路来搬运它们;他想成为多面手:工程师、凿石工;他想什么都亲自动手,独 自一人建起宫殿、教堂。这简直是一种苦役犯过的日子。他甚至都挤不出时间来吃饭睡觉。【片断二】直到那一天,绝望顿生,也许是由于临死前的狂热飓风,他突然离开了住 所,四处流浪,奔逃,在一所修道院投宿,然后又上了路,最后病倒途中,在一个无名的 小城中一病不起。在弥留之际,他躺在病榻上哭泣,不是哭自己,而是在哭那些不幸的人。【片断一】中的“他”是指米开朗琪罗;【片断二】中的“他”是指列夫托尔斯泰。0404 语言运用 8 8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完成后面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