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房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826781 上传时间:2018-04-03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974.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书房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的书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书房(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香版投稿邮箱: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作 者:(美)侯世达 著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集异璧GEB,是数学家哥德尔、版画家艾舍尔、音乐家 巴赫三个名字的前缀。 本书是在英语世界中有极高评价的科普 著作。 曾获得普利策文学奖。 它通过对哥德尔的数理逻辑,艾舍 尔的版画和巴赫的音乐三者的综合阐述,引人入胜地介绍了数 理逻辑学、可计算理论、人工智能学、语言学、遗传学、音乐、绘画 的理论等方面,构思精巧、含义深刻、视野广阔、富于哲学韵味。 本书中译本前后费时十余年,译者都是数学和哲学的专家, 还得到原作者的直接参与,译文严谨通达,特别是在原作者的 帮助下,把西方的文化典故和说法,尽可能转换为

2、中国文化的 典故和说法,使这本译本甚至可看作是一部新的创作,也是中 外翻译史上的一个创举。活 物作 者: ( 日)福冈伸一 著 刘杨 译 出 版 社:汕头大学出版社 生命是什么? 对于这个生命本原性 命题,当今分子生物学上最激动人心的 回答是什么呢? 日本著名生物学家、最 受欢迎的科普大师福冈伸一,以其沉淀 数十年的学术热情和生命思考,带领我 们穿越 20 世纪的时空隧道。 与众多鲜 为人知的天才科学家并步而行,踏上寻 找生命真相的终极历程 发现病毒的第一人是谁?世纪大发 现 DNA 双螺旋结构是科学史上的一 桩剽窃案吗? 遗传的秘密藏在哪里? 人 类的未来会受少数掌握着克隆技术的 人的控制吗

3、? 人的一生都在抗拒着什 么? 生命可以被重新组装或逆转重来 吗? 一个个科学谜团的大幕被揭 开,真理、智慧、人性在历史的舞台上比 在幻想中更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作者以其富有创见、充满灵感的思想和清澈明晰、生动幽默的文字, 从生物学出发,逐步上升到哲学世界观的高度,引发人们对生命和自我 认同的再思考。 活物是每一位渴望解读生命密码的人的必读著作。 这个读来令人 心动不已的故事,将向我们展示大自然创造的令人着迷的生命奇迹。 大象的时间 老鼠的时间作 者: 日本川达雄 著 乐燕子 译 出 版 社:南海出版社 为什么大象总是慢悠悠的,老鼠却 匆匆忙忙? 为什么掉在陷坑里,马会骨 折,老鼠却没事

4、? 为什么蝴蝶小时候是 青虫,长大后却要长翅膀? 为什么动物 不使用轮子和螺旋桨? 关于动物的体型 和时间,有很多有意思的发现老鼠 的寿命只有两年,大象有近 70 年,但它 们一生中的心跳数却是相同的;老鼠虽 小,但 4 天就能吃下和自己体重相等的 食物;牛个头大,但要吃完相当于自己 体重的食物得花一个月。 动物的体型不 同,它们的食量、运动方式、生活习性也 有很大不同。 本书作者是日本著名的动物生理 学家,曾在杜克大学的动物实验室进行 学习和研究工作,本书的许多理论都出自作者亲自参与的研究,具有 科学性、说服力强。 本书通过丰富的事例和大量插图、表格、实物照片, 从你意想不到的角度来解读动物

5、,生动地描绘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动 物世界。文艺评论开卷有益找到一副灵丹妙药读 指点迷津有感黄绍碧我写了 10 多年的新闻,虽然也在 各种媒体上过不少稿子, 但越写越感 到迷惑,来来回回就那么几个模式,在 写法上没有质的飞跃。 最近,读了右江 日报社彭志规先生著的 指 点 迷 津怎样提高稿件的命中率一书, 茅塞顿开。 彭志规先生长年在报社工作,经 历了业余通讯员、记者、编辑、总编等 新闻工作角色, 具有丰富的写稿、投 稿、编稿经验。 书中描述的是作者写稿 切身体会和独特见解, 字里行间浸透 着写稿心智历程的墨汁。 心中装满读者。 这是彭先生创作 的基点。 书中提出:研究读者兴趣探索 写稿规律,

6、寻求读者感兴趣的事实来 报道,吸引读者的写作技巧。 无论选事 例、角度、语言等等,一切都要从读者 的兴趣点和审美需要出发。 如何写得 贴近读者, 彭先生用了三个章节娓娓 道来。 想自己写稿有数量没质量,拿到 一份总结、汇报就改写成新闻稿件,眼 里只有文字没有读者, 写的都是干巴巴的枯燥文字和数字堆砌, 自己都不 愿再去看,又怎么让人去读呢? 写稿前 的构思一定要从读者角度考虑, 我终 于悟出了新闻写作技巧的真谛。 我喜欢写新闻, 而且立志要写好 新闻。 一篇新闻稿子,按照常规写法, 写得再多好, 也不过是向读者交代清 楚一件事情。 只停留在这样的新闻稿, 不过是一幅素描。 散文化的新闻写法,

7、是为素描着色的做法。 新闻的散文化 写法,把事情声情并茂的讲述,变平淡 无味的新闻稿为生动有趣的文章,为 新闻增添了色彩斑斓的感情。 这正是 我今后努力学习的方向。 为把写法的 多样性、深奥性简单化呈现,彭先生用 自己的一篇文章 夜访火卖,让我大 开眼界,有样本可以借鉴。 新闻言论杂文, 这是彭 先生走过的写新闻之路。 他开始也是 从单纯的新闻写作出发的, 现在以写 杂文为主。 彭先生在书中提出:言论、 杂文与新闻是互相依存、互为帮衬的。 言论的取材多来源于新闻, 而新闻配上了言论,就如同给新闻插上了翅膀, 让其 “ 飞”得更高更远。 这就是新闻在 质上的飞跃, 彭先生现在以写杂文为 主,其实

8、也是在写新闻,只是一种更有 深度的新闻形式。 多年以来,彭先生的 作品连获各种奖项,杂文体作品居多。 受其启发, 我也开始慢慢学写一些言 论, 虽然写得还不好, 但思路开阔明 朗,发现有写不完的东西了。 新闻写作是一门科学, 必须先掌 握新闻写作的基本理论。 而写作又是 一种实践性工作, 光看理论会感到枯 燥和抽象难懂, 很多初学者看了不少 理论书,参加过多少理论培训班,还是 没有进步, 这是因为孤立的学习理论 的结果。 指点迷津怎样提高稿件 的命中率没有一处是纯理论的描述, 而是通过一篇篇文章进行 “ 案例分析” 式的点评和讲解,用作者的亲身感受, 现身说法的解释和分析。 这种喜闻乐 见的方

9、式, 把深奥和抽象的理论具体 化,生动化,让人看得见摸得着,通俗 易懂,引人入胜。 书中花了四个章节,大部分用自己的文章进行点评式描 述,结合写作背景,带动出一连串的理 论知识。 书中还用两个章节, 详细介绍了 在新闻写作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写 稿中容易出现的 “ 致命伤”、指点迷津 十八题。 这是集彭先生一生写作成功 与失败,经验与教训凝成的认识精华, 是对后人不要走重复路、走弯路,直奔 目标的忠告。 认真阅读,你就会获取成 功的经验, 在写作新闻中得到很多的 启迪。 这些年, 我在县政府网站做新闻 编辑工作,很多初学者说不会写新闻, 写了多少也没有进步, 要求我给予指 点一下。 我把这本书

10、借给他们看,大家 都说书好读,受益匪浅,他们的来稿质 量真的提高了。好时光梁羽冰摄丁红云诗歌探微黄承基与丁红云相识, 当年我在德保中学 任教期间。 诗缘让我们的情绪得以自由 释放,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诗是我们的再 生资源。 这些年, 诗歌的精神链接或多或少 充满了焦躁、不安、甚至失态的悖论,我 却目睹了丁红云的笔耕不辍与尚佳的表 现。诗和人保持同一种干净,这得感谢诗 歌的神圣感和人所秉持的沉静态度。 不 得不提的一件事: 一场意外的火灾几乎 让丁红云陷入灭顶之灾。那刻,面对冲天 大火,他呆若木鸡站在废墟上,却又很快 清醒地意识到了什么。 他把一桶桶水烧 到燃烧的纸堆中,待火熄灭,赶紧从里面 扒出

11、被烧得半是灰烬的诗稿, 小心翼翼 一张张摊平展开, 怕一不小心就碰碎它 们, 过后又把这些缺行断字的残片贴在 一本剪贴本上,靠记忆把诗行补充完善。 这本通过高温烧制的诗集, 如今在中国 文联出版社出版了,可泣可贺! 透过丁红云诗歌创作脉象,我认为与 “ 田园诗人”之誉极为相称,且实至名归。 田园可谓是原始诗歌的创作源流。 任何最浪漫的诗人, 也无法绕开地球离 开田园去撷取诗的花瓣, 田园是诗人的 根。故此,丁红云初始的创作动因不像极 个别人那样强行 “ 踩线”的,他有自己的 文化场和精神背景。 当然, 他眼中的田 园,更多是趋于理想主义气质,但这种理 想建立在对当下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精神 虚无的

12、洞察之上。 “ 父亲们坐在玉米 修长的叶子上 / 聆听一支来自远方的歌 / 有一种智慧已经深入泥土 / 这些大难 不死的父亲们 / 是构成村庄的一节节龙 骨” ( 收获玉米 ) “ 远方的歌”与 “ 智 慧”相衍相生,是时代赋予活力,缺失了 这种关系,人自然没有了 “ 龙骨”的精神 气象。 “ 向水稻深深鞠躬 / 这是我们永恒的心愿 / 膜拜虚无的菩萨 / 不如膜 拜真实的水稻” ( 写写水稻 ) “ 水稻”与 “ 菩萨”相互对比,然而,衣食之母的 “ 水 稻” ( 田园) 确凿是直彻心源的生命体验 之上,诗采用对应直觉思维,具有较强的 美学意境。 具有时代良知的诗人, 很难做到不 闻不问、

13、行卧自由地为田园而田园地歌 唱。 对当下现实过度膨胀的非真实书写, 必然导致灵魂的抽空和贫血。 丁红云的 田园诗, 在通往叙说的路径上同时又找 到净化人灵的交感契机, 带着他心中的 温度,拨响了生命音色的复调,人与自然 相依互存,以及应有的化育之德。 “ 我把视线投向山巅的苍松 / 脚下 却踏响动听的蛙声 / 刚刚惊叹盘根错节 的古榕 / 远处的水车又传来吱呀的召唤 ” ( 峡谷印象 ) 诗人以远近推移法 捕捉事物, 在叙事的缝隙间透露出生命 的张力。 “ 在山里 / 一代一代的男人 和女人 / 把生命晾在山坳上 / 任凭阳光 的手指轻轻抚摸 / 他们把生与死交付大 山 / 血和汗溅湿了弯弯山

14、径 / 古老的竹 楼依照山的框架 / 构成岁月的风景 ” ( 山韵 ) “ 构成岁月的风景” 的前 提是 “ 血”与 “ 汗”,甚至是 “ 晾”出宝贵的 生命, 诗歌显现出一个传统与当下互为 的关系,虽然生存境遇十分残酷,但人们 拥有足够的正能量, 生活在这个环境中 并不虚空。 “ 喝了浓烈的山风 / 最孱 弱的男人也会变得强悍 / 最温柔的女人 也会变得桀骜 / 他们把膂力与智慧 / 献给脚下这片土地” ( 山风 ) 劳动者 更多的是以理性和隐忍的方式生活着 的。自身生命的脆弱和强大,在于价值观 念的超越和升华。 这些诗句在一般意义 上折射出生命本体的思想意识, 正像儿 女不嫌父母丑一样,

15、我们没理由对大山 里的父母的选择以及执拗说声 “ 不”。 丁 红云的诗, 正是以一种包容的态度亲近 他们, 不因一些不和谐的噪音裹挟下过 度去编纂或删改民众的心理。于他看来, 田园永远是静穆的, 并无声抗拒着外面 世界的喧哗和躁动, 面对这样一个生存 维艰而在一定程度上与外面世界不大协 调的空间,必然引起我们 “ 必思”的互动。 诗人的经验, 往往就是我们面临的无法 逃避的甚至是尴尬的文化处境。 “ 故乡的山歌手是一棵棵树 / 在草 长莺飞的三月里 / 便冒出芽尖尖了 / 唱得如醉如痴的男人和女人 / 都是 吮着故乡母亲的奶长大的 / 他们的山歌 飘荡着泥土的芬芳 / 他们用山歌雕塑故 乡的形

16、象” ( 山歌手 ) 对于沉浸于 内心生活的人来说, 以这样一个暖意的 空间展开人与灵魂的对话, 总比凌空虚 蹈的矫情要好得多。 虽然听惯了多少带 点刻板的山歌, 但民众的开放与内敛总 是通过诸多点和线的交错与共时呈现 的。诗人的内心图景甚至精神风暴,则表 明了一种生活的精神取向以及最终改变 认知世界的方式。 “ 土地!这万古不衰的生命 / 包容一 切飞翔与眺望 / 总有一些沉默的植物,以不同方式 / 深入我们的肉体和灵魂, 照亮我们” ( 秋意 )在此,自然图景中的 “ 土地”与劳动现场的 “ 田园”互为呈现。 “ 沉默的植物”是什么呢? 它是一个包含 着人与社会的哲学意念。 诗歌的象征寄 寓作用,必然通向遥远的地方,那个遥远 的地方,就是一个人的心理彼岸。 “ 有时你也一脸愠怒 / 飞扬的长发 诉说不平与抗争 / 你借助波涛的力量 / 把拦路的礁石劈得百孔千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