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2012届高三期中调研语文试卷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825521 上传时间:2018-04-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镇江市2012届高三期中调研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江苏省镇江市2012届高三期中调研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江苏省镇江市2012届高三期中调研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江苏省镇江市2012届高三期中调研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江苏省镇江市2012届高三期中调研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镇江市2012届高三期中调研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镇江市2012届高三期中调研语文试卷(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镇江市江苏省镇江市 20122012 届高三期中调研届高三期中调研 语文试卷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15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里弄/玩弄 强迫/强词夺理 角度/群雄角逐 苗圃/惊魂甫定 B着笔/着手 绿色/绿林起义 拗口/脾气很拗 舍弃/退避三舍 C行款/行乞 扛枪/力能扛鼎 汤圆/河水汤汤 叱咤/姹紫嫣红 D兽槛/门槛 单帮/单枪匹马 落枕/落花流水 仆役/风尘仆仆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 分) A我们提倡韦编三绝的读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期待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B他们两个是莫逆之交,感情一向就很好,他俩都觉

2、得真正的朋友之间,应该 间不容发,关系密切如一人。 C在学习上也是这样,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要善于动脑筋,师心自用,才能 学深学透。 D对灾区人民,首先是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现在人家都在捐钱物,你却细大 不捐,真是有些过分了。 3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 30 个字)(4 分) 中新网北京电中国国家画院 9 月 23 日在此间举行“扶贫基金启动暨首场募捐 笔会”。 这是一项面向全社会,对社会弱势群体、因自然灾害需要援助的人们建立的 “扶贫基金”。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书法篆刻院书画家杨晓阳、卢禹舜、解 永全、张晓凌等近 30 位艺术家当场笔会,并将此批创作作品全部捐予桑梓助学

3、 基金。 画院副院长解永全表示,中国国家画院是文化部直属的集美术创作、研究、教 育、普及交流及美术收藏于一体的国家公益型事业单位;设立基金的举措,旨 在使该院公益行为常态化、制度化,能减少中间环节更直接地服务社会,帮助 最需资助的人群,让一些弱势群体接受更好的教育、为社会服务。 4仿造下面的示例,以“语文”为话题,再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一致,修辞 得当。(5 分) 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语文是色彩缤纷的花园,让人流连忘返。 二、文言文阅读(19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 之者,可以知之矣。

4、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 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 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 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 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 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 举天

5、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作伶官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 原本 B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官名,泛指属官。 C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负:背着 D忧劳可以兴国 兴: 使兴旺 6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庄宗得天下的原因的一组是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 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函梁君臣之首 系燕父子以组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A B C D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

6、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 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B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并非在于人事。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 立又合而为一的命题。 C本文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 也使文章脉络清晰。 D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当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 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3 分)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 气之盛,可谓壮哉!(4 分) (

7、3)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 分) 三、古诗词鉴赏(1010 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1)请简要分析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4 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6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荀子劝学) (2) ,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歌台暖响, ;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

8、赋)(4)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李白蜀道难) (6)水之积也不厚, 。(庄子逍遥游) (7) ,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20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114 题。 窗 钱钟书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 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处的那样明 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 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 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同时,我们悟到,门和窗有

9、不同的意义。当然,门是造来让人出进的。但是窗 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私约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所以 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是没有人进来出去。若据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 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了大 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 坐了享受,无需再到外面去找。古代诗人像陶渊明对于窗子的这种精神,颇有 会心。归去来辞有两句:“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不等于说, 只要有窗可以凭眺,就是小屋子也住得住么?他又说:“夏月虚闲,高卧北窗 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意思是只要窗子透风,小屋子可成极乐世

10、 界就近有庐山,也用不着上去避暑。所以,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 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我常想,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刘熙释名说:“窗,聪也;于内窥外, 为聪明也。”正如凯罗晚歌起句所谓:“双瞳如小窗,佳景收历历。”同 样地只说着一半。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了我们的 内心;眼睛往往跟着心在转,所以孟子认为相人莫良于眸子。我们跟戴黑眼镜 的人谈话,总觉得捉摸不住他的用意,仿佛跟面具相对,就是如此。据爱戈六 记 1830 年 4 月 5 日歌德的谈话,歌德恨一切戴眼镜的人,说他们看得清楚他脸 上的皱纹,但是他给他们的玻璃片耀得眼花缭乱,看不出他们的心境。窗子许 里面的人看

11、出,同时也许外面人看进来,所以在热闹地方住的人要用窗帘子, 替他们私生活做个保障,晚上访人,只要看窗里有无灯光,就约略可以猜到主 人在不在家,不必找开了门再问,好比不等人开口,从眼睛里看出他们的心思。 关窗的作用等于闭眼。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譬如梦。假 使窗外的人声物态太嘈杂了,关了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地默想。有 时,关窗和闭眼也有连带关系,你觉得窗外的世界不过尔尔,并不能给你什么 满足,你想回到故乡,你要看见跟你分离的亲友,你只有睡觉,闭了眼向梦里 寻去。于是你关起了窗。因为只是春天,还留着残冷,窗子也不能整天整夜不 关的。 11文章第 1 自然段划线句“春天是该镶

12、嵌在窗子里看的”有什么含义?(5 分) 12文章第二段引陶诗归去来辞中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什么?(5 分) 13作者在文章最后说到关窗,他的用意是什么?(4 分)14试探究本文以“窗”为题的深刻意蕴。(6 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7 题。 不毁灭的背影 沈从文 “其为人也,温美如玉,外润而内贞。”“君子”在这个时代稀有难得。惟把 这几句作为佩弦先生身后的题词,或许比起别的称赞更恰当具体。佩弦先生 人如其文,可敬可爱处即在凡事平易而近人情,拙诚中有妩媚,外随和而内耿 介,这种人格或性格的混和,在做人方面比做文章还重要。经传中称的圣贤, 应当是个

13、什么样子,话很难说。但历史中所称许的纯粹的君子,佩弦先生为人 实已十分相近。 我认识佩弦先生和许多朋友一样,从读他的作品而起。先是读他的抒情长诗 毁灭,其次读叙事散文背影。在诗歌散文方面,得把他的作品和俞平 伯先生成就并提。作为比较讨论,使我明白代表“五四”初期两个北方作家: 平伯先生如代表才华,佩弦先生实代表至性。记得毁灭在小说月报发 表时,一般读者反应,都觉得是新诗空前的力作,文学研究会同仁也推许备至。 惟从现代散文发展看全局,佩弦先生的叙事散文,能守住文学革命原则,文字 明朗、朴素、亲切,且能把握住当时社会问题的一面,贡献特别大,影响特别 深。在文学运动理论上,近二十年来有不断的修订,语

14、不离宗,“普及”和 “通俗”目标实属问题核心,真能理解问题重要性,又能把握题旨,从作品上 加以试验、证实,且得到有持久性成就的,少数作家中,佩弦先生的工作,可 算得出类拔萃。求通俗与普及,国语文学文字理想的标准是经济、准确和明朗, 佩弦先生都若在不甚费力情形中运用自如,而得到极佳成果。一个伟大作家最 基本的表现力,是用那个经济、准确、明朗文字叙事。这也就恰是近三十年有 创造欲,新作家待培养、待注意、又照例疏忽的一点。正如作家的为人,伟大 本与朴素不可分。一个作家的伟大处,“常人品性”比“英雄气质”实更重要。 但是在一般人习惯前,却常常只注意到那个英雄气质而忽略了近乎人情的厚重 质实品性。提到这

15、一点时,更让我们想起“佩弦先生的死去,不仅在文学方面 损失重大,在文学教育方面损失更为重大”(冯友兰语)因为冯先生明白“教 育”与“文运”同样实离不开“人”,必以人为本。文运的开辟荒芜,少不了 一二冲锋陷阵的斗士,扶育生长,即必需一大群有耐心和韧性的人来从事。文 学教育则更需要能持久以恒、兼容并包的人主持。佩弦先生伟大得平凡,从教 育看远景,是惟有这种平凡作成一道新旧的桥梁,才能影响深远的。 我觉得佩弦先生性格最特别处,是拙诚中的妩媚。他对事、对人、对文章,都 有他自己的意见,凡事和而不同,然而差别可能极小。他也有些小小弱点,即 调和折衷性,用到文学方面时,比如说用到鉴赏批评方面,便永远具教学上的 见解,少独具肯定性。用到古典研究方面,便缺少专断议论,无创见创获。即 用到文学写作,作风亦不免容易凝固于一定的风格上,三十年少变化,少新意。 但这一切又似乎和他三十年主持文学教育有关。在清华、联大“委员制”习惯 下任事太久,对所主持的一部门事务,必调和折衷方能进行,因之对个人工作 为损失,对公家贡献就更多。熟人记忆中如尚记得联大时代常有人因同开一课, 各不相下,僵持如摆擂台,就必然会觉得佩弦先生的折衷无我处,如何难能可 贵!又良好教师和文学批评家,有个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