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二语文期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试卷高二新课标人教版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823618 上传时间:2018-04-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高二语文期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试卷高二新课标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2年高二语文期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试卷高二新课标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2年高二语文期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试卷高二新课标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2年高二语文期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试卷高二新课标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2年高二语文期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试卷高二新课标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年高二语文期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试卷高二新课标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高二语文期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试卷高二新课标人教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昆明第一中学 2012-2013 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 试题命题:张静试卷总分:150 分樊华 审题:张静考试时间:150 分钟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第卷(阅读题,共 70 分)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强音一种文学作品,越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就越是会具有可以拨动世界各 国人民心弦的共鸣力。x k b 1 . c o m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实至名归。 瑞典文学院的授奖评语,用了专为莫言“量身

2、打造”的概念“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 事、历史和当代相融合”。国际舆论普遍认为,莫言的作品展现了将独特性与世界性相结合而 产生的文学魅力。 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总是体现着独特性与世界性的深刻辩证关系。莫言作品于世界而 言的独特性就是其浓郁的中国特色。莫言写作的根在中国,在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莫言作品的 独特性,又令人欣慰地为世界所理解。事实上,优秀的作品所体现的精神追求,堪为人类共同 的精神财富,这是人类文明得以从文学中获取发展与进步力量的原因所在。 瑞典著名汉学家罗多弼在谈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时说:“我们都是人,归根结底,我们具有 同样的需求、同样的喜怒哀乐,每个人都有他的独特性,每种文化也都有它

3、的独特性。但是我 相信独特性还是以普遍性为基础的,甚至可以说,独特性是普遍性的具体体现。”莫 言自己说, 他的小说“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写人,我想这样的作品就 超越了地区、种族、族群的局限”。莫言的获奖表明,一种文学作品,越是具有中国特色、中 国风格、中国气派,就越是会具有可以拨 动世界各国人民心弦的共鸣力。一部文学作品,越是 植根于中国人民生活和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之中,就越是能够具有世界影响力。只有那些贴近 中国实际、贴近中国民众生活的作品,才能永远站立在世界文学的舞台之上。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迅猛发展。中国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 文化

4、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世界范围内出现了重新认识、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随 着大量中国作家的作品被译介到国外,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互动与交叉 影响。中国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显然只是个时间问题。瑞典日报刊登莫言的照片时,特意 加了中国之声这样的标题,认为莫言的获奖标志着中国、亚洲的文化和经济地位在全球不 断上升。澳大利亚外长卡尔称,“对中国人来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如同将宇航员送上太空以 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中国崛起的一个重大象征”。一些媒体还把此次新闻与中国建设社 会主义文化强国联系起来,认为这也是中国全球软实力战略的成功。 国家的繁荣与精神产品的影响力成正比,中国文学已

5、经传递出迈向世界的强大足音。来自 世界的正向回应让人们看到,不断涌现的彪炳时代的中国精神产品,能够不断为人类文明的进 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2012-2013 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 试题 共 8 页第 1 页(人民日报钟声)1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莫言的获奖表明,一种文学作品,只要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只要植根于中国人民生 活和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之中,就会具有可以拨动世界各国人民心弦的共鸣力和影响力。 B. 人类文明得以从文学中获取发展与进步力量,其原因是优秀的作品所体现的精神追求,堪为人类共 同的精神财富。 C.莫言认为:自己的小说描写了广

6、泛意义上的人。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写人,这样的作品就 超越了地区、种族、族群的局限。 D.随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迅猛发展,文化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世界范围内也出现了重新认识、了 解和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东西方的文化,其差异在于人的差异,每个人都有他的独特性,每种文化也都有它的独特性。 B.只有那些贴近中国实际、贴近中国民众生活的优秀作品,才能永远站立在世界文学的舞台之上。 C. 随着大量中国作家的作品被译介到国外,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频繁互动与交叉影响,中国文学的 影响力也将会不断的上升。 D. 中国作家莫言收获的诺贝尔文学奖毫

7、无疑问地提升了中国乃至亚洲的文化和经济在全球地位。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 分) A.“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相融合” 的授奖评语是瑞典文学院对莫言的作品展现了将 独特性与世界性相结合而产生的文学魅力的肯定和认可。 B莫言作品于世界而言的独特性在于他写作的根在中国,在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是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 C.文化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能够被彼此的理解和认同,是因为我们都是人,都有共同的意识形态, 归根结底,我们具有同样的需求、同样的喜怒哀乐。 D. 莫言的获奖无疑是来自世界的正向回应,这将促进中国不断涌现出彪炳时代的精神产品,不断为人 类文明的进步作出

8、新的更大贡献。X|k |b| 1 . c|o |m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 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 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

9、执事者闻之,以为 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 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 斗米,折腰向乡里小 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 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 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 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遣 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

10、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 便就酌,醉而归。潜不解音律,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 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元嘉四年,将复 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宋本陶潜集,有删改)2012-2013 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 试题 共 8 页第 2 页2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颖脱不群B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C于半道栗里要之D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群:合群聊:悠闲要:邀请w w

11、 w .x k b 1.c o m舆:抬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B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 C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 D即便就酌,醉而归乐琴书以消忧 乃瞻衡宇 既自以心为形役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作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当时人认 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归去来兮辞。B陶潜仕途短暂。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C陶潜清高不群

12、。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D陶潜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菊花丛中,有时抚弄无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答:(2)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答:(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89 题塞路初晴 【唐】雍陶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新|课|

13、标|第|一|网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注释:行子:出行的人。8本诗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景?(5 分)答:9请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两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 分)答:2012-2013 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 试题 共 8 页第 3 页3(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每空一分)(1)(2)渔舟唱晚,风飘飘而吹衣,雁阵惊寒,乐天天命复奚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王勃滕王阁序)(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则告诉不许。(李密陈情表)()发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14、成 1114 题。(25 分)不朽的贝多芬 罗曼罗兰在大风雨中,大风雪中,一声响雷中,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咽了最后一口气,一只 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 贝多芬!多少人颂赞他艺术上的伟大。但,贝多芬远不止是音乐家中的第一人。他是近代 艺术的最英勇的力。对于一般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最好的朋友。当我们对世界的劫难 感到忧伤时,他会到我们身旁来,好似坐在一个穿着丧服的母亲旁边,一言不发,在琴上唱着 他隐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当我们斗争到疲惫的辰光,到这意志与信仰的海洋中浸润一 下,将获得无可言喻的裨益。X|k |b | 1 . c|o |m 贝多芬分赠我们的是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欢

15、乐。他在致不朽的爱一信中有言:“当 我有所克服的时候,我总是快乐的。”致韦格勒一信中又说:“我愿把生命活上千百次 我非生来过恬静的日子的。”他还分赠我们一种感到与神同在的醉意。他仿佛在和大自然不息 的沟通之下,竟感染了自然的深邃的力。申德勒说:“贝多芬教了我大自然的学问,在这方面 的研究,他给我的指导和在音乐方面没有分别。使他陶醉的并非自然的律令,而是自然的基本 威力。”格里尔巴策对贝多芬钦佩之中含有惧意,在提及他时说:“他所到达的那种境界,艺 术竟和犷野与古怪的元素混合为一。”舒曼提到第五交响曲时也说:“尽管你时常听到它, 它对你始终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有如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总教人充

16、满着恐惧与惊异。” 贝多芬的密友申德勒赞叹:“他抓住了大自然的精神。”这是不错的:贝多芬是自然界的一股 力;一种原始的力和大自然其余的部分接战之下,便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 贝多芬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仅仅有几阵懒懒的微 风, 但在静止的空气中,已经有隐隐的威胁,沉重的预感。然后,突然之间巨大的阴影卷过,悲壮 的雷吼,充满着声响的,可怖的静默,一阵复一阵的狂风,有如英雄交响乐与第五交响 乐。然而白日的清纯之气尚未受到损害。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但自 1810年后 ,心灵的均衡丧失了,目光变得异样。最清楚的思想,也看来似水汽一般在升华: 忽而四散,忽而凝聚,它们的又凄凉又古怪的骚动,罩住了心;往往乐思在薄雾之中浮沉了一 二次以后,完全消失了,淹没了,直到曲终才在一阵狂飙中重新出现,即使快乐本身也蒙上苦 涩与犷野的性质。所有的情操里都混和着一种热病,一种毒素。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