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测试题试卷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823200 上传时间:2018-04-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测试题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测试题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测试题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测试题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测试题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测试题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测试题试卷(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新课标九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测试题人教新课标九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测试题(时间:120 分钟 满分:120 分)书写(2 分) 请将下面一句名言抄写在横线上。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毛泽东阅读阅读(58(58 分分) ) ( (一一) )阅读下面这则文言文,然后答题阅读下面这则文言文,然后答题(9(9 分分) ) 势如破竹势如破竹杜预问江陵,王浑出横江,攻吴镇戍,所向皆克。杜预与众军会议,或曰:“百 年之寇,未可尽克。方春水生,难于久驻。宜俟来冬,更为大举。 ”预日:“昔乐毅借 济西一战,以并强齐。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著手处 也。 ”遂指授群帅方略,径造建业。(选

2、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纪)注释:杜预:字元凯,西晋杜陵人。晋武帝时为镇南大将军,公元 280 年,与王 浑、王墙等分道出兵,终于灭吴,统一全国。江陵,今湖北江陵县。著,同“着” 。 指授:布置。 建业:今南京市,三国时为吴国首都。 1查阅工具书,给下面两个字注音,并解释其意义。(2 分) 攻吴镇戍( ) 宜俟来冬( ) 2文言文的阅读,要初知其意,再会其神。请结合平时所读的文言文,解释句中几个 词。(3 分)百年之寇( )方春水生( )更为大举( )昔乐毅借济西一战( )譬如破竹( )径造建业( ) 3了解了以上几个实词之后,再读文章,就容易理解多了。请结合你的阅读理解回答: 少数将领的思想与杜

3、预的思想不相吻合。杜预是采取什么方法说服他们的?(2 分)4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获得了怎样的启发呢?把你的感悟写在下面。(2 分)(二)竹与梅、兰、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 ,它筛凤弄月,潇洒一生。多少爱竹的人在 吟诵着竹,赞美着竹,他们在咏竹、画竹中显志,在爱竹、种竹中明心。请你认真阅读 下面几则材料,进行比较,然后答题(21 分)材料一 竹 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清郑板桥材料二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苏轼材料三竹生荒野外,稍云耸自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真心。刘孝

4、先材料四每当我漫步于静谧的竹林里,看着株株亭亭玉立、枝叶翠绿的竹,那么端庄凝重, 那么文静温柔,就仿佛是在品味一首美妙绝伦的诗,叫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我喜欢 静静地看着竹、听着竹、闻着竹、感受着竹给予我的一切感觉。竹的身姿是那么的婀娜, 片片狭长的竹叶飘逸地、雅致地点缀在枝头,显得错落有致,绰约不凡;新生的,吐出 浅浅的青翠;苍劲的,翻动着成熟的墨绿。风入竹的声音是那么的美妙,微风吹过,竹 林便随风轻歌曼舞,竹叶的相互摩擦,发去如禅的沙沙声,仿佛天籁之音。竹的清香更 是神奇,淡而隽永,让人痴迷。材料五竹的种类很多,我国约有近 300 个品种。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华南、西南等地。 常见的有毛竹

5、、刚竹、淡竹、苦竹、凤尾竹最早对竹的印象来自家中的生活用品。 像竹床、竹椅、竹篮、竹梯等等。古人云:“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篾,炊者竹 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可见竹的用途极广, 这也概括了竹的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它要求人的很少,可给予人的却很多。材料六 屈屈伸伸,雪压千屋犹奋直; 潇潇洒洒,风来四面又何妨?对联 1 材料一中两首诗分别是哪几个字押韵,把它写出来。 (2 分)2 郑板桥一生喜竹爱竹,痴竹迷竹,指竹作诗,写竹入画,咏竹言志,画竹传情。从 材料一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性。 (2 分)3 材料二中说“无竹令人俗” ,这是从反面来说苏东坡对竹

6、的喜爱。那么有竹则如何呢, 请从材料四中找出答案来。(2 分)4 古人说:竹之为物,非草非木。是的,它既不同于凡草,又不同于俗木。它是介乎 于草与木之间的一种令人爱慕的独特的植物。从上面六则材料中概括出精髓,以 “人们爱竹,爱它那”的句式写一排比句,表达出人们爱竹的理由。(最少要有 三句)(3 分)5前三则写诗的材料中,材料三同材料一、材料二表达的意境明显不同,请从情感上 略作分析。(在下面填上一两个词就行。)(3 分) 材料一写 材料二写 材料三写 6.材料五与其他的几则材料在写法上明显不同,请你从内容、语言形式和行文风格上略 作分析。(70 字左右。)(3 分)7下面是对写竹的对联的赏析,

7、请你仿照这种手法对材料六作一点品析。(2 分)例:“山色不随春老;竹枝长向人新。 ” “为天地生春,抚节长存终古绿;与松梅做伴, 洁身共证辟寒心。 ”翠竹四季长春,给大地注入永恒生机。松竹梅为“岁寒三友” ,不畏 风霜雨雪,始终传持洁净的身心,令人钦佩赞美。材料六赏析: 8梅竹兰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 ,松竹梅号为“岁寒三友” ,它们的品格历来为人们 所赞美,留下了不少诗文名句。请你根据记忆或查询资料,在梅、兰、菊、松中任选其 一,写一个诗文名句来。(2 分)9材料中的这一幅月下鸟归图中,前景就是月下竹林,赏画之时,侈肯定有说不出的 愉悦之感。仔细观赏画面,说说作者为什么不画绿竹而画墨竹呢?(

8、2 分)(三)阅读下面这篇文章,然后答题(15 分)竹子是一种介乎草与木之间的独特植物。它广泛生长于亚洲、非洲、南美洲,并 在这些地区享有盛誉。在印度,竹子以“穷人之木”而闻名;在越南,它被亲切地称为 “兄弟” ;而在中国,竹子被国人崇尚为“君子” ,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竹子挺拔刚正,绿叶婆 su6( )。山有竹则山青,水傍竹则水秀。人们爱竹, 爱它那洒脱的风姿。人们爱竹,爱它那节外无枝的操守。唐宋以来,竹子与梅花、松树 并称为“岁寒三友” ,明代则把“梅、兰、竹、菊”比作“四君子” 。苏东坡则是“宁可 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人称“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爱竹成 pi( ),须臾不离, 他曾

9、“四十年来画竹枝” ,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画卷和诗篇。中华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一部中华文化史,上下五千年, 处处竹相连。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劳动实践中,把竹子的生物形态特征升华成了人 的一种精神风貌,赋予了竹子独特的精神内涵,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它 那种挺拔坚韧、宁折不弯的气节为各阶层的人们所称颂。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像竹子一样,对我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产生如此深远的影 响,所以在世界上,中国也被称为“竹文化的国度” 。 1根据注音,把文段中括号里应填的字写在下面。(2 分)绿叶婆 suo( ) 爱竹成 pi( ) 2文段中引用苏东坡和郑板桥的事例作用有二,一是表明

10、 ;二是说明竹与中国文化的 关系。(2 分) 3仔细揣摩文段中“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两句话,回答问题。(4 分) “节”的本义是“竹节” ,由此引中出一个意思是 “虚 心”的本义是 ,由此引申出一个意思是“谦虚” 。 由这两句话,你能联想到怎样的人生境界?4品读对联,联系选文回答问题。(7 分) 凌云劲竹真君子 空谷幽兰绝美人 选文中有两个词语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上联对竹子的赞美,这两个词语是 。(2 分) 下联赞美了兰花怎样的品格?下列词语中有一个最能代 表兰花品格的,这个词语是 。(A淳朴坚韧 B桀骜不群 c高雅绝俗 D默默无闻)(3 分) 在古今中外的名人中,哪些人具有对联中竹

11、子或兰花的品格?请各举一例,写出姓名 事例或他本人的名言诗句。(选文中出现的例子除外)(2 分) 具有竹子品格的: 具有兰花品格的: (四)阅读下面这篇文章,然后回答问题(13 分) 美在何方美在何方 说起来十分奇怪,记忆中对美的觉悟居然是从书本开始。我生活的这个城市,美是需要用点劲才能看得出来的。城市给我的印象有些肮脏、 杂乱、喧嚣、破旧。其间自然有许多美丽的事物,譬如一朵花,一片云。我的这个城市 适宜拍照而不是游览。每次从风景地归来,总是十分沮丧,往日的麻木被瀑布森林大漠 海洋洗去,活泼的感觉神经便觉得疼痛。朋友教过我一个看画的方法:卷起一本杂志, 像单筒望远镜,用一只眼睛来欣赏。这时,遮

12、去画框之外的纷乱,画居然明亮立体得多。城市之美也是这样得来的。不过,我不能总是眯着一只眼走在街上。我的印象总是整体的印象。“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我的审美意识是从这里开始的。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是那么纯粹,令人情不自禁。我不知也无须知道翠柳置身何地, 无须知道这千秋的沧桑与万里的景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词儿一蹦一跳 的,读起来眼睛会一闪一闪。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 这是气势。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这是慷慨。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 这是沉甸甸的忧伤。人渐渐走入景中,将景淹去,留

13、下一点气息。“落花人独立,微雨燕成飞。 ”有燕在双飞,人就立得更孤独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需要心情。凡俗的我虽然没有那种超然,却有对超然的向往。有位老先生近来发 现陶渊明是个斜眼,因他东篱采菊却见了南山。我想这也是游戏之论吧。不仅南山,北 山西山也是见得的,连眼都不必斜,只消转转身体就行。我想我们是很容易被这样的诗 句烦了的,因为我们既无菊可采,又无南山可见,所见之物多是人之眼,所以需要研究 它究竞是斜还是不斜。从诗词出发,回到生活去,人的感觉有了两个系统:艺术与非艺术。艺术是我们逃 遁现实压力的港湾。是在心目中被放大,直到淹了一天一地。美在心目中被抽象,以至 不需特定的对象。美常常是无名的。走在九寨沟,看近处的水,远方的山,拍拍大树,数一数牦牛, 在珍珠滩洗洗双足。我无力指出一个具体的关,即使指出也是虚妄的。那是天人合一、 地人合一的感受。所有的细节都淡化了,心中起伏着一种莫名的愉悦。景物不再是对象; 于是人也就不再君临一切。在这美好的时间和美好的地点,一切都是和谐的。不需要刻意修饰,努力操作,苦思冥索。许多人支起照相机,许多人架起画板。然而全都徒劳, 因为取舍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