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呐 李隆基和他兄弟们在醉驾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822513 上传时间:2018-04-03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快看呐 李隆基和他兄弟们在醉驾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快看呐 李隆基和他兄弟们在醉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快看呐 李隆基和他兄弟们在醉驾(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年12月9日星期五主编/张向红 编辑/史祎 美编/周桂兰 责校/项战聚光灯B5B8B7 废墟之上每一个堕落者都有翅膀B6我们都是从佩小姐的城堡跑出来的喧嚣中必有人向往独处与沉静大哥让出 “接班人” 三弟喜建花萼楼 先说说五王为啥一起出门喝酒?又凭什么因为聚众 “酒驾” 一起被载入画册?说来话长, 先得从他们的老爸 李旦说起。 唐代第五位皇帝李旦遇到了一件最为头痛的事情: 究竟册立哪一个儿子做太子?事情还要扯到李旦他妈 那位全天下皆知的武则天。李旦原本已经登基, 君 临天下, 没想到他母亲的权力欲望天下无双, 只得中途让 位给了强势的武则天。唐朝这一段历史, 中间的周折太 多, 先按下不

2、表, 咱们直接讲公元710年。 这一年, 临淄王李隆基统领羽林军发动政变, 替父亲 李旦夺回了王权。这位靠三儿子重登大宝的睿宗, 花了 两年时间认真思考了一个问题: 究竟是按历朝历代的规 矩, 立长子李宪为太子呢?还是改立为自己讨回颜面的 三儿子李隆基? 李旦最终选择了李隆基。当然, 能够做出这样明智 的决断, 除了唐高祖李渊的前车之鉴之外 (被二儿子李世 民逼迫退位) , 还要特别感谢长子李宪的深明大义。这位 大儿子主动上表申请免去立嫡的待遇。他当着父皇李旦 的面, 流着眼泪说道:“储副, 天下之公器, 时平则先嫡, 国 难则先功, 重社稷也。使付授非宜, 海内失望, 臣以死请。 ” 大致含

3、义为:“立太子, 是为了国家社稷的安康, 黎民百姓 的乐业。如果国泰民安, 那么应该按祖宗的规矩, 立长子 为太子。如今, 国家不安定, 当以为国家立下大功的儿子 为太子。如果此时立我为太子, 会令天下人失望, 我万分恳求父亲您能立三弟李隆基为太子。 ” 睿宗一听大喜, 这个大儿子太贴心 啦!这下不用发愁了, 于是嘉奖了大儿 子, 马上册立三儿子李隆基为太子, 诏告 天下。李隆基一听, 也是大喜过望, 心想: “大哥这个人老厚道了!省了我多少心 思。我得永远感恩这位大哥, 还有其他兄 弟。他们不但没搞派系斗争, 还衷心拥护 大哥的决定。 ” 日后, 李隆基在他的专属地盘兴庆宫 精心修建了 “花

4、萼相辉楼” , 专供五兄弟交 往与游乐之用。兴庆宫位于长安城东, 本 为隆庆坊所在,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前与兄弟同居此坊。 开元二年(714年), 为避玄宗李隆基讳, 改隆庆坊为兴庆 坊, 并建兴庆宫。“花萼相辉楼” , 俗称 “花萼楼” , 取自 诗 经 小雅 : 棠棣之华, 鄂不韡韡, 凡今之人, 莫如兄弟。 李隆基知道自己的言行将直接影响社会。他要以 “兄弟和睦相处” 的佳话, 引领社会道德风气。这样一种 注重教化的远见卓识, 可以看出唐玄宗以 “圣帝明王” 自 诩的政治抱负。有了这种兄弟的欢聚, 便产生了这样一 次大醉而归, 并成为一段史上佳话, 流传千年。 时间到了元代, 一位叫任仁发

5、的画家, 读到这段故事 后, 萌生了创作的念头。经过巧妙的构思,五王醉归图 诞生了。喝是都喝高了 醉态各不相同 幸福的酒也是醉人的。此卷不仅马画得精彩, 人在 马上的醉态更精彩。 喝醉的五王之中, 李业醉态最轻, 还能够保持正常的 骑行姿态, 他走在最后, 李隆基突前, 一副酩酊大醉的架 势。画卷中, 五王以不同程度的前倾姿势, 向观众指明了 观看画作的方向从左至右。在清晰流畅的构图线路 中, 画家分别在中部及后半段安排了两名回望的侍从, 用 以平衡画面由左至右过分突出的视角走向。(图1) 临淄王李隆基, 两名侍从左右扶掖。其中一人, 表情郁闷。在行进的马上照料这位将来的天子, 如果出现 闪失

6、, 可担当不起。注意三匹马十二只马蹄之间交错的位 置, 既体现了速度感, 又不失节奏感。黑、 白、 黄相互穿插, 高低错落, 别有韵致。两名侍从的帽幞后的两根带子全部 翘起, 与李隆基帽后塌下去的带子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 暗示出两人费力抬扶起临淄王沉沉下坠的身躯。配合他 俩的是腰带的梢头和竖起的马耳朵。这些细节令观众仿 佛身临现场, 亲眼见到了一千多年前喝醉王爷的状态。 (图2) 骑黑色斑点马的申王李捴 (李成义) 几乎俯卧 在马脖上, 一副随时要吐的样子。他坐下的黑斑马真通 人性, 俯下脖颈, 低首凝神, 小心落下前蹄, 显然十分体贴 鞍上摇摇欲坠的主人。负责照顾他的侍从 可忙坏了, 右手勒

7、住主人的缰绳, 上身还要 扭向后方, 询问后面的王爷是否撑得住。 这第三组人物与第一组形成呼应。观 众可以比较一下, 究竟是谁醉得最厉害? 答案毋庸置疑, 李隆基。没有侍从的帮忙, 他早已坠落马下。 (图3) 画家特地为李宪标配了一匹乌 骓马。黑亮的毛皮如黑色锦缎, 雪白的四 蹄似云中漫步, 大红的鞍鞯与马头下方的 红绒球, 令这匹坐骑神采奕奕。而这位拱 手让出帝王之位的李宪, 醉态可爱。他的 脸发红, 两眼迷离, 似笑非笑, 也许还沉浸在酒宴的美妙歌舞之中。他的左手紧紧 扣住缰绳, 右臂上缩, 以保持马上的安稳。 从整幅长卷看, 这位让出天下的大哥 在画中的位置最突出。李宪原名李成器, 从名

8、字上就可以看出父母对他的期许。 他的弟弟分别为李成义、 李隆基、 李隆范 和李隆业。唐帝国的千秋大业本应由他 承接, 但他审时度势, 让位于三弟。画家 直接通过色彩使他在骑行的队列中脱颖 而出。虽位列第二, 远观时, 却比前面的 李隆基更吸引人的视线。这样的构图, 任 仁发既维护了地位尊卑的秩序, 又恰如其 分地点明了他的特殊性。真是颇费一番心思。 (图4) 岐王李范, 作为串景人物, 将前后联系起来。 无论是他在马上的姿态, 还是坐骑奔跑的身形, 其实都与 骑乌骓马的李宪几乎一致。到底是兄弟, 他跟大哥长得 真像。他的鞍鞯与大哥的也基本一样, 大红的颜色将前 部与中部暗中联结。从眼神看, 他

9、还比较清醒, 努力把控 住身体, 促马前进。从他的神态上, 观众也可以对比出大 哥李宪实在是喝高了。 (图5) 图尾是薛王李业。这位王爷显然酒驾程度最 轻。不知道他是酒量大, 还是留了个心眼, 没往死里喝。 他胯下的黄骠马不用担心主人的安危, 表情轻松, 正往前 赶。李业右手持短鞭, 上身前倾, 翘首以望。他在看谁? 也许正在担心前面的李隆基会不会跌落马下。请注意他 身着淡红色袍, 与李隆基身上红袍呼应。他所担心的事 情, 观众可以在卷首找到答案。画家本是水利专家 画马别有深意 五王醉归图卷 的作者任仁发 (1254-1327) , 字子 明, 号月山道人, 松江青龙镇 (今属上海市青浦县)

10、人。他 是南宋末年的举人, 一生致力于祖国的水利建设事业。 南宋虽亡, 他对水利的热情不减, 通过自身努力, 终于成 为了元代著名的水利专家, 造福江南地区的百姓民生。作为水利专家, 史书对他有所记载, 但直 到上海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被意外地挖掘出来, 我 们才可以稍稍窥探到他作为水利专家所做出的功绩。 作为画家, 他更是默默无闻。直到1953年上海市青 浦县章堰乡北庙村南的高家台出土了几块任氏家族的墓 志铭残石, 我们才得以了解到他的生卒年月、 籍贯、 出生 地和家庭基本情况。 治水之余, 他酷爱画画, 特别是画马。然而, 身为朝 廷命官的任仁发, 画马的目的并不在于自娱自乐,五王 醉归图

11、确有深意。 历代名画记 的作者、 唐代的张彦远郑重提出 “夫画 者: 成教化, 助人伦, 穷神变, 测幽微, 与六籍同功, 四时并 运, 发于天然, 非由述作。 ” 他强调绘 画的社会文化功能, 特别是道德教育 的意义, 否定了将绘画仅仅看做是怡 情养性之事的观点。任仁发正是从 此点出发, 挑选了 “五王醉归” 这个经 典题材, 细心描绘, 此中确有教化之 深意。 他以画记叙这一段典故, 表面上 展现帝王之家的兄弟情谊, 其实质是 在探究面对特权, 帝王如何以自身的 实际行动, 为天下百姓做出表率。 任仁发的这一绘画指导思想, 在 他的另一幅名作 二马图 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此图画法简洁, 卷上

12、仅有一肥一瘦两匹马。 肥马一副养尊处优之态, 挽马的缰绳拖在地上, 无人束 缚; 瘦马瘦削如柴, 疲惫不堪, 虽无人理睬, 却仍被紧套着 笼头和缰绳。任仁发在题跋中阐明了画意:“世之士大 夫, 廉滥不同, 而肥瘠系焉。 ” 因此, 任仁发画马是为了明志, 为了警示和激励自 己。他十分清楚士大夫与一般读书人不同, 与强调以个 人为中心的文人更不同。他要像画中的瘦马一样, 廉洁 奉公, 即便忙于水利而累得皮毛剥落, 骨瘦如柴, 也无怨 无悔。他鄙夷与痛斥那些贪官, 鱼肉百姓, 把自己养得肥 肥的。他为官一生只求 “按图索骥, 得不愧于心 乎? ” 中国人爱马画马, 赋予了马极为丰富的物 质及文化内

13、涵。自古至 今, 人马画是一个复杂 的画科, 它汇集了人物 画与鞍马画, 表现人与 马在生活中相互依存的 复杂状态。追溯美术史 上画马的名作, 可以微观地了解到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 同时窥探到社会政治的导向。 除唐代外, 元代是画马的另一个鼎盛时期, 以赵孟頫 为核心的赵氏家族, 其画马艺术影响到元明诸家, 另一个 以家传为主的人马画家群便是由任仁发所开创。与赵氏 家族单纯追仿唐代画风所不同的是, 任氏画马体系糅入 了下层社会喜爱的华艳多彩的艺术格调。这一体系的画 家有意识与文人画的笔触拉开距离, 强调在写实的基础 上挖掘写意的旨趣。但由于任氏家族在朝廷中缺乏地 位, 未形成强有力的艺术辐射圈

14、, 所以, 到了明初, 由任仁 发所开创的画马技法及理念渐趋枯竭之势。从这个意义 上讲, 今天的人们能通过 五王醉归图 卷, 重新关注中国 美术史上画马的另一个体系, 实属难得一遇的好机会。明末清初, 山西太原府 阳曲县出了一位博学多才、 重情重义的道学人物, 他的 事迹在地方县志、 府志中记 载寥寥, 却在民间产生了极 高的声誉和影响。傅山出身 于官宦书香世家, 家学渊源与长期熏染使得傅山年少之时便饱 读诗书, 能书善画, 后求学于山西提学袁继咸门下, 颇得袁继咸 青睐。傅山由此感念袁氏为师之恩, 在后来袁氏被诬陷入狱 后, 变卖家产, 联络数百人联名上疏, 一路从山西步行至京城, 为袁氏鸣

15、冤, 后经数月的争斗, 终使袁继咸沉冤昭雪。这一事 件也成为他人生中重要的节点, 被称为傅山的第一次进京, 也 成为他侠肝义胆、 真性真情的体现。1678年, 康熙为了笼络亡 明遗老, 泯除这一群体的反清意识, 令三品以上官员举荐 “学行 兼优、 文词卓越之人” , 傅山被召进京参加 “博学鸿词科” 考试, 这是傅山的第二次进京。傅山后来多次称病拒绝出仕, 但康熙 后来也为他授予了内阁中书的职务, 但傅山依旧多次拒绝, 不 接受官职, 这也是他刚正气节和忠于前朝铮铮铁骨的体现。 近日, 由北京画院和山西博物院共同主办的 “我来添尔一峰 青傅山书画精品展” 在北京画院美术馆进行展出, 被称为是

16、傅山的 “第三次进京” 。展览由 “学问之妙莫过深” 、“心懒手闲治 迂事” 、“一丘一壑画家禅” 、“从来老笔不降钱” 四个板块构成, 汇 集了山西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上海博物馆、 天津博物馆、 广州艺 术博物院五家文博单位收藏的傅山书画精品近六十件套。 对于傅山, 我们往往首先会想到他 “宁拙毋巧, 宁丑毋 媚, 宁支离毋轻滑, 宁真率毋安排” 的书学理论, 这一理论在 中国书学中有着普遍的意义和影响, 即使有些学者认为这 一观点是傅山政治理念在艺术上的浓缩, 但我们依然可以 从此次展出的书法作品中看出 “四宁四毋” 的体现。如此次展览中所展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 奉祝硕公曹先生六十岁 序 十二条屏、 广州艺术博物院收藏的草书 李商隐赠庾十 二朱版诗 和山西博物院藏 凭高瞰迥天怡心 等作品, 傅山 水墨入笔, 酣畅淋漓之气尽著纸端, 结字如参差散松, 结体 若崩崖老树。邓散木在 临池偶得 中评价道:“傅山的小楷 最精, 极为古拙, 然不多作, 一般多以草书应人求索, 但他的 草书也没有一点尘俗气, 外表飘逸内涵倔强, 正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