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干松引种与种源试验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816863 上传时间:2018-04-02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25.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干松引种与种源试验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小干松引种与种源试验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小干松引种与种源试验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干松引种与种源试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干松引种与种源试验(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仅5 年, 林分的林木个体之间还没有产生对生长空间及营养空间的竞争, 因此还没有充分发挥出密度效应。从各种密度的林木生长量来看, 在第5 年有着树高生长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胸径生长量随着密度 增加而减少的趋势。但从造林成本、 林木生长量、 林分郁闭时间及抚育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 造林密度应选择3 m 2. 5 m及3 m 3 m。40林业科技开发 2000 年第 14 卷第4 期(4) 营造阔叶林应注意到适地适树这一造林原 则, 充分地考虑到各个树种的生物学、 生态学特性, 选择适应各树种的生物学、 生态学特性的造林地营造阔叶林。由于阔叶树种绝大部分种类为非先锋树种, 因 此在造林时, 造

2、林地应选择在山体的中下部、 山洼、 山沟土层深厚、 肥沃的地方。在山的中上部及土层薄的地方, 宜栽培松类及其它耐瘠薄的树种, 不宜阔叶树种。( 5) 试验中的光皮桦, 虽然其生长量大、 干型好、材质好, 但由于虫害及病害在其纯林之中发生普遍,特别是蛀干性害虫严重, 造成造林的保存率低。在目 前没有解决病虫害防治的情况下, 不宜营造大面积的纯林。参考文献1 杨志成1 马褂木及其造林技术1 植物杂志, 1988, ( 3) : 14 152 叶省发, 余荣贵1 速生阔叶树种) 山杜英1 华东森林经理, 1996,( 3) : 62 643 李文付1 山杜英栽培技术1 广西林业科学11995, 24

3、( 4) :207 2084 杨业斌1 光皮桦的经济性状及栽培技术1 湖南林业科技, 1990,( 4) : 20 21( 通讯地址: 330032, 南昌市昌北开发区)小干松引种与种源试验谢祖年1 章定清2 范 亦3 段升炅3 李尚勇2(1 湖北省建始县林业局 2 建始县高岩子林场 3 恩施自治州林科所)摘 要 用加拿大小干松 9个种源的种子, 在建始县作引种和种源试验。结果表明, 该树种适于海拔1 800 m以上高寒山地生长, 其种源以地理位置北纬 50 b30 c 51 b30c的种子为佳。 关键词 小干松; 引种; 种源丰富树种资源, 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 是培育森林资源的主要途径和技

4、术措施。笔者在国外及国内有关部门的帮助下, 开展了小干松引种及种源试验。 小干松( Pinus Contorta D1) , 属松科松属, 原产美国和加拿大, 主要分布在阿拉斯加东南部到加利福利亚的巴加北部, 东至达科他州的黑山, 北端在北纬 64 b 的分界处, 为一优良的用材及环境保护树种。1990年以来, 湖北省建始县国营高岩子林场用小干松种子45 g, 进行了引种及种源选择试验。试验分育苗和造林两个阶段进行。 1 材料与方法1. 1 试验地自然概况建始县国有高岩子林场位于北纬 30b45 c, 东经 109b38c, 海拔1 200 2 090 m之间, 系巫山山脉分支,整个地势由西北

5、向东南逐渐降低。土壤为棕壤、 黄棕壤, pH 值在 5. 5 6. 5 之间, 年均温 9e , 年极端最高温 29e , 最低温- 17e , 年降雨量1 600 2 000 mm, 相对湿度多在 80% 以上。10 月上旬初霜, 全年无霜期约160 d。 植被较丰富, 乔木树种主要有日本落叶松、 柳杉、 大木漆、 大叶杨、 高山栎等。 1. 2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是由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林业部的研究员Lesley AMcknignt 提供给南京林业大学陈 幼生教授的小干松种子, 共 9 个种源。种子采自加拿大的 9个小干松产地。各种源的基本情况见表 1。表 1 小干松各种源基本情况表种

6、源号 采种区室内发芽率 ( % )质量 ( g)海拔 ( m)地理位置北纬西经10577EK9551 37050b20 c115 b30 c14726EK9651 40049b10 c115 b30 c25730TOD9351 07050b50 c120 b15 c25801CIT8851 06749b40 c120 b20 c26153MIC83591052b40 c119 b20 c26230SA9551 20551b20 c121 b20 c25803CIT8651 35049b50 c121 b20 c27084TOD9451 22049b40 c119 b45 c28476WK945

7、1 450不详不详技术 开发 1. 3 试验方法1. 3. 1 育苗试验育苗是在高岩子林场凉水沟经营区 19 号小班进行的, 海拔1 650 m,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 3 次重复, 每 重复 9 个小区, 共计 27 个小区。每小区施土杂肥310 kg、 过磷酸钙0. 4 kg。 种子消毒采用 0. 5% KMnO4溶液浸泡2 h, 清洗后用冷水浸种2 d后即播种。播种方式为点播, 每小区播种量为 300 粒, 1990 年 4 月 8 日完成播种。苗期试验主要观测各种源的场圃发芽率、 物候期、 越冬及高、 径生长情况等。1. 3. 2 造林试验为了解小干松不同种源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 性,

8、造林试验在两种立地条件下进行。试验林立地因子见表2。表 2 造林试验地立地因子情况表试验地点因 子海拔 ( m)年平均气温 ( e )降雨量 (mm)土壤坡度 (b)十字坪1 85091 800棕壤5姚家坪1 200121 600黄棕壤10林业科技开发 2000年第 14 卷第 4 期41两块试验林设计、 实施、 管理基本一致, 均采用随机区组设计, 5 次重复, 每重复 9 个小区。小区设计为正方形 3 株 3 株, 株行距2 m 2 m。 用 2 年苗造 林, 1992 年 3 月 20 日前完成。造林试验主要观测成活率、 树高、 地径及冠幅生长量等。2 结果与分析2. 1 苗期试验结果

9、2. 1. 1 场圃发芽情况小干松播种后从开始出苗起, 每天统计其出苗数, 直到出苗停止后计算各种源发芽率。9 个种源的场圃发芽率在 44. 6% 6010% 之间, 有 8 个种源在 50% 以上。2. 1. 2 苗木生长情况小干松4 月上旬播种后, 约30 d后苗木出土, 5 月下旬出现真叶, 8月下旬开始形成越冬顶芽, 9 月中旬 封顶。苗木4 月下旬开始萌动, 5 月中旬开始生长, 6月进入生长盛期, 7 月生长速度下降, 9 月中旬停止生长。各种源苗木越冬保存率均达 100%。2 年生苗高6. 9 10. 2 cm, 地径 0. 25 0. 30 cm。 各种源最大株高 1610 2

10、4. 7 cm, 最大地径 0. 40 0. 66 cm。用2 年生各种源苗木生长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表明, F苗高= 1. 87,F地径= 0. 68, 均小于 F0.05= 2. 59,故各种源间苗高、 地径无显著差异。2. 2 造林试验结果2. 2. 1 成活率和保存率植苗完成的当年秋季, 笔者对两种立地类型上的试验林进行了成活率调查, 结果是各种源成活率在 92% 100%之间。8 年生长以来, 各种源未发生病虫害、 冻害、 日灼、 旱害等, 各种源保存率均达100% 。2. 2. 2 不同种源幼树生长比较1997年秋季对两种立地条件上的试验林进行每 木调查, 采用十字坪试验林调查

11、数据作方差分析, 结果 F高= 8. 00, 大于F0.01= 3. 10;F地径= 4. 44, 大于F0.01= 3. 13。可见小干松 9 个种源之间, 树高、 地径生长 均具有极显著差异。由于种源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用十字坪试验林的树高、 地径平均值采用 q 检验法进行多重比较, 其结果见表 3。姚家坡试验林的分析结果与以上结果基 本一致。表 3 各种源树高、 地径多重比较表种源树高 ( cm)差异比较0.05 水平 0. 01 水平种源地径 ( cm)差异比较0. 05 水平 0. 01 水平10577 170. 426230 169. 625730 163. 327084 162.

12、 328476 161. 814726 145. 026153 144. 325803 131. 325801 126. 2105774. 61257304. 46262304. 37270844. 29284764. 21261534. 03147263. 93258013. 66258033. 37LSD0. 05= 27. 2 LSD0. 01= 32. 96LSD0. 05= 0. 89 LSD0. 01= 1.12. 2. 3 不同海拔高度幼树生长比较采用两个不同海拔立地上的试验林调查数据, 对小干松树高及地径的生长进行方差分析( 表 4、 表 5) 。 结果表明: 种源间高、 径生

13、长均存在显著差异, 同时两海拔地点间也存在着极显著差异, 种源与地点的交互作用于高生长没有显著差异, 而对径生长却有极显著差异。表 4 树高方差分析表变异来源自由度平方和均方F 值F0. 05F0.01地点181 974. 981 974.9241.90*7. 01区组4346. 186. 50. 262. 51 种源812 769. 51 596. 24. 71*3. 60种源 地点82 710. 2338.80. 222. 07 2. 80机误72109 010.21 514. 0总和93206 464.8技术开 发表 5 地径方差分析表变异来源自由度 平方和均方F 值F0. 05F0.

14、01地点185.1085. 10274. 50*7. 01 区组40.640.160. 522. 51 种源85.600.705. 40*2. 80 种源 地点82.500.312.38*2. 072. 80 误差729.460.13 总和93103. 30表 6 小干松两试点高、 径生长量比较表种源十字坪树高 ( cm)地径 ( cm)姚家坡树高 ( cm)地径 ( cm)比值( % )树高 ( cm)地径 ( cm)10577170. 44. 61109. 72. 37155.3194. 5 26230169. 64. 3787. 41. 97194.1221. 8 25730163. 3

15、4. 4692. 72. 15176.2207. 4 27084162. 34. 2991. 92. 08166.2171. 1 28476161. 84. 21102. 82. 57157.4163. 8 14726144. 93. 9391. 22. 12158.9185. 4 26153141. 14. 0396. 92. 25145.6179. 1 25803131. 33. 3779 101. 97166.2171. 1 25801126. 23. 6674. 51. 95169.4187. 742林业科技开发 2000 年第 14 卷第4 期为了准确表明两个试点同种源树高、 地径的

16、差异 程度, 将两个点的生长量数据列成表6 进行比较。现以姚家坡的生长量为 100%, 则十字坪试验林各种源树高生长量比姚家坡超出值在 45. 6% 94. 1%之间,地径生长量比姚家坡超出值在 71. 1% 121. 8% 之间, 地径比树高的差异还要显著。这说明小干松在高海拔立地类型上适应性较强, 生长更好一些。3 结 论 ( 1) 小干松是北美中纬度树种, 从加拿大引种到我国尚没有成功的报道。由种子产地北纬 49 b10c52b40c引种到湖北建始, 将小干松向南推移纬度 1821b。从试验林早期表现看, 其生长正常, 适应性较 强, 无病虫害和冻害, 引种是成功的。( 2) 在高岩子林场两个海拔高度营造的试验林对比表明: 小干松在海拔1 850 m立地类型上生长比海 拔1 200 m要好, 这将为高寒山地造林树种多样化选择提供了可能。( 3) 从小干松 9 个种源早期表现看, 以位于北纬50b20c 51 b20c范围内的种源在试验地的生长好。 ( 4) 小干松引种到高岩子林场已有 8 年的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