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科学之光”练习及答案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815632 上传时间:2018-04-02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科学之光”练习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科学之光”练习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科学之光”练习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科学之光”练习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科学之光”练习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科学之光”练习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科学之光”练习及答案(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陈志松 编写 精品赏读1 人民科学家的精神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风采采收获平台一、根据拼音写出本课中的词语。 1比方说不题词;不为别人的书写序;不参加任何成果(jin dng) 会;不出席(yng j301;ng) 活动(如开幕式,剪彩等)。 2但我看得出,钱老对于这些(yng chu) 活动是很反感的。 3许多正直的美国科学家也(w dun) 地受到迫害。 4我不(x han) 那些外国(rng y) 头衔! 5他们(pi bi) 强有力的行政领导,把钱学森从这些(fn z) 事务中解脱出来. 6他(kn q301;ng) 组织上免去他国防科委副主任的职务,还 (tu jin

2、) 了三位可以接班的人。 二、课文的开头说:“作为一名严肃的科学家,钱学森对社会上的一些不 正之风,采取坚决抵制的态度。” 1请结合全文,说说这里的“严肃”是什么意思。 答: 2请概括说明课文中写了哪几方面的事来表现“钱学森对社会上的一些不 正之风,采取坚决抵制的态度”? 答: *三、课文标题对钱学森冠以“人民科学家”的头衔,若改作“杰出科学家” 好不好?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发展空间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2006 年黔东南州中考题,有改动)。正正 直直人品不像骨架子,一眼就能看出大小。但又确是一副精神的骨架,撑着一个人的身 躯走东奔西。于是就有了形形色色的人,各式各样的披

3、挂和身架。有些人看去很魁伟,与之 相处一久却觉得其矮小猥琐;有些人毫不起眼,终让你在他平淡如行云流水中领略到山高 海深。看不见的力量才是大力量,那就是一个人的品格。最珍贵也是最基本的品格就是正直了。正则“品”端,直则“人”立。正直是一种风骨,如同山中劲竹、冬里腊梅,于风急雪大处方显出风标高峻。不能想像一棵歪扭斜长的树派上大用场。天和地之间的各种诱惑太多了,四方风雨太多了,站直了委实不易,此乃生活;偏要努力站直了,乃是生活的诗。提起正直,我总是想起一个悲剧式的伟人,彭德怀元帅,想像着当他从庐山下来,山一般沉重的步履,怎样撼动了铁肠历史的心。俗话说,沉默是金,在一些非常时刻,不沉默更是金。于鸦雀无

4、声之际,一声冲天的云雀,尤为惊心动魄。“我为人民鼓与呼”,底气不足者,更是无法作此一呼的。横刀立马不难,难的是四面楚歌之时仍横刀立马。历史是公平的,正直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必以正直本身的价值分量所平衡。因此,隔着山雾般浓重的岁月,我们仍一眼能看到他雕塑式地伫立于山顶俯视苍生的影像,那宽宽的肩膀能负起苦难,却不容挑丝毫阿谀,那便是一副品格的骨架啊! 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更多的是从一些偶然的小事上折射出他生命的光泽。有一个不知名的行人,捡到了一个鼓囊囊的钱包,他不停顿地寻找,最后交回失主。当别人问他钱包里有多少钱时,他说不知道,“我没打开,因为我怕诱惑。”我为这则轶闻感动,这里边含有一种真实的美和正直

5、的底蕴。拾金不昧诚为上品,知己人性弱点而竭力避之、坦然述之,更见其品性的可爱端庄。这是一些让人眼湿、心热的故事。无须刻意铺写,人格的魅力即已是大手笔。当我想到这个世界上的许多日子里,不改初衷,贞守信念地艰难前行,就觉得这世界着实可爱和充满希望。是他们漂亮地撑起了自己为人立世的骨架,也撑起了我们人类社会的脊梁。1文章中有一些意蕴深厚的语句,请说说你对以下两句话的理解。 人品不像骨架子,一眼就能看出大小。但又确是一副精神的骨架,撑着 一个人的身躯走东奔西。 答: “天和地之间的各种诱惑太多了,四方风雨太多了,站直了委实不易, 此乃生活;偏要努力站直了,乃是生活的诗。” 答: *2第三段写彭德怀元帅

6、在“大跃进”时期为民直言的故事,文中用哪几 个短语来指代那一时期?由这几个短语,你感知那是一个怎样的时期? 答: 3选文中的两个事例各从什么角度举例的?你从中得到一点什么启示?答: 4你认为钱学森先生也是个正直的人么?请结合课文中的事例,模仿此文 第三段,写一段夹叙夹议的文字。 答:轻松一刻四四 位位 先先 生生老 舍吴组缃先生的猪吴组缃先生的猪 从青木关到歌乐山一带,在我所认识的文友中要算吴组缃先生最为阔绰。他养着一口小花猪。据说,这小动物的身价,值六百元。每次我去访组缃先生,必附带的向小花猪致敬,因为我与组缃先生核计过了:假若他与我共同登广告卖身,大概也不会有人出六百元来买!有一天,我又到

7、吴宅去。给小江组缃先生的少爷买了几个比醋还酸的桃子。拿着点东西,好搭讪着骗顿饭吃,否则就大不好意思了。一进门,我看见吴太太的脸比晚日还红。我心里一想,便想到了小花猪。假若小花猪丢了,或是出了别的毛病,组缃先生的阔绰便马上不存在了!一打听,果然是为了小花猪:它已绝食一天了。我很着急,急中生智,主张给它点奎宁吃,恐怕是打摆子。大家都不赞同我的主张。我又建议把它抱到床上盖上被子睡一觉,出点汗也许就好了;焉知道不是感冒呢?这年月的猪比人还娇贵呀!大家还是不赞成。后来,把猪医生请来了。我颇兴奋,要看看猪怎么吃药。猪医生把一些草药包在竹筒的大厚皮儿里,使小花猪横衔着,两头向后束在脖子上:这样,药味与药汁便

8、慢慢走入里边去。把药包儿束好,小花猪的口中好像生了两个翅膀,倒并不难看。虽然吴宅有此骚动,我还是在那里吃了午饭自然稍微的有点不得劲儿!过了两天,我又去看小花猪这回是专程探病,绝不为看别人;我知道现在猪的价值有多大小花猪口中已无那个药包,而且也吃点东西了。大家都很高兴,我就又就棍打腿的骗了顿饭吃,并且提出声明:到冬天,得分给我几斤腊肉;组缃先生与太太没加任何考虑便答应了。吴太太说:“几斤?十斤也行!想想看,那天它要是一病不起”大家听罢,都出了冷汗!马宗融先生的时间观念马宗融先生的时间观念 马宗融先生的表大概是、我想是一个装饰品。无论约他开会,还是吃饭,他总迟到一个多钟头,他的表并不慢。来重庆,他

9、多半是住在白象街的作家书屋。有的说也罢,没的说也罢,他总要谈到夜里两三点钟。假若不是别人都困得不出一声了,他还想不起上床去。有人陪着他谈,他能一直坐到第二天夜里两点钟。表、月亮、太阳,都不能引起他注意到时间。比如说吧,下午三点他须到观音岩去开会,到两点半他还毫无动静。“宗融兄,不是三点,有会吗?该走了吧?”有人这样提醒他,他马上去戴上帽子,提起那有茶碗口粗的木棒,向外走。“七点吃饭。早回来呀!”大家告诉他。他回答声“一定回来”,便匆匆地走出去。到三点的时候,你若出去,你会看见马宗融先生在门口与一位老太婆,或是两个小学生,谈话儿呢!即使不是这样,他在五点以前也不会走到观音岩。路上每遇到一位熟人,

10、便要谈,至少有十分钟的话。若遇上打架吵嘴的,他得过去解劝,还许把别人劝开,而他与另一位劝架的打起来!遇上某处起火,他得帮着去救。有人追赶扒手,他必然得加入,非捉到不可。看见某种新东西,他得过去问问价钱,不管买与不买。看到戏报子,马上他去借电话,问还有票没有这样,他从白象街到观音岩,可以走一天,幸而他记得开会那件事,所以只走两三个钟头,到了开会的地方,即使大家已经散了会,他也得坐两点钟,他跟谁都谈得来,都谈得有趣,很亲切,很细腻。有人刚买一条绳子,他马上拿过来练习跳绳五十岁了啊!七点,他想起来回白象街吃饭,归路上,又照样的劝架,救人,追贼,问物价,打电话至早,他在八点半左右走到目的地。满头大汗,

11、三步当作两步走的。他走了进来,饭早已开过了。所以,我们与友人定约会的时候,若说随便什么时间,早晨也好,晚上也好,反正我一天不出门,你哪时来也可以,我们便说“马宗融的时间吧”!(选自老舍四位先生,载新民报晚刊1942 年 6 月 22、23、24、25 日)积 累 卡 片学 有 一 得(以下均省略此表,不再交待。)2 梁思成的故事梁思成的故事收获平台一、品读下面的语句,并以你所崇敬的一位科学家为陈述对象,仿写一段 话。 当他攀登木塔时,当他考察一座座石桥时,当他观看北京城墙时,他决不 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所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了。当 时,当 时,当 时,他决不是 而是 ,

12、 。 二、品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在一个漫卷风沙的日子,我爬上了山西应县木塔,那还是两年前的四月。站在巍峨的古塔里面,我很自然地想到当年前来勘察这座千年木塔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一行。一九三三年到一九九三年,正好整整六十年。黯淡灯光下,陡立的木梯依然昏暗。我缓慢地向上爬,每上一层,便走到栏杆前环望四周。每上一层,风就愈加猛烈,人几乎站立不住,只有牢牢抓住栏杆,才不会被风刮飞。塔下的应县县城,是否还是当年梁思成看到的样子,我无法得知想必早已大大改观。木塔耸立,雄伟而壮观,经历半个世纪风风雨雨之后,斯物犹在,真是难得而幸运的事。怀着这样的心情,根据自己曾经读过的关于林徽因梁思成的资料,根据所见过的他

13、们那次山西之行的照片,我想象着当年。想象梁思成如何打着电筒爬行在灰尘掩埋的柱梁之间;想象着他们为发现一个千年古塔、为他们的古代建筑研究获得一个珍贵例证而如何的惊奇和兴奋。我想到了当年陪同梁思成勘探木塔的年轻学者莫宗江先生后来的回忆:他们爬到了塔顶,但塔刹还有十多米高,除了几根铁索外,没有任何可供攀援的东西。他们必须爬上去,才能完成整个木塔的测绘。那天,风呼呼地刮着,也让他们有一种会被刮飞的感觉。梁思成第一个抓住铁索,两腿悬空地往刹尖攀援。他攀上去后,其他几个年轻人也一一上去,终于将塔刹的各部尺寸、做法测绘下来。那时,他顾不上九百多年历史的古塔木板已经枯朽,也未想铁索是否锈蚀或断裂。他就那么毫无

14、顾忌地攀援。大风中,他摇摆着身躯。木塔建成之后,能够把它当作文化遗产看待,能够以全新的眼光打量它,梁思成肯定是历史第一人。1选文中哪些语句交代了作者自己登塔时的天气情况,用波浪线划出来, 并说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答: 2品味下列加点词语,说说它们用得是否贴切,为什么? 黯淡灯光下,陡立的木梯依然昏暗。 答: 想象如何打着电筒爬行在灰尘掩埋的柱梁之间。 答: *3选文最后一段说“梁思成肯定是历史第一人”,你认为这一判断 是否武断,为什么? 答:发展空间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1936 年初夏,一支小小的考察队开进了龙门石窟。这支只有 5 个人的考察队,却集中 了中国古建筑史研究的青年才俊。梁思

15、成、林徽因、刘敦桢已是海内外知名的建筑学家,他 们的学生陈明达、赵正之也崭露头角。 一进入龙门,林徽因就被石窟那博大雄浑的气势深深地震撼了。 这座开凿在北魏太 和年间的洞窟,经过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等朝代的雕造,已蔚为大观,唐贞观以后, 龙门又逐渐成为贵族、皇室造像活动的中心,两山窟龛层层密布,全山造像多达 10 余万躯, 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三大石窟。 驻足龙门山下,骋目四望,一座座洞窟掩映在山树之间,石头的韵律在这里形成了一 派浑然的交响。 石径崎岖坎坷,生满滑腻的青苔,径上灌莽丛生,羁绊着人的腿脚,使攀援者步履维 艰,不小心就要摔个跟头,尽管大家都是脚力强健的青年人,一座山没有爬到一半,都已精疲力尽。 林徽因本来打了一把遮阳的桐油布、紫竹柄湖州雨伞,没想到这把雨伞却派上意想不 到的用场:爬山时正好让它作拐杖,进洞窟考察,山蝙蝠横冲直撞,只好打起雨伞,抵挡横飞 的蝙蝠和雨点一样落下的粪便。她头上扎了一块羊肚子毛巾,看上去像个赶路的农妇,这身 装束曾让陈明达、赵正之两个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