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以民为本 个人先义后利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813750 上传时间:2018-04-02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350.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以民为本 个人先义后利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家以民为本 个人先义后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以民为本 个人先义后利(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编/郁晓东 编辑/李珺 美编/马佳雯 校对/李世辉 制图/马佳雯国家以民为本 个人先义后利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首次系统探讨中华文明价值观偏好C文化早茶2 0 1 5年5月2 0日 星期三北京晨报0 1 - 0 8昨天, 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出版座谈会在中国出版集团举行。该书由三联书店出版,作者陈来是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据出版方介绍, 该书为国内首部系统讨论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专著, 从不同层面探讨了中华文明的价值偏好。陈来认为,中华文明核心价值所强调的仁爱原则、 礼教精神、 责任意识、 社群取向以及对王道世界的想象与实践, 贯穿于二千多年的历史实践。这些价值原理不仅在前现

2、代的东亚世界被广为接受, 在当今时代, 对全球建立关联社群、 合作政治、 和谐世界,仍具有普遍意义。该书将国家层面的价值观主要概括为“以人为本”、 “以民为本”、“以合为上”。世界主要文明古国大多奉行 “以神为本”,而中国最早从 “以神为本”的文化转向“以人为本”的文化。到了西周前期,人的地位越来越高,如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那时 “以人为本”的基本观点是,人事比神事更重要。这个思想一直影响到近代。毛泽东说:“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 ”就是发挥了 “以人为本”的价值文化。 “以民为本”在儒家以前已开始酝酿。 尚书里有“民为邦本”的观念,“邦”就是国;这个观念甚至可以反映在某种宗教

3、的意识形态上,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代表最高的神,但是这个神没有自己的意志,而是以人民的意志为意志,以人民的视听为视听。后来,孟子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很明显地强调了人民尊于君主、重于君主、高于君主,我们以前习惯把它叫做“民本思想”,也即是“以民为本”。 “以合为上”或者“以合为本”,这个“合”不是和谐的和,是合作的合、合一的合。在中国历史文化里,处理民族、国家这类事务时,强调合一高于分立。在中国历史政治文化里、在管理国家时,这是很重要的价值观,从上到下都以合为高、为尊、为贵,不赞成分立。 “以人为本”强调人高于万物,“以德为本”强调道德重于法律,“以民为本”强调人

4、民重于君主,“以合为上”强调合一高于分立。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延伸阅读该书对中华文明个人层面的价值观也有所分析。该书提出,中华文明个人层面的价值观,如重义轻利或者说先义后利。孔子提出“义以为上”,荀子提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孟子开篇就是“何必曰利”,都是“重义轻利,先义后利”的思想。其次是以理制欲。理就是道理的理,欲就是欲望的欲。荀子里讲“以道治欲”,道和理是相通的,不能任由欲望自己发展,一定要有个统帅。这个统帅一定是理性,一定是道理。中华文化传统里有大公无私的观念。 尚书里已有以公去私的讲法,宋明理学认为私是可以有的,但私的上面一定有个东西,就是公,并且强调这个私必须由公去主导

5、、去把握。而涉及生死的问题,从孔子到孟子都表达了人格的尊严、人对道德理想的追求,比仅仅生命的保存还重要。责任成为个人社会实践动力另据介绍,该书提出在社会层面的价值观包含四个层次: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群体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首先,中华文明核心价值主张个人与他方构成关系时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而应以自我为出发点、以对方为重,个人利益要服从责任的要求。人常常为承担责任而忘我,责任往往成为个人社会实践的重要动力。个人处于社会关系网中,与多种对象结成各种关系,因此个人的责任是多重的而不是单一的;个人有多少角色,就相应承担多少责任。中华文明核心价值注重责任担当。孟子讲,君子自任以天下为重。从先秦的

6、士君子到汉代的士大夫,都突出责任意识,强调个人对天下国家的责任,而不是突出个人自由。在汉代到宋代的士大夫中,责任意识的代表就是范仲淹提倡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后,明代士人提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清之际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代林则徐提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都对社会带来深远影响。个人价值不能高于社群价值该书提出,在中国的思想中,特别是儒家思想中,强调义务的优先性。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强调义务感,义务取向的德行不是声张个人的权利,而是努力实现对他人的义务、履行自己身上所负的责任。另外,根据中国文化的看法,人在世界上的生存不是个体的独立生存,一

7、定是在群体之中的生存、生活,人的道德的实现也一定要在社群生活中实现。超出个人的最基本社群单位是家庭,扩大而为家族、社区以及各级行政范围。中华文明特别重视家庭价值,而家庭是个人向社会发展的第一个层级。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不强调个人性的权利或利益,认为个人价值不能高于社群价值,社会远比个人重要,而强调个人与群体的交融、个人对群体的义务,强调社群整体利益的重要性。“天人合一”成为价值理想中国文化注重以和为贵,中华文明强调追求多样性的和谐。人类的和谐在根本上来源于天地的和谐,即自然的和谐。和谐是一切事物的生成原理,没有和谐就没有万物化生,和谐的实现有深刻的宇宙论根源。构建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持续不断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汉代以后被表达为“天人合一”,成为中华文化的价值理想。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对纠正无限制地征服自然、不顾及环境与生态平衡的观念,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北京晨报记者 刘婷个人重义轻利, 先义后利国家层面社会层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