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教案11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6811918 上传时间:2018-04-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国大典教案1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开国大典教案1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开国大典教案1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开国大典教案1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开国大典教案1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开国大典教案1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国大典教案1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开国大典开国大典课堂实录课堂实录一、一、顺顺学而学而导导,巧示,巧示课题课题师:老师在黑板上写个特殊的日子。 (板书:1949 年 10 月 1 日)指名读全班齐读师:特殊在哪呢?生:它是新中国成立的日子。师:老师在黑板上再写个特殊的地点。 (板书:北京)生:这是我们的首都。 (师评:说得对。北京是首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心脏啊!)师:最后老师要写的是“开国大典” 。请大家注意“典”字。指名生读课题师:同学们,试着来说一句话,这句话中要有这 3 个内容。 (师指板书:1949年 10 月 1 日 北京 开国大典)生: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举行。 (指名 2

2、 人)师:再说一句话,在刚才的基础上,在“开国大典”前加上一个词。生 1:1949 年 10 月 1 日,盛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举行。 (师点拨:大典就包括盛大的意思。 )生 2:1949 年 10 月 1 日,隆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举行。生 3:1949 年 10 月 1 日,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举行。师:带着一份隆重,一份庄严,再读课题,谁来?指名齐读(学生读得很有气势)二、感知整体,梳理学路二、感知整体,梳理学路师:开国大典场面大,参加的人员多,要写好不容易。现在请同学们翻到 15 课,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开国大典写了几个激动人心的场面?生默读课文,

3、指名交流,师梳理板书。师板书: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三、三、读读中感受,提升能力中感受,提升能力师:轻声读读 3 个场面之前的内容,大典之前哪些内容必须要写?生自由读课文,指名交流生 1:地点和出席的人员应该要写。生 2:还有会场的布置。师:通过读,了解了有哪些人参加了开国大典?参加开国大典的有领导,有(师生合作读)师:谁能读出人们参加开国大典时的心情。指名生读。 (师指导朗读:要读好关键词“直奔” “赶”等。 )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描写工人的句子,女生读描写农民的句子。男女生交换。师:是啊!人们的心情是那样激动,久久不能平静啊!读好它。齐读:到了正午,人们师:现在让我们去了解会场。师生合作读的同

4、时,师简笔画会场的示意图。 (边合作,边指导学生读好关键词“高高耸立”等)师:看着图片,读读课文,把会场的布置记在脑海中。 (生自读)师指名 1 人到黑板前看着示意图介绍开国大典会场的布置。师:人们有的焦急期盼,有的激动万分,下午 3 时,典礼终于开始了。典礼是从第几节到第几节?生:510 节。师:高声朗读这部分内容,肯定会有一节映入你的眼帘,抓住这一小节,加上自己的感受再读一读,老师叫停才停。生自由读这部分内容。指名交流生 1:交流第 6 小节。师:你为什么选这一节?生 1:因为毛泽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刻是最令人激动的!师评:“宣布成立”是让你最有感受的。谁再来读这一节?指名读 2-3

5、人师:接着毛泽东宣布成立了!(指导朗读:声音应该是高亢、洪亮的。)师:让我们亲眼来见证这激动人心的一刻!(媒体播放:开国大典的录像 2 遍)男女生读。师: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在场的 30 万人和全中国人民的心欢呼起来!谁来读第 7 节(指名 1 生读)师生合作读第 7 节,同时画中国版图,帮助学生了解“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白山黑水之间”等词女生读第 1 句,男生读第 2 句 师读毛主席的宣告,男女生背第 7 节师:激动吗?有话要说吗?生(情绪激昂):毛主席万岁!师:一起来!(生齐说)观看“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录像。师:这两部分的内容放到下节课去学。四、巧四、巧设语设语境,境,总结总

6、结升升华华师:如果你是一位新闻记者来报导开国大典的过程,写一篇 200 字左右的新闻稿,哪些内容不能不写?生 1:时间地点。生 2:参加人员的心情,都是非常激动的。生 3:会场的布置。师点拨:要抓住重点,简洁些。师:时间关系,我们在课堂上来不及写,就来交流交流你的新闻稿题目吧!(生略做思考后交流)生 1:新中国成立了!生 2: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生 3:啊,中国!生 4: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来了!生 5:激动人心的一天!师:此时,老师也是心潮澎湃,我也用一个题目来表达:开天辟地的一天啊!(江川路小学刘(江川路小学刘 芸根据听课笔记整理)芸根据听课笔记整理)附板书:1949 年 10 月 1 日

7、北京 开国大典参加人员 典礼会场布置 阅兵式群众游行(天安门贴图)金水河金水桥北南(简笔画中国版图标出长城内外,东起西到;标出大江南北;标出白 山黑水,长白山,黑龙江)(板书由华坪小学蒋方叶根据听课笔记整理)(板书由华坪小学蒋方叶根据听课笔记整理)语文教学的真谛语文教学的真谛和谐统一和谐统一开国大典课堂实录评析闵行江川路小学 刘芸卢雷老师的开国大典一课上完了,我却还深深地沉浸其中为大典那盛大的场面而感慨,为典礼上那一声庄严的宣告而激动不已,为课堂上孩子们的精彩表现而喝彩在孩子们的“书声琅琅、真情流露”中,卢老师激情飞扬地上完了这一课。纵观整个教学过程,他没有逐字逐句的烦琐分析,紧抓大典的推进顺

8、序,基于孩子真实的情感体验,用朗读和感悟组织课堂教学,有效地实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一、立足语文教学的本位,丰富教学价值一、立足语文教学的本位,丰富教学价值听完卢老师的课,我不禁想起了叶圣陶先生的“例子”说。叶老认为课文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我想刨根问底的话, “例子”说的本质就该是语文教学工具性的有效发挥吧!卢老师的课就很好体现了这一点,上得很有语文味。开国大典是一篇纪实性的报道,它所记录的是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从时间上和空间上,离学生都是较遥远的。就信息传递而言,它呈单向型,学生更多地处于主动接受状态。可是卢老师并没有把这节课简单地定位

9、于“让学生了解这一特定的历史事件,激发爱国热情”的知识和情感的目标上,而是时时刻刻都在为实现能力目标努力。他根据文本的特点,巧妙地设计了各种训练,立足于语文教学的本位,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课伊始,卢老师在黑板上依次写下了 3 个词,看似为揭示课题做铺垫,其则是匠心独具,还另有一层玄妙巧妙地帮助学生概括文本的同时,也不露痕迹地留给孩子暗示:对于庆祝活动的描写要交代清楚重要的三要素“时间、地点和具体事件” 。接着,在整体感知环节,卢老师又抛下了这样的问题:开国大典写了几个激动人心的场面?这不仅为学生梳理的课文的思路,也顺接了前面的暗示:描写庆祝活动要抓住重要的场面。而对于本节课重点内容“典礼”的学

10、习,他更是下足了工夫,以 “大典前哪些内容是必须要写的?”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思考,明白其它相关要素(如:会场的布置和出席的人员等)也是庆典活动中应该抓住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卢老师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用简笔画为学生勾勒出会场的布置,让孩子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介绍会场的布置,既突破了教学上的难点也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和复述能力。最后的语言拓展,卢老师这样问“如果你是一位新闻记者来报导开国大典的过程,写一篇 200 字左右的新闻稿,哪些内容不能不写?” ,这更是对前面所有训练的一个有效的总结和提升。我相信在卢老师这种不露痕迹地巧引下,学生对于文章的结构必“了然于心” 。如果请他们来试着写

11、写学校的某些庆祝活动,一定难不倒他们。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长期这样不懈地实践,叶老所期望的“让学生举一反三的境界”也离我们不远了。二、让民族自豪感在激情飞扬中升腾二、让民族自豪感在激情飞扬中升腾众所周知,语文是母语教育。在语文课上我们教授的是本民族的语言,传递的是本民族文化,因此如何让它本质中的民族性充分体现,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在卢老师的课中,我受到些许的启发:首先,每个教师都应该有充分的民族自豪感。语文教师应该可以说是文本与学生之间的一个桥梁。我们强调学生的自主阅读,但教师在学生自主感受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提炼归纳的主导作用还是必要的。我们对于文本的理解常常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试想:如果教

12、师在和文本对话的同时都没有潜心交流、没有心灵的震撼、没有民族的荣耀感,我们的孩子又怎会获得这种美好的感受呢?在开国大典这一课上,我看到一个深爱着自己祖国的热血男儿,他抑扬顿挫的声音、真挚的眼神、满怀的激情,打动了在场的每个老师。我们的孩子又怎会不动容呢?其次,要巧妙地营造“情感磁场” ,让学生表达感受。学生都有独立的思维,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他们都会拥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教师要珍视这宝贵的教学资源,因势利导,巧妙地为学生营造“情感磁场” ,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在充分的“磁场共振”中,内化感悟,升华情感。卢老师的课上,就有许多这样这样“情感磁场” ,吸住了我们,也深深吸住了孩子们。如:指导学生抓住 “直奔、赶”等关键词来读好参加开国大典时人们的激动心情;通过简笔画帮助孩子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大场面并鼓励孩子在脑海牢牢记住这一场面;通过录像感受典礼上最激动人心的一幕毛主席庄严的宣告;作为新闻记者来报道开国大典,自豪地说说自己的新闻题目等教学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充分地读中,自由地感受中,一次又一次将情感推向高潮,让深深的民族自豪感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澎湃!课上完了,可意未尽真正的好课就应该是这样的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