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闵行区2012年高三第二学期质量调研语文试卷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808581 上传时间:2018-04-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闵行区2012年高三第二学期质量调研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上海市闵行区2012年高三第二学期质量调研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上海市闵行区2012年高三第二学期质量调研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上海市闵行区2012年高三第二学期质量调研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上海市闵行区2012年高三第二学期质量调研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市闵行区2012年高三第二学期质量调研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闵行区2012年高三第二学期质量调研语文试卷(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闵行区闵行区 20112011 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质量调研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质量调研语文试卷语文试卷考生注意: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所在学校及班级等填写清楚。 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 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3本试卷共 6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一一 阅读阅读 8080 分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 16 6 题。题。 (1717 分)分) 语言经济学与中国的语言产业战略语言经济学与中国的语言产业战略 语言经

2、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从经济学视角诠释 语言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著名经济学家马尔沙克。他于 1965 年在致力于信息 经济学的研究时揭示了语言的经济学性质,认为语言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具有与其他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即价值、效用、费用和收益。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说语言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结构主义语言大师索绪尔就定义语 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但是,仅按照信息论的观点理解语言交际过程的程式“编码发送传 递接收解码”是不够的,它忽视了语言的经济功能以及所具有的产业特征。语言和经济 是密切联系的,如果说经济理论是对人类相互作用中的常规性进行解释的话,那么

3、,人类相 互作用中最基本的、非物理性的常规性便是自然语言。用经济学的视角来诠释语言,不仅具 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有更重要的应用价值。 目前理论界对语言产业的定义还没有清晰地提出来,语言产业的研究少之又少,但这 一问题十分重要。语言产业是这样一种生产和服务活动,他主要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生产 语言类产品或语言服务,满足国家或个人对各种语言类产品或语言服务的多层次的需求。从 微观上讲,各种语言类产品能够提高个人语言技能,增加个人人力资本,满足个人多层次的 经济需求。从宏观上讲,各类语言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可以有效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 长。据格林统计,英国就凭借着强大的英语产业,源源不断从各国获

4、益,每年可以从中获得 100 亿欧元的净利。如果考虑投资方面的优势,英语国家每年可以获得 170 亿至 180 亿欧元的收益。 语言产业外延很广,大体可以包括语言推广、语言教育培训、语言翻译、语言康复、品 牌命名、计算机语言,以及对于以上语言服务支撑的技术产业。各国或地区的具体情况不同, 也会出现具有本民族或者区域特色的语言产业。 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凝聚体,是文化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文化最 核心的载体。什么是文化产业?有众多学者给予了定义,但都大同小异,例如有学者这样定 义:文化产业是生产者以市场为基础,以专业分工为条件,以资本为动力,为消费者提供满足 其审美、求知、群体认同等

5、文化需求的过程。文化产业包括报刊杂志业、影视音像业、出版发 行业、旅游观光业、演出娱乐业、工艺美术业、会议展览业等等。从文化产业的外延可以看出, 文化产业所衍生出来的职业基本上都与语言有关,体现了语言是文化的核心载体,语言产业 是文化产业的基础,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产业的发达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化产业的发达程度,比如说好莱坞的电影行业,能够占领全球市场,主要来源于其语言的强势 和语言产业的发达。 许多教育活动及其硬件的生产,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进行组织,形成了与其他产业相 同或相近的特征,于是形成了教育产业,包括一些教育机构本身的企业化运作,为教育提供 各种服务和各种硬件产品的企业以及

6、非企业化却已市场化的教育活动等。由于所有的教育 活动都是以语言为基础的,所以也可以说,语言和语言产业是教育和教育产业的基础,语言 教育产业本身就是教育产业的一部分,当然也是语言产业的一部分。语言是必须经过学习才 能掌握的,因此,语言产业的业态支撑点是教育。语言产业尤其语言教育产业的发展以及语 言产业链的延伸离不开教育产业的发展。 “语言经济”比“语言产业”的外延要广,语言产业是语言经济活动的核心部分,但非全部, 因为即使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也并非所有经济活动都在市场经济框架内,语言经济也是如此。 语言经济与语言经济学当然密切相关,语言经济学本来就是把语言以及与语言相关的因素 作为表征变量,用经济学

7、的工具来测度语言产业的成本收益、语言产业对 GDP 增长的贡献 度、语言的经济力。因此,可以认为语言产业是语言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出发点,也是语言 经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契合点。对语言产业的研究是语言经济学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体现。 西方许多国家的语言产业发展迅猛,比如,2008 年欧盟语言产业营业总额达到 84 亿 欧元,未来若干年将每年至少增长 10%,语言产业因此列入若干最高增长产业之一,预计到 2015 年欧盟语言产业营业额将达 165 亿至 200 亿欧元。 目前我国有总体的语言规划和一些语言战略措施,但还没有纳入国家经济发展总体 战略的语言经济战略或语言产业战略。笔者认为,应尽快统筹相关

8、部门和组织有关领域的专 家,制定国家层面的、宏观意义的、指导性的、有配套措施和政策的语言经济战略或语言产 业战略。 光明日报(2012 年 03 月 02 日)1. 给第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上下文解释其字义。 (2 分) 溯 字音: 。 字义: 。 2. 第段中的划线句,它在文中的作用是 。 (2 分) 3. 细读第段,简析其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3 分)4. 阅读第段,概述其中“语言产业”与“教育产业”的相互关系。 (3 分)5.下列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语言产业是语言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 B.作者用平实的语言阐述了语言产业的内涵。 C.本文论述了经济学视

9、角下语言应怎样发展。 D.语言产业基本上决定文化产业的发达程度。 6.联系生活中语言经济或语言产业的具体实例,选取文中的某一观点发表评论。 (4 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7 71212 题。题。 (2020 分)分) 云上那云上那朵朵山山到西藏看天,到云南看云。 彩云之南,到处飘着彩云朵朵。红的、黄的、白的,五彩纷呈,靠近青山的,绿云扰扰。 云朵很有人情味,到处悠悠荡荡,飘落在树上,飘落在石头上。山间溪谷,云雾缭绕,仿若迷幻的仙境。 从小在山里长大,却着实被眼前的大山镇了一把,座座巍然耸立,直插天空,似乎穿 透到天的另一边,直压得你喘不过气来。 早知道云南的山了。哀牢

10、山早早耸立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了,彭老先生笔下的哈尼小 姑娘,活泼善良,还有那一路纯白的梨花,让人有种深深地眷恋。特别是绵绵的群山,翻山越 岭需要那么长的时间,让人特别向往。后来,看到梅里雪山,看到玉龙雪山,那皑皑白雪,冰 天雪地,高不可攀,气势恢弘,更是激动人心。长年云雾缭绕,树木冰棱剔透,银装素裹。阳 光朗照,银光闪闪,腾起一片迷人的金色,像是梦幻里的童话故事。 云南的山很高,天很低,你往上仰望,只看到天,而没有看到山顶。这里是世界的脊梁, 再往里走,便是西藏,就看见世界的屋脊珠穆朗玛峰。如此高耸的山脉还不断在长着, 也许这里的山有着与天试比高的勇气。 山那么高,从山脚下仰望,大半部分都被云

11、雾遮住了,迷迷蒙蒙,看不清楚,树木更是 葱茏一片。不再浪费精力看眼前的山了,举目远眺,却能看见别的山,不过看见的是从云雾 中穿出的山顶,他们或黄或绿,像一朵朵浮在不断飘动的云雾上的花朵。 雄健的山鹰雄心勃勃,展开那强健的翅膀,想一举飞过那苍茫的高山,但一到山跟前, 却徘徊犹豫了,只得落在半山腰的树上“哇哇”乱叫,扔下几声沉重的叹息,无可奈何地飞走 了。那些伶俐勇敢的岩羊也在半山腰小心翼翼地走着,不敢肆意地跳跃奔跑。 耸立的大山像一把锐利的刀子,把这广袤的高原尽情地切割,切出深不见底的峡谷。 那些深深的峡谷纵横交错,割出一个个平坦的坝,又割出一座座岭。行走在谷底,犹如一只 细小的蚂蚁在慢慢爬行,

12、你不得不叹服山之庞大人之渺小。抬头仰望这巍然的高山,太阳也 被大山高高地托住了,只漏下一两线亮亮的光,直直地切进谷里。 惊叹大自然这种伟大的造化时,你惊喜地发现,自己已不知不觉也站在半山腰,脚下 是深深的谷底,把云雾缭绕的大半山踩在下面。一种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举头望着四周,只 见公路沿着陡峭的山体蜿蜒而上,慢慢地爬向那托着太阳的山顶。车子沿着平整的公路稳稳 地走着,两旁云雾呼呼而过,你感觉那些平时让你仰视的云朵被踩在脚下了,自己会不会登 上那云上的那朵山呢。 一路高山重重,平坦的高速路依山而建,像一条结实的腰带把山紧紧缠住,又像是一 把锐利的刀,在大山庞然的身躯上切出一道道崭新的口子。遇到深沟

13、险壑,便有雄伟的大桥 飞架,碰到霸气的大山,劈山开洞,呼啸而过。 车过保山,一座更为庞大的山岭拦路而立。远道而来的路有些七弯八拐,绕来绕去。那11坚硬的山体被削得直楞楞的,甚至有些小山头被拦腰斩断,路以不可阻挡的气势往前延伸。 车子不停地爬,群山群岭中修建了平坦的大道,一路上,车流滚滚,各种各样的货物满堆着 纷纷运到山外,那些高傲的大山仿佛并不存在。“哎哟哟,哈哩哩。 ”我把头伸出窗外,听见云雾深处传来了嘹亮动听的歌声。我们的路12已经飘在陡峭的半山腰上,山上唱歌的人是谁?他们在高高的山顶干什么? 那是农民朋友在劳动,当地的朋友笑笑说,云南只有大山,他们只能靠山吃山。山民们13会爬上高高的山峰

14、种橡胶树和果树,还有山外人喜欢喝的高山茶。即使是很高的山峰,只要 能种上些经济作物,不破坏水土,这些勤劳的人们都不会让双手闲着呢! 朋友的话充满了自豪,那样坚决有力,犹如山石的硬性。我隐隐约约感到一种振奋,我14贴近车窗,望着一座座矗立的顶峰,不时看到一些小小的晃动的人影。 云上那朵山,山上那些高亢的歌声。157.第段中作者说被大山“镇了一把” ,谈谈你对“镇了一把”在文中的理解。 (2 分)8.标题“云上那朵山” ,其中“朵”字的表达效果如何?试加以简析。 (3 分)9.简析第 12 段中,那云雾深处“哎哟哟,哈哩哩”的歌声在文章中有何作用?(2 分)10.阅读全文,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两段

15、各自有什么作用?从全文看,两者之间的关系是 怎样的?(3 分)11.下列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6 分) A.第 4 段中的“耸立”一词说明作者儿时心中就对云南的山有深刻印象。 B.第段中, “云南的山很高,天很低” ,这是作者自己的一种心理感觉。 C.第 10 段中“切出”一词很有深意,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破坏自然的惋惜。 D.第 9 段中“这种伟大的造化”中的“造化”一词,含有“创造”之意。 E.第段突写山之高峻,面对大山,山鹰也变得怯懦,岩羊也变得胆小。 F.第 14 段中“犹如山石的硬性”句,说明“朋友”是一位性格刚直的人。 12. 结合具体语句,试对文中作者为突出主题而采用的写作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4 分)(三)默写。(三)默写。(6 分)【任选 6 空。如超过 6 空,按前 6 空评分】 13. ,日暮聊为梁父吟 。 (杜甫登楼 ) ,为谁流下潇湘去?(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 故木受绳则直, 。 (荀子劝学 ) 三山半落青天外, 。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 ,最难将息。 (李清照声声慢 ) ,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前赤壁赋 ) 野芳发而幽香, 。 (欧阳修醉翁亭记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