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三语文第一次质量诊断试题详解(含答案)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802841 上传时间:2018-04-02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高三语文第一次质量诊断试题详解(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13年高三语文第一次质量诊断试题详解(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13年高三语文第一次质量诊断试题详解(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13年高三语文第一次质量诊断试题详解(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13年高三语文第一次质量诊断试题详解(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高三语文第一次质量诊断试题详解(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高三语文第一次质量诊断试题详解(含答案)(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甘肃兰州市 2013 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诊断 语文试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新媒介阅读,是指我们通过电子屏幕,来获取多元形态如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信息。 它正日益取代传统印刷媒介阅读的主流地位,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认知世界的主要方式。 媒介决定阅读方式及文化意义,新媒介阅读提供了全新的认知方式,正全方位拓展着我们 的文化视野,其蕴含的巨大能量才初露端倪。 有人认为,传统媒介阅读是一种深度阅读,而电子文本阅读则是一种“浅阅读” 。这种看法 完全是“误读” 。弗里德曼说“世界被拉平了” 。电子屏幕则充当了这个“扁平化地球”的 隐

2、喻。世界上的丰富信息,都被电子屏幕压扁了。就像大百科全书被压成一个平面,只要 点击就可翻阅其中任何一页。世界被拉平,并非是信息浅显化的含义,主要是指信息传播 已超越时空,传播节奏被迅猛加速,从而导致信息对象变形。 新媒介将促使传统阅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传统文本的阅读遵循着一种线性的时空模式。 印刷文本有一个时间轴在制约着读者的信息获取,是一种循序渐进方式。印刷文本是静态 的,读者是动态的。文本的阅读进程取决于读者的注意力和理解力。其页码定位、内容选 取,完全受制于文本的时空顺序。而电子文本阅读则截然相反。其信息传播主动权在于读 者的接受需求。电子文本阅读节奏快捷,是一种快速跳跃、大剪接式的运动

3、,而基本形式 则是横向联系,能瞬间传播,不受时空限制,被所有网络终端的成员所共享。所有电子文 本将形成一个巨大信息库,其信息检索功能要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现代化图书馆。多 媒体电子文本存储的是全息、立体的信息,能从一种媒体流动到另一种媒体,能以不同的 方式述说同一件事,能触动各种不同的人类感官经验。它是一系列可随读者的行动而延伸 或缩减的交互式信息。各种观念都可被打开,从不同的层面予以详尽分析。其信息的接受 和利用率要远远高于单一、平面的书刊文本。 尤其是阅读“超文本” ,读者将进入一个更加开放自由的艺术创造天地。他可以互动式地从 文本的任何一个媒体或维面切入,进行网状检索,或对某个节点进行

4、放大,以获取图像、 声音、文字及其引申说明。他还可决定文本每一部分的阅读顺序,并运用标记代码为文本文件生成一个具有一定格式的层次结构。读者用这种独特的调用和组合,参与了文本的艺 术创造,并体现出读者个性化的文化观照。超文本没有规范顺序,包含着无数种组合的阅 读路径。特定阅读路径的确立,完全取决于读者特定的阅读意图和审美取向。超文本没有 明确主旨和中心,有多少读者就会产生多少文本主旨和中心。没有什么领域的原理、观点、 思想会强制人们接受,读者的主体意识是形成超文本主旨和中心的决定因素。 虽然新媒介会扩大感觉中枢并给予人们更全面的表达方式,但是,如果多媒体文本越生动、 形象、具体,而艺术想象的空间

5、也就越小,受到一定抑制。相反文字能够激发意象和隐喻, 充分调动接受者的创造性想象,从而衍生出丰富的意义。可见,传统媒介阅读与新媒介阅 读,这是一体两面,完全可以相互渗透和融合,各显其能。 1下列对于新媒介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媒介阅读是通过电子屏幕来获取信息,其呈现形态有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 B电子文本是新媒介阅读的媒介,因其信息的浅显化而有利于所有网络终端成员共享。 C新媒介阅读是一种快速跳跃、大剪接式的运动,有着印刷文本阅读无法比拟的优势。 D人们在阅读新媒介提供的多元形态信息的同时,其艺术形象的空间会受到一定抑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当今世界,

6、新媒介阅读,使得“世界被拉平了” 。这是说因信息对象的传播超越时空, 节奏迅速加速,致使信息对象变形的现象。 B传统文本的阅读遵循一种线性的时空模式,其内容的选择会受到文本本身时空顺序的 制约,新媒介阅读则没有这个限制。 C在新媒介阅读中,读者的接受需求促使信息的传播,这是电子文本成为可随读者的行 动延伸或缩减的唯一原因。 D读者在阅读“超文本”时,可以决定文本每一部分的阅读顺序,参与文本的艺术创造,使文本留下参与者的痕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媒介阅读在不同程度上正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它给人类提供了全新的认知方式。正 全方位拓展着人们的文化视野。 B电子文本存储的

7、是全息、立体的信息,又是交互式信息,所以相比书刊文本有很高的 信息接受和利用率。 C超文本没有明确主旨和中心,读者的主体意识决定超文本主旨和中心,有多少读者就 会有多少文本主旨和中心。 D由于新媒介会给予人们更全面的表达方式,它比传统文本更形象生动,其取代传统文 本 的阅读已是一种必然趋势。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7 题。 元顺,字子和。九岁师事乐安陈丰,初书王羲之小学篇数千言,昼夜诵之,旬有五日, 一皆通彻。丰奇之,白澄曰:“丰十五从师,迄于白首,耳目所经,未见此比。 ”十六,通 杜氏春秋 ,恒集门生,讨论同异。于时四方无事,豪

8、贵子弟,率以朋游为乐,而顺下帷 读书,笃志爱古。起家为给事中。以父忧去职,哭泣呕血,身自负土,时年二十五,便有 白发,免丧抽去,不复更生。 寻除给事黄门侍郎。时领军元叉威势尤盛,凡有迁授,莫不造门谢谒。顺拜表而已,曾不 诣叉。至于朝论得失,顺常鲠言正议,曾不阿旨,由此见惮。就德兴反于营州,使尚书卢 同往讨之,大败而返。属侍中穆绍与顺侍坐,因论同之罪。同先有近宅借绍,绍颇欲为言。顺勃然曰:“卢同终将无罪!”太后曰:“何得如侍中之言?”顺曰:“同有好宅与要势 侍中,岂虑罪也?”绍惭,不敢复言。灵太后颇事妆饰,数出游幸。顺面诤曰:“礼 , 妇人夫丧,自称未亡人,首去珠玉,衣不被彩。陛下母临天下,过甚

9、修饰,何以示后世? ”灵太后惭而不出。还入宫,责顺曰:“千里相征,岂欲众中见辱也!”顺曰:“陛下盛 服炫容,不畏天下所笑,何耻臣之一言乎?” 后除征南将军,转兼左仆射。尔朱荣之奉庄帝,召百官悉至河阴。素闻顺数谏诤,惜其亮 直,谓朱瑞曰:“可语元仆射,但在省,不须来。 ”顺不达其旨,闻害衣冠,遂便出走,为 陵户鲜于康奴所害。家徒四壁,无物敛尸。门下通事令史王才达裂裳覆之。庄帝还宫,遣 黄门侍郎山伟巡喻京邑。伟临顺丧,悲恸无已。既还,庄帝怪而问曰:“黄门何为声散? ”伟以状对。庄帝敕侍中元祉曰:“宗室丧亡非一,不可周赡。元仆射清苦之节,死乃益 彰,特赠绢百匹,余不得例。 ” (节选自魏书元顺传 )

10、 【注】衣冠:借指士大夫,官绅。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耳目所经,未见此比 比:类,辈 B凡有迁授,莫不造门谢谒 造:至,到 C属侍中穆绍与顺侍坐 属:恰好 D门下通事令史王才达裂裳覆之 覆:翻转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元顺刚正的一组是 顺拜表而已,曾不诣叉 灵太后颇事妆饰,数出游幸 陛下母临天下,过善修饰,何以示后世 可语元仆射,但在省,不须来 顺不达其旨,闻害衣冠,遂便出走 伟临顺丧,悲恸无已 A B C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顺聪颖异常,酷爱古籍。九岁时,就能通彻背诵王羲之的小学篇 ;十六岁时,已 精通杜氏春秋 ,并以与朋

11、友交往,研读古籍为乐。 B元顺尽孝守道,令人感动。元顺为父亲守丧时,悲伤痛哭直至吐血,亲自背土给父亲 上坟。当时他只有二十五岁,却已因哀思而生白发。 C元顺正气凌权贵。尚书卢同曾借给穆绍一所良宅,所以在卢同讨伐就德兴失败后,穆 绍意欲为卢同开脱,但因元顺揭出真相而感到羞愧,不敢再言。 D元顺清苦守节,死后家徒四壁,无物收殓。刚即位的庄帝知道后,特赐绢百匹,但对 侍中元祉强调宗室其余人死后不得以此为例。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还入宫,责顺曰:“千里相征,岂欲众中见辱也!” (2)既还,庄帝怪而问曰:“黄门何为声散?”伟以状对。 (二)古代诗歌阅读(

12、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8-9 题。 鹊踏枝 【五代】 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注】青芜:丛生的草。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的首句对表达这种情感有什么作用?(5 分) 9 “河畔青芜堤上柳”同“新愁”有什么关系?“独立小桥风满袖”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请简要分析。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恒亡, 。 (孟子告子下 )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

13、者而观之, ,而又何羡乎!(苏轼 赤壁赋 ) (3)庄生晓梦迷蝴蝶, 。沧海月明珠有泪, 。 (李商隐锦瑟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在答题卡上所选大题 的题号后的方块内打勾,只能做所选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作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 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 分) 莲池老人 贾大山 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早坍塌了,留得几 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 面上,有鸭,有

14、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 的一个景物。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上 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 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若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告诉 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 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元 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 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 “老人家,辛苦了

15、。 ” “不辛苦,天天歇着。 ” “今年高寿了?” “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 ” 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 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两个儿 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除了收拾 菜畦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 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思想,很有趣味。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所长去 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我说: “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 ” “不买。 ”他说, “

16、那是玩具。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它,借债 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 ” 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 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尊罗汉、 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秋夜天凉,我 让他去披件衣服。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 声喊起来: “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未落,见一物腾空一 跃,逃走了。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究竟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 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