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799042 上传时间:2018-04-0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2011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0-2011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0-2011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0-2011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0-2011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2011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2011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20112010-2011 学年高三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上学期期末考试注意事项:本试卷分为第卷和第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试题 答案请一律写在答题卷上。第卷 阅读题阅读题甲甲 必考必考题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汉字中的“和”,渊源有自,其来尚矣,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均有所见。历史上“和” 的概念经历了由实转虚的演变过程,它逐渐从形而下的具体器物与感官经验抽象为形而上 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诉求,用来表达协调、调和、协和、和谐、和睦、和平、平和等思想观 念。“和”成为涵盖自然(天地人)、社会(群家己)、内心(情欲意)等层面与音乐、绘画、 饮食和

2、养生等领域的基本原则,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质规定。可以说,一 个“和”字,差不多道尽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 先贤所谓“和”,是“异”中之“和”,无“异”就无“和”。用今人的流行话语说, “和”讲的就是“多样性的统一”。“和”的精神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 的;而“同”则不然,它旨在排斥异己,消灭差别,整齐划一。“同”的这种单一性、纯 粹性的倾向,最终必然导致事物的发展停滞直至灭亡;而“和”对多样性的坚守,不同事 物或对立因素之间的并存与交融,两者相成相济,互动互补,是万物生生不息的不二法门。古人对“和”与“同”的异同与优劣有着深刻的洞识。左传昭公二十年载,齐国 晏婴与齐景

3、公论“和”“同”之别,他指出:“和如羹焉”,和“五味”才成美味佳肴; “声亦如味”,和“六律”、“七音”方为悦耳动听的音乐。相反,“同之不可也如是”, 一种调料难免乏味,一种声音让人厌烦。在此基础上,孔子明确提出“和而不同”的命题, 并把和同与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与 中庸所载的孔子“君子和而不流”的说法,意义相近。孔子将事事苟同、不讲原则的 人讥为“乡愿”,即好好先生,他批评说:“乡愿,德之贼也。”章太炎在诸子学略说 中说:“所谓中庸,实无异于乡愿若夫逢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则一 国皆称愿人。所谓中庸者,是国愿,是有甚于乡愿者也。”章太

4、炎的这段话是很有见地的, 他提出儒家虽然力图划清“中庸”与“乡愿”之界限,但是“中庸”的随时而动,与“乡 愿”的见风使舵实质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应该说,被章太炎贬为“乡愿”、“国愿” 的中庸,并不是先哲追慕的理想层面与理论形态的中庸,而是指它在历史上扭曲变形的社 会表现;他所批评的孔子,也并非孔子本人,乃是专制政治的符号性存在。孔子及其价值 理念,在后世没能摆脱被毒化与同化的厄运。 在精神层面,“和而不同”的理念,从被动的方面看,含有反抗政治强权或文化霸权 的压迫与同化之意;从积极意义看,则昭示了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与博大胸怀。1下列有关“和”与“同”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5、) A“和”完全涵盖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实质,而“同”则忽略个性存在。 B“和”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而“同”则排斥异己,消灭差别。 C“和”强调事物的相成相济、互动互补,而“同”则导致事物的发展停滞甚至灭亡。D“和”强调多样性的统一,强调多样性的坚守,而“同”体现出单一性、纯粹性的倾向。 2下列有关古人对“和”的认识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晏婴与齐景公分别以美味佳肴与动听的音乐为喻,强调了“和”与“同”的本质区 别。 B孔子提出“和而不同”的命题的根本目的在于规范君子与小人最根本的区分标准。 C在章太炎看来,不论其实质,还是危害程度,“中庸”与“乡愿”没有本质区别。 D古人对

6、于“和”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也往往与道德或政治产生某种必 然的联系。 3下列各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从“和”字的汉字构成与最初意义来看,“和”主要应该与某种具体的器物有关。 B“和”所强调的多样性坚守正是万物相互交融的门径,也是万物生生不息的不二法 门。 C“和而不同”既有反抗压迫、反抗同化的内涵,又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精神要 义。 D被章太炎贬为“乡愿”“国愿”的中庸是先哲追慕的理想层面与理论形态的中庸在 历史上扭曲变形的社会表现。 二、古代诗文的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徐邈字景山,燕国蓟人也。太祖平

7、河朔,召为丞相军谋掾,试守奉高令,入为东曹议 令史。魏国初建,为尚书郎。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于沈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邈曰: “中圣人。”达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 浊者为贤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后领陇西太守,转为南安。 文帝践阼,历谯相,平阳、安平太守,颍川典农中郎将,所在著称,赐爵关内侯。车 驾幸许昌,问邈曰:“颇复中圣人不?”邈对曰:“昔子反毙于谷阳,御叔罚于饮酒,臣嗜 同二子,不能自惩,时复中之。然宿瘤以丑见传,而臣以醉见识。”帝大笑,顾左右曰: “名不虚立。迁抚军大将军军师。 明帝以凉州绝远,南接蜀寇,以邈为凉州刺史,使持节领

8、护羌校尉。至,值诸葛亮出 祁山,陇右三郡反,邈辄遣参军及金城大守等击南安贼,破之。河右少雨,常苦乏谷,邈 修武威、酒泉盐池以收虏谷,又广开水田,募贫民佃之,家家丰足,仓库盈溢。乃支州界 军用之余。市金帛骏马,以供中国。以渐收敛民间私仗,藏之府库。然后率以仁义,立学 明训,进善黜恶,风化大行,百姓归心焉。西城流通,荒戎入贡,皆邈勋也。讨叛羌柯吾 有功,封都亭侯,邑三百户,加建威将军。邈与羌、胡从事,不问小过;若犯大罪,先告 部帅,使知,应死者乃斩以徇,是以信服畏威。赏赐皆散与将士,无入家者,妻子衣食不 充;天子闻而嘉之,随时供给其家。弹邪绳枉,州界肃清。 正始元年,还为大司农。迁为司隶校尉,百僚

9、敬惮之。公事去官。后为光禄大夫,数 岁即拜司空,邈叹曰:“三公论道之官,无其人别缺,岂可以老病忝之哉?”遂固辞不受。 嘉平元年,年七十八。以大夫薨于家,用公礼葬,谥曰穆侯。 (节选自三国志,有删节) 注指饮酒而醉。战国时期齐国丑女。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竟坐得免刑 坐:因为 B而臣以醉见识 见:被 C应死者乃斩以徇 徇:示众D正始元年,还为大司农 还:又,再 5、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是徐邈“肃清州界”举措的一组是( )(3 分) 邈辄遣参军及金城太守等击南安贼,破之 市金帛骏马,以供中国 以渐收敛民间私仗,藏之府库 然后率以仁义,立学明训 西域

10、流通,荒戎入贡,皆邈勋也 若犯大罪,先告部帅,使知,应死者乃斩以徇 A B C D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太祖得知徐邈违令饮酒而大怒,准备处罚徐邈,最终因为校事赵达和度辽将军 鲜于辅的劝谏才得免。 B魏文帝认为凉州距内地很远,南面与蜀汉相接,于是任命徐邈为凉州刺史,使持 节领护羌校尉。徐邈不负所望,最终使凉州界内清静安宁。C为了稳定边界,徐邈逐渐收缴了民间的私人兵器,并通过兴办学校、教化民众等 措施,使社会风气逐渐好转 D朝廷任命徐邈为司空,徐邈认为百官都害怕他,且自己又老又病,不宜担任此官职, 最终坚决推辞不到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1、(10 分) (1)然后率以仁义,立学明训,进善黜恶,风化大行,百姓归心焉。(5 分) (2)邈叹曰:“三公论道之官,无其人别缺,岂可以老病忝之哉?” (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来源:学科网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问题。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精舍,僧道居住或讲道说法之所。 8、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分析“画”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5 分) 9、刘熙载说过:“画山者心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心有主笔,为余笔所拱 向善书者必争此一笔。”你认为这首诗中的“主峰”“主笔”是哪一句?其余三句又 是如何

12、拱向这一句的?(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羽化而登 仙。 (2)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 (3) ,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乙乙 选选考考题题请考生从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 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来源:学科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没有名字的东西 (法国)奈保尔 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的建造物只有自家后院芒果树下的那个马口铁小工棚。但是, 就是这么个小工棚他也没有盖完。不过波

13、普可从不闲着。他总是在锤呀、锯呀、刨呀,忙 得不亦乐乎。我喜欢看他工作。我喜欢那些木头乔木、香树和蟾蜍树的香味,我喜欢 那些木屑的颜色;也喜欢那些锯末像粉一样撒在波普卷曲的头发上。 “你在做什么呀,波普先生?”我问。 波普总是说:“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在做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 我就喜欢波普这一点。我觉得他就像个诗人。 我觉得波普特别健谈。他谈的都是关于生死、工作之类的严肃话题,我发觉他真的很 爱跟我说话。 但在街上,波普却不是招人喜欢的人。哈特常说:“你们听,波普也太傲气了。” 波普从不挣钱,都是老婆出去工作。好在他们没有孩子,这样倒也方便。波普说, “女人爱干活就让她们干吧,反正男

14、人也干不好。” 有一天,我发现波普在他的工棚里伤心。他坐在一块木板上,拿木屑在手指上缠来绕 去。 波普说:“你阿姨走了,孩子。” “去哪儿了,波普先生?” “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他说到这便再没往下说。 波普的工棚里不再有锤子和锯子声。木屑闻起来也不新鲜了,颜色也变黑了,几乎像 烂泥一样。波普开始酗酒,他身上有一股朗姆酒味,经常大哭大叫,然后就发火想打人。 这使他被那帮人接纳了。 哈特说:“我们过去错怪了波普,他是个好汉,和我们一样。” 波普从不以为我年纪小,有些话不该对我讲。 “孩子,等你到了我这把年纪,”有一次他说,“你会发现你一心喜欢的东西一旦得 到后,你就不再会珍惜它们了。” 他

15、讲话就这个风格,像谜一样。 终于有一天,波普离开了我们。 波普回来后完全换了个人。我一跟他说话他就对我大吼大叫。 哈特说:“你们看,女人把那家伙整疯了。” 往日那熟悉的声音又从波普的工棚里传了出来。他拼命干活。我真想知道他是否还在 做没有名字的东西,但我害怕没敢问他。 他往工棚里拉了一盏电灯,开始在夜间干活。他家门外总停着许多车子,将东西拉进 拉出。后来波普又忙着漆房子,将房子漆成大绿色,又将屋顶漆成大红。哈特说:“这家 伙准疯了。”又补充道:“怕是他又要做新郎官了。” 哈特没有全说错。大约两星期后的一天,波普回来了,还带来了一个女人,是他老婆, 我的阿姨。波普很快又恢复了过去的生活方式,他仍然把时间都花在做那没有名字的东西 上。他又停止了工作,他老婆又到我们学校附近的那户人家做了厨娘。 后来发生的事太突然,我们都不知道会出这种事。哈特也是读了报纸后才知道的:小 木匠被捕入狱。 这太不可思议了,原来波普是个作恶多端的梁上君子。所有那些新家具,用哈特的话 说都不是波普做的。他偷来别人的东西然后把它们重新组装起来。实际上他偷的东西太多,有时只好把不要的那些卖掉。他就是这么被抓住的。现在我们才明白以前为什么总有许多 车子停在波普家门口。哈特说出了我们大家的心里话。他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