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面试实战技巧语言沟通技巧

上传人:老** 文档编号:367962 上传时间:2017-02-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面试实战技巧语言沟通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师面试实战技巧语言沟通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师面试实战技巧语言沟通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师面试实战技巧语言沟通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师面试实战技巧语言沟通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面试实战技巧语言沟通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面试实战技巧语言沟通技巧(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渭风古寓教师资 格资源免费下载地址: ! 购买相关资料请联系156114621第 1 页 共 7 页教师面试中的语言沟通技巧教师公开招聘面试中,应试者和考官之间的沟通主要是靠语言来进行的,因此语言沟通技巧在面试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这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一、巧妙展示语言“亮点”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面试的重要测评要素,面试中语言技巧使用的优劣,直接反映了面试者的知识和修养。良好的语言表达技巧,会推动面试的顺利进行,协调应试者与考官的沟通,使考官能够全面了解应试者的能力和素质。绝大多数的应试者往往会忽略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也很难学习到语言规范方面的知识,下面我们介绍一些面试实战中的语言技

2、巧,来巧妙展示语言的“亮点”。(一)“我”字的使用频率。在教师招录面试中,应试者极力向考官推销自己:“我”适合这份工作;“我”毕业于某某学校等等。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多数人既有展示自我的欲望又有不愿意做别人的观众的心态,因此在应试者痛快地使用“我”字的时候,考官可能已经厌烦了。”为泛指的“我们”。觉得”、“我想”来代替强调意味很浓的“我认为”、“我建议”等词语,以起到缓冲作用。们”的替代语,如“大家”等,以转移“我们”的语义积累作用。”字作修饰和限定,如,“我的拙见”、“我个人的看法”等。”,如将“我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运作”省略主语变为“这是一次成功的运作”。总之,除了在明确主体、承担责任的语义

3、环境下,应慎用和巧用“我”字。(二)发表意见的技巧教师公开招聘面试中,针对某一教育问题,应试者能否发表合理的、深刻的、有建设性的观点,是面试中的一项常规的而且是重要的测评项目。为了争取考官的认可,应试者除了要具备真才实学以发表真知灼见外,也要掌握表达自己观点的技巧,以此来促进考官对自己观点的理解和接受。渭风古寓教师资 格资源免费下载地址: ! 购买相关资料请联系156114621第 2 页 共 7 住考官提问的要点,同时合理组织自己的语言,考官未说完,绝不能打断其话头,静待考官说完后再从容不迫地发言。言时,一定要密切观察考官的反应;考官未听清楚,要及时重复;考官表示困惑,要加以解释或补充说明;

4、如果考官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自己要主动结束话题,而不要等到被打断。该允许考官提出相反意见,并且虚心倾听,真诚请教。若经过讨论仍坚持自己的观点,也要记住不要明确否定考官的意见(尽管实质上已经这样做了),同时尊重考官的意见。直接坦率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以使用“层层递推法”和“反证法”。前者指先从考官易接受的但离你的真实主题较远的观点谈起,逐步接近你的真实观点 在考官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的前提下,以清晰的逻辑去推销你的观点。后者是指用“相反”的方法提出观点,然后逐步去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最终阐明你真正的观点。人们反对错误的观点往往比接受正确的观点更容易。提供确切的信息支持自己的观点,当你提供了确切翔实

5、的论据,而不是仅提自己的主张时,你的观点就容易被接受。(三)做恰当的解释在教师面试中解释是常用的表达方式。解释的目的是将考官不明白或不了解的事实、观点说清楚,或者是阐释某件事的原因,还或者是将考官的误解及时澄清。“解释”本身并不难,但要使自己的解释达到预期效果,这就需要一定的原则和技巧了。试者在做解释时,不能因为考官要求你解释的问题太简单而表现得不耐烦或自傲,很多时候,考官并不是真的不懂或没听清,他们也不是想搞清楚你到底懂多少。考官要求应试者解释某一问题,往往考查的就是应试者会不会解释。应试者也不能因为自己被误解或自己的回答被怀疑,需要自己做出解释而感到委屈和不满。应试者在做解释时必须态度诚挚

6、,用富有情感的语言来说明问题。解释实在难以奏效时,应试者不必着急,“话不投机半句多”。如果考官已经做了某个判断,应试者往往很难改变他的观点,这时转移话题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而应试者若抓住这个问题不放,非要让考官明白,那样就可能将应试者与考官的关系弄僵。渭风古寓教师资 格资源免费下载地址: ! 购买相关资料请联系156114621第 3 页 共 7 释其实就是阐明应试者的论点和论据。在你确凿的证据和一定的逻辑推理的支持下,考官将很容易接受应试者的解释。释时若真实情况难以直言,请应试者不要寻找借口,强词夺理,更不能巧言令色,凭空编造。该解释的,就讲明客观原因,表明自己态度;不该解释的,不要乱加说明。

7、应试者若有不便直说的或应试者不愿在考场表露的,可以如实向考官说明并请求他们的谅解。应试者被要求解释自己过去工作学习中的失误或某些不足时,若仅仅说明事情的经过而回避自己的责任,就不明智了。欲通过自己的解释获得考官的信任和谅解,应试者最好勇于承担责任。请放心,对此考官不会只注意“错误是谁造成的”,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谁承担的责任并做了怎样的解释”。在自己承担责任时,要就事论事,将责任严格限定于所解释的事情上,不要随意扩大。有的应试者误以为自己承担的责任越大,就表明自己的态度越诚恳,这种误解后果会很严重。有的问题甚至只需自己承认自己的失误或不懂,不用解释。例如应试者迟到五分钟,除非有确实的理由,否则

8、不要解释,诚恳地向考官道歉就可以了。(四)不断提升面试语言的逻辑性应试者的发言需简洁、精练,谈吐流利、清楚,以中心内容为线索,展开发挥。应试者不要东拉西扯,将主题漫无边际地外延。为了突出自己的中心论点,应试者可采用结构化的语言。回答问题时,开宗明义,先做结论,然后再做叙述和论证,条理清晰地展开主要内容。当然也要避免议论冗长。试回答中如果没有事先交代,不要使用简称或把一些名词进行简化,否则很容易让考官误解或使考官觉得模棱两可。如某应试者叙述大学期间某次青年志愿者活动,他成功地进行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初次体会到大学生创业的感觉。该应试者用“青年志愿者活动”来指“勤工俭学活动”,造成考官们认为他所说

9、的话模棱两可。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歧义用语。语不同于书面语,后者可以大量使用代词,而读者有足够的视觉空间容纳上下文,因此,代词使用得多没关系。而口语速度快,如果代词用得太多,考官难以根据上文来分清指代关系。尤其是“他”、“她”、“它”在口语中是分不清的,因此应试者在考场上为了避免指代不清造成的误解,可以少用人称代词,能用姓名的地方尽量用姓名。些应试者回答问题,不紧扣题意,泛泛而谈,例如被问到对过去渭风古寓教师资 格资源免费下载地址: ! 购买相关资料请联系156114621第 4 页 共 7 页的某件过失怎样认识时,应试者回答:“有一次我做错了一件事情,我觉得”这样的回答由于未提供足够的信息,是

10、没有意义的。些词语本身就语义含糊,一些句式也是这样,如:“可能”、“也许”,“如果必须做出结论的话”等。常生活中我们的口语可能很随便,经常在谈话的双方都明白时省略主语,如:“昨天去哪了?”对方不会听不懂。但考场上即使双方都能理解的情况下,也最好不要随意省略主语。面试考场上应使用较正式的口语,尤其是必须注意对考官的称呼不能省略。于一些时间、空间、逻辑结构不明显的叙述或较长的一段话,应试者可以在结尾言简意赅地做一个小结,给考官一个清晰、完整的感觉。试者可以多使用一些连接词,加强句与句之间的过渡接应,并突出逻辑关系。(五)借“口”说话面试时的很多问题是直接针对应试者提的,需要应试者正面做出回答。而其

11、中的有些问题如果应试者借“口”说话可能效果会更好。例如考官询问:“你认为自己大学期间的成绩优秀吗?”应试者如果正面回答:“我想应该是不错的吧!”就很难有说服力。而如果应试者借用他人的“口”来证实自己,就会有效得多。例如,“我本科四年,有三年拿到了一等奖学金,毕业时被评为优秀毕业生”。借“口”说话在具体应用时,要注意借的“口” 选择的人或事物应该是考官能接受、能认可的。如果应试者说:“我母亲一直认为我很聪慧”就似乎不太合适,因为自己的亲人对自己的评价不够客观和权威。此外,应试者还应尽量将这种方法表达得委婉含蓄一些。借“口”说话,既不能大张旗鼓、盛气凌人,又不能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只要避免了这几点

12、,借“口”说话的技巧就能恰当地运用。(六)面试用语的“禁忌”些应试者前一句话刚完马上又抢着说下一句话,并在话题连接的部分插入无意义的“所以”、“而”等连接词,让自己的语言密不透风,难以让考官插话以做出适当的响应,例如某应试者这样说:“我要说的就是这些所以换句话说渭风古寓教师资 格资源免费下载地址: ! 购买相关资料请联系156114621第 5 页 共 7 页”。应试者说话时反复重复某一句话或经常补充前面的话,就会令考官烦躁了。义的确定性应适时而定,有些应试者形成一种语言习惯,经常使用绝对肯定或很不确定的词语。例如一些应试者总是说:“肯定是绝对是当然了”,另一些应试者却老把“也许、可能、大概、

13、差不多、还可以吧”等挂在嘴边。这两种情况都应该避免。复使用某种句式或词语。如果应试者回答每一个问题都像小学生解问答题一样:“因为所以”那么即使其内容再精彩,也会令考官乏味。应试者应尽可能地变换句式,使用同义词或近义词等。如“因为”就可以在不同的地方换用:“因此、由于、由于这个原因、之所以是由于”等等。的应试者经常使用“众所周知”、“正如每一个人了解的那样”等话语,似乎面试考场应该加入更多人。这样的说话易造成考官逆反心理:“我就不知道”。个人的“语言形象”也可能带着一些反复使用的口头禅“那个、然后”等以及诸如扬眉、歪嘴角、搔头发、抹鼻子的伴随动作。这些都是应该去掉的。二、关注面试中的“无声语言” “无声语言” 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教师资格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