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09学年高三语文全市统考模拟试题及答案【洛阳市】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795367 上传时间:2018-04-0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8-2009学年高三语文全市统考模拟试题及答案【洛阳市】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08-2009学年高三语文全市统考模拟试题及答案【洛阳市】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08-2009学年高三语文全市统考模拟试题及答案【洛阳市】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08-2009学年高三语文全市统考模拟试题及答案【洛阳市】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08-2009学年高三语文全市统考模拟试题及答案【洛阳市】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8-2009学年高三语文全市统考模拟试题及答案【洛阳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8-2009学年高三语文全市统考模拟试题及答案【洛阳市】(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洛阳市洛阳市 20082009 学年高中三年级统一考试学年高中三年级统一考试语语 文文 试试 卷卷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卷 1 至 4 页,第卷 5 到 12 页。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考试结束,将第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第卷卷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答第一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将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知识(共一、基础知识(共 12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2 分

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衣钵(b) 毗(p)邻 渔樵(jio) 春风骀(di)荡 B肴(yo)馔 诤(zhng)谏 炫(xun)目 百福并臻(zhn) C挞(d)伐 泥淖(no) 豢(hun)养 赧(nn)颜汗下 D琐屑(xi) 悖(bi)谬 杳(mio)然 曲肱(gng)而 枕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专家指出,日常体验式活动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 意识,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 B目前社会关注的“延偿法定退休年龄”与“晚退会不会抢年轻人饭碗”等话 题,无论在老年人中还是在年轻人中,都引起了轩然大波。 C2

3、008 年“神七”升空2009 年与俄罗斯进行火星联合探测,2012 年实施“夸父计 划”,我国太空探测计划正在迅速推进,真是大快人心。 D在“建绿色学校、求和谐发展”的活动中,我们提倡的是团队精神,依靠的是广 大师生的力量,一两个莘莘学子又能做些什么呢?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创造层出不穷,不仅给世界生产力发展带来 巨大推动,而且引起了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 B2008 年 10 月,50 名中国留学生因在入学申请中发现使用虚假材料而被英国纽卡 斯尔大学开除。 C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并不像上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年轻人那

4、样,激情似火, 甚至带点盲目。 D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 利益的分成,并已开始将利益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很小的时候,就喜欢上了这片橙树林。 。 。 。! ! 那甜,能让你闭上眼睛陶醉很久四五月问,橙树开花了,一朵朵白色的小花镶嵌在绿叶丛中,浓郁的花香引来许多 蜜蜂,在花丛中嘤嘤嗡嗡地飞舞乡下的孩子野,每天中午,趁着家里的大人睡觉了,我们一群年龄相仿的小伙伴便 偷偷地溜出家,飞奔向橙树林小心翼翼地摘下一朵,把花瓣摘掉,花萼上托着一圈嫩黄的蜜汁,伸出舌头一吮, 啊,真甜那时的橙树林:简直

5、成了一座儿童乐园,让我们流连忘返橙花里头还有花蜜呢A B C D 二、二、(9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3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在中国历史上存在 1300 年的科举制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由于科举制影响巨大。人 们的评价向来都有很大的差异。现在多数学者都赞同唐宋时期的科举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分歧主要在对明清时期 科举制度的评价。过去对科举的认识往往以偏概全,例如,很多人到现在还以为明清科举 只考八股文。其实,科举考试内容繁多,即使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八股文也仅为多种考试 内容的一部分或者一科,只是其重要性有点像当代高考或研究生考试中的英语,往往起着 决定性作用罢了。但明清两代科

6、举也要考三场,除头场考八股文以外,第二场考论、判、 诏、表等当时政府的应用文,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识,也是无 法考上的。 在 1300 年的中国科举史上,无论哪个朝代,策问与对策都是重要的考 试题型。策问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天文、地 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或经史典籍中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策问题目,统治 者也往往通过举子的对策来了解民情、征徇解决问题的对策。同时,策试这种形式可以考 查应试者的德、识、才、学以及对“时务”即现实问题的见解。特别是时务策,主要是与 国计民生有关的问容。 在传统社会,教育和考试以人文知识为主要内容,

7、西方的中世纪大学和东亚的书院、 科举皆然。只有到文艺复兴、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教育的内容才逐渐转到自然科学方面 来,注重自然科学,即所谓的实科,是工业文明时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在 19 世纪末芝 0 世 纪初,伴随着坚船利炮强劲东来的西学代表先进的工业文明,而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农业文 明的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基本上还停留在古代的古典人文知识,自然逃脱不了被停废的命 运。 科举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然而,在现代中国人对传统事物的看法中,科举大概也 是被误解最深的制度。我们不应忽略科举制的历史性。评价历史制度,需将其还原到当时 的历史环境中去,这样才不至于使讨论脱离了历史实际。试想在传统社会,能构想出其

8、他 更好的选才制度来吗?古代的中国统治者和许多文化巨人并不是没有看到科举制的局限和弊 端,也不都是因循守旧乏辈,但经过反复比较,最后还是选择了科举制实际上是一种择善 而从。古代一些学者批评科举取士并不等于反对科举制度。从古代到近代的学者对科举制 的批判主要是对应试现象、对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批判,特别是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很少有 人否定科举制本身。如朱熹批评只重举业而忽略真实学问的现象,顾炎武严厉批判八股文, 但都没有否定科举制本身。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两位文人久 困科场、屡试屡败之后转而撰写的抨击和讽刺科举的文学作品,其中的范进中举等篇 章长久以来作为中学教材,主导着对科举制的看法

9、。但是,你找得到从韩愈、柳宗元、白 居易、欧阳修、苏东坡、辛弃疾到文天祥、林则徐、纪晓岚等成千上万进士出身的人才对科举制的否定评价吗?科举是有很多弊端,也对古代教育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古人始终 没有找到更加公平合理而可操作的办法来替代它,因此,一千多年中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批 评,科举还是在选拔官员中起主要作用。 (选自新华文摘08 年 20 期) 5下列对“中国科举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科举制在唐宋时期有进步作用,而明清时期,由于考试内容的单一化,其弊端就 越来越明显了。B八股文在明清科举考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八股文过关了,也就意味着科举考试 过关了。C策问始终是科举考试重要的考试

10、题型,时务策考查了应试举子对与国计民生有关 的现实问题的见解。D20 世纪初,科举制度没有逃脱被停废的命运,说明这一制度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中国人对科举制度的误解,是由于脱离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受了儒林外史 等文学作品的影响。B,考试内容停留在古典人文知识的科举制度被停废,意味着它抗衡不了代表工业文 明的西学东进。C科举制度不注重自然科学,其根源在于它是农业文明传统社会的产物,是排拒新 事物和现实问题的。D尽管长期以来,科举制度伴随着连绵不断的严厉批评,但它一直在中国古代 1300 年的人才选拔中起着主要作用。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

11、的一项是( )A在中国历史上存在 1300 年的科举制度,为社会选拔了大量的治国之才,在历史上 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B明清科举制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存在不少弊端,但也绝非仅考八股文一科,其三 场考试还是较全面的考查了应试者的人文知识。C科举制度被古代统治者择善而从,是因为考试选才制度要优于其他传统的人才选 拔制度。 D一些有真才实学却在考场上屡试屡败的学者,如朱熹、顾炎武、蒲松龄、吴敬梓 等都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讽刺。 三、三、(9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3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太祖知其为里中 长者,礼

12、之,留掌书记。尝从容问曰:“四方战斗何时定乎?”对曰:“秦乱,汉高起布 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法其所 为,天下不足定也。”太祖称善。从下滁州,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甚见亲信。太祖 威名日盛,诸将来归者,善长察其材,言之太祖。复为太祖布款诚,使皆得自安。有以事 力相龃龉者,委曲为调护。郭子兴中流言,疑太祖,稍夺其兵柄。又欲夺善长自辅,善长 固谢弗往。太祖深倚之。太祖军和阳,自将击鸡笼山寨,少留兵佐善长居守。元将谍知来 袭,设伏败之,太祖以为能。 太祖为吴王,拜右相国。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如流,又娴于辞命。太祖有所招纳,辄 令为书。尝请榷两淮盐,立

13、茶法,皆斟酌元制,去其弊政。既复制钱法,开铁冶,定鱼税, 国用益饶,而民不困。吴元年九月论平吴功,封善长宣国公。改官制,尚左,以为左相国。 太祖初渡江,颇用重典,一日,谓善长:“法有连坐三条,不已甚乎?”善长因请自大逆而外皆除之,遂命与中丞刘基等裁定律令,颁示中外。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帝谓:“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功甚大,宜进封大国。 ”乃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 石,子孙世袭。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时封公者,善长位第一,制词比之萧何,褒 称甚至。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与中 丞刘基争法而

14、诟。基不自安,请告归。太祖所任张昶、杨宪、汪广洋、胡惟庸皆获罪,善 长事寄如故。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四年,以疾致仕。后坐惟庸党死。 (节选自明史李善长传,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将谍知来袭 谍:刺探情报的人B为参谋,预机画 预:参与C习法家言,策事多中 策:谋划D善长因请自大逆而外皆除之 除:废除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李善长“有智计”和“甚见亲信”的一组是( )A(1)善长固谢弗往 (2)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B(1)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 (2)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C(1)制词比之萧何,褒称甚至 (2)改官制,尚左,以为左相国D(1

15、)设伏败之,太祖以为能 (2)礼之,留掌书记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元璋既赞赏李善长有谋略,又称赞他面对危险形势,临危不乱,制胜敌人的能力。B主帅郭子兴因为轻信传言而慢慢剥夺朱元璋的兵权,此时李善长坚定地站在朱元璋 一边,从此朱元璋更加倚重李善长了。C太祖起事时,向李善长问天下之计,李善长认为,刘邦虽然知人善任,不喜杀人, 五年成就帝业,但如果效法他的做法,就不能平定天下。D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李善长位居公侯之首,荣宠无双,但由于性格弱点,李善 长逐渐被朱元璋厌烦,终至被杀。洛阳市洛阳市 20082009 学年高中三年级统一考试学年高中三年级统一考试语文试卷语文试卷第第卷卷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第第卷共卷共 8 页,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题卷上。页,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题卷上。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3本卷共本卷共 11 小题,共小题,共 120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