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09学年八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期末综合测试试卷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795366 上传时间:2018-04-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8-2009学年八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期末综合测试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08-2009学年八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期末综合测试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08-2009学年八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期末综合测试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08-2009学年八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期末综合测试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08-2009学年八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期末综合测试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8-2009学年八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期末综合测试试卷(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8/20092008/200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语文试题八年级语文试题(苏教版)(苏教版)(卷面总分:(卷面总分:100100 分分 考试时间:考试时间:120120 分钟)分钟) 命题人:丁晓梅命题人:丁晓梅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35 分)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4 分)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美妙的声音,有的欢快似潺潺溪流,有的凝重如飒飒秋风;有的是大自然的天 li之声,有的是心灵世界的肺腑之音;有的声音飘动着明亮的希望,有的声音荡漾着温暖的柔情侧耳 d听,你会突然间感到自己是其中的一个和谐的音符。(1)看拼音写汉字。天 li 之声 侧耳 d

2、听(2)给加点字注音。飒飒秋风 荡漾柔情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 ) 相对于该片浓厚气氛的营造,影片在人物刻画方面明显 粗糙许多。 气象工作人员每天定点 风力,详细记录并认真分析有关数据。 由于几名主力队员因伤病不能上场比赛,这支球队的实力有所 。A薄弱 观测 削减 B单薄 观测 削弱C单薄 观察 削减 D薄弱 观察 削弱3下列句子中,表意准确的一项是(2 分) ( ) A学校开展的感恩活动,掀起了同学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增进了彼此的友谊。B图画中有人划独木舟猎河马,说明当时的撒哈拉有川流不息的江河,茂盛的草原。C为了防止失窃事件不再发生,保安部门采

3、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D能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4给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 )清风徐徐,树枝摇曳,斑驳的光影洒落在地上和小狗身上 绿阴下是一间小小的柴房 这就构成一幅盛夏城郊小院图,生动而又富有情趣 柴房前,主人在吸着烟斗,一只小狗闲适地躺在一旁 窗前一片浓浓的绿阴A B C D5名句填空。 (10 分,每空 1 分)(1)诗人有意,则草木含情。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 ”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 ”写出了国家衰败的景象。(2)幸福是什么?幸福是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 ”的流连忘返;幸福是陶渊明“采菊东

4、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得;幸福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 ”的献身情怀。(3)仁者爱山。与杜少陵同登泰山,能引起我们“会当凌绝顶, ”的强烈共鸣;和王安石登飞来峰,可体验他“不畏浮云遮望眼, ”的独特感受;和毛主席同走长征路,能感受他“五岭逶迤腾细浪, ”的豪迈气概。(4)感悟生活。我们要点滴积累, “千里之行, ” ;我们要守信践诺, “言必信,” ;我们要勇于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 ” 。6文学名著阅读。 (4 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在肉体和和精神极度痛苦的情况下,从达雅家来到郊区公园,回顾过去的生活历程,考虑今后怎么办,作出了两个重要的决定,找到了“归队”的力量。请简要概括

5、两个决定的内容。 (2 分)。读了西游记后,有人出了一则上联,请你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有关情节对出下联。 (2 分)上联:艺高胆大,悟空写就英雄诗 (西游 )下联: _ (钢铁 )7阅读下面几则材料,按要求答题。(共 6 分)材料一:下面是某省教育厅公布的该省学生体质状况最新监测结果 (箭头代表升降幅度) 。监测项目升降幅度监测项目升降幅度身高肺活量体重视力胸围男 1000 米,女子 800 米材料二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某军区新兵训练,55的新兵怕跑步,跑不动,跑不远,一累就虚脱。新兵一连进行站军姿训练,不到 20 分钟,全连 117 名新兵中,竟有 9 人晕倒。材料三 10 月 27 日

6、,江苏省盐城中学教育集团“阳光体育运动”正式启动,南北校区全面开展“阳光体育快乐跑操”,师生争相“跑出健力美,操练精气神”。 “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能够促进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从材料一、二中,你发现青少年体质状况呈现出什么特点? (2 分)。“阳光体育运动”中“阳光”有哪两层含义? (2 分)。教育集团要求各班跑操时都要喊口号壮士气,请你给自己班级拟写一则跑操口号。(不超过 14字) (2 分)。8汉字专题学习。 (5 分)用简洁

7、的语言在横线上写出下段文字的总领句(不超过 15 个字) 。 (2 分)。一是点画的美。古人曾经形容“点”如“高峰坠石”, “横”如“千里阵云”,让人产生丰富生动的联想。二是用墨的美。书法用墨讲究枯、湿、浓、淡、轻、重,这让书法作品有了节奏与韵律的变化。三是结构的美。汉字笔画之间的穿插、组合、伸缩、呼应,千变万化,给书法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在某次“公益广告作品展”中,一幅作品(如下图)引起了大家的深思,请你说说这幅作品的创意。 (3 分)二、阅读理解。二、阅读理解。 (35 分)分)(一)阅读下面古诗,回答第(一)阅读下面古诗,回答第 910 题。题。 (4 分)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僵卧

8、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9.诗歌首句的一个“ ”字,写出了诗人晚年生活的 。10.诗歌第三句既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又象征了 。全诗抒发了强烈的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 11111717 题。题。(16(16 分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

9、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注虎丘:苏州名胜。 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钩月矶:在虎丘山顶。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1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 分) (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飞来山上千寻塔 B亦复不恶 如好逸恶劳,见利而忘义C时闻风铎 隔篁竹,闻水声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 非相度不得其情12下列句子中“于”字

10、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 ) A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B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C霜叶红于二月花 D青出于蓝1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 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文: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译文: 14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 分)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15请你简要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 分)16 “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 分)17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 分)( (三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阅

11、读下面文章,完成第 1818 一一 2222 题。题。(15(15 分分) )惟有少年心惟有少年心昝(zn)圣骞(1) 整理书柜时,在角落里发现一旧课本,我有点好奇的想看看。伸手一拿竟感觉有点阻力,于是稍微用力把它从书柜壁上揭了下来,只听“刺啦”一阵响。(2)捧在手中,我慢慢地抚摸着它的苍老,几道灰白的折痕上,模糊的“昝圣骞”三个字告诉我,这是我十岁读初中二年级时用过的语文课本。(3)我一直认为,自己比同龄的孩子少了许多童年的乐趣。因为父母急盼着我成材,五岁就进了小学,但妈妈还是嫌慢,于是又跳过了四年级,最后以小学的年龄上了初中。正常学龄孩子的童年是随着小学毕业而毕业的,而我的童年却一直延伸到

12、初中。(4)看着十岁时读过的课本,翻开它吧,我对自己说,去找一找童年的踪迹。(5)长期被挤压在柜壁上,书页间已没了空气,很实在,也变得难以翻动。我尽量温柔的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无声无息,全然没有翻动新书时“哗哗”的响。这一连串的动作在我看来是如此慎重与长久,仿佛过去了一个世纪。我不敢用力,只想轻轻唤醒一篇篇记忆深处的文章,唤醒熟睡已久的九年前的心。一页页翻下去,仿佛是走进一片宁静的大海,波澜不惊。九年,竟让一本书也厚重了、成熟了。(6)穿过了白杨礼赞,望见了背影,看到了杨修之死他们都被我打上了儿时的烙印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小小的年纪学那样的经典,只知道把老师讲的内容赶紧

13、写下来。我那时大概属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那类学生吧,对课文大多是囫囵吞枣,只是在用一片片、一行行稚嫩而工整的文字,向老师,向父母,也向自己证明:我看过了,我学过了。这种少年苦事、少年心思,今天想来多么可爱。(7)当众朗读,是那时语文课上的一大快事,务求读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不破句不倒句,以博得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赞许。童年就是这样一个痛快的年纪,展示自己不会被说成“出风头”,投入感情也没人认为是 “做作”。我的朗读一向很好,又少年不知“差”滋味,所以在一群很“老成”的同学中,我很容易争取到读书的机会。但有多少次,“眉色飞舞”的朗读,我已经不记得了。(8)手里这册旧课本与案头的书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写在书中的字迹的颜色了。小时候对红颜色的字十分敬畏,全然不似现在,随手“朱批”。那个时候总认为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