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动时代的经学——从谶纬研究的视角考察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788525 上传时间:2018-04-02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435.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动时代的经学——从谶纬研究的视角考察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变动时代的经学——从谶纬研究的视角考察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变动时代的经学——从谶纬研究的视角考察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变动时代的经学——从谶纬研究的视角考察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变动时代的经学——从谶纬研究的视角考察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变动时代的经学——从谶纬研究的视角考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动时代的经学——从谶纬研究的视角考察(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93經學研究集刊第四期 2008 年 5 月頁 93 104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變動時代的經學變動時代的經學從讖緯研究的視角考察從讖緯研究的視角考察梁秉賦梁秉賦*關鍵詞關鍵詞:周予同周予同、中國經學中國經學、民國學術民國學術、讖緯讖緯、經今古文學經今古文學一、引言清季末年到民國初年是中國歷史上一段大變動的時期。反映在學術領域上的重大變化,就如我們所熟知的,乃是西學的引進以及中國傳統的知識結構和學術系統無論是在内容或形式上都漸次被容攝入以西方近、現代學術分科為框架的新學體系之中。對作爲中國傳統學術之中堅的經學研究而言,其地位逐漸被邊緣化,其固有的内容甚至被分解、歸併入諸門現代學科之中。1

2、本文嘗試以讖緯研究為切入點,從此一層面窺探經學研究在這變動時代中的發展概況。民國初年,最早對讖緯作較爲系統的研究的學者有周予同(1898-1981)和顧頡剛(1893-1980) 。周氏在 1926 年即發表了緯書與經今古文學 ,2接著又繼於 1933 和 1936年分別發表了讖緯中的孔聖與他的門徒3以及讖緯中的皇與帝 。4顧氏則先於*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1據左玉河的研究,在清末張之洞即嘗試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構想,將中國固有的學術門類(如 經學、史學、諸子學和詞章學)與從西方引進的學術門類並陳互列。張氏這套新學模式雖然仍將中 國學術最重要之經學置於最高地位 ,但它實際上是按照西方

3、近代分科設學原則及近代學科體系和 知識系統配置中西學術 ,也就是說中學(其實)是納入了西學體系之中。到了民初,蔡元培更 以近代學科的觀念來詮釋中國傳統的四部之學。他所進行的實是按照西方近代知識分類系統來統分 中國傳統知識之嘗試 。對於經學,蔡元培的具體看法是: 書為歷史學, 春秋為政治學, 禮 為倫理學, 樂為美術學, 詩亦美術學, 易如今之純正哲學 。見左玉河從四部之學到 七科之學學術分科與近代中國知識系統之創建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年) ,282-329 頁。 2本文原刊民鐸雜誌第七卷第二號,1926 年 2 月;現收入於朱維錚編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增 訂本) (上海:上海

4、人民出版社,1996 年) ,40-69 頁。 3本文原刊 安徽大學月刊 第一卷第二期,1933 年 3 月;現收入於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 ,292-321 頁。 4本文原刊暨南學報 ,1936 年第一卷第一期;現收入於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 ,422-476 頁。經學研究集刊第四輯941930 年在其頗有影響的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一文中論及讖緯,5次於 1935 年出版的漢代學術史略中辟有專章討論讖緯。6顧頡剛是古史辨的領軍人物,他以整理國故之名對經典的神聖和傳統的權威提出質疑,梳理古史脈絡,其功過學界已多有討論。周予同與當時疑古及釋古的時代思潮其實亦頗有同氣相援的關係,這一點尤其可以從其

5、讖緯研究中看得出來。本文擬對此作一初步的觀察與討論。二、周予同讖緯觀的基本論點周予同的讖緯觀有三項值得注意的基本主張:其一,讖、緯異名而同實;其二,從學理來説,讖緯是上古陰陽家思想的支流遺裔;其三,讖緯之學是漢代整體儒學的一部分,兩漢宗今文、古文的學者以及混淆今、古界線的學者對讖緯都有一種真誠的信仰。周氏在緯書與經今古文學中,首先對讖和緯的概念加以界説。他認爲,在廣義的層面上,這二者 一樣泛指當時一切講術數占騐的文字,以及非文字的口說 。但在 狹義的層面上,緯及讖二詞則各有特指的義涵。前者專指與六經的關係稍爲密切的七緯而言 ,後者則專指當時所謂的河圖 、 洛書 。定義雖有廣、狹之分,不過,周予

6、同的結論是:緯、讖、圖、書、中候、符命、籙,雖然含義各有異同,但同是陰陽家的支裔,同是儒家與方士混合的產品,同含有宗教的迷信氣息 。7這表明,對周氏而言: 讖和緯在根本的性質上是一樣的,兩者雖異名而同實。其名之所以異,源於一者與方士的淵源較深,另一者則與儒生的關係稍密。然而, 讖和緯之所以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關鍵就在於它們乃是儒生與方士合流之後造作出來的文獻。如果讖、緯是可視爲一體的材料,那讖緯之書又是怎樣產生的呢?也就是說,儒生與方士之學爲什麽會合而爲一?周氏以爲,直接導致緯書產生的近因 ,是由於在秦、漢時期有經生與方士的糅合 。他引夏曾佑之說,解釋五經家與方士之所以會混合為一體,是因爲兩家之

7、學,一主尊君 、一主長生 ,而二者皆同為王者之所喜 ;經生與方士遂因相妬而各盜敵之長技,以謀獨擅 ,於是二家之糅合成焉 。他並且指出, 誦法孔子的儒生與方士的混合,在秦代已開始 。到了西漢時期,董仲舒、李尋、京房等都是五經家混合於方士之例 。85本文原刊清華學報第六卷第一期,1930 年 6 月,重加修改後收入 1935 年初版的古史辨第五 册;見顧頡剛編著古史辨第五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版) ,404-630 頁。 6本書原由上海亞細亞書局 1935 年出版,後來在 1955 年再版時改名為秦漢的方士與儒生 。 7周予同: 緯書與經今古文學 , 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 ,42-

8、45 頁。 8周予同: 緯書與經今古文學 ,54-56 頁。變動時代的經學從讖緯研究的視角考察95周予同雖然認同夏曾佑讖緯的產生是導因於五經家與方士的糅合之說,但他對這個問題其實有更爲深入的看法。因爲促使二者因相妬而各盜敵之長技 ,進而糅合爲一充其量只能是個誘因。原本的兩家要糅合成一體必須還是要有一定的基礎或條件方成其可能的。周予同是以認爲,經生與方士之學與術之所以能匯流,實是有著更爲深遠和内在的原因的。我們看到,周氏指出讖 、 緯 ,及其種種稱謂之所以異名而同實,乃在於它們雖然含義各有異同,但從學理來説卻同是陰陽家的苗裔 。這也就是說,他認爲這些材料所傳的術藝、學説是有一個共同的源頭的,那就

9、是古代陰陽家的思想 。春秋以後,古之道術演變成了百家之學。周予同對這一學術變遷的理解是,諸家的學問雖自成體系,卻都還與上古原人的思想有著絲絲縷縷的關係。他認爲,方士之術自然與古代陰陽家的學問有直接的淵源,實際上儒家之學亦與之有藕斷絲連的關係。方士與儒生相互靠攏之後,終能水乳交融,正是由於在兩家自為一體的學問體系中實共存並有源自古代陰陽家的因子的緣故。周氏指出, 在春秋以前,陰陽家專言數術鬼神,集原人思想的大成,實握有支配全社會民衆的權威 。但自周代中晚以後,陰陽家的思想則一變而入孔、墨,再變而為方士、經生、黃老 。如此説來,儒、墨、道實皆同出於古代陰陽家。然而,三家雖出同源,它們之間後來爲什麽

10、又會有各自互異的發展呢?周予同如此解釋:道家的老子是就哲學的見地,反對數術鬼神的,儒家的孔子則以自成其中庸的折衷的灰色態度,取數術而捨鬼神 ,而墨家的墨子則捨數術而取鬼神 。不過, 道家反對陰陽家而未竟全功,而儒家、墨家,則僅為陰陽家的修正者或妥協者 。諸家的取捨雖各有所偏,但不能忽略的一點是它們學説的底蘊之中實都存有或多或少的鬼神、術數思想。所以,到了秦、漢之間,除墨家流為遊俠一派外,如五經家、如黃老家,都是冒孔、老的招牌,宣傳陰陽家的思想,而與所謂的方士者一鼻孔出氣 。這就是方士與經生之所以能合流的根本原因。周予同甚至據而推斷: 假設孔子絕對的、分毫不妥協的排斥數術,則方士化的緯書,或決不

11、至假借儒家的招牌,而自附於六經之後 。9照這樣説來,則儒生會與方士合流,從而使讖緯得以成爲六經之羽翼,歸根究底實由於遠在秦、漢以前儒家的創始者及其傳人未能徹底的抗拒上古陰陽家的遺毒之緣故。儒學的體質内正是因爲從一開始就具有言天人災異的成分,所以後來五經家與方士的匯流才能如此自然地水到渠成。儒生與方士在漢代既已界線難分,讖緯之學因此自然是兩漢儒學完整的一部分。周予同於是指出,西漢今文學所謂的天人相與之學,所謂的陰陽災異之談,其實都是讖緯的前9周予同: 緯書與經今古文學 ,52-54 頁。經學研究集刊第四輯96身或變相 ,齊學就是方士學 。而發展至東漢, 古文學家及混淆今古文學者,其對於讖緯也有相

12、當的信仰 。因爲, 劉歆是古文學的開創者,賈逵是古文學大師,尚信賴讖緯 。此外, 混淆今古文學家法的,首推鄭玄,而鄭玄對於讖緯,不僅不排擯,而且爲之註釋 。10可知,在周予同的想法中,讖緯並不是專屬今文學的家說而已,它乃是古文學家,以及混淆今古文學者所共享、共創的學術資源。三、周予同讖緯觀所反映的學術認知周予同的讖緯觀,折射出來的其實是他對傳統經學所持有之研究立場和主張。要對這個説法有比較清楚的了解,需要先對他所提的議題之思想背景有所認識。首先,關於讖和緯到底是異名異實,還是異名同實的討論,便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名詞定義的問題而已,而是一個體現著更爲深刻的學術取向的議題。 讖 、 緯之名雖起源甚早

13、,但在清代乾隆年間,四庫舘臣開始把 讖自讖、緯自緯,非一類也這樣一個將讖緯一分爲二的觀念加以深化。四庫舘臣是這樣地理解所謂的讖緯的:他們認爲這一出自秦、漢年間的文獻資料,其内容當中有一部分得以相當肯定是與儒家的經術甚有關係的文本,故可以將之定名為與經相對應的緯 。其餘的部分爲什麽不能稱之爲緯呢?四庫舘臣認爲,那是因爲這些部分的内容由於漸雜以術數之言 ,或益以妖妄之辭的緣故;他們並且把讖緯書中這些不能目之爲緯的部分稱爲讖 。11這樣的兩分法,便把原本應該是同為一體的一批文獻資料,依其内容涉及術數之學的程度之深淺,以及論説中的理性和虛妄成分之多寡作為判別標準加以區分為讖與緯 。發展至嘉慶、道光年間

14、,把讖緯看成是性質有別的一套材料的這一觀點有了更進一步的演化。此時的經師學人一方面把讖緯之中被目為内容駁雜而多妖妄之言的那一部分歸屬為方士之流的作品,另一方面則又把其中之醇者視爲出自西漢大儒之手的儒家經說。更有意思的是,這一時期的清代學人當中,甚至還有認爲讖緯中最醇 、 最精的内容乃是出自於孔子或七十子等周代儒宗之手的説法。12由此可知自清代中葉以來,素稱為讖緯的這一文獻材料,其内容有醇 、 駁之分的觀念,在學人的思想中已頗爲普遍。對清儒而言,這一想法的自然引申,便是讖緯之中有一部分的10同上注,57-59 頁。 11欽定四庫全書總目 經部六 易類六 附錄易緯八部案語 ,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5、(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 ,第 1 分冊,158 頁。 12拙作清代經師的讖緯觀對此有較爲詳細的討論,收入於彭林編清代經學與文化 (北京:北京 大學出版社,2005 年) ,387-408 頁。變動時代的經學從讖緯研究的視角考察97内容是有資經術的,所以需要注重珍惜;而另一些内容則由於所傳載的並非孔門體系的學問,所以無需太認真對待。到了清代末葉,今文、古文的認同壁壘漸嚴的時候, 讖 和 緯到底是異名同實,還是並非一類的問題又有了另一個層面的發展。今文學者一般皆力主 讖 、緯有別。比如康有爲就認爲文辭淺俗、顛倒舛謬的讖 ,乃是王莽、劉歆爲了盜天下故易聖經而造作出來的;只有緯才是孔門弟子支流遺裔所傳承下來的真經義。13皮錫瑞則以爲, 圖讖是與經義不相涉的方士之書 ,只有在緯之中才多漢儒說經之文 。14總之,今文學家主張讖 、 緯有別的原因是以前者為背離儒門真義的異端學説,而後者則是儒家的正統經說。但是,古文學家則認爲所謂的讖緯 、 緯書或讖學 ,雖然名稱各有不同其實在内容上都是一樣的,它們之所以是性質相同的材料,就因爲皆同為出自方士之手的文獻,劉師培即持此說。15可見,清季以來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