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2责任编辑: 周玉宁:(010) 65914510电子信箱: wyblilun@2012年2月10日星期五理论与争鸣全球化视野下的文化自觉□向云驹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 《关于深化文化 体制改革, 促进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重 大问题的决定》 之后,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 略目标, 摆在全党全国人民的面前 其中, 培养高 度的文化自觉, 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 前提条件 文化自觉作为汉语的一个词汇、 语言、 概念, 久已存在, 但把文化自觉作为一种文化观念与理 论, 并竭力将之推进为一种学理、 学术和社会文化 思潮, 还是要数我国著名人类学家、 前全国人大副 委员长费孝通先生 正是他的 “文化自觉” 推广行 动终于使 “文化自觉” 在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繁荣 日盛一日之时, 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共识和强调, 日 益深入人心费孝通文化自觉理论的内涵作为世界闻名的人类学家, 费孝通晚年对文 化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 学术命题 1997年1月4日, 费孝通修订发表了自 己在北京大学召开的重点学科汇报会上的讲话 他在讲话中指出, 当今世界各种文化, 如欧美文 化、 伊斯兰文化、 印度文化、 中国文化等等, 都在接 触、 碰头, 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地球村, 形成一个全 球多元化的时代。
这是应当能够开创一代新风气 的时机开创什么风气呢? 我想用 ‘文化自觉’ 四 个字来表达 ……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就需要找 到一个地方和一群人来发扬一种新风气 我想当 前的新风气就是文化自觉, 各民族开始要求自己 认识自己的文化, 提出一系列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 这样生活? 这样生活有什么意义? 怎样发展下去? 人文科学负有答复这一系列问题的重大责任 ” 在 这里费孝通首次把 “文化自觉” 作为一种学术新 风、 作为一种时代使命、 作为一种文化理念加以郑 重提出, 并对其内涵作出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其 中, 包含了如下重要观点: 一、 文化自觉的提出是基于人类学的文化比 较传统和当今时代地球村、 全球化、 高科技、 文明 多元共存境遇的现实 费孝通提出:“早期的人类 学大多主张到异文化中去认识人如何生活 ” 人类 学的学术传统一向是研究 “野蛮人” , 并在这种研 究中认识异文化, 认识文化差别与多样, 认识文化 的历史、 过去、 非文明时代, 认识人类的童年、 蒙昧 时代等等 同时, 21世纪之际, 人对人类本身生物 学研究已进入了绘制基因图谱, 科技研究的空间 发展已从地球扩大到了太空,“看来21世纪将开 始出现 ‘人类文化的自觉’ 了, 人类开始要求认识 自己的文化了” 。
文化自觉在此前提下, 一方面就 是我们需要懂得各国、 各地区的文化为什么不同, “只有抓住了比较研究, 才能谈得到自觉; 另一方 面, 人们往往因为生活在自己的文化中, 固而没有 科学的态度去体会、 去认识、 去解释自己的文化, 那是不自觉的文化 ” 所以,“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 就应当深入到中国的文化中和中国人的生活中去 认识自己文化的历史和现状 ” 费先生用自己的学 术实践, 印证了 “文化自觉” 的学术范式 二、 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历程 这个历程的 第一步是认识自己的文化, 并能根据其对新环境 的适应力而有所取舍; 第二步是要理解所接触的 文化, 善于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最后, 当各种文化 都自觉之后, 这个文化多元的世界才能在相互融 合中出现一个具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形成一 套各种文化和平共处、 各舒所长、 联手发展的共同守则 费孝通说:“我瞻望人类学的前途时所说的 ‘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这一 句话, 其实就是今天我提出的文化自觉历程的概 括 ” 这个文化自觉的历程和境界的提出, 从学术 渊源上看, 有费孝通的 “中国经验” 往世界未来推 理和推广的成分。
事实上, 和而不同, 天下大同, 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 (各美其美) , 成人之美, 美人之 美, 美美与共, 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因为, “文化多样性是一个与人类同时出现的事实” 他 说:“我是充分肯定历史是向着天下大同的目标不 断前进的 首先要感激西方文明在过去大约三个 世纪里凭借科技的发达, 打下了今后前进的物质 条件, 现在正是我们要进一步考虑怎样利用这巨 大的物质力量来为全世界人类实现丰衣足食、 安 居乐业的大同世界 我相信20世纪的缺点正是它 没有建立起一个人们可以和平共处的社会秩序, 而对人与人道德秩序的重视还是东方文明历史的 特点 我相信加强东西文明的互补, 加强价值观点 的共识一定能解决20世纪遗留下的南北反差问 题 人类一定要在新的21世纪里, 至少要在今后 新的1000年中, 能够促使我们中国人祖祖辈辈所 追求的大同天下的实现 ” 对文化自觉命题的提出与研究是费孝通晚年 最杰出的学术贡献之一, 他为此撰写了一大批专 题文章、 论文, 反复研究、 阐述这一重大的文化课 题 事实证明, 文化自觉的确是一个崭新的世纪、 全新的时代的要求, 它是自我发展的呼唤, 也是世 界和平和谐的内在本质规定。
文化自觉方法论问题及其他者 的意义我国宋代著名诗人、 词人、 画家、 书法家、 学者 苏轼曾作过一首著名的诗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 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 身在此山中 ” 这是一个关于观察视角的著名论 断 其实, 苏轼的诗也正是人类学的一个著名的方 法论: 局外观察与局内观察 所谓局外观察, 就是 一种他者观察, 即他文化、 他民族、 他地域的他者 对一种文化、 民族、 地域的观察 这种观察的实现 有两个前提或两种特质:(1) 这是带有他者背景的 观察, 因而这种观察具有文化交流的性质, 是两种 文化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比较研究与观察;(2) 这是 他者在他地的观察, 是在异文化场中的观察, 也是 他者的在场, 即他者在场、 在他文化场 这两种在 场确定了人类学的田野作业的学术地位 巴赫金 因此称这种观察为外位性观察 巴赫金指出, 长期 以来, 人们习惯于强调, 要理解别人的文化, 似乎 应该融入其中, 忘却自己的文化而用别人文化的 眼睛来看世界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片面的, 一定 程度上深入融入别人的文化之中, 用别人文化的 眼睛观察世界, 的确是不可缺少, 但是也决不能仅 限于此。
如果仅限于此, 其所理解就不过是简单的重复, 不会含有任何新意, 不会起到丰富的作用 “理解者针对他想创造性地加以理解的东西而保 持外位性, 时间上、 空间上、 文化上的外位性, 对理 解来说是件了不起的事 要知道, 一个人甚至对自 己的外表也不能真正地看清楚, 不能整体地加以 思考, 任何镜子和照片都帮不了忙; 只有他人才能 看清和理解他那真正的外表, 因为他人具有空间 上的外位性, 因为他们是他人 ” 巴赫金在这里提出了局外观察的另一种模式 或意义, 即以他者的观察来进行自我理解 认识你 自己, 这是古希腊以来最伟大也最著名的哲学命 题 但是, 即使照镜子, 可以完全自我看自我, 巴赫 金依然认为, 这不能抵达自我真相 这是有道理 的 镜子可以复制自我, 但主体是自己, 你只能看 见你自己知道的自己 外位的、 他者的观察, 是发 现自我熟视无睹的事物和对自我的最有价值的发 现 这就是苏轼所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 此山中的真意 在这个时候, 局外观察, 不仅是针对他者而言 了, 它也指对一个文化的各种观察之间的关系, 也 指对一种文化的自我观察中的 “他者立场” 无论 如何, 在人类经验、 知觉、 观察的心理学事实上, 的 确存在这样的现象: 身在其中, 容易使我者熟视无 睹、 视而不见、 当局者迷, 而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他 者往往可以旁观者清, 可以一针见血, 可以一目了 然。
所谓局内观察, 是文化的我者的自我观察, 是 “身在此山中” 的观察 局内观察在人类学方法论 中最重要的有两点: 一是实地调查, 深入田野; 二 是作为我者, 也必须有他者的文化观, 能够在自我 观察中实现 “他者的意义” 他者的经验, 对他者作 局外观察, 是我者局内观察的必要参照 他者的经验的植入局内观察即人类学者本乡 本土的我者的调查, 是具有开创性意义和不可估 量的学术地位与学术价值的 一种文化的真正健 康发展, 说到底还是取决于这一文化主体的文化 自觉程度 任何文化可以在各种各样或者远近高 低横侧的观察下获得准确的定性、 描述、 把握, 但是 此种文化的发展必须来自于我者的文化自觉 前 者是把握已有、 已在、 已过的事实, 后者是在前者的 基础上, 着重与着力于未来、 将在、 有待的事实 所 以, 之于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文化自觉是文化的更 高境界 这样的文化自觉必须立足于人类学的局 外观察的广阔的他者意义; 又具有坚定而清醒的 “外位性” 立场, 立足我者, 必坚持他者; 最后还要能 够回到自我, 更新自我, 突破自我, 超越自我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文化及其 文化自觉要准确了解一国或一己文化, 实际上是非常 困难、 非常繁难的。
这种了解几乎涉及一种社会、 民族、 群体的方方面面, 此中既有表面表象的符 号、 形象、 行为、 言语, 也有深藏其中的精神、 性格、情感、 好恶、 趣味、 理想 按照人类认知的一般规 律, 人们认识他文化也是由浅入深, 由外在而及内 里, 由形象上升为抽象, 由物质达于精神这样一个 过程 他者是从他人开始, 渐次扩展至他处、 他们、 他文化等等 他者意识是一点点生长出来, 一点点 丰富起来, 一点点强烈起来的 在人类早期, 他者 就是分类、 就是区别 正是这些在漫长历史中养成 的区别意识, 使人类建立起了我者与他者的关系, 并使这种区别意识为人类的比较、 竞争、 交流、 交 往、 借鉴、 学习、 共处奠定了心理基础 当人类的迁 徙越来越频繁, 并且已经经由地理大发现而遍及 全球后, 不管是殖民时代的血雨腥风, 还是后殖民 时代的信息化、 市场化、 网络化,“他者” 作为来者 不可阻挡不可拒绝 他者已经是一种复杂的存在 从19世纪到20世纪, 整整200年间, 全球化的进 程伴随其中, 他者横行世界, 闯入和突进到一个又 一个的世外桃源, 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 才终 于形成一个相对稳定、 和平的世界格局和和平共 处的国家关系。
但是, 正是这个时候, 任何地域、 任 何民族都纳入到大一统的世界格局中了 此间, 人 类学研究 “他者” 的文化, 逐渐发展为自足、 自立、 自在的学术与学科, 人类学的 “他者” 观发生了历 史性的转折: 从欧洲文化中心主义到文化多元论、 文化相对论、 文化非进化论; 人类学在本土化进程 中, 一切我者、 他者都可以互相转化为对方 在如 此他者背景下的文化自觉必须要有效地参照他者 的意义 异文化之间的互相看见与发现, 首先及于外 观、 表象、 具象、 形象 其次在更进一步了解中必将 及于交往交流中的内在品质、 气质、 气派、 气象 就 中国文化而言, 以上种种元素都由于历史的十分 久远、 地域的长期封闭, 而显出处处都 “新鲜” 早 在鸦片战争之前的一两千年间, 中国文化早已传 播世界、 享誉世界了 中国的丝绸、 瓷器、 园林、 造 纸、 印刷术、 火药、 戏曲、 文字、 诗歌、 音乐, 甚至老 子、 孔子、 孟子、 孙子、 易经、 儒学、 禅宗、 道家等也 早为世界知悉 许许多多的西方哲学家、 思想家、 文学家、 艺术家、 军事家都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或 者对中国文化推崇备至。
但是, 与后来的一个世纪 前的西方他者对中国文化的印象 (小脚、 辫子、 太 监等) 相比较, 可以说, 他者的观察是时间性的 被 他者发现的文化, 并不一定是优秀的文化 它首先 是 “独特” 的文化, 其次可能是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