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复二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秘书长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753550 上传时间:2018-04-0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复二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秘书长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林复二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秘书长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林复二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秘书长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林复二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秘书长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林复二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秘书长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林复二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秘书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复二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秘书长(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多元化的社会服务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多元化的社会服务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浅谈澳门社会慈善救济的发展 浅谈澳门社会慈善救济的发展 林复二 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秘书长 澳门开埠四百多年来,中西文化交融共存。遇去,在社会救助和社会服务方面,非政府 组织(包括民间慈善服务团体和宗教团体)一直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各种社会福利观念 长期并存,和谐相处。华人社会传统之福利观念是围绕家庭和宗族关系建立起来,所谓“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的传统观念和追求大同的社会愿望。 佛教组织宣扬 “普 渡众生”的布施精神。天主教和基督教则宣扬耶稣“爱人如己”的博爱主义。它们共同地推 动澳门民间社会救助

2、和慈善福利事业的发展,并逐步形成一个由不同类别的服务模式交织、 互补而成,形成了较为稳健的社区支持网络,至今仍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澳门众多非 牟利民间慈善组织历史悠久,有的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诸如同善堂、镜湖医院慈善 会、仁慈堂等在一百多年前就已开展各类社会慈善活动。而澳门工会联合总会、澳门街坊 总会、澳门妇联总会、澳门天主教明爱中心和澳门日报读者公益基金会等团体则在社区第 一线,担负着最实时、最直接的社会救助服务工作。 会、仁慈堂等在一百多年前就已开展各类社会慈善活动。而澳门工会联合总会、澳门街坊 总会、澳门妇联总会、澳门天主教明爱中心和澳门日报读者公益基金会等团体则在社区第 一线,担负着

3、最实时、最直接的社会救助服务工作。 澳门早期的社会救助和服务模式呈单向性的特点,主要是靠民间非政府组织去开拓和 组织,政 府几乎没有介入。直至一九三零年澳葡政府颁布了救济印花税法规 ,并于一九 三八年设立了慈善救济委员会后, 才开始有官方的社会救助工作。 但在随后的近半个世纪里, 大量的社会救助工作仍然由宗教组织和华人社团承担。到了一九七四年葡国发生民主革命, 宣布放弃殖民地化政策, 并于一九七九年将慈善救济委员会改组成社会救济处, 一九八六年 重组为社会工作司,澳门回归后改称为社会工作局。从那时起,政府才逐渐承担起主要的社 会救助责任, 并依法为贫困家庭和不幸者提供各种公共援助, 也加强对民

4、间社团开展社会服 务的资助和管理。九十年代后,政府建立社区免费医疗网络;制订了失业救济金制度;设立 由政府、雇主、雇员三方供款的社会保障基金,雇员只须每月上缴十五元的社保基金,到年 满六十五岁后,每月便可领取一千四百五十元的养老金,为晚年生活提供一定的保障。回归 后,随着澳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区政府更加重视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 保障制度。例如在社会保障基金方面,除在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外,还上调了养老金的数额。 年届六十五岁或以上的长者有资格申请敬老金。 这些举措和政策的实施令澳门的社会救助机 制日趋完善,并发展成较规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服务工作的基本概况澳门民间社会服务团体

5、大都是经合法注册登记,是民间非牟 利社团(获政府认可为公益法人)。它们大都有相对集中的服务对象,其行政、财政和服务方 式都是完全独立其服务对象范围十分广泛,包括:长者、青少年、幼儿、妇女、残疾人士、 工人等;服务内容也十分丰富,覆盖社会各个领域,包括开展社区、大厦、家庭、文化教育、 卫生、社会治安和环保等各方面的服务工作。 澳葡政府管治沿用殖民地政策,澳门经济并不发达,居民生活水准较低,贫困家庭多。 澳门的社会服务团体大都在澳葡时代就已存在。 这里, 简单介绍一下澳门街坊会成立的历史 背景。一些热心街坊为加强街区坊众之团结互助,维护权益,自发地组织成立街坊会,其组 织领导成员不仅要有领导才干,

6、更要热心公益,肯出钱出力义务为坊众服务。各区街坊会会员都是来自区内各阶层的居民, 他们是认同街坊会的宗旨而自愿申请加入的。 澳门街坊会就 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 街坊会所开展的社会服务工作是澳门众多社会服务团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一个缩影。 因 应社区和居民需要去开展救灾济贫、排难解困、赠医兴学、敬老慈幼等社区服务,开办街坊 福利事业,例如兴师办学、开办医疗所、合作社和互助基金会等,以及举办各种群众性的文 康体活动,发放会员生育姜醋金、入院慰问金和子女奖学金等。利用澳门社会服务团体之互 助力量和民间资源去开展社区救助和福利服务。 随着澳门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特别是在八十年代初,由于内地居民大批移

7、民来澳门, 社会服务需求大增。为了更好地服务坊众,加强团结、整合力量、维护居民权益,不少社会 服务团体更注重有效地运用社区资源拓展多元化的社区服务, 使服务机构数量增多, 服务功 能也不断完善。回归后,民间社会服务团体的社会服务工作更得到长足发展,社会救助和社 会服务工作也向更深层次、更丰富的内涵发展。街坊总会、工联总会和妇联总会等爱国爱澳 社团更以满腔热情地贯彻落实基本法, 努力推动居民发扬爱国爱澳的主人翁精神, 认真支持 和监督特区政府依法施政,为共建特区和构建、谐社会出力。同时,努力地为居民办实事、 谋福祉,把澳门的社会服务工作推向更高层次。回归初期,为克服经济低迷现状,街坊总会 发动社

8、区商户和居民团结合作,根据各地区经济现状、文化特色,举办各类活动,推动社区 经济,如“手信节” 、灯光夜市、美食嘉年华等,有力地刺激社区经济发展,增加居民就业 机会。依靠社区力量,设立援助基金,提供社会救助和各类社会服务。例如,开办职业介绍 所、再就业培训班和以工代赈辅助就业班,扶助不少弱势群体共渡时艰。 一、 社会救助的多元模式 一、 社会救助的多元模式 澳门社会慈善服务十分广泛, 各个社会服务团体都经历不同时期的发展, 形成了有各具 的特色的社会救助模式。 澳门早期的社会救济大都针对贫困人口聚居之地区或是安置火灾灾 民之木屋区建立起来的。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澳门的社会保障制度日趋完善。

9、即使传 统的民间慈善救济之工作因而日渐萎缩, 但弱势群体的服务需求仍不小, 而且已由单纯物资 救济模式向扩大慈善服务内容和提供多元适切的相关服务模式过渡。 限于篇幅, 本文只大致介绍街坊会的多元社会服务模式, 希望让大家了解澳门社会救助 多元共性的一面。街坊会的救助服务工作,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从未间断过,其社会救助 的服务,大致有下列几种方式: (一)直接参与灾难事故的救灾工作。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前,澳门地区相对贫穷落后, 许多居民居住在木屋中,安全隐患多。澳门历次发生较大的火灾、风灾和塌楼事故都发生在 木屋村中,但每每发生灾难事故,街坊会工作人员不论白昼或是深夜,都会第一时间赶往灾 场,协助

10、救灾,安顿灾民。由于街坊会与社区居民关系密切,办事公正、公平而深受市民信 赖, 街坊会协助政府核实灾民身份资料, 协助发放救济品以及社会捐助的赈灾物资和救助款 项。有的街坊会还自行购置消防器材,组织木屋居民成立消防互助队,以便实时投入灭火救 灾工作。 政府消防局曾于一九九八年嘉奖筷子基街坊会消防互助队, 表彰他们在政府消防队 赶到之前及时激活自置消防设备,投入灭火,减少了灾难。 (二) 发动社会捐助成立救助基金会, 直接向有需要之家庭或个人提供经济援助或救助 品。数十年来,街坊会救济贫困家庭已成经常性工作。例如,为了让贫困家庭能欢度传统佳 节,每年农历新年前夕,都向逾千户贫困家庭致送春节慰问品

11、(粮油副食品) ,协助公益基 金会派发慰问金。一九八九年街坊总会成立“钟立雄慈善基金会” ,为开展访贫问苦慈善活 动提供一定的经费,至今已支出百多万元。二零零零年成立应急援助基金,以简化手续和快 速的审批程序, 发放小额经济援助金, 为解决一些贫困家庭在申请公共援助待批时的燃眉之急。二零零三年成立单亲家庭援助基金,专为贫困单亲家庭提供经济援助,以及颁发单亲家 庭子女奖学金和开展单亲家庭服务活动所需经费。经据计,二零零六年一至九月份,街坊会 发放 65 宗应急援助基金 92,800.00 元; 批出 60 宗单亲家庭援助基金 139,800.00 元; 向 278 个三类家庭援助特别津贴 527

12、300.00 元。 今年, 街坊会已开展延续二年的为独居老人卖旗筹 款活动,更筹得善款 1018284.33 元。 (三)参与社会慈善募捐活动,支持各地的慈善事业。二十多年来,澳门公益基金会每 年都要举办步行筹款活动。 街坊总会和属下各区街坊会、 中心每年都积极发动坊众捐款和参 加步行,支持澳门的慈善活动。在一九九八年华东赈灾中,街坊总会与澳门电视台合办筹款 募捐活动,共筹得六百多万元款项,大力支持国内的赈灾活动。街坊总会还积极参与台湾地 震和南亚海啸赈灾筹款,并将善款如数送往灾区难民手中,不遗余力地奉献爱心。 (四)及时处理、跟进个案,提供支持服务。街坊总会和各区坊会、中心都有专职人员 接待

13、来访求助之居民, 并及时处理和跟进个案, 平均每年都要处理逾千个个案。 这些个案中, 最大的比例是贫困求助, 此外较多的是维权求助。 援助工作必须随着个案之跟进而及时展开, 除提供经济上的援助外,求助者可能会面对多种困难,需要提供多种的支持服务。例如,对 年幼子女较多的贫困单亲家庭, 不能简单地提供金钱上的资助, 有的要协助其解决子女入托 儿所、子女入学和子女学业辅导等问题,有的还要对其家庭成员提供心理辅导,或离婚诉讼 有关子女赡养费的法律援助等问题。 (五)维护弱势群体权益,提供相关协助。弱势群体往往是最容易受伤害的一群。维护 弱势群体权益而开展的社会救助工作,是街坊会个案工作特色之一。例如

14、,在拆迁区居住的 贫困木屋居民,被房地产发展商告上法庭,将面临迫迁和失去搬迁补偿,街坊会协助他们向 法院申请司法救助, 和向政府申请租住公共房屋(社会房屋和经济房屋), 并通过传媒争取社 会公众对他们维权行动的支持,迫使发展商与木屋居民庭外和解,给予合理的拆迁补偿,政 府也及时安置了他们。 二十多年来, 街坊总会和各区街坊会就协助四千多户木屋居民解决了 拆迁补偿问题。 (六)进行个案转介,协助求助者向政府或其它民间社会服务机构申请救助服务。由于 街坊会是非牟利的民间社团,其资源和条件有限,不可能全部满足求助者的服务需求,有的 要进行个案转介。例如,有的求助者需要长期性或大金额的经济援助,有的需

15、要医疗、住屋 或院舍的照顾服务, 有的需要司法诉讼援助方面的服务,就需要转介其它部门跟进解决。 二、 社会服务工作理念的更新 二、 社会服务工作理念的更新 澳门社会服务团体开展社会救助和相关服务, 经过几十年的运作, 使社会救助和服务工 作已有了新的服务理念,其发展过程具有下列一些特点: (一) 转变观念,使社会救助成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从传统的慈善救济,发展为 多元化的社会服务,主要是观念上发生了转变,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一种服务, 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所必须的一种社会福利。 社会救助已从传统观念之慈 善施予,转变为社团的一种社会责任,因而积极主动根据社会和受助者需

16、要,提供多元化服 务,是我们对社会的一种承担。 (二) 倡导团结互助,鼓励助人自助。进行社会救助工作。尽管民间救助服务的空间 逐渐萎缩,但弱势群体依然存在,灾难性意外难免会发生,社会民间救助服务之空间和需要 决不能忽视。更重要的是,要提倡“一方有难,八方支持”的奉献精神,只要人人都献出一 份爱,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这种团结互助、助人为乐的精神。广泛发 动居民赈灾和参与社会救助服务,体现社会关爱,就是为了倡议和追求这过程目标。 (三) 以人为本,尊重服务对象。社会救助不是简单的施予,要以人为本,对求助者 要热情关怀,要多从服务对象的服务需要方面去思考,顾及他们的人格尊严,并要听取他们 对服务之意见。例如,冬天向贫困独居长者派发御寒物品,街坊会的做法是先派员上门了解 情况,根据长者意见和实际需求,有的派予棉被或棉衣,有的派予手套和毛袜或围巾,改变 过去肓目派发某一种物品的做法。 街坊总会的紧急援助基金是设有援助金和免息贷助金两种 服务, 让急需救助的贫困家庭选择申请。 设立贷助金之用意, 是既顾及申请者之意愿和尊严, 又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