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17春秋学期《文学概论》在线作业一

上传人:qiuji****ngye 文档编号:36752396 上传时间:2018-04-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师17春秋学期《文学概论》在线作业一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福师17春秋学期《文学概论》在线作业一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福师17春秋学期《文学概论》在线作业一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福师17春秋学期《文学概论》在线作业一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福师17春秋学期《文学概论》在线作业一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师17春秋学期《文学概论》在线作业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师17春秋学期《文学概论》在线作业一(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谋学网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V1.()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基本特征: 暗示性和朦胧性。 A.现实型文学 B.理想型文学 C.象征型文学 D.想象型文学 2.()在叙述故事中的作用具有二重性:既有推动情节发展的“行动元”功能,又有显现性 格特征的“角色”功能。 A.事件 B.情节 C.人物 D.场景 3.()是有关系的事物之间的相互替换,或用一物代另一物,或用一部分代全体。 A.夸张 B.对比 C.借代 D.用典 4.()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 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A.共鸣 B.净化

2、C.领悟 D.延留 5.意大利语的柔和甜蜜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到意大利作家的资质中去。对于英国人来说,他们 更讲究作品的力量、活力和雄浑,他们爱讽喻和明喻甚于一切。这两个例子体现了() 。 A.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的关系 B.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C.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D.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的关系 6.()是诗句在语法上的错置,是惯常词序的颠倒。有的倒装句是为了迁应格律,有的是为 了加强某一意象,突出话语的表现力。 A.夸张 B.对比 C.倒装 D.歧义 7.()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 实。 A.现实型文学 B.理想型文学 C.象征型

3、文学 D.想象型文学 8.()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A.现实型文学谋学网 B.理想型文学 C.象征型文学 D.想象型文学 9.()主要是指运用现代心理学的成果来对作家的创作心理及作品人物心理进行分析,从而 探求作品的真实意图,以获得其真实价值的批评。 A.心理学批评 B.语言学批评 C.文化批评 D.审美批评 10.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指出具有动物性的“本 我”对理性的“自我”有着强大的内驱作用。 A.达尔文 B.马克思 C.弗洛伊德 D.恩格斯 11.巴赫金称()的作品为“复调”式小说,小说中叙述者的声音、不同人物的声音

4、,形成 “众声喧哗”的世界。 A.列夫托尔斯泰 B.陀思妥耶夫斯基 C.普希金 D.屠格涅夫 12.()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自足的整体,是一种有组织的符号结构,意义只需要从文 本去寻求而无需借助于外部因素加以说明。 A.心理学批评 B.语言学批评 C.文化批评 D.审美批评 13.()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 A.诗 B.小说 C.剧本 D.散文 14.()指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识地调动,分析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能表达一定意 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 A.意识 B.无意识 C.灵感 D.直觉 15.()是指读者由于作品意蕴的感染,而继共鸣后不由自主地达到的调节精神、排

5、遣情绪、 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 A.共鸣 B.净化 C.领悟谋学网 D.延留 二、多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V1.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 盾冲突的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有() 。 A.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 B.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 C.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D.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BC 2.直觉与灵感的区别有() 。 A.灵感不是“不要”而是“省略了”推理过程,需要更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更强的推理能力 B.灵感是艰苦思索的结果,直觉却是对事物的突兀判断 C.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 D.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直觉却是得到一种推测

6、性的洞察CD 3.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包括() 。 A.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而文学接受则纯属一种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 B.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未含阅读活动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则一定是一种阅 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 C.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 D.文学消费研究具有综合的多视角的特点,而文学接受研究则偏于审美经验或艺术心理这一 独特视角BCD 4.移情就是把主体的情感“移入”或者“输入”对象从而体验到物我同一的心理过程。以下 体现移情的有() 。 A.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

7、时雨色 D.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BCD 5.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包括() 。 A.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B.与抒情性作品不同,叙事文学讲故事,描述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其认识价值就在于 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 C.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D.文学叙事不同于日常叙述语言,在于它所指的对象仅存在于这个故事的叙述话语之中,叙 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优秀的叙事文学是用话语重构世界,这个 话语的世界虽不等于现实本身,却可能在更本质的层次上揭示社会现实的内在意义BCD 6.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包括() 。 A.它是作家心灵的一种领悟 B.它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

8、观察力的结合 C.它是外在机缘的某一突出介质与作家某一内心体验的契合 D.艺术发现的结果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或事件) ,只是把新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自己的谋学网 知觉中形成一个新的创造物BCD 7.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信息密集的文化产品,因而文学接受具有一种多方面满足读者进行文 化价值阐释、品味或品评兴趣的属性。文学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包括() ,以及宗教价值、 哲学价值等方面。 A.民俗学价值 B.社会学价值 C.历史学价值 D.政治学价值BCD 8.中西审美批评模式的共同特点() 。 A.是一种情感性评价 B.是一种体验与超越矛盾统一的批评,具有超功利性 C.是一种形式或形象的直觉批评 D.将

9、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活经历等与作品联系起来考察BC 9.根据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这些要素或环节构成。 A.世界 B.作者 C.作品 D.读者BCD 10.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包括() 。 A.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 B.典型环境逼迫人物行动,制约人物性格发展 C.典型人物对环境的反作用 D.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互相依存BCD 11.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 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读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 情绪状态,就叫做接受心境。这些心境产生的原因有() 。 A.社会

10、生活状况 B.个人境遇 C.读者的身体状况 D.自然环境因素BCD 1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以及艺术交往论,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 理论的基石。 A.文学活动论 B.文学反映论 C.艺术生产论 D.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BCD谋学网 13.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包括回忆和沉思, ( )等内容。 A.想象与联想 B.灵感与直觉 C.理智与情感 D.意识与无意识BCD 14.历史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今天要建设具有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 义的文学理论,就应该() 。 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以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 C.吸收中国

11、传统的文学理论,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D.要具备当代性,体现时代精神BCD 15.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应具有() A.单一性 B.主导性 C.层次性 D.多样性CD 三、判断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V1.感情指作家心理中有意识的理性的认知和思维。 A.错误 B.正确 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 况,表明审美中渗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A.错误 B.正确 3.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是通过画面来表达情感,虽不言情,而情藏景中。 A.错误 B.正确 4.伦理道德批评强调的重点始终放在艺术内

12、容的道德评价上,因而对艺术的灵性和创造活力 往往有所忽略。 A.错误 B.正确 5.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A.错误 B.正确 6.叙述者不是作者,而是作者创作出来的第一个形象,故事总是被叙述者叙述出来的。 A.错误 B.正确 7.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 美想象空间。 A.错误 B.正确谋学网 8.在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之间,常常呈现出一致与不一致的情况,前者 为顺向相应,后者为逆向遇挫。真正伟大的作品在被阅读过程中应该完全顺向相应。 A.错误 B.正确 9.文学材料

13、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取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 糙的刺激和信息。这些刺激和信息通过记忆的方式被作家储存于大脑之中,成为组建个人心 理生活(或精神现象)并使之流动的最小单元。 A.错误 B.正确 10.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 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A.错误 B.正确 11.美学观点的内涵:作家的创作是否符合艺术的规律和遵循正确的美学法则,是否有艺术 独创性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A.错误 B.正确 12.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是既是满足人民的审美需要,更是发现人民的苦 难,发现人民的健康向上的艺术创

14、造力、激发人民的新的精神需求,塑造人民的审美主体感。A.错误 B.正确 13.作为概念,艺术真实的内涵可作如下简要表述:它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 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知和 感悟,具有审美价值意义的真实。 A.错误 B.正确 14.抒情性作品是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与叙事 性作品相对。因此,抒情性作品中不能有叙事因素,叙事性作品中也不能有抒情成分。 A.错误 B.正确 15.文学理论必须经得起文学活动的实践的检验。文学理论总是随着文学运动、文学创作、 文学接受的发展而发展。 A.错误 B.

15、正确 16.人文关怀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作家是在对生活的规律性认识和观照中寄寓人文关怀 的,同历史理性血肉般联系在一起,体现为“善”与”真”两个价值取向的交合。 A.错误 B.正确 17.沉思是由此形象(意念)出发,瞬间涉及彼形象(或意念),进而一环扣一环,在延展中,所思 索的形象(或意念)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持续过程。 A.错误 B.正确谋学网 18.马克思主义反映论是揭示文学活动的基本视角,因此以反映论为基础的文学哲学是文学 理论的一个基本形态。 A.错误 B.正确 19.叙事的表层结构是指超出具体叙述内容的内在意义关系,即具体的叙述话语与产生这些 话语的整个文化背景之间的深层意义关系。 A.错误 B.正确 20.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它要求表现出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从而 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 A.错误 B.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