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师中国教育管理史17秋在线作业2

上传人:qiuji****ngye 文档编号:36750730 上传时间:2018-04-0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师中国教育管理史17秋在线作业2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东师中国教育管理史17秋在线作业2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东师中国教育管理史17秋在线作业2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东师中国教育管理史17秋在线作业2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东师中国教育管理史17秋在线作业2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师中国教育管理史17秋在线作业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师中国教育管理史17秋在线作业2(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国教育管理史17秋在线作业2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 汉代的“精舍”主要进行()教育。 A. 蒙学 B. 初习经学 C. 专经 D. 传授技艺满分:3 分 2. 苏区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是()。 A. 政府财政、群众捐助 B. 地主、富农捐助 C. 地主、富农入学缴费 D. 商人、小业主捐资满分:3 分 3. 清朝管理各地方官学的官员是()。 A. 学政 B. 提学司 C. 国子祭酒 D. 监事大臣满分:3 分 4. 私学发展到汉代,进入到()时期。 A. 繁荣 B. 制度化 C. 兴起 D. 复兴满分:3

2、 分 5. 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后第一件事是()。 A. 提高教育质量 B. 筹措经费 C. 整顿校风 D. 进行课程改革满分:3 分 6. 将学校教育与文官考试任用结合起来的“五经课试法”出现于()。 A. 隋唐 B. 曹魏 C. 南北朝 D. 宋代满分:3 分 7. “崇法尚武”是()时期的文教政策。- A. 商朝 B. 秦朝 C. 战国 D. 元朝满分:3 分 8. 在国子监里管理学生品行学规的官员叫做()。 A. 祭酒 B. 司业 C. 监丞 D. 主簿满分:3 分 9. 管理者应有先见之明,但不可“不可取于鬼神”,是()提出的观点。 A. 孙子 B. 孔子 C. 韩非子 D. 老子满分

3、:3 分 10. 西周的选贤贡士制度,包括以下哪两种方式()。 升学选士乡里选举 诸侯贡士任官贡士A. B. C. D. 满分:3 分 多选题 1. 壬戌学制又称()。 A. 六三三学制 B. 新学制 C. 钦定学堂章程 D. 奏定学堂章程满分:3 分 2. 儒家私学的教学原则性主要体现在()。 A. “四科”、“六艺”教学计划的实施 B. 以问难、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C. 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管理原则 D. 严格的师生课堂关系满分:3 分 3. 关于癸卯学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 1904年颁布 B. 是中国实行近代学校制度的开始 C. 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 D. 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满

4、分:3 分- 4. 以下特点属于儒家私学的包括()。 A. “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 B. 政治、宗教集团式的学校组织管理 C. “不治而议论”的办学宗旨 D. 以问难、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满分:3 分5. 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的县组织法中规定县级教育行政机构为“教育局”,其工作职责 范围为()。 A. 学校 B. 图书馆 C. 公共体育馆 D. 博物馆满分:3 分 6. 1941年后,我国的教育视导分为()。 A. 分区视导 B. 定期视导 C. 分类视导 D. 特殊视导满分:3 分 7. 宋代提举学事司的主要职能有( )。 A. 提出管理地方官学的各项建议措施 B. 任免教师 C. 查核

5、学生教务,监督生员 D. 参与教育经费管理满分:3 分 8. 张之洞认为考试应以()为主。 A. 成绩 B. 通经 C. 实学 D. 能力 E. 实政 F. 实效满分:3 分 9. “经之五事”指的是( )。 A. 道 B. 天 C. 义 D. 地 E. 将 F. 法满分:3 分 10. 察举制度对当时的教育主要产生了以下哪些影响()。- A. 完善了人才考核的办法 B. 促进了“独尊儒术”政策的实行 C. 促进了私学的发展 D. 察举制度公平公正,选拔了大量人才满分:3 分 判断题 1. 庶吉士制度有力地推动了明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A. 错误 B. 正确满分:2 分 2. “焚书坑儒”的“焚

6、书”是将所有法家以外的书籍都焚烧掉。 A. 错误 B. 正确满分:2 分3. “行同伦”的推行,主要是通过秦始皇的出巡,立石刻碑,宣传法令,以统一民众的风俗习 惯。 A. 错误 B. 正确满分:2 分 4. 儒家思想中的管理目标是“和”与“道”。 A. 错误 B. 正确满分:2 分 5. 壬戌学制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学制。 A. 错误 B. 正确满分:2 分 6. 奴隶社会没有官学这种教育形式。 A. 错误 B. 正确满分:2 分 7. 抗日根据地的各级学校一般均实行校务会议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A. 错误 B. 正确满分:2 分 8. 元代的教师管理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制度体系。 A. 错误

7、 B. 正确满分:2 分 9. 在苏中根据地,小学教职员一般由校长选荐,不需呈请县政府核聘。 A. 错误 B. 正确-满分:2 分 10. 张之洞的教育管理思想是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时期洋务派教育管理思想的重要代表。 A. 错误 B. 正确满分:2 分 11. 秦王朝在建立初期,各家学派仍然颇有势力,但与法家并无大的矛盾与分歧。 A. 错误 B. 正确满分:2 分 12. “文化下移”是私学兴起后产生的结果。 A. 错误 B. 正确满分:2 分 13. 书院的分斋教学实为班级授课制的雏形。 A. 错误 B. 正确满分:2 分 14. 朱熹一生重视教材建设,他编成小学一书,成为有长期影响的蒙学教材

8、。 A. 错误 B. 正确满分:2 分 15. 由私人创办的书院是得不到官方的支持和资助的。 A. 错误 B. 正确满分:2 分 16. 唐宋私学管理呈现出“制度化”的特点。 A. 错误 B. 正确满分:2 分17. 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职业学校法,规定职业学校设实习主任一人。职业学校教师分 甲、乙两种。甲种为高级职业学校之师资,乙种为初级职业学校师资。 A. 错误 B. 正确满分:2 分 18. “以礼为文,以戎为主”是夏朝的文教政策。 A. 错误 B. 正确满分:2 分 19. 抗战时期根据地民办学校的办学经费主要为自筹自管。 A. 错误 B. 正确满分:2 分- 20. 1927年

9、,国民党定都南京之后,曾一度将各省教育厅废除,实行大学院制。 A. 错误 B. 正确满分:2 分 中国教育管理史17秋在线作业2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 汉代的“精舍”主要进行()教育。 A. 蒙学 B. 初习经学 C. 专经 D. 传授技艺满分:3 分 2. 苏区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是()。 A. 政府财政、群众捐助 B. 地主、富农捐助 C. 地主、富农入学缴费 D. 商人、小业主捐资满分:3 分 3. 清朝管理各地方官学的官员是()。 A. 学政 B. 提学司 C. 国子祭酒 D. 监事大臣满分:3 分 4

10、. 私学发展到汉代,进入到()时期。 A. 繁荣 B. 制度化 C. 兴起 D. 复兴满分:3 分 5. 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后第一件事是()。 A. 提高教育质量 B. 筹措经费 C. 整顿校风 D. 进行课程改革满分:3 分 6. 将学校教育与文官考试任用结合起来的“五经课试法”出现于()。 A. 隋唐 B. 曹魏- C. 南北朝 D. 宋代满分:3 分 7. “崇法尚武”是()时期的文教政策。 A. 商朝 B. 秦朝 C. 战国 D. 元朝满分:3 分 8. 在国子监里管理学生品行学规的官员叫做()。 A. 祭酒 B. 司业 C. 监丞 D. 主簿满分:3 分 9. 管理者应有先见之明,但

11、不可“不可取于鬼神”,是()提出的观点。 A. 孙子 B. 孔子 C. 韩非子 D. 老子满分:3 分 10. 西周的选贤贡士制度,包括以下哪两种方式()。 升学选士乡里选举 诸侯贡士任官贡士A. B. C. D. 满分:3 分 多选题 1. 壬戌学制又称()。 A. 六三三学制 B. 新学制 C. 钦定学堂章程 D. 奏定学堂章程满分:3 分 2. 儒家私学的教学原则性主要体现在()。 A. “四科”、“六艺”教学计划的实施 B. 以问难、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C. 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管理原则 D. 严格的师生课堂关系满分:3 分 3. 关于癸卯学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 1904年颁

12、布- B. 是中国实行近代学校制度的开始 C. 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 D. 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满分:3 分 4. 以下特点属于儒家私学的包括()。 A. “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 B. 政治、宗教集团式的学校组织管理 C. “不治而议论”的办学宗旨 D. 以问难、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满分:3 分5. 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的县组织法中规定县级教育行政机构为“教育局”,其工作职责 范围为()。 A. 学校 B. 图书馆 C. 公共体育馆 D. 博物馆满分:3 分 6. 1941年后,我国的教育视导分为()。 A. 分区视导 B. 定期视导 C. 分类视导 D. 特殊视导满分:3 分 7. 宋代提举学事司的主要职能有( )。 A. 提出管理地方官学的各项建议措施 B. 任免教师 C. 查核学生教务,监督生员 D. 参与教育经费管理满分:3 分 8. 张之洞认为考试应以()为主。 A. 成绩 B. 通经 C. 实学 D. 能力 E. 实政 F. 实效满分:3 分 9. “经之五事”指的是( )。 A. 道 B. 天 C. 义 D. 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