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考试精要(软件工程)

上传人:qiuji****ngye 文档编号:36743511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考试精要(软件工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考试精要(软件工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考试精要(软件工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考试精要(软件工程)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考试精要(软件工程)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考试精要(软件工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考试精要(软件工程)(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http:/ 对软件工程的定义是:将系统的、规范的、可度量的工程化方法应用于软件开发、运行和维护的全过程及上述方法的研究。1结构化方法结构化方法属于自顶向下的开发方法,其基本思想是“自顶向下,逐步求精” ,强调开发方法的结构合理性及所开发软件的结构合理性。结构化开发方法提出了一组提高软件结构合理性的准则,如分解与抽象、模块独立性、信息隐蔽等。针对软件生存周期各个不同的阶段,它包括了结构化分析(Structured Analysis,SA) 、结构化设计(Structured Design,SD)和结构化程序设计(Structured Programing,SP)等方法。2

2、软件开发模型对于开发模型知识点,要掌握软件生命周期的概念、各种开发模型的特点和应用场合。主要考查的开发模型有瀑布模型、增量模型、螺旋模型、喷泉模型、迭代模型、V 模型、敏捷方法和统一过程等。(1)瀑布模型。瀑布模型也称为生命周期法,是结构化方法中最常用的开发模型,它把软件开发的过程分为软件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程序编码、软件测试和运行维护 6 个阶段,规定了它们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如同瀑布流水,逐级下落。瀑布模型是最早出现的软件开发模型,它提供了软件开发的基本框架。瀑布模型的本质是“一次通过” ,即每个活动只做一次,最后得到软件产品,也称做“线性顺序模型”或者“传统生命周期” 。

3、瀑布模型有利于大型软件开发过程中人员的组织与管理,有利于软件开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http:/ “喷泉”一词本身体现了迭代和无间隙特性。系统某个部分常常重复工作多次,相关功能在每次迭代中随之加入演进的系统。所谓无间隙是指在开发活动中,分析、设计和编码之间不存在明显的边界。(4)增量模型。增量模型融合了瀑布模型的基本成分(重复的应用)和原型实现的迭代特征。增量模型采用随着时间的进展而交错的线性序列,每一个线性序列产生软件的一个可发布的增量。当使用增量模型时,第一个增量往往是核心的产品,也就是说第一个增量实现了基本的需求,但很多补充的特征还没有发布。客户对每一个增量的使用和评估,都作为下一个增量发

4、布的新特征和功能。这个过程在每一个增量发布后不断重复,直到产生最终的完善产品。增量模型强调每一个增量均发布一个可操作的产品。增量模型像原型实现模型和其他演化方法一样,本质上是迭代的。但与原型实现不同的是,增量模型强调每一个增量均发布一个可操作产品。(5)迭代模型:迭代包括产生产品发布(稳定、可执行的产品版本)的全部开发活动和要使用该发布必需的所有其他外围元素。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开发迭代是一次完整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http:/ XP、RUP 等,无一例外地都推荐、主张采用能显著减少风险的迭代模型。迭代模型适用于项目事先不能完整定义产品所有需求、计划多期开发的软件开发中。(6)V 模型。在瀑布

5、模型及其他的经典模型中,测试常常作为亡羊补牢的事后行为,但也有以测试为中心的开发模型,那就是 V 模型。V 模型宣称测试并不是一个事后弥补行为,而是一个同开发过程同样重要的过程,如图 1-5 所示。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图 1-5 V 模型示意图V 模型描述了一些不同的测试级别,并说明了这些级别所对应的生命周期中不同的阶段。在图 1-5 中,左边下降的是开发过程各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是右边上升的部分,即测试过程的各个阶段。请注意在不同的组织中,对测试阶段的命名可能有所不同。V 模型的价值在于它非常明确地标明了测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级别,并且清楚地描述了这些测试

6、阶段和开发过程期间各阶段的对应关系。(7)敏捷方法。敏捷方法是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逐渐引起广泛关注的一些新型软件开发方法,以应对快速变化的需求。它们的具体名称、理念、过程、术语都不尽相同,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http:/ ,更强调程序员团队与业务专家之间的紧密协作、面对面沟通、频繁交付新的软件版本、紧凑而自我组织型的团队、能够很好地适应需求变化的代码编写和团队组织方法,也更注重人的作用。敏捷方法是一种轻量(敏捷) 、高效、低风险、柔性、可预测、科学且充满乐趣的软件开发方式,适用于小型或中型软件开发团队,并且客户的需求模糊或需求多变。(8)统一过程。统一过程(Unified Proce

7、ss,UP)是一个通用过程框架,可以用于种类广泛的软件系统、不同的应用领域、不同的组织类型、不同的性能水平和不同的项目规模。UP 是基于构件的,在为软件系统建模时,UP 使用的是 UML。与其他软件过程相比,UP 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即用例驱动、以基本架构为中心、迭代和增量。UP 中的软件过程在时间上被分解为四个顺序的阶段,分别是初始阶段、细化阶段、构建阶段和交付阶段。每个阶段结束时都要安排一次技术评审,以确定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否已经达到。如果评审结果令人满意,就可以允许项目进入下一个阶段。由于 UP 是由 Rational 公司提出来的,因此,也简称为 RUP。各种软件开发模型的特点比较模型名

8、称技术特点适用范围瀑布模型简单,分阶段,阶段间存在因果关系,各个阶段完成后都有评审,允许反馈,不支持用户参与,要求预先确定需求需求易于完善定义且不易变更的软件系统喷泉模型迭代,无间隙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http:/ 项目组拥有丰富的软件开发和管理经验敏捷方法拥抱变化;较少的文档,简单设计;持续集成,小步快走小型项目、小型团队,需求快速变化3需求工程需求工程是包括创建和维护系统需求文档所必需的一切活动的过程,可分为需求开发和需求管理两大工作。4软件设计从工程管理角度来看,软件设计可分为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1)概要设计。也称为高层设计,即将软件需求转化为数据结构和软件的

9、系统结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http:/ 60%80%,维护的类型主要有以下 4 种:改正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预防性维护。2.2.1 点石成金本节知识点说明表 2-2本节知识点难度系数本节知识点考查频度本节知识点考查权重依据本人多年的一线面授经验发现:大部分的考生朋友软件工程方面的基础知识薄弱,因为大多数朋友平时从事工作是“偏硬”方面的,很少会涉到“偏软”方面的内容。依据高级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考试大纲,要求广大考生朋友应对软件开发各个过程及阶段工作内容应有所了解,总而言知,考纲对这一板块知识考查的要求并不高,大部分只涉及到 “面”上的知识考查。近年来在高级项目管理师考试中频繁考查的且需要考生朋友重点掌握的考点有:各种开发模型的优缺点、软件需求分析及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软件架构设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http:/ 希赛老左提示:对于本大部分考点知识大家可参考中级教程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教程 (柳纯录主编)第 3 章 P85-91。对于基础较差或非计算专业的朋友建议参考软件工程导论 (作者:陈明;机械工业出版社)这本高校教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