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之路,任重道远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738260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一流之路,任重道远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双一流之路,任重道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一流之路,任重道远(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教周刊文教周刊2018年 1月 11日 星期四1818行与思R凭栏处R教育眼R本版责任编辑: 张烁 电子信箱: “学科布局与国家战略的契合度不够, 能 够达到世界一流的学科更是有限”“人才培养 质量不高, 尤其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还很 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数量不多, 科研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在前不久召开的 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二十七次 会议上, 与会高校党委书记、 校长就如何加快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推进以质量为重点 的内涵发展展开讨论。扎根中国大地 在 “特色” 中争创 “一流”在 “双一流” 建设中, 首先要厘清怎样理解 “中国特色” 与 “世界一流” 。许

2、多校长表示, 长 期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一直面临 “千校一面” 的 弊病, 一些高校盲目扩张追求 “大而全” , 原本 的特色与个性却被遗忘在角落。 “要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绝不是重复 人家已走过的路, 而是要走自己的路, 发挥引 领作用。 ”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说:“中国的快 速发展, 给我们提出了众多具有世界意义的重 大学术问题, 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这就 决定了只有扎根中国大地、 解决中国问题, 才 能真正实现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目标。 只有建立在中华文化基础上的中国大学, 才会 是更加兼容并包并勇于自我革新的大学。 ”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就是要让高校从 规模扩张向质量提

3、升转变。随着去年底北京 大学、 清华大学等一批高校 “双一流” 方案的公 布,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征程也定下了路线 图、 任务书。方案中可以看到, 打好 “特色牌” , 处理好 “全面” 与 “重点” 间的关系, 成为各高校 未来学科建设的重点。比如, 中国人民大学规 划了 “高原高峰珠峰” 的学科建设目标, 其中 “高原” 为引领相关学科发展,“高峰” 为冲击 世界一流,“珠峰” 为进入世界一流; 上海交通 大学重点建设船海工程与科学等 17个学科群, 以优势学科为主干,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此外,“在评价指标上, 中国高校往往使用 外国标准, 真正融入中国元素、 具有中国特色 的评价体系

4、还很欠缺。 ” 合肥工业大学校长梁 樑表示:“对那些可以用世界通用指标的标准, 比如代表基础前沿科学领域学术影响力的自 然指数等, 我们当然也应该借鉴。但对一些社 会科学领域的评价, 就不能一味套用西方, 而 应尽快形成中国标准, 在国际高等教育中发出 中国声音。 ”培养一流人才 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大学是人才成长的摇篮。这既包括培养 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也包括要为教师的个人发展和学术研究提供 优渥土壤。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只有培养 出一流人才的高校, 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而本科教育是培养一流人才最重要的基础, 是 一流大学的底色, 体现学校的传统和特色。 ”

5、清 华大学校长邱勇介绍, 清华倡导价值塑造、 能 力培养、 知识传授 “三位一体” 的培养模式, 以 及通识教育为基础、 通识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 本科教育体系, 为清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 展提供了保障。 制定全球战略, 提升学生的全球胜任力, 是当前大学人才培养的短板之一, 也是大学未 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邱勇表示, 在推动中 国学生走向世界方面, 清华大学作出了积极探 索。目前, 清华已与全球 279 所高校签署校际合作协议, 与 136 所知名学校签署校级学生交 换协议, 有海外访学经历的博士生逾 60%。5 年来,“闯世界” 本科生海外研修支持计划累计 支持 1387人次走向世界各地

6、进行学术交流。 一流的大学更需要一流的师资队伍。但 目前而言, 高校在人事制度、 人才评价机制、 科研管理、 人才有序流动等方面面临的问题 还很多。“要吸引和培育更多一流师资, 特别 要推动一批科学家真正走在世界科技前沿, 成为世界顶尖的学术力量, 这就必须深化人 事管理改革。 ” 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表示, 要 建立 “预聘长聘” 制, 促进人才能进能出; 以 “代表性成果” 为导向, 完善人才评价机制; 坚 持 “业绩、 贡献” 导向, 深化收入分配改革。 “大学间人才竞争激烈, 一些东部高校对 中西部高校的人才 挖墙脚 现象仍然非常突 出。但有些学校 挖人 看中的是 帽子 和称 号, 而不

7、是从学校整体发展、 学科专业建设的 角度引进人才。 ” 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说:“解 决 孔雀东南飞 现象, 既需要东部地区高校合 理规划、 中西部地区高校鼓足干劲, 也需要政 府的雨露滋润与整体布局。 ”服务国家战略 与国家需求良性互动迈向世界一流, 意味着高校要承担起更多 服务国家发展的责任。“进入新时代, 我们更应 该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建设高等教育 强国、 建设 双一流 的关系梳理清楚。 ” 山东大 学校长樊丽明认为, 高校不仅要搭上国家快速 发展的列车, 更要引领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 展, 这就需要发挥地域特点, 做好区域服务, 更 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用一流成果服务

8、国家战略、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在这方面, 许多高校作出了贡献。例如, 北京师范大学在全国 24 个省市自治区合作举 办了 74所附属中小学校, 推动优质基础教育教 学成果资源辐射全国; 电子科技大学借鉴 “斯 坦福+硅谷” 的经验, 将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 正在建设 “一校一带” 电子信息产业链; 山东大 学发起服务山东行动计划, 为智造山东、 健康 山东、 文化山东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是建 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 也是增强大学自 身发展活力的必然要求。但其中也有一些问 题需要引起注意。 比如, 有些大学教师正渐渐从研发者变成 企业老板。东北大学校长赵继认为

9、:“在一条 完整的技术创新链中, 大学、 社会、 企业分别承 担着不同的任务。大学应着重从事自身擅长 的创新链上游工作, 包括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技术开发等, 而不应过度向下游延伸, 偏离主 体道路。 ” 还比如, 有些学校 “立功心切” , 过分重视 领导批示。“学术的深耕是指导实践、 解决现实 重要问题的基础。大学要做强基固本而不是 点石成金的服务, 要做创新突破而不是短平快 的服务, 要做前瞻性而不是跟风式的服务。 ” 云 南大学校长林文勋说:“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 展只有建立在深厚的学术基础上, 才能具有科 学性、 战略性和引领性。 ” 再如, 在经费、 政策等方面, 国家往往更多

10、投入综合性大学, 对单科性院校、 行业特色高 校支持不足。“以生物医药为例, 虽是国家战略 需要, 人才缺口巨大, 但医药类高校得到的投 入却很不够。 ” 中国药科大学党委书记徐慧说: “建议政府根据高校不同类型, 采取不同措施, 加大对行业特色鲜明高校的扶持力度, 让行业 高校能更好地瞄准社会需求, 服务国家战略。 ”日前, 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召开 “双一流” 之路, 任重道远本报记者丁雅诵80 多年前的中国, 山河易色, 战火连绵。 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 为了保存文脉, 时任 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先生带领浙大师生毅 然踏上了史无前例的西迁之路, 谱写了 “文军 长

11、征” 的壮丽凯歌, 成就了 “东方剑桥” 的时代 丰碑。在抗战烽火中, 以教育救国、 延续国脉 为信念的浙大师生一路辗转来到江西泰和并 与泰和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 80多年来, 泰和的青砖黛瓦铭刻着求是先 贤筚路蓝缕的奋斗场景, 青灯黄卷浮现出西迁 师生负笈求知的忙碌身影。正是在泰和, 浙大 师生见证了共产党人远大的理想抱负和气壮 山河的革命斗争, 赋予了 “文军长征” 独具特色 的光辉烙印; 正是在泰和这个王阳明先生的讲 学之地, 竺可桢校长从阳明理学中悟出 “求是” 校训的内涵, 发端了一代代浙大人共同坚守的 精神品格。 当年, 竺校长提出大学要培养 “公忠坚毅, 能担当大任, 主持风气,

12、 转移国运的领导人 才” , 在泰和号召浙大学生要以天下为己任。 他认为, 以天下为己任就要像王阳明先生那样 公忠报国,“我们今日虽认大学生自有其更大 的任务, 但亦不阻止智识分子之从戎杀敌, 至 于力学尽瘁甚至舍身为国的精神, 更是国家所 迫切期望于大学生的。 ” 浙大师生西迁泰和办 学期间, 最鲜明的特色就是践行了 “以天下为己任” 的远大追求, 以公忠报国的理想情怀为 求是校训作了最好的诠释。 办学泰和的岁月, 浙大师生将公忠报国的 理想融入救亡图存的使命担当中。广大师生 始终心系祖国命运, 宣传前线动态, 开展各类 募捐, 以文字警醒暂处安逸的国民, 以行动支 援浴血抗战的将士, 唤醒

13、了一批又一批同胞的 民族危亡意识。1938 年 6 月, 抗战期间的第一 批浙大毕业生即将由泰和走向社会, 竺可桢校 长在毕业典礼上勉励同学们 “不求地位之高, 不谋报酬之厚, 不惮地方的辽远和困苦, 凡是 吾人分内所应该做的事就得去做” , 并告诫广 大学子 “现在救国的责任, 已在诸君身上, 希望 大家能担当起来” 。 办学泰和的岁月, 浙大师生将公忠报国 的理想体现到追求真理的博大胸怀中。生物 学家谈家桢先生在泰和乡村, 带领学子追逐 果 蝇 于 田间地头, 被誉为 “中国的摩尔根” ; “国学大师” 马一浮先生战乱之中衣冠南渡, 在泰和与浙大师生相聚, 激励青年学子 “树起 脊梁, 猛

14、著精采, 依此立志” ,泰和会语 成为 先生极为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面对各种危险, 广大教师精研学术、 耕耘不辍, 广大学子勤奋 好学、 务实精进, 浙江大学成为当时西迁办学 中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坚持得最好的一所大 学。办学泰和的岁月, 浙大师生将公忠报国 的理想贡献到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中。浙大 师生饮水思源, 不忘造福泰和人民, 以自身掌 握的学问为地方发展尽绵薄之力。他们帮助 泰和人民修筑了防洪大堤, 让附近居民得以 免遭水灾; 创办了澄江学校, 让农村儿童接受 了较好的教育; 协助开辟了沙村垦殖场, 让难 民们生活有所依靠。“泰和三举” 至今传为佳 话, 也为浙江大学 “以服务为宗旨、

15、以贡献求 辉煌” 的发展理念和办学特色奠定了深厚的 历史渊源。 建校 120 多年来, 浙江大学始终将服务国 家区域重大战略需要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 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中明确了发展方向, 在与 社会大众同舟共济中坚定了战略立场, 为民族 复兴和人类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培养的 60 万学生成为遍布海内外的翘楚, 涌现出了 200 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5位国 家最高科技奖得主, 4 位 “两弹一星” 功勋奖得 主, 1 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近 140 位上市 公司创始人或负责人, 等等。 “以天下为己任” 的理想抱负, 始终是激励 浙大师生奋勇前行的动力源泉。今天的浙江

16、大学, 特色鲜明、 底蕴深厚、 学科齐全, 与世界 名校的深度合作稳步推进, 形成了面向未来的 办学格局, 综合实力和办学声誉跻身世界百强, 正朝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 目标不懈奋斗。 未来, 将会是人类发展重新定义的变革时 代,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蓄势待 发到群体迸发, 物质结构等一些重大科学问题 的原创性突破不断开辟新前沿新方向, 信息技 术等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不断创造新产 业新业态, 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将出现革 命性变化。我们更加需要坚持 “以天下为己 任” 的理想抱负, 更加需要着眼于突破性思想、 颠覆性技术、 革命性产业, 更加需要投身于国 家战略、 全球性重大科技和治理问题。我们要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关注并参与解决全 球发展问题。 进入新时代, 开启新征程。浙江大学将全 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大学的重要 指示精神, 抢抓高等教育发展新阶段的战略机 遇, 把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与提升经济社会服务 水平有机统一起来, 大力推行一流的本科教 育、 一流卓越的研究生教育、 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