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737886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583.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物学说博物 馆 与韭物质 文 化 遗产保 护奋州州 , ,居训训马建军随着全球经济、科技一体化的发展,网络文化的迅速崛起,存储大量传统与民族文化信息的隐性文化符号,即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遗失,传统文化的多元格局和 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日趋衰微。在遗失 中保存记忆,在记忆中避免遗失,博物馆作为构筑历史发展记忆与收藏遗失文化的高雅艺术殿堂,在保护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是一个巫待思考的课题。一、正确理解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概念及内涵,是博物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于文化遗产而言,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从世纪后半期开始,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话题。但是,这

2、个概念的形成与完善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实践过程,早在世纪年代,日本就提出了“无形文化财”的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世纪年代开始,持续不断努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保护,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提出保护传统和民间文化。以年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届大会通过的关于保护传统和民间文化的建议或译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为标志,确定了“传统和民间文化”的概念,对传统和民间文化的保护、振兴等方面制定了指导原则。第二阶段建立了“人类活财富”制度。以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第届会议做出建立“人类活财富”制度的决议为标志。第三阶段 实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计划。以年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届成员国大会上通过

3、的宣布“人类口头遗产代表作”国际荣誉称号的决议为标志。后来,教科文组织考虑“口头遗产”不能涵盖全部遗产及其与“非物质遗产”的不可分割性,就在“口头遗产”后面加上了“非物质遗产”。年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第届会议上,通过了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正式提出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概念。第四阶段制订并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年月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届大会上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为标志。其中,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定义,即“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

4、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 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社区、群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还对定义做了具体说明,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五大类、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即诗歌、史话、神话、传说及对文化群体具有重要意义的其他叙事的表演和公开表述。、表演艺术即在文化群体的节庆或礼仪活动中的表演艺术,其中包括肢体语言、音乐、戏剧、木偶、歌舞等表现形式。、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即

5、人一生中的各种仪式出生、成长、结婚、离婚和殡葬等仪式,游戏和体育活动,亲族关系与亲族关系的仪式,定居模式,烹调技术,确定身份和长幼尊卑的仪式,有关四季的仪式,不 同性别的社会习俗,打猎、捕鱼和收获习俗,源于地名的姓名和源于父名的姓名,丝绸文化和工艺生产纺织、缝纫、染色、图案设计,木雕,纺织品,人体艺术 纹身、穿孔、人体绘画。、有关自然界的知识和实践即有关大 自然如时间和空间的观念,农业活动和知识,生态知识与实践,药典和治疗方法,宇宙观,航海知识,预言与神谕,有关大 自然、海洋、火博物馆 与 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文物学说山、环境保护和实践、天文和气象的具有神秘色彩的、精神上的、预言式的、宏观宇宙

6、的和宗教方面的信仰和实践,冶金知识,计数和计算方法,畜牧业,水产,食物的保存、制作、加工和发酵,花木艺术,纺织知识和艺术。、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的遗产的宽泛性。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还相当陌生,汉语中过去没有“非物质”这个词语,这是从英语和法语中译来的。自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刃年开始实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计划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渐渐被人们所熟知。根据规定,教科文组织每两年宣布一批“代表作”,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之际,宣布了第一批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我国昆曲被列人。年,宣布了第二批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我国的古琴音乐艺术被列人。第三

7、批“代表作”有我国新疆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艺术。我国政府为了更好的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加人联合国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国际上第六个参加该公约的国家。对于博物馆而言,正确理解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内涵,是保护的根本需要。只有准确的理解概念,掌握精深的内涵,才能积极参与保护之列,制定合理的保护方案,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构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记忆。二、探讨并梳理 非 物质文化 遗产的属性,是博物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然 需要。文化部孙家正部长认为,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代祖先的创造,也是祖先内心情感的天才表达。我们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只是简单的欣赏唱歌跳舞,而是通

8、过其形式体验古人的情感和生活,了解民族的文化基因。因此,深人探讨并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对研究、挖掘、保护、利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有裨益,也促使人们从实质上了解掌握在文化多样性之中人的创造力,把握人或人群乃至一个民族内心情感的发展历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是保护的必然需要。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特性一非物质性。既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非物质性就是其根本属性,这也是区别于其它文化遗产的本质特征。在我国,物质文化遗产通常称为文物,无论是馆藏文物,还是不可移动文物,它们都以一定的形态式样 存在着,也即它们的存在载体是可见的,有形的。其本身蕴涵着古代文化与时代发展的信息,从中可以窥

9、探出当时 的生产生活、文化科技、政治经济、礼仪庆典等社会发展状况。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不受物质载体的限制,并不依附于一定的物质形态,也不以物质载体为主。其存在于人们口头传说和表述中,存在于不同的艺术表演之中,存在于各种民俗、节庆、礼仪之中,存在于传统工艺技能操作实践之中。它展示的是人或人群甚至一个民族对生产生活在认识上产生的情感或动机,是以人为主体的一种表达,并逐渐被人们共同体接受,形成固定模式,被后人继承且不断的创新发展,成为他们普遍接受的 固定的表达内心情感或动机的最佳方式。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有特性一人之为本。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特性,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的许多方面,也就

10、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发展、传承、变化、遗失等都离不开人,以人为主,以人为本。主要体现一是人的创造与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的,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会产生一定的情感和动机,并想方设法通过某种方式表现出来,且随着区域环境的变化与群体认识的差异而表现的形式不同,渐渐的形成了口头传说和表述、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以及传统工艺技能等诸多表达门类,即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在产生之初,是人的创造,人作为主体,在产生之后,人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创造主体变成了表达载体,又要通过人的活动展现出来,通过活动直接传达给他人或群体。在表达过程中,往往还会有互动。如语言表达,

11、从我国现实状况来看,有个民族,共有种语言,种类繁多,如果这些语言离开了人的表达,其丰富的艺术性就无法显现,久而久之,只好变成一纸文字,后人无可奈何的在浩瀚的记载中追寻遗失的美好。戏曲艺术更为典型,它作为表演艺术中的主要门类,据不完全统计,在各民族各地区存在有近种,可谓纷繁多彩,有些地区的小戏曲濒临消失或者已经消失,如宁夏南部山区过去广为流文物学说博 物 馆与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 护传的“皮影戏”,给老百姓的节庆、闲暇带来了无尽的欢娱,现在因缺乏人的表达而消失了,作为表演的辅助道具皮影只好以民俗文物之名走进博物馆。相应的,有些剧种因人的表达而得到了复兴,典型的例子就是昆曲,随着昆曲被列人“人类口

12、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昆曲以昆山腔为主要腔调,历经年传承,开始只是民间清曲小唱,“至明嘉靖、隆庆年间,魏良辅等艺术家对其音乐进行改革,建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号称水磨调的昆腔歌唱体系。”“到明万历年间,昆曲的影响已从关中扩展到江浙各地,并形成了众多流派,一跃而居明代诸腔之首。后昆曲传入北京,从明天启初至清康熙末的一百多年时间,是昆曲蓬勃兴盛的发展时期”,后来衰微。到了近现代,一度曾被视作“曲高和寡”,台上演员 比台下观众多。近几年,其命运发生了变化,台商白先勇先生力行推出青春版牡丹亭 ,风靡港台。苏州政府和人民作了不少努力,创办了中国昆曲博物馆,在苏州大学开设了昆曲表演班

13、、昆曲欣赏课等。让昆曲走进了部分年轻人的休闲活动之中,苏州 的大街小巷不时地传来软软的昆曲唱腔。二是人的认同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的创造与表达过程中,一方面表现出了其很强的目的性,是人的个体或群体对客观世界或对某种物质产生的精神追求或感情流露,以致通过一定方式的表达来满足精神上的娱乐。另一方面这种表达逐渐地被人群或共同体接受,产生了认同感,演变成了一种传统,代代传承,形成了其特有的传承性。就是人的作用,或个人、或人群、或群体、有的甚至是一个民族,跨越时空,长久延续,不论是口头传说、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还是有关自然界的知识与实践,都是如此。如,我国民间现在流行的剪

14、纸艺术,丰富多彩,尤以甘肃陇东、宁夏南部、陕北、晋南、河北蔚县等地为盛。剪纸艺术产生于汉代,流传至今,历经几千年,时至今日,还受到人们的普遍青睐。在当地农村,每逢节日或喜庆的日子或农闲之时,村民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大显身手,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利用剪刀和不同颜色的纸张,剪出动物、花卉、人物、故事等各种题材的纸张艺术,并把它们张贴在窗户和墙壁上,或悬挂在屋 内的房顶上,形成了五彩缤纷剪纸艺术。其之所以盛行至今,就是人们广为认同,代代传授沿袭的结果。再如,我国是礼仪之邦,各种礼仪繁多,一年四季有节庆,各民族有 自己的节日,且在节日庆贺时都有 自己的传统习俗,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开斋、古尔邦、圣纪三

15、大节日,南方的民族有三月三、泼水节、火把节等,这些节日各民族共同体都有 自己的庆贺方法,同时形成了灿烂深邃的非物质文化。还有各种戏曲的表演尤为突出,一个剧种在产生之后,随着个体和群体认同的差异,表演者的表演如表情、念白、唱腔、手势、体态或者唱、做、念、打的不同,不断变化改进,且进行传承,于是形成了许多艺术流派。三是人的创新与改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创造产生以后,经过表达、认同、传承、完善等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创新与改进,随着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变化,也会有新的变化,可以说是一个除去糟粕、吸取精华、与时俱进的过程。正是由于这样的创新与改进,才有了中华民族今天内涵

16、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都会有发展变化,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改进,不存在没有改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改进的程度不同而已,或大或小,或多或少,但其基本形式、内容、风格、特点和规律等会保留传承下来。各种表演艺术的变化与改进是最明显的,如京剧,它是我国民族戏曲艺术的代表,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京剧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创新与改进,随着时代的进步推陈出新,形成了诸多流派,使京剧成为中华民族戏曲艺术的代表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再如有些民族风俗习惯,为了适应时代前进的步伐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表现形式和内容等方面有了很大改进,移风易俗,形成了一种新的风俗。还有些风俗,随着人们的观念改变,思想解放,不再坚持传承,失去了承传的动力,久而久之,就消失了,后人只好去追忆。三、博物馆应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艺术殿堂,搜寻遗失的美好,构筑现实的记忆。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受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与社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