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内可借人工智能理解动物语言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726463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676.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年内可借人工智能理解动物语言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十年内可借人工智能理解动物语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年内可借人工智能理解动物语言(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年1月19日责任编辑: 田 禾新闻科技星期五12电话: 28453333想和你的狗对话吗? 十年内可借人工智能理解动物语言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月 16日消息 据国外媒体报道, 业 内顶尖专家指出, 在接下来十 年之内, 你的狗便能跟你说话、 而不是只能冲你汪汪叫了。随 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不 断进步, 小说中 “杜立德博士” 梦想的与动物交流的情景也许 不久便可成为现实。 一名研究人员收集了成千 上万狗狗狂吠、 低吼和走动的 视频, 试图让计算机算法通过 这些材料理解狗的沟通方式。 这名研究人员名叫康斯洛博 奇科夫 (Con Slobodchikoff) , 是北亚利桑那大学的一

2、位教 授。他正在研发一种能够转化 草原犬鼠叫声的新技术, 并称 该技术未来还可用来解读其它 动物的叫声。北美草原犬鼠是 一种啮齿动物。它们有一套用 于呼唤种群成员、 发出危险警 告的复杂体系。它们能够相当 详细地描述潜在的危险, 甚至 能具体到 “一头瘦瘦的棕色丛 林狼正在迅速逼近” 。“我认为, 如果我们能成功解读草原犬鼠 的叫声, 那么在猫和狗身上自 然也能如法炮制。 ” 斯洛博奇科 夫教授说道。他研究这种动物 已有三十余年。2013年, 斯洛博奇科夫教 授指出, 假如不余精力进行研 究, 该技术在十年之内即可问 世。此外, 电商巨头亚马逊的 一名研究人员威廉海厄姆 (William Hi

3、gham)也曾断言, 相关设备也许不到十年便可完 成研发。“从如今人们在宠物身 上的花费便可看出, 这一技术 面临大量需求。为此需要有人 促成这件事。 ” 海厄姆去年表 示。斯洛博奇科夫教授认为, 观看大量狗狗视频有助于解读 它们的真正行为, 并让我们理 解 “我想吃东西了” 或 “我想出去玩了” 等想法。他还指出, 该 技术通过调整, 还可让动物理 解人类语言, 实现主人与宠物 的对话。如果专家可借助技术 理解狗的想法, 我们也许就能 为那些表现恶劣、 攻击性过强 的狗狗提供帮助。“你可以利用 这些信息, 给狗狗更广阔的空 间, 而不是把它们逼到墙角 里。他预言, 一旦人们能够与 动物对话,

4、 就能充分意识到它 们也是活生生的、 能够思考的 生物, 为人类生活做出了重大 贡献。 去年研究人员发现, 人工智能可以根据羊的面部表情判 断它们是快乐还是忧伤。专家 认为, 这可以帮助农民及时发 现羊是否疼痛、 或者患有其它 疾病。面部表情判断技术最初 是为人类研发的, 但研究人员 意识到, 该技术也能用来分析 动物情绪。扫描仪可以被放在 水槽中, 或动物们可能聚集的 任何地点。如果某只家畜身体 不适, 便能被自动检测出来。 即使羊群规模很大, 该系统也 能找出正在遭受痛苦的羊。它 能够识别出腐蹄病、 乳腺炎等 常见疾病。由瞿佳、 金子兵领衔的温州医科大学 科研团队近日宣布, 在针对早发型儿

5、童高 度近视 (更少环境因素作用) 研究中, 发现 全新的早发型高度近视致病基因BSG; 同 时发现, 引起儿童高度近视新生突变概率 与患儿父母的生育年龄正相关。该成果 已发表于 美国国家科学学院报 , 并入选 “2017年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十大进展” 。 温州医科大学教授金子兵在接受记 者专访时说:“我们通过大量采集样本, 得 出这样一个结论: 父母双方在完全没有携 带高度近视基因的前提下, 如果生育时父 亲年纪超过35岁, 那么他们下一代发生 高度近视的概率会增加, 最高增加到 50%。BSG的发现, 也为当今不少晚婚晚 育的男性提了个醒。 ” 高度近视是当前我国致盲人群的主要 病因。其发病

6、机制研究难度大, 高度近视的 干预防控等也面临诸多挑战。温州医科大 学眼视光医院以及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国 家重点实验室, 作为全球主要的近视研究基 地, 长期聚焦于近视眼研究。瞿佳、 金子兵 带领科研团队通过大样本发现并明确了高 度近视的新致病基因BSG, 通过扩大群体筛 查、 突变基因敲入小鼠模型等方法验证 BSG突变的致病性, 构建了可引起眼轴变 长的基因突变小鼠模型, 明确了致病机制。 据研究, BSG表达于睫状体与神经视 网膜, 提示此类高度近视的根源靶组织, 即 目标组织, 为高度近视的防控奠定遗传基 础。这是第一个经过基因突变敲入小鼠模 型验证的近视基因, 已引起国际上的高度关 注

7、。研究发现也意味着早发型高度近视患 者的发病机理及防控等方面进入新时代。 ( 科技日报)最新科学发现: 男性晚育 下一代高度近视 概率高1月12日, 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总局、 中国科协共同指导, 中国食品科学 技术学会主办的 “2017年食品安全热点科 学解读媒体沟通会” 在北京举行。来自食 品科技界的权威专家公布并解读了2017 年食品安全十大热点: 1.保健食品的问题 与治理; 2.普洱茶 “致癌” ; 3. “网红食品” 显 现安全问题; 4.法国奶粉被召回; 5.中式咸 鱼致癌风波; 6.喝白酒抗癌; 7.无矾油条的 铝超标; 8.喝王老吉 “可延寿10%” ; 9.网络 餐饮监

8、管加强; 10.挂面可燃。 会议还发布了2017年网络十大食品谣 言: 1.紫菜是废旧塑料袋做的; 2.榴莲和牛奶 一起吃会咖啡因中毒; 3.有人利用塑料制造 假大米; 4.无酱油代码的酱油致癌; 5.肉松饼 是棉花做的; 6.肉、 蛋、 奶是现代老年病的根 源; 7.疯传的“染色葱“真的可能致命; 8. “辟谷 断食” , 真的有抗衰老抗肿瘤的功效吗; 9.低 钠盐就是送命盐; 10.空心菜是毒中之王。 据发布者腾讯科普频道主编何建红 介绍, 截至去年年底, 腾讯公司辟谣文章 阅读总次数达8亿次, 拦截谣言超5亿次, 辟谣榜单研究报告累计发布 76 个。未 来, AI识谣和精准辟谣将成为下一

9、步辟谣 打击工作的新思路。 2017年9月, 中国科协与腾讯公司共 同发起辟谣 “慧眼行动” , 将利用人工智能 技术对科学领域内的网络虚假信息进行 自动识别和拦截, 并精准推送权威专家, 澄清事实真相。计划通过两年的时间, 携 手千余名专家, 不断积累专家辟谣数据, 通过机器学习形成有效算法, 最终推出人 工智能谣言识别系统, 从源头上控制谣言 的发布和传播。( 科技日报)AI识谣 成治理网络食品 谣言新方向12 岁 的 流 浪 汉 Wal- ter Pitts 被一群黑帮匪徒追打躲 进一个图书馆。打手们找了一圈后 走了, 而Walter Pitts却没离开, 注意力完全被一套三卷本的书 吸

10、引了: Alfred North White- head 与 Bertrand Russell 合 著 的 Principia Mathemati- ca 。这是作者为纯数学提供 逻辑基础的雄心勃勃的大部头 著作。 独立学习 3 年之后, 15 岁 的 Walter Pitts 写信给 Rus- sell, 指出在第一卷里的几个错 误 。 Russel 马 上 回 信 ,邀 请 Walter Pitts 去英国学习。 Walter Pitts 没有去英格 兰, 而去了芝加哥大学。 在进芝加哥大学第一年的 时候, 芝加哥大学的数学教 授 Carnap 出了一本关于逻辑 学的新书。 一天, Wal

11、ter Pitts 走 进 Carnap 的办公室, 手里拿 着写有自己注释的 Carnap 的 新书, 对书中的几个地方提出尖锐的评论。 震惊之后, Carnap 开始反 驳, 两人交流了一个小时左 右 。 Walter Pitts 把 书 留 在 Carnap 那里便离开了办公室。 Walter Pitts 的故事和其 他天才的故事一样, 让人难以想 象, 就像莫扎特、 王维、 冯纽曼, 这 些年纪轻轻就在自己的领域独步 天下, 似乎全不费力, 信手拈来。 那么这些天才是否可以人造? 神经科学发现神经元之间 的联结 “突触” , 可以被神经元 的活动所改变。这一点很可能 是学习的物质基础。

12、在人工智 能领域, 人工神经元之间的联 结强度的改变, 也是人工神经 网络可以学习的基础。 这一特性, 被目前的 “深度 学习” 推到了极致, 可以说引起 了一个深度学习的革命。在网 络搜索、 网站过滤、 广告推送、 图像识别、 语言翻译等大量应 用都可以找到深度学习的实际 应 用 ,其 中 Geoffrey Hin- ton 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82 年 , Geoffrey Hin- ton 和 Terry Sejnowski 一 起 找到了训练人工神经网络的方 法, 从而发明了玻尔兹曼机, 在 人工智能和计算神经科学领域 都有很重要的应用。 他们还和同行一起推动了 BP算法, 即反向传

13、播算法的广 泛应用, 之后一直致力于优化 人工神经网络的学习。 他们两个人都从神经系统 的原理得到灵感: LeCun 把脑 的视觉系统的组织结构扩展到 人工神经网络中, 发明了卷积神 经网络, 实现了高效的手写字的 识别; 而Geoffrey Hinton 则把 脑皮层中分层的组织原则移植 到人工神经网络中, 在2006年 发明了深度学习的训练方法。 恰逢计算机能力在2006前 后获得了急速提升, 网络的普及 使用提供了大规模的数据, 使得 深度学习得以发挥其多层网络 的优势。在大数据的训练和冲 击下, 那些局部极小值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全局最小值。目前, 深度学习在很多特 定任务, 例如人

14、脸识别、 图像中 的物体识别、 语音识别等应用 中的正确率已经超过了人类。 Geoffrey Hinton 兼 职 进 入 Google, 而谷歌也收购了 “深脑” , 这一由系统神经科学 家创造的公司, 结合深度学习 与神经科学中的强化学习概 念, 领导的团队创造了 Alpha- Go, 并在围棋上战胜李世石和 其他顶级职业高手, 这也许是 深度学习革命的最好注解。 但有趣的是, 与 Pitts 认识 的人都会觉着Pitts乐于交流, 极好相处, 谈吐不凡, 知识渊 博。往往你问他一个科学或者 艺术的问题, 他可以把这个问题 的来龙去脉、 前因后果娓娓道 来, 讲上两三个小时, 闻者不倦。

15、Pitts 的天才和遭遇也许正 是目前人工智能还无法企及的 能力。深度学习需要 “监督学 习” , 也就是需要提前知道最终 答案, 从而训练人工神经网络。 (科普时报)“人造天才” 并非神话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月 18日消息, 据国外媒体报道, 英 国医学期刊近日通过一篇病例 报告再次强调: 千万不要强忍 着不打喷嚏, 尤其不能通过堵 住口鼻的方式硬憋, 不然可能 会因喉咙撕裂被紧急送医。 报告中称, 一名原本健康 的34岁英国男子在通过堵住口 鼻的方式憋住喷嚏之后, 喉咙 立即感到一阵剧痛。他抵达急 诊室时, 已经无法说话, 且几乎 无法吞咽。医生初诊时发现, 该男子从脖子到胸廓之间都可听

16、见噼啪声。 随后的拍片结果显示, 该 男子强行憋住喷嚏, 导致喷嚏 的冲击力向体内释放, 从而撕 裂了咽部。他感受到的噼啪声 即所谓的 “捻发音” , 表面上由 裂口渗入脖颈与肺部之间空隙 处软组织的气泡与软组织相互 摩擦所产生。由于他的颈部与 胸腔很可能出现深度感染, 该 男子不得不住院, 插上喂食管, 并接受抗生素治疗。 万幸的是, 该男子最终得 以康复。7 天后, 他的喉咙已充分愈合, 可以取下喂食管, 且 很快便获准出院。当然, 医生 向他提出了特别指示千万 别再硬憋喷嚏了。而两个月之 后的后续检查也显示情况一切 正常。 研究人员指出, 该男子所 受的伤害极为罕见。大多数 咽部撕裂伤都是由手术失误 或颈部外伤导致的。但有时 咳嗽、 呕吐和打喷嚏会导致 “气管内部对闭合声带造成的 压力骤增” 、 从而造成咽部撕 裂的病例。报告中还表示, 憋住喷嚏 不仅会导致喉部和胸腔受撕裂 伤, 还可能冲破鼓膜、 或导致脑 血管破裂等, 后者很有可能致 命。(正常打喷嚏也可能会导致 死亡, 但这样的病人往往本身 健康情况很差。 ) 不过医生们也指出, 这些 情况极为罕见, 因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