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过程所导师资料

上传人:qiuji****ngye 文档编号:36725364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DOC 页数:70 大小:2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科院过程所导师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中科院过程所导师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中科院过程所导师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中科院过程所导师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中科院过程所导师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科院过程所导师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科院过程所导师资料(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导师简介李静海: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男,1956 生。1982 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84 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87 年获本所博士学位后赴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和瑞士联邦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1990 年回国后历任中科院过程工程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所长职务。1999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 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6 年当选瑞士工程院外籍院士, 2011 年当选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现任中科院副院长。是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颗粒流体两相系统量化设计和放大的研究,致力于气固两相系统的计算机仿真和多相复杂系统的研究,包括多相流动、煤燃

2、烧、计算机仿真、多尺度方法及计算。1989 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3 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获奖人),1995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第一获奖人)。开发的抑制氮氧化物排放、无烟燃煤技术获国家级新产品证书,获 2001 年中国科学院技术发明一等奖(第一获奖人)。他获首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第三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美国化工学会颗粒技术演讲奖和第三世界科学院演讲奖。还兼任著名国际期刊Powder Technology、Advances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编委和Chemical Engineerin

3、g Science,Advanced Powder Technology 编委或顾问。详细内容参见 http:/ 电子邮件: 葛蔚: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男,1970 年 3 月生,浙江杭州人。1992 和 1998 年先后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热能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和博士学位。现任中国颗粒学会理事,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Particuology、过程工程学报、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计算机与应用化学编委。2008 年获周光召基金会首届“杰出青年基础科学奖”,2010 年获中国颗粒学会“宝洁青年颗粒学奖”,并被授予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称号。主要研究方向为气固、颗粒与

4、散料、多孔介质及纳微多相系统的多尺度建模、分析、高性能计算及其工业应用。提出并发展了拟颗粒模拟,以此揭示了气固流态化、气液鼓泡流动和微流动等系统中多种控制机制协调形成稳定性条件的机理,检验并扩展了多相复杂系统极值型多尺度方法。从问题、软件与硬件结构一致的角度提出了多尺度离散模拟通用软件及其专用硬件的设计思想,已获国家发明专利 4 项,建立了千万亿次峰值的超级计算系统及其应用软件,已服务于国家重大项目及多家跨国公司的研发过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已发表期刊论文 120 余篇,主持翻译著作 2 本,主持编著 1 本。曾受邀编辑 Chemical

5、 Engineering Science 的复杂系统和多尺度方法专刊。详细内容参见http:/ 电子邮件: 王维: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男,1973 年 11 月生。1994 毕业于四川大学,1997年获该校硕士学位,2001 年中科院过程所毕业并获工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一直从事颗粒流体系统的模拟与实验研究。提出了亚网格层次的多尺度流动、传递、反应耦合的多尺度 CFD 模型,在理论上证明其优于传统的双流体方法并在工程模拟中得到推广应用。主持开发多尺度计算 EMMS商业软件,并授权诸多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如美国 NETL 实验室、Alstom、CSIRO、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等)使用。曾主持基

6、金委面上基金、科技部支撑项目专题和中石油、中石化、Alstom 开发项目若干。现主持科技部 973 课题、863 重点子课题、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项目等。在国内外主流期刊上发表文章 30 余篇,受邀为 Wiley 出版的Handbook of Combustion、Elsevier 出版权威丛书Advances in Chemical Engineering、化工出版社的流态化手册等专著撰写 6章(节)。2002-2005 兼任过程所团委书记。2008 年获中科院首届“卢嘉锡青年人才奖”,2012 年获化工知名期刊 Chem Eng Sci 最佳引用作者奖等。目前研究方向:多相

7、反应系统的多尺度 CFD 方法、多相流离散化高性能计算,多相流 CT 平台开发等。详情参见 http:/ 电子邮件: 王军武: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男,1978 年 12 月生,浙江松阳人。2000 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2003 年硕士毕业于天津大学化工学院,2008 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08 年 2 月到 2010 年 7 月在荷兰屯特大学(University of Twente)J.A.M Kuipers 教授课题组做博士后,2010 年 7 月入选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百人计划”回国,现任多相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2011 成为中国科学院首批“青年

8、创新促进会”会员,从 2012 起任国际期刊 Journal of Powder Technology 编委。从 2003 年来一直从事计算多相流体力学和流态化方面的研究,重点探索气固两相流系统内非均匀介尺度结构(气泡、团聚物)对传递特性的影响。已在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等期刊上发表论文40 余篇。主要研究兴趣:计算多相流体力学,多尺度方法和流态化技术。现主持“百人计划”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 项、“863”子课题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子课题。协助指导博士研究生 3 名和硕士生研究 1 名。详细内容参见 http:/ 电子邮件: 韩永生

9、: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男,2004 年获得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 2004 -2011 年先后在日本古屋工业大学(Nagoy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和德国马普胶体与界面所(Max Planck Institute of Colloids and Interfaces)作博士后和洪堡学者;2011 年获得中科院“百人计划”支持回到中科院过程所工作。长期以“材料结构调控”为研究方向,采用有机泡沫浸渍法制备了多孔陶瓷,所制备的多孔陶瓷孔径可控且材质可调,是一种良好的催化剂载体;采用气泡模板法制备了中空纳米粒子,提出了在气泡表面原位成核一步形成中空纳米粒子的新方法

10、;采用乳液模板法制备了蛋白质胶囊,该胶囊内核为温敏凝胶核而外壳为蛋白质吸附层,因此这种胶囊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温控释药性能。回到过程所后加入 EMMS 课题组,结合组内的计算机模拟技术和过程所的化工背景,开展了多机制协调可控制备纳米功能材料的研究工作,以“反应-扩散协调”为调控手段,以能源材料(催化剂为主)和生物材料为研究对象,揭示多机制协调对材料介尺度结构的调控作用,建立材料结构和形貌调控的新方法。到目前为止共发表论文 60 余篇,其中 SCI 收录 45 篇。任Journal of Encapsulation and Adsorption Sciences和材料科学等期刊的编委。详细内容

11、参见 http:/ 电子邮件: 杨宁,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男,1974 年生于山西。1996 年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1999 年于中国矿业大学获矿物加工工程硕士学位,2003 年于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获化学工艺博士学位,2004-2006 在法国图卢兹流体力学研究所做博士后,2012年获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研究方向为化工及过程工业中多相反应器的多尺度计算流体力学及过程模拟。针对气固流化床和气液鼓泡塔及浆态床体系,发展了能量最小多尺度(EMMS)方法计算气固两相流动的相间作用模型,揭示了 CFD 模拟气固流动时介尺度结构对相间作用和复杂多相流动的影响;提出了预测气液鼓泡体系两相流流型过渡的理

12、论模型。参与编写“颗粒流体复杂系统的多尺度模拟”等 3 部多尺度方法和计算流体力学专著。承担及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 973 项目课题,及多项与国内外大型化工和能源企业的多相反应器合作项目(BP/Unilever/BHPB/TOTAL)。任第 20 届国际化学反应工程大会(ISCRE20)流态化和多相流分会场主席及国际期刊 Particuology 专刊客座编辑。已指导硕士研究生四名,指导博士研究生五名。详细内容参见http:/ 电子邮件: 黄文来: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男,1971 年 8 月生。1993 年 7 月毕业于燕山大学材料系,获工学学士学位;随后进入北京内燃机集团总公司工作;19

13、96 年 9 月考入清华大学材料系攻读硕士学位,1998 年 3 月提前攻读博士学位,2001 年 1 月获工学硕士、博士学位;随后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2001 年 5 月调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2009 年 10 月2010年 4 月受国家公派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现致力于材料与化学领域的介尺度结构模拟研究。已发表期刊论文 40 余篇,其中 SCI 收录近 40 篇,他人引用 230 余次。参与出版专著 2 部,制定国家标准 2 项。申请发明专利 12 项(8 项已授权),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 1 项。历任Journal of Physical Che

14、mistry、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Physica B、Journal of Nanomaterials、Journal of Molecular Structure、Fuel Processing Techn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Journal of Non-Crystalline Solids、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Journal of Inequalities and Applications、物理化学学报、化工进展

15、等期刊审稿人。详细内容参见 http:/ 电子邮件: 何险峰: 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男,1991 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系,1996 年于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系获工学硕士学位,1999 年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获化学工艺博士学位,后留所工作。目前主要从事多尺度方法学、过程模拟、高性能计算及并行可视化等方面的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 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 1 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能源领域过程工程的多尺度模拟及分析”,参加了多项中科院知识创新先导项目和 863、973、科技支撑项目,开发了多尺度计算模拟软件 EMMS 和分子模拟软件 CASAC,并参加了重大装备研制项目“高效能低成本多尺度离散模拟超级计算应用系统”,发表论文 20 余篇。详细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