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原理》复习总结——石油大学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6722158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总结——石油大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总结——石油大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总结——石油大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总结——石油大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总结——石油大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总结——石油大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勘探原理》复习总结——石油大学(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I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1. 地球物理勘探的概念及分类地球物理勘探的概念及分类 概念:利用物理学原理和相关技术获取某些地质参数、特征及变化规律,从而对地质问题 经行切实合理的分析和解释的油气勘探手段。 分类:地震勘探、电法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 2. 地震勘探的概念地震勘探的概念 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来定位矿藏,确定考古位置,获取工程地质信息的勘探方法,它是 地球物理勘探中最重要、解决油气勘探问题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3. 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人工激发的弹性波在岩石中传播时,遇到岩层的分界面便产生反射波或折射波,在它们返 回地面时用高灵敏度的仪器记录,根据波的传播路程和旅行

2、时间,确定发生弹性波反射或 折射的岩层界面的埋藏深度和形状,从而认识地下地质构造,寻找油气圈闭。 4. 地震勘探的三个环节地震勘探的三个环节 野外资料采集、室内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第二章第二章 地震波运动学理论地震波运动学理论 1.基本概念基本概念 各种介质的概念各种介质的概念 (1)均匀介质与非均匀介质 均匀介质:介质内每一点的物理特性参数均相同 非均匀介质:介质内的物理特性参数随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2)弹性介质与非弹性介质 弹性介质:介质卸载后能够完全恢复到加载前状态 非弹性介质:卸载后不能够完全恢复到加载前状态 (3)各向同性介质与各向异性介质 各向同性介质:介质参数与方向无关 各

3、向异性介质:介质参数随方向变化而变化 (4)单相与双相、多相 单相:固体、流体(油、气、水) 双相:固体骨架以及孔隙内的流体 实际地下介质的特征:非均匀、非弹性、各向异性、多相实际地下介质的特征:非均匀、非弹性、各向异性、多相 波动、弹性波、地震波、波前、波后、波面、振动曲线(地震记录)波动、弹性波、地震波、波前、波后、波面、振动曲线(地震记录) 、波形曲线(波剖面、波形曲线(波剖面、 波场快照)波场快照) 波动: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波动; 弹性波:振动在弹性介质中传播形成弹性波; 地震波:地层中传播的弹性波; 波前:在某一时刻,介质中刚刚开始振动的点连接起来形成的面; 波后:在某一时刻,介质

4、中刚刚停止振动的点连接起来形成的面; 波面:介质中同一时刻开始振动的点连接起来形成的曲面; 振动曲线:即地震记录,在某一点处质点位移和时间的关系(同一点不同时刻的位移形成的 曲线); 波形曲线:又叫波剖面、波长快照,某一时刻各点的位移(同一时刻各点的位移形成的曲 线) ; 波长、视波长、速度、视速度、周期、频率波长、视波长、速度、视速度、周期、频率II波长:波在一个振动周期内传播的距离; 视波长:不是沿波的传播方向确定的波长; 速度:在沿波的传播方向上,波在单位时间前进的距离; 视速度:不是沿波的传播方向确定的速度; 周期:波传播一个波长的距离所需要的时间; 频率:周期的倒数; 体波、面波、纵

5、波、横波体波、面波、纵波、横波 体波: 振动能够在整个介质区域内传播形成的波。包括:纵波、横波。 面波: 沿介质分界面传播,且只是在界面附近才有适当强度的波,这种波随着远离介质分 界面能量迅速衰减。包括:瑞雷波、勒夫波和斯通利波。 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其传播方向平行,又称胀缩波; 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其传播方向垂直,又称剪切波; 反射波、透射波、直达波、滑行波、折射波反射波、透射波、直达波、滑行波、折射波折射波:地震以临界角入射到两个不同介质的分界面,产生沿界面滑行的地震波,滑行波 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出射,形成折射波。 波阻抗、时距曲线、动校正、正常时差、回折波、波阻抗、时距曲线、动校正、正常时

6、差、回折波、VSP、上行波、下行波、上行波、下行波 波阻抗:介质密度 与波速 v 的乘积。 时距曲线: 时:地震波从炮点传播到检波点的时间, 用 t 表示; 距:炮检距(炮点到检波点的距离) ,用 x 表示; 时距曲线:t-x 曲线。动校正:把反射波时间动校正:把反射波时间 t 校正到炮检中心点自激自收时间校正到炮检中心点自激自收时间;0t正常时差:界面水平时,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 x 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与以零炮 检距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 回折波: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当增加到 90 度时,射线会向上传播到地面,此时这种波称为 回折波。 VSP:把检波器放入井中,在地面激发,即

7、地面距井口一定距离激发,称作地震测井。这 种观测方法得出剖面是垂直地震剖面(简称 VSP ),得出的是地震波垂直时距曲线。 下行波:下行传播到检波器的波,例如直达波; 上行波:上行传播到检波器的波,例如反射波; 2.基本原理、定理基本原理、定理 惠更斯原理、费马原理、惠更斯原理、费马原理、Snell 定理定理 惠更斯原理:介质中波所传播到的各点,都可以看成新的波源,叫做子波源,每个子波源III都向各方向发射球面波。 费马原理:波在各种介质中传播,满足所用时间最短的条件。 Snell 定理:3.时距曲线时距曲线 直达波时距曲线直达波时距曲线 一个水平界面、一个倾斜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一个水平界面、

8、一个倾斜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 水平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倾斜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IV下倾激发,上倾接受上倾激发,下倾接受 一个水平界面折射波时距曲线一个水平界面折射波时距曲线V水平层状介质透过波、反射波垂直时距曲线水平层状介质透过波、反射波垂直时距曲线4.单炮记录中各种波的识别单炮记录中各种波的识别VI第三章第三章 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 一、野外工作概况一、野外工作概况 1.野外地震勘探工作野外地震勘探工作 包括试验工作和生产工作两部分 2.试验工作的内容试验工作的内容 (1)干扰波调查 工区干扰波的类型和特征; (2)地质条件的了解 低速带特点、潜水面位置、地震反射界面存

9、在与否、反射波的质量、速度特点等等; (3)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 激发岩性、激发药量、激发方式; (4)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 观测系统、组合形式、仪器因素; 3.生产工作的内容生产工作的内容 1.地震测量;2.地震波的激发;3.地震波的接收 4.干扰波的调查方法干扰波的调查方法 小排列、直角排列、三分量检波器观测、环境噪声调查 5.干扰波的类型及特点干扰波的类型及特点 (1)规则干扰:有一定的主频和视速度的干扰波 a面波:地震勘探中的面波通常指伪瑞雷波。特点:衰减特性、质点振动特性、频率低、 速度低、频散现象: b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弹性波。特点:速度为 340m/s;频率较高、

10、延续时间较短,呈 窄带出现;VIIc浅层折射波 特点:同相轴为直线、能量较强、频率接近有效波 d侧面干扰波:在地表起伏大的地区,地震波传播到地表面形成反射传播到检波器形成侧 面干扰波。 e工业电干扰波:50hz 正弦干扰波。 f虚反射:震源产生的地震波首先向上传播,遇到地面或者潜水面产生反射,然后向下传 播到地下界面产生反射。 g多次反射波:发生的反射次数大于 1 次的地震波。 (2)无规则干扰(随机干扰):没有一定主频、传播方向的干扰波 a微震:与震源激发无关,风吹草动、水流、人畜走动等; b低频和高频背景干扰:疏松介质中激发产生的低频干扰;浅层不均匀体产生的散射。 6.规则干扰与随机干扰的

11、比较规则干扰与随机干扰的比较7.海洋地震勘探特点海洋地震勘探特点 空气枪激发(气枪阵列) 、压力检波器(水听器)接收、需要导航定位、多次波(交 混回响、鸣震)严重、施工高效方便。二、野外观测系统二、野外观测系统 1.测线布置的两点基本要求测线布置的两点基本要求 1.测线尽量布置成直线;2.测线一般应垂直于构造走向 2.不同勘探阶段的测线布置不同勘探阶段的测线布置 1.区域概查(又称大剖面) (1)目的:了解区域性地质构造,确定含油远景区; (2)线距:几十公里或几百公里。 2.面积普查 (1)目的:在含油远景区,寻找可能的油气储层带,研究地层分布规律,查明大的构造; (2)主测线布置:垂直于构

12、造走向,线距小于预测构造长轴的一半;联络测线布置:一般 垂直于主测线。 3.面积详查 (1)目的:查明构造,确定有利含油气区、井位 (2)测线布置:线距 2-3 公里,或者直接进行三维地震;VIII4.构造细测 (1)目的:配合钻井和油田开发 (2)以三维地震为主,二维地震测线应加密,线距缩短到几百米。 3.观测系统、覆盖、多次覆盖、变观、共炮点、共中心点、共接收点、共炮检距观测系统、覆盖、多次覆盖、变观、共炮点、共中心点、共接收点、共炮检距 观测系统:指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 覆盖:指对界面的观测,一次覆盖是指对界面进行了一次观测。 多次覆盖:是指对界面进行了多次观测; 变观

13、:指观测系统发生变化;4.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三、地震波的激发与接收三、地震波的激发与接收 1.常用震源、常用检波器常用震源、常用检波器 常用震源:炸药震源、非炸药震源(陆上非炸药震源、海上非炸药震源、可控震源) ; 常用检波器:动圈式地震检波器、压电式检波器、数字检波器; 2.地震波激发要求地震波激发要求 激发产生强的地震波能量; 激发产生的有效波和干扰波在能量、频谱特性上有明显差异; 激发产生的地震波有较高的分辨率;同一工区震源类型、激发参数等应基本一致。 3.地震波接收要求、检波器埋置要求、道间距选择原则地震波接收要求、检波器埋置要求、道间距选择原则 地震波接收要求:检波

14、器具有强大的信号放大功能、记录仪器具有频率选择作用、足够大 的动态范围、地震记录信息具有良好的分辨能力; 检波器埋置要求:与地面充分耦合、挖坑埋置; 道间距选择原则:满足空间采样定理x/2; 4.可控震源记录的特点:可控震源记录的特点:IX地震波到达时间为峰值时间、主频较低、环保。 四、低速带的测定与静校正四、低速带的测定与静校正 1.低速带的概念、低速带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低速带的概念、低速带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 低速带:在地表附近的一定深度范围内,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往往要比它下面的地层地震波 速低得多,这个深度范围内的地层称为低速带。 低速带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对地震波能量强烈吸收,产生散射、衰

15、减;反射波旅行时明 显增加,导致反射波时距曲线畸变。 2.静校正的概念静校正的概念 消除因激发条件和接收条件变化(主要是由于地形起伏和近地表速度结构的变化造成的) 对 反射波所引起的时差,这个过程称为静校正。 五、地震组合法五、地震组合法 1.有效波和干扰波的四个主要差别有效波和干扰波的四个主要差别 1.传播方向(视速度)差异:反射波近于垂直出射地面,面波沿地面传播 2.频谱(主频和频宽)差异:反射波、面波、工业电干扰、随机干扰 3.动校正剩余时差差异:一次反射波和多次反射波 4.出现规律差异:随机干扰和反射波 2.野外组合的目的、组合形式野外组合的目的、组合形式 震源组合:若干个震源同时激发

16、(或时延激发) ,目的:提高反射波能量; 检波器组合:每道多个检波器接收,将其叠加结果作为该道记录,目的:提高信噪比。 3.检波器组合压制规则干扰波的基本原理检波器组合压制规则干扰波的基本原理 检波器线性组合具有方向特性,干扰波落入压制带,有效波落入通放带,就可以提高信噪 比。检波器线性组合具有低通滤波效应,可以压制高频,虽然提高了信噪比,但因为低通 效应降低了分辨率。 4.描述随机干扰的三个统计参数、检波器组合对随机干扰的统计效应描述随机干扰的三个统计参数、检波器组合对随机干扰的统计效应 三个统计参数:平均值、方差、相关函数; 检波器组合对随机干扰的统计效应:当组内各检波器之间的距离大于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时,m 个检波器组合后,信噪比增大倍。m5.检波器组合的频率特性、平均效应检波器组合的频率特性、平均效应X平均效应:对地面的平均效应、对地下界面的平均效应 6.确定检波器组合参数的方法确定检波器组合参数的方法 干扰波调查、理论分析计算 7.检波器不等灵敏度组合、检波器面积组合、震源组合的方法、目的检波器不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