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6721589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 (下下) )1 1、 “性性”所指不同。所指不同。孟子“性善论”中“性”主要指人的社会属性。 “性者,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尽管他 提到过一些人的自然属性,但却不承认这是本性中的性。而荀子“性恶”论中的“性”则主要是指人先天遗传 的自然属性。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正名 ) ,荀子所讲的人性,是人的自然机能和性情。 2、对“性”本源的认识不同。孟子将普通的道德属性加在了“天”上,把“天”看成是一种抽象的道德规范, 天道、人性合一。荀子提出了“天明人之分”的观点,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并从理论上论证了 要从人

2、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同时,他还用天人之分的观点去论证了“性伪之分”:“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 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 (荀子性 恶 ) 3 3、孟子强调先验的道德观、孟子强调先验的道德观,荀子强调后天的极伪而成。孟子通过“四端”论,说明了人的本性已经具有仁义礼 智的“善端” ,道德观念即是善端的扩充。同时,孟子还提出了良知良能来补充“四端” ,同样“良能”也是生 而就有的能力。而荀子指出“人之学者其性善” ,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因此, 他反复强调道德观念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从大方面说,孟子的性善论是站在

3、历史事件已达到的静态成果角 度,而荀子的性恶论则是站在动态的历史实践的追求过程角度。 1 1、人性追求目标同一为、人性追求目标同一为“善善”。孟子孟子不仅认为人生来本善,而且也认识到后天教育环境的不同导致最重的人性 差异。基于此,他提出了追求善的人性目的论“明人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父,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这样才会达到善的目的。可见孟子是以善为人性追求的最终目标的。荀子的性恶论荀子的性恶论虽然主张人性 是生来为恶的,但他的性恶论追求的目标也是善而不是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里不难看出他不仅 提出了人性善的问题,而且还有一种追求善的倾向。他指出,“古之圣人以人之性恶,以

4、为偏险而不正,悖乱 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重刑罚以禁之,是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荀 子性恶)由于认为人性恶,所以荀子要求通过圣人教化、用礼义法度引导人不断进步,从而达到最高境界 人人为善,合于善也。由此可见,荀子的“礼义之化”同孟子所追求的善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这 充分表现了孟荀人性论在追求目标上的一致性。 2 2、修养人性的方法同样为教育、修养人性的方法同样为教育。孟荀在人性最好追求上都归结于善,在达到此目标的途径上,也都选择了通过 教育来修养人性。前者是扩充善端,后者是化性为伪。孟子认为教育首先是要通过反求诸己的自我教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5、”(孟子告子 上)孟子要求人们存心养性,“求其放心”,把失去的善找回来并扩充之。其次,孟子还十分重视教师对人 性追求善的作用。他曾明确指出,“教人以善,谓之忠”、“夫子教人以正”(孟子离娄下)由此,孟 子对教育的重视可见一斑。荀子由于主张人性恶,故他注重化性为伪,通过教育使人为善。“伪”是人为、加工的意思,在这里主要 就是指教育,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教育才会使人变善,符合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同时荀子也强调环境教育在人性善恶转化中的作用,“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捏与之俱黑。” (荀子劝学)基于此,他强调“君子居必择邻,游必就士”,使自己在优良环境中受到熏陶,从而使自 己符合圣王之道,以达到

6、善的目的。另外,荀子还提供了积习致善的方法。通过锲而不舍和持之以恒,达到 “涂之人可以禹”的境地。当然,除此之外,二人的人性论在一些细节上亦有相似之处,比如孟子的“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与荀 子“顺是”的类似,孟子寡欲思想同荀子节欲思想的相似等。 第二种观点第二种观点 相异之处:相异之处: 1、立论的基础不同。、立论的基础不同。 通过前面的探讨,我们知道了孟子是以人的社会道德属性作为其“性善论”的立论基础, 他认为人具有“四心”, “四心”经过发展壮大又会成为“四端”, “四端”经过环境及个人的主观努力便会成为“善性”。 而荀子则是以人的自然属性作为立论的基础,以人的本能为性,人因为有这些本能

7、而相互争斗,残杀,最后导 致社会秩序遭到破坏,荀子便是因人的本能而得出“性恶”的结论。立论基础的不同是产生性善、性恶这两种相 对立观点的根本原因,因此,立论基础的不同是两种理论的根本区别所在2、实践的不同。、实践的不同。 (1)道德实践的目的不同,孟子主张修善的核心是“扩而充之”,找回失去的善端;而荀子 则认为修善是为了除掉人的恶性,人为地去培养善心,即“化性而起伪” (2) “道德实践过程的不同,孟子认为 修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找回善心,因而主张顺着人性扩充;荀子则认为修善的主要目的是要除掉恶性,建立善 性,因此主张逆着人性去修善。 ” (3)培养德性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孟子强调培养道德要先自律

8、而后推己及人,鼓励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而荀子则强调道德修养一方面要自己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以及学时择人择地的重要 性,另一方面重视礼仪规范对人的约束,既体现了道德实践个体在道德修养中的能动性,又强调社会环境对个 体的约束性,即他律性,内因与外因并重的培养体现了荀子的辩证法精神。 3、对后天如何对人进行教育有不同看法,、对后天如何对人进行教育有不同看法,荀子的思想与法家有些相似,认为对人的教育要行法治,重刑罚,从 而使社会得到治理。而孟子强调的是实行仁政,认为教育人民要以礼仪教之,以助人找回失去的善端,从而维 持社会的稳定。 4、论证方法不同。 孟子提出“性善论”,他主要是以“类”的思想进行论证的

9、, “类”的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类”相似, 圣人拥有仁义礼智等诸多美德,具有善性,同样是人,圣人所拥有的东西,其他人也同样拥有。二是人与动物 不同,人不同于动物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既然不同,那末,人与动物共有的耳目口鼻之欲的自然属性便不能作 为人的本性,因此道德之性才是人的本性。而荀子则是从人人生而有之这个角度论证,既然是每个人都有的, 那么最浅显的,每个人都知道的便是自然之性。 (二)相同之处:(二)相同之处: 1、性善、性恶的总目标是一致的。、性善、性恶的总目标是一致的。 虽然孟荀二人的人性观点截然相反,但不管是性善还是性恶,扩而充之也 好,化性起伪也好,两人都希望每个人都向“

10、善”这个目标努力,以圣人为榜样,完善自身,达到“人皆可为尧舜” 的宏伟目标。之所以二人在这一点上会如此相近,主要是因为二人都崇尚孔子,推崇孔子的“仁”学,以劝天下 人为己任。 2、无论是、无论是“性善论性善论”还是还是“性恶论性恶论”,都体现了一种朴素的平等思想。,都体现了一种朴素的平等思想。 孟子主张性善,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 人皆可为尧舜;荀子主张性恶,也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途之人可以为禹。虽然两种理论建立在相对的基础上, 但都肯定了无论是达官贵人、正人君子,甚至是贩夫走卒、斗魈小人在道德上人人都是平等的,都可以成为尧 舜禹,这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事业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每个学生无论资质、

11、出生如何,都应该受到教育者,特 别是教师的平等对待,他们都有受平等教育的权利。 3、孟子和荀子都十分重视个人后天的主观努力。、孟子和荀子都十分重视个人后天的主观努力。 “性善论”和“性恶论”的总目标是相同的,都希望每个人向善 的方向发展,因此,不管是“扩而充之”还是“化性起伪”,在发展善性的过程中都必须经过个人的努力,向圣人 学习以获得“善”。 先秦儒家发展脉络先秦儒家发展脉络一、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二、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以董仲舒、白虎通义为代表的两汉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的儒学三、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以程、朱、陆、王等为代表的宋、

12、明、清时期的性理之学的儒学四、中国儒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是从康有为开始的,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通的近现代新儒学 一、儒家的起源一、儒家的起源 儒家学派诞生在战火纷飞、群雄争霸的春秋时期,其创始人为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核心思想为“仁”与“礼”。 何谓“仁”?“仁者爱人”,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任意刑杀和苛政;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 人际关系,稳定社会持续。如何“爱人”?夫子曰:“忠恕而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何谓“礼”?“克己复礼”,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其中的“礼”,专指西周时候的等级名分制度。为了能 够

13、实现“礼”,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这就体 现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另外,孔子还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 二、儒家在战国百家争鸣之时二、儒家在战国百家争鸣之时 【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流传于世的著作为孟子 “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在孔子之“仁”的思想上,孟子将“仁”发展成为了一套政治学说。在此基础上,孟 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在人性论方面,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在义利观方面,孟子强 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孟子要求人民应该具有“富贵不能淫,贫

14、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荀子】如果说儒学在孔孟手中还仅仅停留在关注人的身上,那么战国时期儒学的另外一位重要代表荀子就将 儒学发展到了另一种高度。 荀子,名况,赵国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现存荀子共三十二篇。其主要思想有如下几点: 1、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但人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制天命而用之”。 2、性恶论。与孟子正好相反,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战乱与社会变革

15、中并不适用,更不用说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了。等到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打败项 羽,百废待兴,这时需要的是休养生息,所以从西汉初年到汉武帝继位时,黄老思想一直在政治上占据指导思 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汉朝历经了“文景之治”后,黄老之学已经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式的发展需要 了。同时,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期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此时,儒学最 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 董仲舒董仲舒,广川人,研究公羊春秋,向汉武帝提出了大一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天人感应”学说是董仲舒儒学的基础。他宣扬“君权神授”,为君王统治天下提供了理论根据。但在某种

16、程度上也 限制了君权。董仲舒进一步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为人伦道德标准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的“王道之纲”。【评价与影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儒家从此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 位。 四、儒学的危机四、儒学的危机 随着时代的发展,汉代粗糙的儒学已经不能再控制人心了。与此同时,魏晋南北朝以来,佛 教、道教迅速传播,吸引了许多信徒,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 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 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五、宋明理学五、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为了振兴儒学,唐宋儒学家不断进行思考与探究,吸收了佛教和道家的思想,是儒学体系得到了 丰富和更新。到了宋代,出现了实质为客观唯心主义的程朱理学。 程颢,程颢, 程颐,程颐, 朱熹,南宋人,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婺源,出生于福建。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们认为,“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