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719463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542.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体育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文化(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体育文化32015 年 4 月 8 日本版主编: 潘恩德编辑: 陆娟本报实习记者李晓洁无论从文化还是产业角度看, 体育 推广与城镇发展都息息相关。 但不少城 市仍存在运动空间匮乏、 市民体育不易 开展等问题。 在国务院发布的 关于加快 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 见中,提到了关于健康生活与经济发展 的关系, 这同时也指出了体育文化如何 与城市发展相结合。 在这方面,德国有很 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 德国有一句话: “ 也许我们不是竞技 体育最强的国家, 但我们一定是大众体 育的世界冠军。 ”德国之所以有如此言论 源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1960年代联邦 德国开展的 “ 黄金计划”。

2、当时进行了大 量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以及两德合并 后的 “ 东部黄金计划”,这都为德国体育 运动的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体 育运动的高度组织化和体系化。 通过参 与体育社团,获得专业的指导和场地,比 如足球的德甲、 德乙和地方小型联赛就 是一个例子。 在公共政策的角度,体育具 有三大功能: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减少医 疗支出;有利于不同社会群体的融合;各 种附带功能,比如团队意识、规则意识、 健康意识等可以得到普及。 其中的典型 例子就是法兰克福。 除了一些高水平赛 事的举办, 法兰克福更注重宣传全民赛 事,让更多的业余爱好者也能参与进来。 那么, 德国是怎样做到城市体育规 划的? 分为两

3、个阶段。 一是现状分析,其 中对市民体育需求的分析是重中之重。 通过抽样问卷调查获得数据,再对年龄、 收入和文化等方面的不同群体进行深入 且详细的调查,充分了解市民的需求,才 能做出规划; 第二个阶段是邀请相关的 组织和机构共同参与规划的制定, 即从 规划阶段就建立起上文所述的体育组织 社会网络, 这也是德国体育公共政策成 功的核心部分。 当然以上这些体育文化的发展和普 及离不开政策的支持。 德国体育产业主 要由体育用品业、体育健身娱乐业、职业 体育产业、 体育经纪业和体育赞助业等 构成。 联邦政府除了向体育组织直接提 供资金, 还有各种政策和渠道为体育产 业开绿灯, 比如对非盈利性的俱乐部实

4、行减税,甚至不用交税。 体育俱乐部和体 育协会的捐赠者可以要求减免个人所得 税。 再如,俱乐部可以免费或者以很低的 价格使用体育场馆等等。 体育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 一部分, 已经远远超过了竞技体育的意 义。 即使德国在奥运金牌榜上的排名大 不如前, 但是以下数据则表明德国仍是 一个全民皆体育的国家。 据统计,55%的 德国民众经常进行体育锻炼, 经常参加 运动的人超过1200万人。 德国民众平时 最喜爱的运动是自行车、游泳、跑步、健 身以及足球等。 大部分人在参加体育协 会时并不看重取得的成绩, 对他们来说 更重要的是, 从参与过程中享受运动带 来的快乐。 体育协会在培养全民健身意识方

5、面 有着巨大的功劳, 大量的俱乐部为不同 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项目爱好者等各群 体提供各种各样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 据2012年的统计,德国共有91080个体育 协会,35.43%的德国男性和22.76%的女 性是体育协会的会员。 以足球为例,德国 足球协会在旗下约26000家协会中拥有 近670万名会员,是世界上最大的单项体 育运动联合会。 德国足球队之所以能在 2014年世界杯中夺冠, 很大程度上是其 青训体系的功劳, 而数以万计的足球协 会是青训工作的重要载体。 不仅足球如 此, 德国其他运动项目都按类似的模式 培养其后备力量。 如此庞大数量的俱乐部,日常运转基 本依靠的是志愿者的无私奉

6、献。 德国95% 的俱乐部没有专职管理人员,90%的教练 和辅导员是志愿兼职人员。 可以说没有志 愿服务就没有德国大众体育的发展。 虽然大众参与体育的诉求并非是在 奥运会上争夺更多的金牌, 但是德国的 竞技体育训练水平和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保持着全球领先水平, 像我国著名运动 员刘翔选择德国杜塞尔多夫作为伦敦奥 运会前最后的备战基地, 网球运动员李 娜选择慕尼黑作为海外的训练基地也表 明了德国体育基础设施的强大和专业。 更难能可贵的是, 这些专业的基础设施 是提供给老百姓的。 法律还强制规定,健 身器材必须在几年之内就要更新, 以便 新研发的设施更够投入使用。本报记者杜婕奥林匹克运动是以体育运动

7、为基本内容的一 种社会文化现象,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把体育 与文化和教育结合在一起。 古代奥运会是作为宗教的祭祀仪式出现的, 在诞生之初, 它的宗教文化意义远远大于它的体 育意义。 古代奥运会以祭神为主,还包括有形体、 圣火、演讲、雕塑等文化艺术活动,内容丰富,形式 多样,体育竞技仅作为其中的一项内容。 顾拜旦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之际, 就坚 持 “ 体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的理念,坚决反对把 奥林匹克运动看做纯粹的体育竞技。 1906年举行 的奥林匹克代表大会, 倡议在每届奥运会期间同 时举行以文化为内容的艺术赛会。 从1912年至 1948年,历届奥运会中都进行了雕塑、建筑、绘画、 诗歌

8、、音乐等方面的艺术比赛。 但在1948年伦敦奥 运会之后就没有再举办这种比赛。 1954年国际奥委会全会通过奥林匹克艺术展 的方案,并将 “ 组委会举办艺术展览 ( 建筑、音乐、 文学、绘画、雕塑、体育邮票和摄影),也可包括芭 蕾舞、戏剧、歌剧或交响乐演出”等文字写入 奥林 匹克宪章第31款。 这就是奥林匹克艺术节。 奥林 匹克艺术节是国际奥委会力图把体育与文化和教 育结合起来的重要活动, 是奥林匹克运动与文化 结合最集中的体现。 奥运会主办国充分利用奥林匹克艺术节展示 本国文化。 墨西哥城奥运会的艺术节为期1年,慕 尼黑10个月,莫斯科1年半。 洛杉矶奥运会艺术节 为期10周,其间举办了20

9、个展览、220场演出。 近年来,奥林匹克艺术节出现了按奥林匹克周期设计、 走向系列化的发展趋向。 比如2000年悉尼奥运会, 艺术节跨越4个年度, 形成4个主题相互呼应的一 个系列:该艺术节始办于1997年,? 主题为 “ 梦的节 日”,集中展示澳大利亚的土著文化,有30个展览、 14场舞蹈与戏剧、8次大型表演、50场电影和文学 节目、3场音乐会及其他活动;1998年主题为 “ 海之 变”, 集中反映澳大利亚各地丰富多样的文化; 1999年的主题为 “ 通向世界”,在五大洲50个国家 的150多个城市开展70种文化艺术活动;2000年的 主题为 “ 参加悉尼的庆典”,于奥运会开幕前1个月 开始

10、,各种文艺活动在此时逐渐达到高潮 奥林匹克艺术节既是对主办国文化的展示, 也是世界性的艺术大交流。 由于文化的参与,各种 艺术形式与奥运的结合,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内 涵变得更加丰富, 综合性和审美性也得到了进一 步提升。 尽管如此,在奥林匹克运动中,文化活动的影 响力仍然有限。 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过程中,顾 拜旦最初设想的 “ 体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的这种 平衡逐渐 “ 失衡”,大幅向体育倾斜,兴奋剂、黑哨 以及暴力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与此同时,越来 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文化和教育对体育健康发 展的重要性。 体育与文化和教育相结合是奥林匹克的核 心。 如果光重视发展体育和与之相关的商业

11、开发, 而不注意加强体育与文化相结合, 就有可能使体 育活动出现偏差,甚至走入歧途。 2000年,国际奥 委会文化与奥林匹克教育委员会成立。 在该委员 会的协助下, 国际奥委会大力推行奥林匹克教育政策,积极寻求在国家、地区和国际层面,为通过 体育发展文化与教育事业提供更多资源。 与收藏委员会非常具化的职责不同, 国际奥 委会文化与教育委员会的使命是宽泛的, 包括文 化、教育和青年发展。 现在已经有很多奥林匹克文 化机构和社团,包括50家博物馆,60个学术研究中 心,还有收藏家、历史学家、艺术家以及各类协会, 世界各地的体育迷也会在当地组织各种活动,这 些都被国际奥委会视为值得珍视和倡导的财富。

12、 在奥林匹克运动中, 文化应该发挥更大的作 用。 然而,目前尚有四分之三的国家奥委会过多地 关注体育竞技, 而在挖掘和发挥文化影响力方面 作为寥寥。 随着人们对体育与文化、教育认识的加 深,随着国际奥委会成立文化与遗产部,文化层面 的问题将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 德国人巴赫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之后, 开始 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2014年,国际奥委会第127次 全会全票通过了 奥林匹克2020议程 的40条建 议。 巴赫的改革方案是基于奥运会可持续发展、提 高公信力和吸引青少年这三大主题。 其中,开通24 小时奥运频道是重要一步。 奥林匹克2020议程 改革方案中写道: “ 奥林匹克频道将拥有四大使

13、 命: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家园;沟通和联结观众和 网民; 宣传奥林匹克精神; 通过体育来教育人 们。 ” 在全球化进程中,随着 “ 文化软实力”的提出, 各个国家都开始注重本国文化的传播。 但是,不可 否认,由于奥林匹克运动的巨大影响力,奥运会主 办国通过举办奥林匹克文化活动, 借奥运之力传 播本国文化,的确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报实习记者李晓洁中国以自行车大国闻名于世,但是在中国,自 行车更多是以交通工具的面目而存在。 相比之下, 美国在支持推动全民自行车运动方面具有独到经 验,值得民间自行车运动蓬勃兴起的中国借鉴。 在美国,自行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是运动消 遣。 纽约、洛杉矶等城市都出台了

14、相关措施鼓励市 民多骑自行车, 还将增加自行车道纳入城市发展 规划。 2012年4月, 美国自行车杂志Bicycling评选出 50个最适宜骑自行车的城市, 排名第二的明尼阿 波利斯市 ( 以下称明尼市)有美国第一条自行车公 路,包括双向自行车道和一条人行道。 市政府还成 立专门机构 “ 自行车发展指导委员会”负责促进推 动自行车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出行。 一些以自行 车为主题的酒吧和咖啡馆等也相继应运而生。 明 尼市有一家如博物馆版的自行车店, 店名叫做“ One? on? One? Bikes”。 这家自行车店在过去的几 年连续获得明尼市十佳自行车店, 创办者吉恩曾 是当地自行车界的传奇人物

15、, 他在当地留下了许 多值得一探的自行车骑行路线。 后与妻子詹妮弗 开了这家自行车店。 吉恩说他一直想将当地自行 车文化与艺术相结合, 力图吸引多元化的顾客群 体。 在纽约,自行车文化得到了大力度的宣传。每 年都出版的自行车行驶路线地图, 会及时更新骑 行路线。 还有专门告知骑行者安全须知的小册 子, 通过多国语言包括汉语印刷出版。 还有法律 规定每栋大楼都必须安排一定的区域面积作为自 行车停车场。 自行车俨然成为一种文化, 比如每 年五月份的 “ 自行车月”,和不同街区不同风格的 自行车架。 美国的自行车是可以像人一样搭车, 搭地铁,搭公交的。 乘客上公车前,可以把自行车 “ 挂”到公共汽车

16、前,随上随挂,随下随骑。 地铁, 城铁,铁路都设有自行车上车通道,与主人同行。如今美国还出现了跑骑合一的现象。 去年年底缅 因州伊丽莎白角的 “ 海滩到灯塔10公里”赛,是美 国提供自行车服务的赛事之一。 选手可以先把自 行车骑到终点,然后一起坐大巴到起点,比赛结束 跑到终点后正好可以骑车回家, 以减少赛后的交 通堵塞。 对美国人来说,好的装备是成功的一半,再业 余的选手头上也要顶着专业头盔,穿着紧身衣,骑 着窄轮子的自行车。 自行车也分为公路自行车、山 地自行车和混合用途自行车。 最便宜的只需50美 元左右, 采用尖端科技的高级名牌货也会卖到一 辆二手小轿车的价格。 芝加哥密歇根湖畔的长约32公里的自行车小 径,繁忙程度不亚于拥堵的十字路口。 骑行在这条 浪漫小道, 可同时观赏湖光景色和芝加哥城市全 貌。 虽然芝加哥人对自行车情有独钟,但是自行车 修理店却少得可怜, 因为修理费可是相当可观的 一笔费用。 所以就有了芝加哥最大的非盈利自行 车组织 “ Working? Bikes”,修理不是免费的,但他们 常常组织活动呼吁当地人捐赠旧自行车, 翻修后 送给需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