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五分册1至10课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6718006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第五分册1至10课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历史第五分册1至10课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历史第五分册1至10课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历史第五分册1至10课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历史第五分册1至10课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史第五分册1至10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第五分册1至10课(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 1 课:第一次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1、中国:19 世纪中期的中国,在经历了康乾盛世的繁荣之后逐渐走向衰落,统治者以“天 朝上国”自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2、世界:19 世纪中期,西方向全球进行殖民扩张,殖民势力已经渗透到亚洲。在西方国 家中,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了争夺原料产地和市场,亟需 打开中国的大门。 3、中国与世界的冲突 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秩序与中国的朝贡体系产生了剧烈冲突。围绕着鸦片贸易,中英矛盾 不断升级。这是近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的碰撞。 二、禁烟运动 1、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 (1)目的: 打开中国市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2、2、影响 (1)白银外流,中国对外贸易由出超变为入超 (2)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也影响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3)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人民生活受到影响官吏更加腐败军队战斗力下降 林则徐,广东,虎门销烟,1839.6.3 1842 年,清政府屈辱求和,签订南京条约 三、中英南京条约 (一)内容 1、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洋银 2100 万元; 3、五口通商; 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协定关税) (二) 南京条约的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 2 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战争起因 1、根本原因:英法等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战争实质:鸦片

3、战争继续和扩大 3、侵略借口:英:亚罗号事件,法:马神甫事件 4、侵略国家:主犯:英、法 帮凶:美、俄 二、过程(18561860 年) 1、1858 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美签订天津条约 2、1860 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天津条约完全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 偿英法军费各增至 800 万两2三、影响 1、进一步打开中国门户,中国丧失更多主权。 2、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第 4 课:洋务运动 一、背景 (一)清朝统治面临内外交困 (二)目的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三)洋务派代表人物: 奕 、文祥、曾国藩、

4、左宗棠、李鸿章 (四)洋务机构:设立总理衙门 (1)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2)有利于中国外交现代化 (3)清政府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开始 (二)主要成就 江南制造总局最大的军事工业 李鸿章 轮船招商局近代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也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 3、筹建新式海军:北洋舰队 4、培养新式人才 (1)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 (2)派遣留学生:留美幼童,船政学堂留欧学习海军第 5 课: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 一、近代民族资本的产生背景: (1)外商企业刺激和影响,洋务运动推动 (2)沿海地区的商人、买办、地主和官僚开始投资近代工业,采用机器

5、进行生产 二、西学传播 主要传播途径:办学兴教,翻译西书第 6 课 主要战斗:黄海海战、辽东之战、威海卫之战 威海卫之战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失败 结果: 1、清军战败, 2、签订马关条约 割地:领土主权丧失,大大助长了列强侵华的野心,导致瓜分危机 赔款:加重中国人民负担,并对外借债,在政治、经济上更加依附于帝国主义 开通商口岸:新口岸和内河新航线的开辟,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开设工厂:有利于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2)对华危害:3大大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第 7 课:戊戌变法 一、背景 1、形势特点:甲午战争

6、后,中国民族危机深重 2、经济前提: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 二、领导力量: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1、拉开序幕:“公车上书” 天演论:严复介绍进化论,宣传民权 四、维新变法运动进入高潮:光绪皇帝下诏百日维新 开始:6 月 11 日 明定国是诏书 失败:9 月 21 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2、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 六、维新变法运动的性质、历史意义 (一)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二)历史意义 1、思想启蒙:冲击封建制度,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2、很多人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 六、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教训 (一)失败原因 1、内因:中

7、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根本原因) 2、外因: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 (二)教训: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第 8 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一、瓜分危机 (一)经济侵略: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比例上升 (二)政治控制:列强在华强占“租借地”与划分势力范围 (三)列强竞争:美国提出让中国“门户开放” (三)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1、背景: (1)长期以来,美国在华势力较弱。 (2)19 世纪末,美国工业发展迅速。 (3)当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美国正与西班牙进行争夺殖民地的战争。战争结束时, 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已经划定。 2、目的:为了维护和扩大本国在华侵略权益。 5

8、、影响:“门户开放”政策是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中国的产物,在扩大美国在华利益的同 时,强化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秩序,促成了帝国主义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 二、义和团运动 (1)斗争目标:扶清灭洋 (2)运动局限:盲目排外4(三)意义 1、性质: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2、作用:(1)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2)客观上暴露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推 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三、辛丑条约内容清政府赔款白银 4.5 亿两,分 39 年偿清,年息 4 厘,本息合计 9.8 亿两;清政府拆毁大 沽炮台和从大沽到北京沿线的炮台,允许各国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兵;划定北京东 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

9、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清政府惩办“首祸诸臣”,保证 严禁人民反对外国侵略。 危害: (1)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2)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第 9 课:清末新政 一、起因 1、客观原因:经受义和团的震荡和八国联军的打击,清政府无法照旧统治。 2、主观目的:通过改革,实现自救。 二、过程: (1)内容: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改革官制、修订刑律等 (2)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但未触动政治体制。 2、1905 年1911 年的预备立宪 (1)过程: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清廷上谕预备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皇族内阁” 的成立。 (2)影响:“皇族内阁”暴露了清

10、政府“假立宪,真集权”的骗局,使其大失民心。 四、清末新政的启示 1、改革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2、改革要循序渐进,要避免激进化思潮。 3、改革的成本不能超出人民的承受范围,要给人民带来实惠。 经济:提高了商人地位,促进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军事:中国军队开始有接近于近代化军队的崭新建制和兵种的分类,使得中国人向来鄙视 军人的传统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文化教育:近代化的新学制有利于封建士大夫向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转化。 科举制度的废除进一步动摇了传统封建社会的基础,但又消除了兴办近代学堂的最大阻力。政治体制改革: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宪法。责任内阁是 中国历史

11、上第一个具有近代意义的责任内阁。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满洲贵族, 特别是皇族的利益第 10 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辛亥革命”的含义: 狭义:指武昌起义(1911。10。10)中华民国成立(1912。1。1) 广义:兴中会成立(1894 年)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1912。3)5(一)兴起阶段 18941905 年,革命成为时代主流,孙中山创立兴中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组织基础:各革命团体 时间地点:1905 年,东京 首要领袖:孙中山任总理 政治纲领:“三民主义” 宣传刊物:民报 1、武昌起义 1911.10.10 起义的主

12、力:湖北新军 2、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912。1。1)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权 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件 二、结局 19122,宣统帝退位,清朝灭亡,1912。3,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取得辛亥革命果实。 三、评价: 1、性质: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2、意义 (1)政治上: 推翻清朝,结束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 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权分立、主权在民的民主共和国。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伟大成果 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 (2)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根本原因) (3)经济上: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4)社会习俗上:提倡民主,移风易俗,推动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和生活的现代化。 (5)深远影响:辛亥革命的失败,给中国先进分子以巨大的刺激和深刻的启发,使他们觉 悟到必须另谋新的救国救民之路。 3、局限性: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