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皇帝的新装教案新人教版9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36717544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7.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皇帝的新装教案新人教版9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皇帝的新装教案新人教版9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皇帝的新装教案新人教版9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皇帝的新装教案新人教版9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皇帝的新装教案新人教版9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皇帝的新装教案新人教版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皇帝的新装教案新人教版9(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皇帝的新装皇帝的新装课 题皇帝的新装备课人:学 习 目 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写作思路。2.分析皇帝、大臣、百姓、小孩等人物形象,品析精妙的人物描写技巧,理解童话的讽喻意义。3.初步理解童话的文体特点,探究想象、夸张这两种表现手法在课文中的妙用。 教 学 重 难 点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童话的讽喻意义。 2、探究想象、夸张这两种表现手法在课文中的妙用 。学习内容 第一课时 一、 【激发兴趣、导入课文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丹麦有位著名儿童文学家叫安徒生。有一次,他被邀请去参加舞会,一位小姐对他 仰慕已久,于是大献殷勤,问他:“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安徒生冷 冷地说:“谈不

2、上喜欢。 ”小姐又问:“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你们猜猜 安徒生是怎样回答的? 他说:“皇帝的新装。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他的童话故事皇 帝的新装 。 二、 【预习导学、不看不讲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补充完整。 安徒生(1805 1875),19 世纪 丹麦 (国家)著名童话作家。1805 年 4 月 2 日生于丹麦菲英岛欧登塞的贫民区。安徒生从小就为贫困所折磨,先后在几家店铺 里做学徒,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安徒生从 1822 年开始创作并陆续发表诗 歌、剧本和长 篇小说等,但他在文学上最大的贡献是 童话。他的童话除炙人口,如拇指姑娘 卖火柴 的小

3、女孩 丑小鸭 等。 童话:童话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是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 的 想象 、幻想、夸张 、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语言通俗生动, 故事情节往往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称职(chn)滑稽(j )赏赐(c ) 御聘(pn )骇人听闻(hi )随声附和 (h )拓展:“称” “稽” “和”都是多音字,除了课文中的读 音外,还 可分别读 “chng” “q” “hu” ,组 词如称 号、 稽首 、 和面 。 3.根据下列句子的含义写出相应的成语。 (1)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 ( 骇人听闻 ) (2)病重到已无法救治,比

4、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 不可救药 ) (3)别 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 随声附和 )4.这篇童话中有哪些人物? 课文是以谁为中心人物展开故事情节的? 人物:皇帝、骗子、老大臣、官员、侍从、百姓、小孩。 中心人物:皇帝。 三、 【合作探究,不议不讲合作探究,不议不讲】 一 、 活动:默读课文,思考问题。1.围绕“骗”或者“新装”给文章理清情节。 学习小助手边读边依据下面两道小题勾 画相关词句,最后提炼概括即可。 (1)这篇课文的情节围绕一个“骗”字展开,请你围绕“骗”字补填故事情节。 皇帝受骗骗子行骗大臣助骗百姓传 骗 小孩揭骗 (2) “新装”也是文章的线索,

5、请大家完成填空。爱新装 做新装 看新装 穿新装、展新装 (缘由) (发生) (发展)(高潮、结局) 2.骗子之所以能骗得过皇帝、大臣、百姓,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文中的句子回 答。 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二 活动:根据以下问题,以接龙的形式复述课文。 1.皇帝有何嗜好? 2.两个骗子设了怎样的圈套? 3.面对新装,老大臣有何心理活动? 他回去后 是如何向皇帝汇报的? 4.另一个官员面对新装有何心理活动? 他又是 如何汇报的? 5.皇帝面对新装,想了什么? 他又说了什么? 6.为新装举行的大典上,老百姓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又是如何想、如何说的? 7.最后谁说出了

6、真话? 8.结果如何? 复述课文:1.很久以前,有位皇帝很爱穿新衣服,其他的 事他都不管。 2.有一天,来了两个骗子,说他们能做一种美 丽的衣服,但不称职或愚蠢的人是看不 见的。爱穿新衣服的 皇帝自然上当了。虽然那两个骗子从早到晚都在织布机前, 可那 上面什么也没有。并且,他们还向皇帝要了许多全子。 3.过了些日子,皇帝让一个诚实、有头脑的大臣去看看布织得怎样了。因为不想让别人 知道自己什么也没看到,所以那个大臣回来以后,对皇帝说那布非常好看。 4.过了几天,皇帝又 叫另一个官员去看,那个人和第一个人的说法一样。 5.后来 皇帝决定亲自去看,但皇帝什么也没看到,他不想让别人认为 他是个愚蠢的人

7、, 一个不称职的皇帝,于是他说布料很漂亮。 所有的人都随声附和着,其中有人叫皇帝 换上新衣服去游街, 皇帝高兴地答应了。 6.到了街上,人们都说皇帝的新装好看。 7.只有一个小孩说出了实话。 8.后来,大家都说了实话。皇帝有点发抖,但他还是继续向前走着。 三 问题:文中的皇帝是个怎样的人?请依据提示填空。 开头点明皇帝的心思兴趣都在穿漂亮衣服上,这说明他 爱慕虚荣、奢靡无度、昏庸 懒惰、荒废朝政。 皇帝听说骗子织出衣服的奇怪特性后上当受骗,这说明他 愚 蠢 、懒 惰 、虚 荣 心 强 。 皇帝很想看新衣,却先后派两位官员去了解骗子织布的情况,这说明他心虚皇帝看骗子 织布时明明什么也看不见,却奖

8、赏骗子,揭露了他的崇尚虚荣、愚蠢无知、口是心非 。皇帝没有穿衣服被揭穿后,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态,凸显出他的虚伪愚蠢、自欺欺 人。 备 选 问 题 1.两个骗子为什么能行骗成功? 因为他 俩 狡 猾 阴 险,抓 住 了 人 们 的 心 理,用 “钳 口术” 谎称这种布缝出来的衣服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 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 看不见这衣服” ,把 所有人的口都封住了。 2.这篇童话故事讽刺了什么? 呼唤了什么? 这篇童话故事无情地鞭挝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们,辛辣地嘲笑了他 们的愚蠢虚伪、卑鄙自私,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反映了封建王朝的腐朽,深刻地揭 露了封建统治者热衷

9、权力和无知、虚伪、愚蠢的本质。同时呼唤 人们应该保持天真烂 浸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第二课时 一、 【激发兴趣、导入课文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课文的写作思路,明确了课文的主题思想,本节课我们将深入 挖 掘课文的写作于法和艺术特色。 【预习导学、不看不讲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1.查阅资料,把下列讽刺达官显贵们骄奢淫逸之举的诗文名句补写完整。 (1) 春 宵 苦 短 日 高 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 (白居易长恨歌 ) (2)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 江 犹 唱 后 庭 花 。 (杜牧泊秦淮 ) 2.从括号里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

10、的王国里哪些人是不称职的;我就可以 辨别 (区别、辨 别)出哪些人是聪明人,哪些人是傻子。 (2)这位善良的老大臣因此就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去了。他们正在空织布机上忙碌 (忙碌、 劳碌)地工作。 (3)多么美的花纹! 多么美的色彩! 这真是一套 贵重(珍重、贵重)的衣服! (4)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 称赞(称赞、讴歌) 。 3.下面一段话的顺序已被打乱,顺序还原正确的一项是( c ) 人们可以看到他们是在赶夜工,要把皇帝的新衣完成。 他们装作是在把布料从织布机上取下来,用两把大剪刀在空中裁了一阵子,同时用没 有穿线的针缝了一通。 第二天早上,游行大典就要举行了。 头一天晚上,两个

11、骗子整夜都没有睡,点起十六支以上的蜡烛。A.B. c.D. 4.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 “我 倒很想知道,他们的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 ”皇帝想。不过,当他想起凡是愚 蠢或不称职 的人就看不见这布的时候,他心里的确感到有些 不大自 然。 (皇 帝 为 什 么 会 “感 到 有 些 不 大 自 然”?) 因为皇帝一方面愚蠢地相信自己肯定能经受住新装的检验,可另一方面,由于事关 重大,直接威胁着他的尊严、皇权,所以又不免有些心虚, “感到有些不大自然” 。 (2)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因此他摆出一副更 骄傲的神气。 (皇帝已经感觉到老百姓说的话是真的了,为什

12、么 反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 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威,他不能在公众面前暴露自己的愚蠢和不称职,便只 好硬撑住, “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这也彻底暴露了他外强中干的弱点。 三、三、 【合作探究,不议不讲合作探究,不议不讲】 一、问题:阅读文章,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分析除皇帝外其他主要人物的品性特点。人物的品性特点,要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得出。 众大臣:虚伪透顶,愚蠢可笑,阿诀逢迎。 百姓:胆小怕事。 小孩:天真无邪,没有顾虑,无私无畏。 二、活动:揣摩人物的性格、身份,分角色朗读课文。 旁白:如给孩子讲故事,语气亲切、自然,语调平缓。 皇帝:微胖、富态,语调傲慢,神情自负

13、。 骗子:油头滑脑, 油腔滑调 ,阿谀奉承。 老大臣:年迈、苍老,谙于世故,语调迟缓, 故作镇定。 诚实的官员:对皇帝毕恭毕敬,貌似“诚实” , 实则狡猾。故作姿态,语调低沉。 骑士们:庸庸碌碌,阿映奉承,随声附和。 典礼官:讨好皇帝,语调温柔。 百姓们:不敢说真话,心里却明白,声音低沉。 小孩子:无所顾忌,天真单纯,对大人的说法不理解,高声叫了出来。 小孩的父亲:想借孩子的话,指出真相。说话坦然,但声音较低。 三、活动:赏析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思想。1.课文是如何运用夸张的手法来进行讽刺、批判的? 请结合文章中的语句简要分析。 学习小助手: 夸张是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 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

14、特征,以增 强表达效果的 一种表现手法。夸张往往和幽默风趣或讽刺联系在 一起,本文就多处使 用夸张手法,达到了很好的讽刺效果。 作者概括介绍了皇帝爱穿新装的怪癖,说他“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他所有的 钱都花掉” , “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 ,以极尽夸张的手法,凸显皇帝的穷奢 极欲。 接着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骗子横行无忌的行为及骗术的毒辣,为社会群丑扮演自欺 欺人的闹剧设置了舞台。 结尾部分写皇帝赤身进行游行大典时,更显示了夸张艺术的讽刺魅力,将貌似尊贵 的皇帝置于光天化日之下,使其洋相百出,丑态暴露无遗,辛辣地嘲弄了封建帝王的虚 伪、愚 蠢、荒唐。 2.作者是如何妙用想象促使骗子的行

15、径被揭穿的? 结尾部分,在自欺欺人的群丑争相表演的同时,作者妙用想象,突然冒出一个天真 烂漫的孩子,让他喊出了人们的心里话,平添了童话的童趣,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 现实意义。 3.在已经真相大白的情况下,皇帝和他的内臣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 有什么用意? 仍然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是前面所表现的虚伪的继续和深化。如果让“戏”就此 收场,皇帝担心国人明白了自己的昏庸、愚蠢而把他推下台。继续“演”下去,则是为 维护皇帝的权威,这充分暴露了皇帝内心的怯弱虚伪,凸显了文章的主题。 四、问题:这篇童话故事有什么教育意义? 故事中由一个小孩戳穿了骗局,揭开了真相,意在教育我们要保持烂漫的童心,无 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备选问题 1.作者为什么对皇帝的游行大典进行细腻的描绘? 文章细腻地描绘了从皇帝到大臣参加游行大典前后的丑恶的表演,最终结局是皇帝 在光天化日之下当场出丑。这是全文故事情节的高潮和结局,全文的讽刺意味也达到了 最高点。 2.课文是如何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的? 文中人物之间存在多种对比关系:一是骗子的狡诈与皇帝、大臣的愚蠢形成对比; 二是成人的虚伪与小孩的真实构成对比;三是皇帝、官员的骄横与百姓的胆小怕事构成 对比。 在这三组对比中,凸显出皇帝、大臣的昏庸、愚蠢、虚伪以及 百姓、小孩的真 诚,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自我总结、反思促教自我总结、反思促教】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