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主体关系下的师生互动交往模式透视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6716596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主体关系下的师生互动交往模式透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双主体关系下的师生互动交往模式透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双主体关系下的师生互动交往模式透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双主体关系下的师生互动交往模式透视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双主体关系下的师生互动交往模式透视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双主体关系下的师生互动交往模式透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主体关系下的师生互动交往模式透视(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双主体关系下的师生互动交往模式透视双主体关系下的师生互动交往模式透视从本质上说,任何教学过程都是师生共同参与建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作为教学双方,在存在意义上是相依关系,在情感意义上是相融关系,在人格意义上是相等关系,在发展意义上是相长关系,这就决定教学过程不能是教师或学生的单极表演,而应是教与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过程。在此背景下的师生活动由个体的“主动” 、 “能动”升华为群体的“联动” 、 “互动” ,共同占有和享受教学资源,共同作用于同一活动对象即教学实践。师生互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和氛围中实现,师生关系作为师生交往互动的背景条件,有力地支撑着教与学的心理和行为,从而

2、直接影响着师生互动的过程和质量。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过程,离开了教师的教或学生的学,则教学就不成其为教学。师生之间是平等的互为主体的关系,即双主体关系,是一种主体间的对话和“视界融合” 。学生与教师一样,都是教学的参与者和相对独立的行为者,都是完整的精神整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师生双方都具有主体属性,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平等地“参与和分享” 。双主体关系下的师生交往活动势必体现为交互式、互动式,而非主客式、主从式、授受式。不能把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割裂开来,必须通过师生互动彰显师生间的沟通和对话。建构双主体关系下的师生互动模式,应是新型师生关系的本真追求。一、 平等对

3、话:主体间互动的根本只有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才能尊重“人”的主体性。而对“人”的主体性的尊重,是师生参与教学、有效互动的动力源泉和根本。对话是师生双方各自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和沟通1。教学是在人与人之间展开的,作为主体的人的交往是交互性的,是“我”与“你”的关系,而非“人”与“物”的关系。教学之所以能够存在和继续,就在于师生交往活动本质上是主体间的相依、相融、相促的平等互动。教学中的平等包含三层含义:一是要“平等地看待学生”2。教师对学生要做到公平、公正,一视同仁,不掺杂教师个人的偏见和私欲。二是“与学生平等相处” 。不仅师生平等参与教学,更重要的是要有心灵的交融,

4、尊重学生的人格,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三是“以平等的方式爱心施教” 。关爱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生成长充满期待,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这样,平等不再仅仅局限于“师生处于平等位置” ,其范围得到延伸和拓展。主体间互动所体现的对话是建立在平等这个核心价值基础上的。对话并不仅仅是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谈,更重要的是交互下的心灵敞开和精神承领,是相互间的尊重、理解、宽容、接纳。伽达默尔认为:“真正的对话,其结果不是一种拉平,而是要激发一种突变,生成一种新的东西。这种对话是在两个平等的对手之间进行的,但平等不等于相同,而是棋逢对手,在碰撞和交互作用中调动双方最大潜能,从而使对话成为一种

5、活泼的事件。 ”二、 智爱兼备:由关注“科学的世界”到关注“精神世界”教育是“成人”教育,其终极目的是实现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学生的自然生长不是教育,教育是一种干预,一种策略性、关怀性的干预。因此,教师必须有智有爱,无智则无力从事教育,无爱则无心从事教育。师生是一对平等的主体,但不是相同的主体。从对学生施加何种影响、如何影响来看,教师是“教”的主体,从知识、技能自主构建来看,学生是“学”的主体。要建立起教与学之间、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之间和谐、融合的关系,必须以教师的智爱兼备为前提。教育之智关注和促进的是“科学的世界”的成长,教给学生科学的知识和方法,使其体验到学的自由和情趣,乐学、会学

6、、愿学。教育之爱则是关注和促进学生精神世界与心灵世界的成长;将智与爱割裂开来,实质上就给教师派定了一个知识追求者身份或监护人身份,教师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出来,同时,学生的知识需求得不到满足,学习方式方法得不到有效指导,学习的主体性发挥也成为一句空话。策略与关怀、智与爱互为条件。在教育教学中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爱。教师关怀学生生命个体,对学生人生成长饱含信心和期待,会激发教师产生教育智慧,不仅可以避免因教师的疏忽所带来的教育失误,尤其重要的是能够策略性地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促使学生主动地学、创造性地学、在师生合作中学,从而由教的主体性引发出学的主体性。反过来,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

7、己的关注和期待,学习的潜能就会充分挖掘出来,配合教师达成预期教学目标。策略是一种智慧,关怀也是一种智慧。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在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程度上,而爱和智则是师生复合主体赖以交互作用的宝贵资源,只有智爱兼备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智爱统一的人。策略施教,重在建立活动意义上的相动、相促关系。教学是一个活动的进程和变化的过程,教与学同时发生,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没有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只能是个人表演;没有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充其量只能是自学。爱心施教,重在建立情感意义上的师生相依、相融关系。一方面,情感作为一个完整人的组成部分,当然是教学的目标和期望,学生对教师和教学活动的情感,要在教师的培育下丰富和发展,要

8、在教学中生成和成熟;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作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不可能也不应该对人的情感置之不理3。三、 教师主导:师生互动交往的必然价值追求1.主导与主体、主导与互动的内在联系“主体”是行为者在其行为过程中所处地位的描述或反映;”主导”是行为者功能和作用的描述或反映;“互动”则是对行为者活动的协调性的描述或反映,具体是指具有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行为者通过语言或其他媒介达到相互理解的协调一致的行为。一方面,教师主导是寻求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之间平衡的支撑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增强教学的方向性、组织性、简约性,体现出教师作为主体的存在价值,提升学生作为主体的活动效能水平

9、。另一方面,以平等对话为取向的师生互动虽以主体间性关系的确立为背景,但互动的内容、方式、深入性及优势占有方直接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程度,教师主导作用的缺失必然堵塞师生有效交往的可能性,使教与学的行为变成相互封闭的孤立行为,缺乏交互性。目前,我国教学实践中的一种主流观点是“主导主体论” ,主张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由于主导与主体不是同一范畴的概念,极易模糊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导致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教学中学生才是主体,教师只是主导而非主体。其结果是学生的主体性过分张扬,教师的主体性被忽视、弱化,教师的主导也就变成为学生“表演”而存在的“主持” ,无论师生关系还是师生交往都被完全异化。2.现阶

10、段存在的师生交往模式及其互动特点不同师生关系会形成不同的师生交往模式,师生互动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控制型。其特点是师生交往过程中地位不对称,教师处于强势高位,教师作为知识“代言人” 、真理“拥有者”向学生耳提面命,成为语言与思想的权威。学生在交往中是被动的,丧失语言与思想的自由,极大地弱化了教育的功能。师生虽有交往,但未必是互动和沟通;虽有相互影响,但未必达到理解与融合4。符号型。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更多地依靠表现力强、集成性高的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师生虽在同一教学场所,但实际上处于准分离状态,人与人交往被“人机对话”所代替,教学局限于“科学的世界” ,缺乏情感的关注与

11、沟通,教学只有理性而缺乏人性。服务型。学生主体意识高涨,教师则成为“弱势群体” ,教什么、怎么教完全依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而定,学生是太阳,教师是月亮,月亮围绕太阳转,教师围绕学生转。特别是有些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探究、合作学习肤浅化、表面化、形式化理解,无论什么课程内容都要拿出来让学生去探究一番、合作一番,教师则仅仅是学习资料的“供应商”或学习活动程序的“报幕员” 。师生间只有交往而无互动,并且这种交往是停留在“服务与被服务” 、“供给与接受”的低层次交往。对话型。其特点是民主、平等、理解、融合,师生双方个性张扬,拥有自由、充分的话语权和表达权,但同时又能够凸显主体间的对话意识,彼此间敞开心扉进行心的交流,由观念碰撞到相互接纳最终达成共识,实现精神整体的人的自觉的理解和沟通。上述四种师生交往模式中,对话型交往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本质即师生互主体关系,应成为主体间性哲学语境下实现师生交往互动的应然选择。参考文献1 王法权.论网络环境下的人性化德育.教学与管理,2008(9).2 余清臣.师生岂能止于平等.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3 杨骞,溪海燕.师生关系的现实与理性诉求.教育科学,2008(4).4 张俭民.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对重构师生交往关系的启示.现代教育科学,2007(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