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413-中国书法艺术精神简论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3KB
约21页
文档ID:36715124
413-中国书法艺术精神简论_第1页
1/21

中国书法艺术精神简论中国书法艺术精神简论内容摘要:内容摘要:书法艺术特殊的时空性质,暗示了书法艺术形式构成无比重要的意义,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际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由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复杂多样,文化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层次中华民族利用语言的视觉形式创造了书法艺术,使其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这是中国历史中最为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书法始终是我们接受艺术教育、深入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作为中华文化表达工具之一的中国文字,有几千年的历史都记录着中华文化精神它不仅承载着中华文化思想的表达和交流,而且经过几千年漫长岁月的积累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门独特的文化艺术关键词:关键词:精神内涵 书法艺术 文化精神 意蕴 感知 目录一. 绪论二.书法艺术1.书法艺术的表现内容2.书法艺术特殊的空间三. 汉字书写的艺术四.中国哲学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五.中国书法承纳着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六.总结七.参考文献一一. .绪论绪论中国书法艺术是人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后而留的人化的印记它包括三个层面:即观念文化艺术、制度文化艺术和物质文化艺术书法是在观念文化艺术产生后作为思想文化表达和交流的工具而出现的。

开始是作为表达交流的符号,但随着积累、创造和发展,某些民族的书法逐渐演变成一门富有美感的艺术其最典型的就是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世界上独特的书法,它是节奏化了的自然,也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中国书法开始是以象形为基础的,后来虽然逐步抽象化,但不管发展到哪个阶段,抽象到什么样的高度,但在中国书法的骨架精髓里仍然保留着象形文化的神韵中国历代的书法家经过前仆后继的钻研提升,从“泥土气”走向“书卷气”,品位越来越高,终于成为世界上独特的一门文化艺术二.书法艺术二.书法艺术1.书法艺术的表现内容书法艺术所显示的磅礴的表现力是无可比拟的,但其表现内容只有在具有相应的心理结构的个体中才能被感知一个对唐代历史缺乏了解的人,即使感觉到了唐代狂草中奔放不羁的激情,也很难把它与唐代的某种时代精神联系起来;一个对中国哲学缺乏了解的人也绝不可能把书法作品中黑与白的对比看作阴阳之道的象征,进而把它看作世界构成法则的反映这种对主体自身固有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结构的依赖,反映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一些重要的特点 中国书法仅以黑白、点线为表现手段,成为“东方艺术美学的核心”(陈振濂) , “中国文化核心中的核心”(熊秉明) ,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成功的诀窍何在?成功的诀窍即在于书法的美学构成。

当西方的美学家们领悟到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区别之时,他们无疑忽略了中国书法这个游移于时空范畴的具备两栖特征的特殊艺术门类!宋代姜夔《续书谱》有言: 予尝历观古之名书者,无不点划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 他无疑读出了静态的点线结构中蕴含的动态的“势”,这“势”正是书法艺术实现从空间属性向时间属性转换的关捩,它使线条的旋律、节奏、神韵等,一切视觉艺术不直接表现的种种内涵,在书法家的笔下都获得了淋漓尽致的反映在中国书法史中,姜夔的阐述无疑建构起了书法美学构成的新起点 2.书法艺术特殊的空间书法艺术的生存形态是空间的,但它的表现形态中却更多地渗入了时间推移的特性并留下了明确的痕迹书法艺术特殊的空间——时间性质(抽象空间的连续分割) ,暗示了书法艺术形式构成无比重要的意义:它是作品所有的精神内涵的载体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是我们得以进入书法艺术深层文化内蕴的“桥梁”人们常用“积淀”这个词来概括历史文化内涵进入书法艺术形式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无数个体选择中的共同成分——集体的选择、时代的选择、民族的选择的结果,渗透和承纳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审美意识、时代精神等因此可以说,书法无疑是东方艺术乃至东方文化的象征。

且来参证历代书论的阐述: 同流天地,翼卫教经 (项穆《书法雅言》 ) 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 (虞世南《笔髓论》 ) 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孙过庭《书谱》 ) 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孙过庭《书谱》 ) 可喜可愕,—寓于书 (韩愈《送高闲上人序》 )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刘熙载《艺概》 ) 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余今曰:人正则书正 (项穆《书法雅言》 ) 吾观楚公钟,知其俗悍;观齐侯,知其民便;观晚周文字,而谲诈之风炽矣;秦刻险而祚短,汉篆宽平而运长 (曾熙《跋毛公鼎》) 将点线、黑白作为宇宙意识的寄托,把点线运用作为人们感受和心理节律的表现形式,将视觉形式的构成方式视为时代气息、社会风尚的载体,几乎积淀了我们民族文化所有的精神内涵三.三. 汉字书写的艺术汉字书写的艺术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与汉字有着不可分割的连体关系汉字的初创只是为了实用的需要,但它的取材与方法,却孕育了审美意识的萌芽: 古者庖栖氏之王夭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系辞下》) 颉首四目,通于神明。

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兽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为古文唐张怀《书断》) 在今天看来,这些描述显然附加了浪漫想象的成分,汉字也绝不是某一个人的创造,但是,只要我们对汉字的最初状况稍加考察,仍不难发现其中的合理内核:汉字的确是人们仰观俯察、博采众美的结果,体观了先民对世间万物的审美观照;汉字之美来自自然,同自然之妙有,得自然之真谛所以说,汉字与书法是一对孪生兄弟 甲骨文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其中已蕴含了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笔法、结体、章法无不备至笔法有粗细、轻重、徐疾的变化,结构随体异形,任其自然,章法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这一切充满了殷商时代的气息,具有天地造化之美,中国文化的精神已初露微曦 西周金文书法笔画厚重,结体谨严方整,章法错落自然,书风浑厚雄健,充满质朴凝重的气息,显示周王朝雄强蓬勃的时代风貌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确定的标准文字,经李斯等人整理简化,其笔画停匀,圆健遒劲,结体平稳,上密下疏,沉着舒展,既体现了秦王朝一统天下的精整、威严的总体风貌,又反映了前儒所宣扬的克制、理性的仁和中庸之道的审美心态 隶书的出现是书法史的一大关捩,它完全改变了篆书线条的整齐划一隶书的波磔运笔中所含的“S”形运动意味明显加强,使人们心里久久积蕴的情感运动节律得以痛快淋漓地展示出来,渗透了书家的意兴,有了更为丰富鲜明的生命意态的内涵之美。

于是,作为造型材料的点线,逐渐演变为抽象的抒情符号,成为蕴含民族审美理想和审美习惯的有生命意义的形式从汉代文化的时空背景看,汉代书法受到时代精神的辐射,反映了汉民族对于雄强豪放气势的崇尚,是人的力量对象化的体现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心理时空中,我们看到了铺采文、气度恢宏的汉赋,霍去病墓前那气势古拙、浑穆质朴的兽雕群…… 三国时,隶书向楷书演化;两晋、十六国时,草、楷都有发展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最璀璨的明星后人以“晋人尚韵”作为对晋代艺术审美风貌的概括,这与当时的玄学思潮紧密相关有晋中兴,玄风独振玄学作为一种本体论哲学,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宗旨是“贵无”,其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对魏晋人所亟亟追求的理想人格作理论建构魏晋时兴起的“重神理而遗形骸”“重自然”而轻雕饰的美学观念,以及新兴的山水诗与山水画,深深浸润着玄学意蕴魏晋士人徜徉山水,诗琴自乐,放浪形骸之外,追求一种“不与时务经怀”的“萧条高寄”的生活,这种轻人事、任自然的价值观进入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铸造了中国古代士人玄、远、清、虚的生命情趣纵览“二王”书法,其流婉腴润的运笔,萧散迂阔的结构,朗旷清逸的意态,超然自得的气度,调畅逸豫的神韵,无不与“玄学”精魂一脉相承。

南北朝时期,南朝社会相对稳定,书坛为“二王”书风笼罩,以继承“二王”为能事,成就不高北朝书法主要反映在碑刻上,故总的风貌与南方迥然不同杏花春雨江南”的书法代表尺牍表现出的是秀美——阴柔之美;“铁马秋风冀北”的书法代表碑刻表现出的是壮美——阳刚之美这差异与书法用途及南北方自然、社会环境不同有关一代之书无有不肖乎一代之人与文者清刘熙载《艺概》)在少数民族与汉民族文化的大融合过程中出现的“北碑”,其精神气质无不与北方游牧民族尚武悍之气暗通 “唐人尚法”有唐一代,楷书名家辈出,群星璀璨尤其是颜真卿的楷书端庄雄伟、浑厚朴茂,凛凛然有大丈夫气,遂成为书法史上阳刚之美的典型代表颜字豪迈恢宏、法度严谨风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它是盛唐理性与活力的写照唐代自贞观、开元之治而达到鼎盛,威名远扬,到处充满了蓬勃向上的活力,唐文化呈现出一种兼容并包、气度恢宏的景象,进入了史诗般壮丽的隆盛时代,具有一种明朗、高亢、奔放、热烈的时代气质此时,各个领域都一改初唐含蓄妍媚的时尚,把它们各自所涵蕴的审美追求集中在美学精神这个聚焦点上,唐诗的风采,唐塑的丰满,唐画的丰丽、唐书的丰腴,唐乐的丰韵,唐舞的丰艳,都与这个时代的美学思想一脉相承,既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又弥漫着浪漫主义气息,表现了唐人那种健康丰满的文化心态与豪放丰华的艺术情趣。

“宋人尚意”苏轼是开启“尚意”书风的杰出人物其《黄州寒食诗》为其“意造”的典型代表作:时轻时重的笔触,欹侧不拘的结体,疏密错杂的布白,都与诗句内容相吻合,传达出作者因政治倾轧而被贬黄州的愤慨、屈辱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黄庭坚不斤斤于点画是否合乎法度,而注重点画表现出的感情,在他看来,只要点画有情,病处也美,这与苏轼的“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椭”若合一契 “明清尚态”明代时,由于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市民意识的觉醒,导致了明代文化艺术以反映市民生活为主流的创作审美倾向,因此在形式美感上似乎更趋于自由通俗,接近现实,表达人情,真正开拓了文化艺术美学的社会容量,从而也更显示了艺术反映生活的积极效应清代的文化艺术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明代的传统《美的历程》论道:“如果说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那末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却是世俗人情这是又一个广阔的对象世界,但已不是汉代艺术中的征服,不是那古代蛮勇力量的凯旋,而完全是近代市井的生活散文,是一幅幅平淡无奇却五花八门、多姿多彩的社会风习图画 纵观书法几千年的历程,从“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到化意为象的生命意识的表达,从朴素的“周天”意识到民族宇宙观的深化,从为实用需要而创造到审美功能的自觉强化……我们看到,书写之美,在无意识的呈现到有意识的追求过程中,显示出书法艺术构成的多因性、系统性,折射出我们民族文化精神的熠熠之光。

四.中国哲学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四.中国哲学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书法之所以成为一门重要的艺术,就在于它与传统的思想、社会心理、政治理念、审美意识、思维方式、伦理观念等中国文化的血缘联系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又如何理解何谓传统文化呢? “文化”的定义,往往是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据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 1952 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中统计,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有 160 多种从词源上说,在西方, “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 culture,原意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 1871 年英国人类学家 爱德华·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表述: “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