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差距成因与走向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714133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PDF 页数:45 大小:531.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发展差距成因与走向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区域发展差距成因与走向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区域发展差距成因与走向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区域发展差距成因与走向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区域发展差距成因与走向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发展差距成因与走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发展差距成因与走向(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广东调查总队 区域发展差距:成因与走向 摘 要.- 1 -摘 要.- 1 - 一、对现有相关文献扼要回顾 .- 2 -一、对现有相关文献扼要回顾 .- 2 - (一)区域经济差距测量研究 .- 2 -(一)区域经济差距测量研究 .- 2 - (二)区域经济差距成因研究 .- 3 -(二)区域经济差距成因研究 .- 3 - 二、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历史演变分析 .- 5 -二、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历史演变分析 .- 5 - (一)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人均 GDPCV 分析 .- 5 -(一)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人均 GDPCV 分析 .- 5 - (二)省际经济增长变化的空间分析 .- 6 -(二)省际经

2、济增长变化的空间分析 .- 6 - (三)各经济区域经济差距演变情况 .- 7 -(三)各经济区域经济差距演变情况 .- 7 - 三、影响区域经济差距的因素分析 .- 10 -三、影响区域经济差距的因素分析 .- 10 - 四、模型的设定与变量选取 .- 13 -四、模型的设定与变量选取 .- 13 - 五、模型的测算结果和解释 .- 14 -五、模型的测算结果和解释 .- 14 - (一)31 个省(区市)层面 .- 14 -(一)31 个省(区市)层面 .- 14 - (二)七大经济区域层面 .- 18 -(二)七大经济区域层面 .- 18 - (三)模型的不足和改进方向 .- 22 -(

3、三)模型的不足和改进方向 .- 22 - 六、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未来走向 .- 23 -六、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未来走向 .- 23 - 七、政策建议.- 27 -七、政策建议.- 27 - 参考文献:.- 30 -参考文献:.- 30 - 附录.- 31 -附录.- 31 - - 1 -摘 要摘 要 在综合分析国内学者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测量指标和成因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选取人均 GDPCV 和人均 GDP 来测量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发现我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大致呈“倒 U”型走势,并利用空间地图分析两个阶段的各省(区市)的人均 GDP 增长情况。为了进一步分析不同经济区域的差距情况,本文把全国

4、分为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东北工业基地、中部、西南、西北七大经济区域,通过四个时间阶段分析发现自然地理区位、政策制度、地区经济结构和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本文利用面板数据建立了两个区域经济影响因素模型, 分别是省级行政区划模型和七大经济区域模型。在省级行政区划模型中,我们利用历年的分省面板数据,选择了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来对影响经济发展的若干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描绘了各项因素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关系。 为了进一步研究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的成因,在七大经济区域模型中,我们着重考虑了投资、工业化水平和人力资本等因素对七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 并从中探寻导致这七大经济区域经

5、济差距的结构性原因。 我们利用测算得到的人均 GDPCV 数据,通过建立 ARIMA(1,1,0)模型,预测未来几年的地区经济差距走势。模型结果显示,我国区域经济差距将缓慢下降,然后趋于平稳,人均 GDPCV 将稳定在 0.6 以下。 最后本文根据模型结果和预测走势, 有针对性提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政策建议。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本文把全国划分为七大经济区域来分析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这比传统的划分为三大经济区域或四大经济区域的做法更能有效地体现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其次,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来构建模型,并没有在开始时就限定模型的类型,而是通过实证分析和检验,从混合回归模型、随机效应模型

6、以及固定效应模型中选取最合适的模型来展开分析。 我们对问题的研究更多的是在进行一种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关键词:区域发展 面板模型 ARIMA 模型 成因 - 2 -区域发展差距:成因与走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区域之间的差异呈现明显扩大的趋势。区域发展差距越来越受到中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进入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关于研究我国区域差距状况的的文章大量涌现, 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区域间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 目前区域差距研究主要是集中两个方面,一是对区域经济差距程度测量研究,二是区域经济差距的成因分析。国内研究在这两方面已经积累相当丰

7、富的成果。 一、对现有相关文献扼要回顾 (一)区域经济差距测量研究 测量地区间经济差距的常用指标有标准差、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威廉森系数、泰尔系数、基尼系数等。在已有的文献中以采用基尼系数和泰尔系数作为区域差异测量指标居多,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最流行的指标,常用来作为经济差距的国际比较,并且能以一个数值非常方便地反映出收入差距水平,因为被相关学者广泛应用。但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在实际计算时显得复杂繁琐。也有学者用总量 GDP和人均 GDP 的绝对值来度量解释区域经济的规模总量, 比较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由于研究者的学术背景和所考察的空间维度、时间跨度以及所使用的指标、统计资料等方面的不同

8、,得出的结论差异是明显的。 一是认为中国地区经济差异有所减缓。金相郁、郝寿义(2006)通过计算得出 1991 年以来各省间的区域发展差距呈现继续扩大,一- 3 -直到 2003 年以后开始呈现下降。还有许召元,李善同(2006)通过计算人均 GDP 基尼系数认为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 基尼系数先经历了快速扩大,然后增长速度有所减缓;2000 年至 2003 年地区差距仍在扩大,但趋势较为平缓。2004 年以后开始降低。 二是认为中国地区经济差异还在扩大。孙海刚(2007)利用人均GDP 变异系数认为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地区差距日趋凸现,至今一直呈逐渐增强的态势。张晓

9、旭(2007)使用 Theil 指数计算中国30 个省级区域的人均 GDP 差距,发现中国地区差距是呈“V”走势,在 1991 年持续扩大。 (二)区域经济差距成因研究 在以往的研究文献中,许多学者发现政府的发展战略、教育、转移支付、资本投入、劳动力转移、市场化程度、基础设施建设等对地区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有显著的影响。 一是地理位置和优惠政策说。Dmurger (2001)指出,除了改革开放步伐的不同, 经济绩效的差异应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各地地理位置和基础设施禀赋的差异。而且,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采取了以扩散效应为理论基础的梯度发展战略,给予沿海地区优惠政策,如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的建立等,期

10、望经济从沿海向内地扩散,这导致了地区经济差距持续扩大。 二是市场说。蔡昉等(2001) 指出,由于户籍制度的继续存在,劳动就业制度仍然具有对农村劳动力的排他性, 使得劳动力流动受到阻碍。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充分,就业机会- 4 -不足,造成了更为严重的资源配置扭曲,使其经济增长受到阻碍。市场的扭曲,固化并扩大了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孙海刚(2007)认为东部地区通过优惠政策获得了一个先动的优势, 在市场化机制的作用下东部地区的先动优势得到了强化, 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 三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说。林毅夫及其合作者(2002 ,2003) 提出,造成我国各省市之间发展

11、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推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下形成的生产要素存量配置结构,与许多省(区市)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相违背,从而导致大量的赶超企业缺乏自生能力。为了实现赶超战略目标,政府就要扶持这些没有自生能业,而各种各样的扶持措施影响了市场的正常运转,制约了这些省区的资本积累速度,也制约了这些省区的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中西部省区没有充分摆脱赶超战略的影响,因而其经济增长绩效相对就差。 四是制度说。有两种观点:一是市场经济体制,二是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田晓文(1999) 指出,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是一个地区是否有效推进了市场导向的改革, 是否充分与国内国际市场挂钩; C

12、hen 和Feng(2000) 则认为私有化是促进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得益于非国有企业的兴起, 包括集体企业与私营企业,而国有企业对经济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五是社会资本说。张庆、康建英(2006)认为地区差距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不同地区社会资本内容的差异。 社会资本作为一种非正式制- 5 -度机制引导人们追求最大化的边际收益,它的内在核心在于社会网络、信任及互惠性规则。社会资本通过高效配置社会资源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并节约了费用。 六是人力资本说。段平忠(2007)认为流动人口中的智力资本极大地促进了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 但是, 对于中西部来说,在此期间的流动人口

13、不管是从对劳动力数量的增长贡献上, 还是对本地区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贡献上,都对本地区经济增长产生消极影响。 二、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历史演变分析 对于地区经济差异的度量, 我们综合考虑常用区域经济差距的测量指标,最后从整体角度和人均角度选取人均 GDPCV1和人均 GDP。因为人均 GDP 是最常用的反映地区发展状况的指标, 它能够综合反映地区发展的水平(许召元,李善同,2006) 。 (一)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人均 GDPCV 分析 利用 19872007 年全国各省份人均 GDP 计算人均 GDPCV,可以看出中国近二十年的地区经济差距是呈波浪式变化的,19871990年呈下降趋势。从 1991 年开始,地区经济差距开始反弹扩大,19911996 年间地区间差异水平相对平稳发展。1997 年开始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到了 2002 年我国地区经济差距达到顶峰,之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