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木上的法律舞者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713178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407.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衡木上的法律舞者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平衡木上的法律舞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衡木上的法律舞者(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年4月22日 星期二 第五版采风周刊第148期 总编室主办周刊采由木铎 蕴雅颂“ 平衡木”上的法律舞者“他这个人需要细细品”【手 记】责任编辑 陈 冰新闻热线(010)67550710电子信箱 欢迎广大读者提供人物报道稿件或线索本报记者 罗书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副庭长丁文联的理想和人生人间已是四月天。上海襄阳南路上那两排高大的法国梧桐已经绽完新绿,阳光一点一点从枝叶间漏下,开启新的一天。置身这片绿荫,嘈杂的都市好像突然宁静了下来,连行色匆匆的路人似乎都放慢了脚步。斑驳的树影下,记者见到了等待着的丁文联。一头“怒发”十分醒目,但四十岁出头的他,看上去一副稚气未脱的模样。圣莱

2、科特增粘树脂生产配方及工艺商业秘密纠纷案、国内涉及技术保护措施“捆绑销售”第一案、国内首例纵向垄断纠纷案初次见面,记者很难将从这些案件“天书”般判决书中想象出来的资深法官的形象,和眼前这位长着一张娃娃脸的“邻家大男孩”定格在一起。 “我们去咖啡馆聊吧。 ”一句善解人意的提议,将记者从飘远的思绪中拉回。于是,一杯清茶,隔开了窗外的车水马龙,荡开了天南海北的话题,从朝阳初升聊到夕阳余晖散尽,记者逐渐走进了丁文联的人生故事,也走进了他的法律世界。“记忆是一种遇见” 记者和丁文联的话题,是从微信开始的。前不久,丁文联就读的高中湖南岳阳一中1989届文科班在微信上建了一个群,大家一起回忆往事,互相交流思

3、想和生活,每一天群里都很热闹。 “记忆是一种遇见。”对于25年后昔日的同学又重新在网络上聚首,丁文联不禁怀念起了美好的高中时代。感慨之余,他在微信里发了这样一条“格言”。 “我现在每天都要在群里发一条格言,这好像使我又回到了高中时代,回到了那个每天在黑板上抄写一句名人名言的日子。”丁文联笑道,“当时还觉得这个任务挺烦的。因为当时还年轻,也不太懂那些名言真正的含义,而现在,已过不惑之年的我们对人生有了不一样的感悟,所以,一句简单而深刻的话,往往能激起我们的共鸣。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身为湖南岳阳人,丁文联最耳熟能详的名言恐怕就是这句了,当中学时代的他在教室里和同学一起背诵范

4、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的时候,除了那种身为岳阳人的自豪感,一种济世情怀也在这位少年的心底悄悄地生根萌芽。 “我们学校和岳阳楼仅一墙之隔。那时候,我经常和同学一起翻墙进入岳阳楼公园,面对波涛汹涌的洞庭湖,在岳阳楼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大家都意气风发,发誓将来要干一番大事业。 ”回忆起同学少年时的激荡情怀,丁文联有点激动。而丁文联记忆里和法律的初次“遇见”,也就是在高中时代。学校里,经常会发生一些恃强凌弱的事,也总会有一些同学站出来打抱不平。对这些同学的举动,丁文联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羡慕和钦佩,虽然文弱谦和的他不善于担当这样的角色,但他心向往之。他觉得,世界应该充满正义,但个人之力有限,社会最终应该靠良

5、好秩序来维系。 “高中有位历史老师对我影响很大,他早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特别博学,说起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湖南名人,他如数家珍,尤其推崇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对民主法治思想的启蒙。 ”在对老师和先贤的仰慕中,抱着“民为邦本,法乃公器”的信条,丁文联开始了对于法律世界的憧憬。高考那一年,正好有一个保送湘潭大学法律系的机会,学校决定保送丁文联。“不知道为什么,法律两个字,就像磁石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我觉得这是命运在向我招手。 ”于是,丁文联接受了这个保送的机会。就这样,在丁文联的记忆里,法律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遇见”,而他已经预感到,这种遇见,注定是一辈子的。“沉醉在法律中的日子”“韶峰高,湘水长。

6、经风雨,求大道。”听着这激动人心的校歌,丁文联走进了大学校园,他已经做好了求学路上“经风雨”的准备,孜孜以求心目中的法律“大道”。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 ,丁文联所在的那届学生人数较少,整个年级就一个班,一个班只有33个人。 “因为人少,老师所有的授课都是 精耕细作,差不多属于小班教学,课堂讨论问题的氛围也非常浓厚,而且我很幸运遇到了很多好的老师。在法律的启蒙之路上,他们用渊博的知识滋养了我,用活跃的思想启发了我,像是给我在追求法律理想的道路上点了一把火。 ”单飞跃、胡旭晟、杨翔、刘健说起这些老师的名字,丁文联充满了感激之情。这些老师当时也是研究生刚毕业,比学生们大不了几岁,在课堂上他们是严师,在

7、生活中则是无话不谈的朋友,甚至在他们出远门的时候,都会把宿舍的钥匙留给丁文联。老师不在,丁文联就和同学们在老师宿舍里如饥似渴地翻看那些丰富的藏书。 “当然,偶尔还要看看球赛。”说到这里,丁文联不好意思地笑了。四年寒窗,丁文联和同学刮摩淬励,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头脑风暴”。“为了一个学术问题,我们可以从教室一路吵到宿舍,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服输。记得有一次,我和一位非常要好的同学为了雅尔塔体系对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是好还是坏这个问题吵了起来。我认为这个体系对中国是不利的,他则持相反的观点,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位同学叫蒋大兴,现在是北京大学法学院的教授和博导,是一位著名的公司法学者。在大学里,丁

8、文联感兴趣的不仅仅是法律,他涉猎广博,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都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次国际关系课后引发的争论对丁文联来说,只是他充满思考和激辩的大学时代的一个片段。 “虽然爱辩论,但很多时候我和蒋大兴更愿意在辩论尾声充当意见的综述者,归纳总结评点各方的精彩与不足。 ”说起激情澎湃的大学岁月,丁文联的眼神里充满了怀念。一进入大学,丁文联就抱定了要考研的决心,他觉得自己在法律这条道路上应该走得更远,因此必须要有更多的学术滋养。 “老师非常支持我们,经常给我们立志考研的同学开小灶。辅导的时候,经常一道接一道地出题,直到我们做不出来为止。这不仅仅是一个辅导考研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锻炼我们法律思维、把

9、我们带入法律气场的过程。这段经历让我们真正感受到法律规则所蕴含的价值追求、法律规则的设计精妙,开始让我们沉醉于法律背后的博大智慧,让我受益终身。 ”然而,命运给了丁文联一次挫折, 1993年毕业那年,他考研没有如愿。 “说实话,打击肯定是有的,但我并没有一蹶不振,因为我心里清楚,我肯定还会再考,因为我内心已经非常坚定地把法律作为我的毕生追求。”对待这次考研失败,丁文联如是看待。果然,经过一年的卧薪尝胆,丁文联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东政法大学。“板凳要坐十年冷” 一个双肩包,一身朴素的打扮,当丁文联走在他熟悉的校园里,看上去还是学生模样。 4月10日傍晚时分,记者随丁文联来到华东政法大学。这天晚上,

10、他要给华政竞争法研究所的博士生讲课,题目是 “互联网相关市场的界定”。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一页页精心制作的PPT被翻过,一个个新鲜的经济学名词被提及,记者发现,在桌子一头深入浅出进行授课的丁文联,俨然是一位学者,对许多前沿性的课题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和思考。丁文联的硕士生导师、竞争法研究所主任徐士英教授就坐在他对面,是她邀请丁文联来讲课的。看着自己的爱徒侃侃而谈,她眼里半是欣赏半是欣慰,不禁想起了20年前那个初入校园时的青涩男孩。 “他第一次来我家,十分腼腆,坐在沙发上一句话也不说,我心里那个焦急呀! ”初次见面,丁文联给徐士英留下了一个木讷的印象,但后来丁文联的表现让他刮目相看。 “其实他情

11、感很丰富,而且善于思考,学习也很刻苦。他是我的第二个硕士生,现在可以说是我学生中的佼佼者了。除了我们竞争法研究所聘他为特邀研究员,他同时还是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的兼职教授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竞争法研究中心的特邀研究员,讲课很受学生们欢迎。 ”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很多同学选择了证券公司等热门的职业,“我想做法官。 ”丁文联对老师吐露了自己的志向,徐士英却一点都不惊讶,她觉得,丁文联沉稳低调的性格,做一名法官再合适不过了。 1997年,研究生毕业的丁文联进入上海高院民二庭工作。除了办案子,他还承担了大量的调研任务,并保持了自己对法律问题的思考习惯。 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准备出台合同法的司法解释,到上

12、海征求意见。在座谈会上,丁文联根据自己在基层的调研成果,指出了合同法第51条在立法技术上的不适当。他发现,这一瑕疵造成许多法官根据此条文“误读”了无权处分与合同效力的关系,实际上应该界分两者,无权处分造成的权利归属、变动问题依据物权法等法律规则去判断,合同效力问题则依据合同法规则去判断。他把自己的观点写成了论文,发表在了当年的南京大学法律评论上,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该论文至今仍是讨论无权处分问题时被引用最多的文献之一,而他和一些学者、法官的意见,被吸收在合同法的司法解释中,也在后来的物权法立法中得到体现。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在已经离开法院的同事张凤翔眼里,丁文联就是

13、这样一个甘于“坐冷板凳”的人。从事法官职业17年,丁文联面临过许多诱惑,身边也有许多同事离开法院去从事物质条件更为丰厚的职业,但他始终都没有动心。 “他这个人很单纯,与世无争,坐法官这张冷板凳很适合他,他也乐在其中。 ”专著1本,主编著作3本,论文30余篇,3个案例上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国内较早从法经济学角度研究劳动合同,较早研究建立案例指导制度的相关问题,较早提出企业破产程序中人身伤害赔偿债权的优先受偿问题,较早研究国内司法实践中知识产权、反垄断的交叉问题从这张履历表上可以看出, “坐冷板凳”的丁文联,迸发出的是对法学理论和审判实务研究的高度热情,而且,收获颇丰。 2006年,从事了近10年民

14、商事审判的丁文联,从民二庭调到民三庭,“跳槽”到了知识产权审判领域。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选择时,丁文联说: “我对知识产权审判一直都很有兴趣,而且我需要一个新的领域来刺激一下。”这一“刺激”,又是近10年,但丁文联默默耕耘,小有所得。“兼顾法律刚性和艺术的舞者” 今年3月26日,丁文联接到了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打来的一个电话,邀请其参加美国国务院主办的以反垄断法为主题的国际访问者项目。受邀的候选人员大多为中央部委有关人员,而丁文联,是唯一一名受邀的地方层面人士。作为国内首例纵向垄断纠纷案强生公司纵向垄断协议案二审的审判长,可以说丁文联是“一案成名”。该案在反垄断审判的许多重大问题上做了开

15、创性探索,入选了当年“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和“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创新案例”,并被最高法院评价为“在我国反垄断审判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该案判决书被译成英文后,在国外产生广泛影响。 “当时接手这个案子,第一感觉是很亢奋。 ”丁文联从事知识产权审判多年,办理过不少重要案件,但碰到了一个挑战性极强的案子尤其是在反垄断领域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案子,内心还是抑制不住地兴奋,“我们国家的反垄断法实施五年了,一部法律出台之后,如果它的条文不能实际发挥作用的话,是不利于法律实施的。这时候,法官就应该通过典型案例的审理,担任法律诠释最重要的角色。而这诠释的过程,就是不断寻求法律智慧,让反垄断法

16、充分发挥平衡利益、促进竞争作用的过程。 ” “反垄断法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运用不慎,将促进效率的竞争行为误判成垄断行为,比错放一个垄断行为,对市场竞争可能更有害。在强生案中,对垄断行为的考量,我们必须考虑这样的平衡既要保持市场活力,又要反对和制止垄断行为。 ”在丁文联看来,在大多数民商事案件、知识产权案件和反垄断案件中,法官的角色就像是走平衡木,应该成为一位兼顾法律刚性和艺术的“舞者”。然而 ,该案第一次开庭时,双方交锋虽然激烈,但在丁文联看来,都没在点子上,幸好他有备而来,“开庭前他拉出了一张清单,就案子的焦点列了一大串问题和我一起讨论。我一看这些问题,每个问题对于案情的把握都很关键。再看看他的眼睛,我就知道昨晚他又熬夜了。 ”该案合议庭成员王静回忆说。围绕双方经销模式、相关市场特点、涉案产品特点、强生公司竞争策略、涉案产品价格变化等方面,丁文联提出了22个问题,让双方在第二次庭审时进行举证。丁文联对庭审焦点的把握如同庖丁解牛,始终有张有弛地掌握着庭审节奏,同时他对诉讼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