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推进上海产业结构升级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708212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PDF 页数:32 大小:392.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推进上海产业结构升级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推进上海产业结构升级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推进上海产业结构升级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推进上海产业结构升级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推进上海产业结构升级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推进上海产业结构升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推进上海产业结构升级(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加快高等教育发展 推进上海产业结构升级* 在世界制造业重心转移和国内新的产业分工中, 上海能否抓住发展机遇实现科教兴市, 主要取决于能否充分发挥自身的后发优势和主动克服后发劣势, 取决于能否顺利实现产业升级和企业竞争力水平的提升。为此,必须在快速发展新兴技术产业的同时,加快高等教育发展,进一步提高上海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及与之有关生产服务业、知识服务业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从而有效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一、上海高学历人才的状况与特点 伴随上海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国内外各类人才的大量引进,上海高学历人才(指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下同)数量获得了快速增长。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2000 年

2、上海全市人口中具有高学历的人才数量达到 179.5 万人,其中大学专科、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员分别为 93.4、78.5 和 7.6 万人。根据上海录用高校毕业生、外地毕业生以及引进外地专业技术人才的数据测算,每年高学历人才新增数量目前已达 10 万左右,到 2002 年底,上海高等教育学历总人口已达 200 万人左右,其中,大学专科、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分别大约为 104.5、和 94.5 万人。上海从业人员的总体文化水平获得了迅速提升。但是,从目前高学历人才的存量和供求关系看,制造业及相关生产性、知识服务行业的高学历人才数量和结构性的缺口。 1、上海高学历人才的数量规模发展态势 上海高学历(指

3、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下同)人才的数量变化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的人才整体数量及流动情况看, 高学历人才数量及其变化大致经历了二个不同的阶段。 在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本文系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2003 年委托的课题研究报告。 1的第一阶段,上海基本属于高学历人才培养的“净输出”地区,本市高学历人才增幅很小,每年仅增加了 2 万人左右,1982 年全市仅有40 多万高等教育学历人口;在进入 80 年代中后期以来的第二阶段,人才政策出现了明显变化,上海除了录用上海高校的上海籍毕业生,也逐步开始录用上海高校的外籍毕业生和高地高校的毕业生,使 90年代初期上海的高等教育学

4、历人口增加到 87 万以上, 比 80 年代初大约增加了一倍。尤其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功能地位的不断提升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 上海采取越来越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高等教育学历人才每年新增数量达 10 万人左右,使上海高等教育学历人才的数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2002 年,上海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数量大致已增加到 200 万人。 表 1 1982、1990、2000 上海人口中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 1982 1990 2000 合计人数(万人)41.17 87.21 179.50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之前,上海高学历人才流动一直是以输出为主,外地人才很难入沪

5、工作。上海难以集聚更多的高学历人才。 上海高校培养的人才中, 除少数外地生源或外地毕业生分配到上海的高校、研究机构和国有大型企业之外,外地毕业生一般很难留沪或入沪工作。即使是在上海高校的本地生源毕业生中,也有一大部分被分配到外地工作。考入外地高校的上海学生毕业后也很难回沪工作。受计划经济招生、分配体制的制约,这一阶段中,上海在人才数量、水平以及相关的人才流动政策方面,并不比当时一些内地大城市更具有突出优势。1982 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上海在业人口中的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人数仅 30 万左右,比例不足 4%。 80 年代后期以来,上海高学历人才来源途径逐步扩展,规模逐步扩大,用人制度呈现柔性,国内

6、外人才来沪工作的数量快速增长、层次逐步提高。 随着改革开放和上海城市功能定位的调整, 上海的高学历人才录2用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上海通过实施“人才倍增计划” 、 “构筑人才高地”等重大战略措施,有力带动和促进了上海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步建立了高学历人才的引进机制。在高学历人才的供给上,形成了人才培养、培训与引进并举的新格局。特别是进入 90 年代之后,上海逐步加大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国内外人才的引进力度。 到九十年代中期, 上海每年吸纳录用数千人的外地生源高校毕业生和外地专业技术人才。 在录用外地生源方面,上海通过实施“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申请” 、 “紧缺人才工程”等政策,至 21 世纪初

7、,每年录用外地生源高校毕业生(包括沪内外高校)已逾 2 万人。约占上海高校毕业生的 33%,录用人才的层次也比上世纪有明显的提高。 表 2 1999-2002 年上海录用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情况 1999 2000 2001 2002 人数 比重 人数 比重 人数 比重 人数 比重 总计 15776 100 18689 100 22168 100 23713 100 研究生 4136 26.2 4690 25.1 5624 25.4 6624 27.9 本科生 10791 68.4 13244 70.9 15837 71.4 16403 69.2 专科生 849 5.4 755 4.0 707

8、 3.2 686 2.9 在人才引进方面,上海采取一系列灵活政策,吸引、集聚了大批急需的高学历人才。按劳动部门有关数据推测,九十年代以来,上海的人才引进呈快速增长趋势,从最初的每年录用数千人,至本世纪初录用人数已超过万人。在人才流动中,引进数约为流出数的 3 倍,而且引进的人才一般层次较高,其中本科及以上比重超过了 90%。 2高学历人才的行业分布与供给 伴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模的扩大, 上海在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得到逐步提3高,其中部分知识服务和生产服务行业的高层次学历人员比例增长较快,而制造业中从业人员的高学历人员比例增长缓慢。 1990-2000 年间,上海在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从 9.2

9、 年提高到10 年,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比例由 1990 年的 8.5%提高到 13.8%。在此期间,上海高等教育人才分布加大了向第三产业的行业流向,尤其是金融、邮电等生产服务业和教育文化业的人才层次结构的提升,更是明显快于在业人员的总体平均水平。 制造业在业人员的高等教育比例虽然也有所提高,但提高的程度低于总体平均水平约 1 个百分点。2000 年,上海制造业在业人员中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比例仍不足 10%。 与世界其他大城市相比,上海劳动力中,金融、服务批发贸易、公共管理、运输等行业就业人数的比例普遍小于纽约、东京、巴黎等国际大城市。表明上海的服务性行业规模依然太小,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

10、还难以符合国际大都市地位的要求。 高校学科专业进行了一些调整, 部分重点和新兴行业急需的高学历人才培养得到了加强, 但部分与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相关的专门人才培养还需要在层次和数量进一步加强。 由高校在校生的人口比例及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对比看, 上海在全国主要大城市中并无特别的优势, 若不进一步加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就很难实现“人才高地”战略。 为了适应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近年来上海高等教育在专业结构上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在适应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适应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上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和提高。2002年,上海高等教育的国际经济贸易、自动化、生物技术等专

11、业规模的发展比上年增长均超过 20%,高于平均增长率;金融、电子信息科学和技术等专业的层次进一步提高本科生比例达到 60%以上。但是,目前部分高校专业的招生和人才培养状况也存在不适应上海发展需求4的问题。例如,工商管理类人才本科比例小、专科比例大的局面不适应人才市场需求; 法学类人才培养中本科比例回落的现象与人才需求走势相悖;机械类总体比例下降,尤其是高职层次发展缓慢与上海现代制造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二、上海高学历人才的供需主要矛盾与问题 上海的高学历人才开发取得了巨大进展,但是,与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和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的要求相比, 依然还存在着高学历人才的数量、 结构不适应上海产业升级

12、的需要以及高层次教育人才的水平不满足上海提升城市创新能力需求的两大矛盾; 与制造业及相关的知识服务业、生产服务业高学历人才需求相比,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还存在亟待克服的几个问题:高等教育的战略地位不高、高等教育体系结构与高校的定位不明晰;政府的教育投入制度改革滞后、办学条件改善不满足上海高校持续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缓慢、高校办学缺乏竞争与活力。 (一)面临的主要矛盾: 在急需的科技、管理人才供给上,上海主要存在两个矛盾:一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总体数量不足。2000 年 25-64 岁劳动年龄中大专及以上人口比例仅为 15%,尤其是部分专业的本科生及高新技术领域的研究生培养数量太少, 远

13、不能满足上海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二是人才分布结构很不均衡。2000 年,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中,研究生学历人员的比例分别为 0.01%、0.27%和 1.09%;各大中型工业企业中, 高级职称及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普遍不足 5%。由于缺乏科技人才和必要的条件,部分大中型企业中根本无力开展科技研发活动。显然,高校的人才培养、供给状况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上海产业结构提升与企业创新的发展需求, 很难适应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1、高学历人才的数量、结构不适应上海产业升级的需要 5上海产业结构升级必须走新型工业化、发展新型产业经济的道路,需要不断开辟新的科研、建设领域,这无疑急需

14、大批各类高级创新型人才。 从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发展需求看, 尤其是那些既懂金融又懂法律、既懂国际贸易又懂相关领域规则的外向型、创新型、复合型、协作型人才将大为走俏。相反,技术水平不高专业人才的供给则远大于需求,如一般层次的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应用会计人才等,目前市场需求正趋于饱和。 从上海新兴产业发展和城市综合服务水平提升的实际需求看, 高级人才的供给在以下行业领域存在数量和结构上的差距。 信息技术人才持续短缺,制约了上海信息化水平及 IT 行业竞争力的提高。在 IT 产业逐步复苏、即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的大背景下,该行业发展对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将出现新的更大的需求。 上海拥有国家微电子产业基

15、地、一批信息技术类外资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伴随产业升级,上海将发展和拥有世界级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这对集成电路设计等应用性信息技术人才将产生较大的需求。 据 2003 年 2 月中华英才网发布的信息,目前计算机行业为上海十大热门行业之首,互联网与电子商务行业员工薪资水平有明显提升,其职位供应量在各行业中处于绝对优势,这一霸主地位至今没有受到来自其他行业的有力挑战。但是,上海人才市场上计算机、信息技术服务、电子电信等方面的高级人才供给持续短缺,不满足上海重点发展 IT 产业的目标要求。据业内人士估计,上海目前仅微电子类人才的缺口就达近 30 万人,加上电路分析、电子产品、家电类、通讯类、移动通

16、信、工业方面微波通信类等,其人才缺口足以超过 50万人。 上海市人事局在人才开发目录 2001 年 (12 类) 、 2002 年 (13 类) 、2003 年(10 类)年度版本中,均把信息技术人才列于其中。同时,6对人才开发专业背景的要求越来越高。 另据调查统计,仅本市计委、科委、经委与交通系统抽样调查的单位中,到 2010 年对计算机技术类(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开发及信息管理、 计算机软件开发等) 人才需求量达到 1322人。同时,对通讯电子类(包括微电子技术、数字技术、信息电子通讯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达到 2417 人。其他部门也与上述部门一样,对信息技术类人才具有较大的需求。 到 2005 年,上海将形成 10 条以上芯片生产线,产值超过全国IC 产业的 60%,建成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并成为世界一流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而 2002 年上海高校电气信息类(电工类、电子与信息类)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人数仅为 5748 人,供给不足问题十分突出;博士、硕士毕业生分别仅有 3 人和 4 人,研究生与本科毕业生的培养比例严重失调(仅为 0.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