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教学策略的探究与实践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36696343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地理教学策略的探究与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区域地理教学策略的探究与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区域地理教学策略的探究与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区域地理教学策略的探究与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区域地理教学策略的探究与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地理教学策略的探究与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地理教学策略的探究与实践(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区域地理教学策略的探究与实践区域地理教学策略的探究与实践以青藏地区为例以青藏地区为例内容摘要内容摘要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积极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掌握“双基”,凸 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 持续发展观。从这方面考虑,要求学生更加突出区域地理的学习与探究。本文以青藏 地区为例,介绍了几种教学策略,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学实效。关键词关键词 区域地理 教学策略 探究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不仅研究 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

2、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和空间差异,并致 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因此,区域性是地理学的本质特 征,区域地理特征是我们认识地理区域相似性与差异性,了解不同地理区域相互联 系及区别的主要依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地理 3 选择了四个以上的地理区域作 为案例,进行剖析,选修 3、4、5 中的很多内容也是区域地理的范畴,区域地理内 容是近几年高考组卷的重要素材,高考大多试题以自然地理为基础、人文地理为主 题、以区域地理为归宿,甚至单独成题,因此,新的高考模式更加要求我们掌握世 界各区域,以及一些重要国家的主要地理特征,一些大洲的分区(如东亚、东南亚、 南亚、中亚、西亚等)和一些重要国家

3、的分区的地理特征。下面就青藏地区为例, 谈谈我对区域地理教学策略的探究和实践。 一、创设情境策略一、创设情境策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境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 以 激发较为持久而稳定的兴趣。情境设计最常见的就是通过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兴趣 等非智力因素来激发其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从而提高心理结构的整体活力。考 虑此需要,在复习区域地理时,选取一些该区域内的实效性强、意义重大、社会关 注的地理“时政”材料,营造贴近学生生活实践又满足学生“欲望”的情境氛围, 以激发地理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态度。联系青藏地区,以“时政要闻” 创设情景,这样做的好处是灵动而不呆板。我

4、在课前搜集了一些材料作为课堂的导 入: “该地区该地区除了缺氧,其它什么也不缺” (人民时评) 9月1日,该地区该地区一个省级行政区成立40周年。 9月1日,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了该地区该地区的“三江源”工程启动仪式。 9月2日,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看望了该地区该地区某铁路的建设者。 2003 年,该地区该地区的“三江并流”入围世界自然遗产。 5 月中旬,该地区该地区的某山峰高度的重新测算。 8月,每年一次的该地区该地区的环某湖的自行车赛开赛。 请你思考该地区该地区是我国的哪个地区,为什么?问题新颖趣味,经过思考和相互讨论后,学生很快就给出了正确的答案。有理有据, 还有成功后的愉悦。 或者用多

5、媒体播放音画歌曲青藏高原 ,然后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 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一下熟悉的歌声所吸引,纷纷思考问题,有效教学显著。 所以,教师要用学生的眼光看世界、看问题,才能真正发挥情境的感染作用。 二、探究学法策略二、探究学法策略 学法对学习的现实意义,一是能够增强学习者持久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对新知 识 的掌控能力,二是为知识的编排和整合提供舞台。老师应帮助学习领悟基本方法和 技巧,使学习能主动分析、综合并进行信息加工与处理,然后进行适当的表达,最 后达到触类旁通的功效。这样做有助于学习用地理的眼光看待区域问题。分析表明, 世界地理的十二大分区和中国地理的四大分区在知识的结构和地理特征

6、的 编排上都有相似之处,教师大可不必对每个分区进行机械重复的教学,只要对其中 的一到二个区域进行深入的解剖,其他区域的复习教师只要点到为止。以青藏地区 为例:自然特征人文特征位置范围位置范围(相对定位、绝对定位)地形地形(类型、地势)气候气候(气温、降水、气压)资源资源(数量、质量、分布)水文水文(流量及变化、结冰期、含沙量、汛期)土壤土壤(类型、肥沃程度)民居饮食民居饮食(原因)城市人口城市人口(区位及原因)交通交通(类型、区位)工业工业(类型、区位)农业农业(类型、熟制、农产品及区位)植被植被(类型)青藏区请根据该地区各要素的联系,建构你的知识网络知识网络?叶圣陶先生说:好的先生不仅教会学

7、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地 理教学中努力让孩子完成知识的探究,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给予必要的学法指导和复习模板,其他的区域学习就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三、建模提升策略三、建模提升策略 自然地理特征的各要素和人文地理的各要素均存在着联系和迁移,在第二个策 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和整理,绘制“知识联系模块图” ,弄清知识 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真正盘活知识。该策略能使学生掌握知识,促进知识内化, 通过联系,达到知识同化,建模提升有助于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由于区域的各地理特征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正体现了地理学的另外一 个特性综合性。从综合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海拔高

8、”是影响本区特点的最关键 因子,由这个主导因素联系开去,探究“来龙” ,推及“去脉” ,就能将该地区的主 要特征牢牢把握住。 如果说青藏地区的地形特点是一个“高”字的话,那么它的气候特征就是一个 “寒”字了,它们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所以“高寒”就是影响该区域特点最主要 的因素了,正如“干旱”特征对于西北地区一样。海拔高寒板块碰撞隆起冰川、冻土交通建设困难多咸水湖、盐湖和冰川湖地热丰富河谷农业人口少空气稀薄水汽难进入云量少日照强、温差大太阳能丰富农产品品质好大江大河发源地河流侵蚀山高谷深水能资源丰富交通差,影响经济服饰有特色学会用自然地理知识解释区域现象与特征,抓往了区域核心特征,前联后引,就能

9、 建立该区域的知识框图,并进行拓展提升。以上构建知识联系的过程也可以由学生 分组完成,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四、 “绘图说话绘图说话”策略策略 地图是地理的“语言” ,能不能说好这“语言”就成了学生能不能学好地理的关 键。采用边画边说,即图示教学的方法,边绘边讲,演示与讲解同步,能使教学更 加直观,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并将书本知识真正落实到地图上,实现“绘图看 图说话” 。此策略的基本步骤是区域轮廓区域定位添加区域其它内容。 由自然地理特征推及人文地理特征,由自然地理特征中的位置范围、地形和气 候推及水文、土壤和植被类型。很显然,能否掌握区域的位置范围、地形和气候是 学会和探究区域其它

10、特征的关键所在。而这三者中,位置范围是核心,而位置范围 就是地理区域定位,所以,精确定位就成了能否画好图、学好区域地理的门槛。平高寒牧业耐寒牲畜时教学中相对、绝对定位的方法以及多画多看地图的习惯的养成就非常重要了。 区域的绝对定位主要是采取“田”字格定位,如下左图青藏地区所示;如果区 域较小,也可以采用“十”字定位,如琼州海峡,它的好处是直观明了,如下右图 所示:而相对定位可以是该地区与相邻地区(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也可以是该地区的邻国、邻省甚至是相邻的地形单元,相对定位的好处是能由此及 彼,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联系能力。在定位画图的基础上,绘出该区域的地形地势是

11、影响学习其它地理特征的另外 一个重要方面,地形决定了河流的流向、农作物和植被的垂直差异等等,青藏地区 东南部山水相间分布的特征是我们掌握其地形特征的关键所在。如下图所示:五、拓展创新策略五、拓展创新策略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热点领域,联系实际,如青藏 铁路的建设、西藏成立 40 周年,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珠峰新高度的公布等等。 通过增加相应材料和背景知识,这样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以进一步 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如 三江源头地区位于青海省境内,被誉为“中华水塔” ,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上游 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长江总水量的 25%、黄河总水量的 49%和

12、澜沧江总水量的 15%都来自这一地区。然而,由于长期不合理的伐林、放牧和耕作,这里生态环境已经严重 恶化湖泊萎缩、湿地退化、径流量减少、草地严重退化,土地沙漠化扩展迅速。藏 羚羊、藏野驴等青藏高原特有物种的数量也在急剧减少。三江源头地区脆弱生态环境 的改善和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关系着三江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人们也意识到了保护三江源头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在 2000 年 8 月 19 日正式成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它是我国目前面积最大、世界高海拔生物多样性最 集中的自然保护区,人们正在积极恢复林草植被、治理退化草场,改善三江源头地区 的生态环境。也可以设计有创新思想

13、的问题,如: 1、青藏地区地热、水能、太阳能丰富,可是为什么开发程度很低? 2、假如你被选中去援藏,作为地区的负责人,你会开展哪些创业项目?区域单元是地理学习的基本形式。而区域的地域性特征是地理学习应重点掌握 的本质特性,我们在学习中应采取综合分析的方法,掌握地理区域的解读思路,联 系比较,准确“定位” ,主动孕育“心理地图” ,选用有效教学策略,积极探究其自 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以增加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展示教学活动的最优化。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陈澄 地理教学论与地理教学改革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2 月 王建 现代自然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年 6 月 张理华 高等院校教材中国地理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2 年 8 月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003 年 4 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