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七单元“为学有道”教案集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6694849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七单元“为学有道”教案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七单元“为学有道”教案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七单元“为学有道”教案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初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七单元“为学有道”教案集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初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七单元“为学有道”教案集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七单元“为学有道”教案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七单元“为学有道”教案集(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为学有道1单元主题为学有道: 本单元选择的都是和学习有关的各类文章。 孔孟论学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是千年之 前孔孟二位圣贤论读书学习的 “正道” 。这些语录式的经典格言,可谓深得读书之道之精 髓。圣贤之言,万古犹新!聆听这些先哲的教诲,总结他们的读书之道,再联系自己的学 习生活,通过举例深入理解、体验,一定获益良多。教学中宜采用诵读、讨论、合作探究 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 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 的方式去学习,注重其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 孔孟论学孔孟论学 一、教学目标

2、: 1、了解孔子、孟子生平及论语 、 孟子的相关文学知识:孔子和孟子作为儒家思 想的代表人物,确实是非凡智慧的集大成者,他们独具慧眼,神思澄明如水,他们的思想 对我国几千年的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至今读来 仍如黄钟大吕,振振有声。学生能够走近他们、了解他们、感受他们,无论是学习方面还 是思想方面应该会获益非浅。而作为八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 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这篇课文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 悟课文的丰富内涵,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 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能

3、结合生活、学习实际而能感悟其丰富的内涵。 2、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含义;感受孔孟的人格魅力,体会课文的丰富内涵,改进 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难点:深层理解孔孟论学之内蕴,并能学以致用。 三、教学过程教学教学 环节环节教师活动预设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设计意图一、 激发 兴趣导入 学习1、导入: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 历经千年而不朽。即 使在今天,其精华部 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 究学习孔孟论学 (板书课题) 。 2、交流查阅的孔子、 孟子及论语 孟子 的资料。1、进入学习情境。2

4、、交流查阅的资料充分调动学生 的学习情绪, 导入本课孔孟 关于学习的论 述。二、 初步 感知 课文1、教师朗读示范。2、 “读书百遍,其义 自见。 ”激励学生熟读 成诵。1、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扫 清字词障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3、以诵读、同桌互背,小组竞赛的方式 熟读成诵。通过诵读、同 桌互背、小组 竞赛、小组互 难等形式让学 生沉浸文本。三、 合作“学贵有疑,小疑则 小进,大疑则大进。 ”小组合作解决语句并翻译。本部分是学习 的重点和难点。第三单元为学有道2探究 理解 课文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点拨相结合落实 重点词义。 (立、惑、 逾、罔、殆、

5、篑、覆、 或、暴、弈、数、援、 杵、不耻下问、一暴 十寒、专心致志)在熟读成诵的 基础上,通过 师生共同探讨 来理解。教师 不必强求学生 的回答完美, 重在有所“悟” 。四、 深入 理解 体验 反思1、文章分别从什么角 度谈学习之道? 2、哪些道理和我们今 天提倡的主动学习相 一致?就其中你感触 最深的一则,联系自 己的学习实际,谈谈 体会。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第一则是孔子自述他进德修业的过程和 认识能力提高的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规律。 第二则论述学习的方法:学习与思考相 结合,相得益彰。 第三则论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勤奋虚心 地学习,不懂就问。包括要向地位比自 己低的

6、人请教。 第四则:论述学习的态度,不要止步不 前,半途而废。要自强不息,不断学习, 不断进步,终能成功。 第五则:论学习态度:学习不能一暴十 寒,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能三心 二意,必须专心致志。 第六则:不要迷信书本,读书要有批判 怀疑精神。 2、通过具体举例,深入理解文章所阐述 的内蕴。通过举例,使 本文的学习与 学生的日常学 习生活相结合, 力求内化,学 以致用。五、 课堂 小结引导学习孔子、孟子 各自的语言特色孔子的:语言精粹精策,内涵深厚,文 字简洁,哲理性强,格言警句多,发人 深思。 孟子:善于作形象的类比,逻辑性强, 形象性强,富有说服力。比较异同,加 深理解六、 巩固 拓展1

7、、背诵孔子论学四则。2、搜集关于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的名言警句。1、背诵积累。 2、搜集,交流。注重积累, 拓展阅读。作业练习: 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词句: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虽覆一篑 一暴十寒 今夫奕之为数 非然也 取二三策而已 2、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围绕一个中心,任意引用两则语录,用简洁的语言写一段话。3、查找一条与为学有关的格言,以一两百字的短文加以阐述发挥,在班级交流展示。第三单元为学有道3例: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曾国藩)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 随。 (韩愈) 勉勉 学学 颜之推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正确、清楚地朗读浅易文言文,以诵读促进理解;

8、识记文言常用词: 说、玩、 登、秉、所以、以、注、疏、宁、济、间。 二、 了解学生的已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三、体会其浓浓关爱之情与殷殷劝诫之意,更要体会长辈教诲子女的肺腑之义。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刘邦少时失学,闻秦始皇焚书坑儒,心中窃喜,但当了皇帝后却深感不学 之苦,便以切身体验来勉励儿子学习,没有半点伪饰;傅雷洋洋万言家书,旨在教育儿子 做一个 “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诸葛亮在诫子书的开篇便谆谆告诫他的子 弟,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也就是要保持清心寡欲,以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 “非淡 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9、” ,显然, “淡泊” 、 “宁静”是“明志” 、 “致远”的必要条件, 而“明志” 、 “致远”则是“淡泊” 、 “宁静”的最终目标。诸葛亮在“书”中强调:“学须 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就是说,立志于学、静心求学是手段和 过程;养成学问、增长才干才是目的。 家训家书是中国传统教育与传统文化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广大人民所诵 读、手录、刻写和传承。从皇室宗亲、权贵重臣到大师名流、乡野庶民的各种体例的家训 家书我们可以体会其散发的浓浓关爱之情与殷殷劝诫之意,更能体会到古人教诲子女弟侄 方面的不辞劳累,呕心沥血之深义。 今天我们学习被誉为这家教典范的颜氏家训中的一

10、篇勉学 。 2、 作者简介,请同学们阅读注释,了解作品出处,作家及该书内容。 3、 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正音正字。为、说、华、坎壈、无间。 4、 朗读全文,熟悉文句,了解大意。 5、 学习第一小节,在熟读的基础上,参照注释自读课文第一节,教师引导订正。 (1) 重点词语累: “说”同悦” ,取悦。但能说之也:只会用学到的知识取悦他人(向他人炫耀) 。 “华”同“花” 。春玩其花:春天赏玩它的花朵。 “登”摘取,收获。 行道以利世也:实践自己的学问去造福社会。 修身以求进也:努力修身为了取得高官厚禄。 (2) 段意归纳:古人今人学习态度对比,褒贬鲜明。以春华、秋实比喻,指出学习 目的是为了修

11、身利行。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6、 学习第二小节,注意字词含义。 坎壈:困顿,坎坷。 专利:专一,敏锐。 (3)下面这个语段是从原文抽出来的,如果还原应该放在第二小节的哪里? 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 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第三单元为学有道4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 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 分析:应放在第二小节的省略号位置上。因为抽出的段落几个举例,都是围绕老了再 学习读书的,正好

12、是“犹当晚学,不可自弃”的例证。因而应该放在这里。议论文段落的 学习要学会抓关键句。 (4)思考:第二小节前半部分的关键句是哪句?为什么? 关键句是“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因为后面是举自已的例子来对比说明,少时读书记 忆力好,是读书的最佳时机,年纪大了容易忘记。它是围绕“固须早教”这个中心来论证 的。 (5)熟读并背诵“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糼而学者,如日 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 归纳:学习固须早教,晚学犹不可放弃。 (6)自读第三小节,参看注释,试着翻译一下。 所以:(1)的原因(2)用来-的 可惜:值得珍惜 专利:专一而敏锐 学者:(1

13、)读书人(2)学习, “者”句间停顿。 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 “燕寝” “讲堂” ,亦复何在? 小结:正确对待经文,使言行有得,做到读书、做事两不误。 7、 布置作业:背诵“然人有坎壈-而无见者也。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郑燮 本文是一封告教堂弟郑墨的家信,也是一片出色的驳论文。作为家信,教师要引导学 生读出写信人的主张和对堂弟的循循教导、切切关爱。作为驳论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 论证思路,体会作者破中有立、立中有破。尤要挖掘本文提供的写作的养料,通过迁移训 练,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此文观点鲜明,情感真挚,针对八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 文言知识,能借助注释联

14、系上下文读懂文章,文言字词宜随文落实。重在引导学生梳理文 章思路,明确作者观点,以及作者阐述观点时采用的方法,并通过小练笔的形式加以巩固。 在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圈划、品读、诵读来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此外,此文为文言文, 当然还要推敲文中词义,积累文言实词。 一、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 2、初步掌握举例论证、比喻论证、正反论证的方法 3、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真知灼见,对堂弟的循循教导、切切关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梳理文章思路,明确作者主张的读书方法;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真知灼见,对 堂弟的循循教导、切切关爱。 2、难点:初步掌握举例论证、比喻论证、正反论证的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环

15、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课题1、板书课题、读题、释题 2、检查预习:请学生介绍郑 燮,并了解板桥家书 。1、学生诵读,体悟诗表达 的对百姓疾苦的关心。 2、明确:潍县的官署中寄由学生旧知导入, 沟通新知,激发学 生学习兴趣第三单元为学有道5于堂弟郑墨的第一封家书 3、学生介绍(老师补充)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1、读一读这封家信,这位才 华横溢、治学有道德兄长, 在家信中对堂弟有何告教? 2、如果你是郑墨,你明白了 些什么?1、学生朗读课文 2、情感:谆谆教导 切切关爱内容:读书方法朗读文章让学生渐 入情景,初步感知 信中所写内容,传 达的情感,并为深 入理解作准备梳理思路 深入理解1

16、、在“第一书”中就谈读书, 读书是读书人的基本功。今 天,我们这些读书人也来读 读板桥如何谈读书? 2、为什么不直接陈述主张, 而要采用“驳论”?1、师生边读边梳理思路, 同时,适时推敲字词(参 看课后积累) 明确: 驳:过目成诵 立:苦读深思、深入探究 驳:无所不诵 立:择其精华、反覆诵观 2、 “过目成诵” “无所不诵” 很多人误以为正确,可见 郑燮倾生平治学之经验, 告教堂弟正确的读书方法、 言之恳切、情之关爱学会筛选信息是读 书很重要方法。筛 选信息,明确主张。初二学生初步了解 驳论文研读探究 迁移训练1、 “第一书”不仅对读书有 真知灼见,对堂弟循循教导、 切切关爱,论证也极出色 2、片断写作:选用两种论证 方法,以郑墨的口吻,写一 段回信,谈一个读书心得 (建议:用现代汉语表达)1、研读探究,归纳方法: (1)反问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