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与城市性格的历练与再造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676460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01.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文化与城市性格的历练与再造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城市文化与城市性格的历练与再造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城市文化与城市性格的历练与再造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城市文化与城市性格的历练与再造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城市文化与城市性格的历练与再造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城市文化与城市性格的历练与再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文化与城市性格的历练与再造(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文化与城市性格的历炼与再造 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关怀周晓虹提要:城市文化和城市性格是现代城市的两个基本特征。城市作为现代文化最合适的载体,其性格自然会体现出一地区或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文章讨论了城市与文化的关系,并提出城市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现代生活方式。最后,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两个面向上,作者提出了有关城市开放的全新观点。关键词: 城市 文化与性格 全球化与本土化作者周晓虹,男,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 教授。(南京 210093)城市是人类历史与人类文明的结晶,而且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城市也越来越充分地体现出我们文明的主流与核心价值。尽管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

2、国家与地区,城市(City)、 都市(Metropolis)以及城市化(Urbanization)所涉及的现象不尽相同,但在一一块有限的土地上集中居住着的互为关联、 有着共同或相似的生活方式的这些人群,还是引起了现代社会科学的广泛注意。一、 城市是现代文化最适宜的载体, 而城市性格就是每一时代最突出的文化性格每一个熟悉城市及其发展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城市的形态和功能迥然相异。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大多是一些礼仪和政治中心。在这些 “圣地” 之中,呕心沥血地建造了大量的纪念碑式的建筑群落,宫殿、 神庙、 金字塔、 天坛和宫院 。这些最早的城市突显出对周边乡村的组织和控制能力,并且首

3、先是因为战争及与其相关的政治控制需求,使得原先因祭祀和从事其他礼仪活动而偶然进城的人群定居下来,城市的规模逐渐扩大。但是,这样以权力和消费为主要运作轴心的古代帝国和城市在历史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先后衰落,尽管它至今还留给我们大量的历史和文化遗存。现代城市的雏型出现在中世纪的欧洲。这种新的都市主义按汉纳尔兹的说法,是建立在商业文明的基础上的。换言之,后来日益发展起来的工商业成了这种新的城市文明的主要成分,也正是凭831 汉纳尔兹:城市,载亚当 库珀、 杰西亚 库珀主编 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98页。本项目受国家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励计划资助。借这一成分,城市具有了越来越多

4、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并开始摆脱封建社会结构的制肘,成为一种现代性的力量。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 韦伯敏锐地看到了经济或市场因素在现代城市形成中的作用,他提出了一种有关城市的 “理想类型”(ideal type) :即这个都市人群共同体首先必须具备一个市场作为它的中心制度,在市场以外,一个城堡(或一个特定的区域)、 一个至少是部分自主的法律和行政系统,以及一种反映都市生活的特殊面貌的社群(community)形式。认真想来,在韦伯的奠基于经济制度之上的城市的理想类型中,已经隐含着某种文化面向:首先,在共同的城市生活实践中,在城市这个区域中活跃着的各式各样的社会群体像古代的那些城市居民一样,必然会形成自

5、己独特的价值观、 生活与行为方式和物质表现形式,他们一样会为自己生存的城市留下独特的精神气质、 文化品味、 艺术作品以及民间与口头传说。当然,生活在19世纪尤其是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那些卓越的思想家们,都敏锐地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的兴起与都市文化间的密切联系。他们的区别仅在于,一部分人如马克思、 韦伯、 齐美尔看到了货币在塑造城市文化和城市性格中的力量。比如,齐美尔就出色地论述过以 “事本性”(matter of fact)为特征的理性主义都市价值观和货币经济相互共生的景象。在他的眼中,在 “英国历史的全部进程中,伦敦起的作用从来就不是它的心脏,而是它的理智,也是它的钱包” 。另一部分人如桑巴

6、特则干脆说明,在13 - 19世纪中,在欧洲各国发展出的一种完全以奢糜为基础的高度世俗化的都市文化是资本主义诞生的重要原因。其次,尽管19世纪的许多思想家都指出过,在资本主义社会个人及文化的创造力都不可避免地面临衰落;但他们又都承认,也是自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科学技术、 文化艺术和知识的利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资本主义不仅像马克思所言在它的短短一二百年的历程中所创造的生产力大过了以往所有时代创造的生产力,而且凭借着无以伦比的生产效率创造了现代城市和城市文化,并赋予现代城市以鲜明的性格。正是在现代城市的形成和扩张过程中,城市成了人类文化最适宜的载体。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而言,李欧梵会将现代城市文化

7、本身视为 “生产和消费过程的产物” 。现代都市文化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恐怕就是它与生产和消费这类经济过程有着本质的联系。与此相应,银行和办公大楼、 饭店、 俱乐部、 电影院、 博物馆、 餐馆、 咖啡馆、 豪华公寓、 会议中心、 市政广场以及跑马场、 教堂这些现代城市的公共空间,替代了先前的宫殿、 庙宇、 金字塔、 天坛和宫院,成为最具文化意义的都市象征。如果说一百多年以前因现代资本主义及现代都市的崛起曾使人类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危机,那么在其后的历史发展中也正是城市赋予了人类新的认同力量:我们开始凭借普遍主义而不是特殊主义原则来选择行为;我们坚信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改善人类的生活;我们崇尚工业文明

8、和以GDP为指标的经济增长带给我们的一切;我们同样也认为消费是促进人类前行的内在动力 。一句话,正是这个富有活力的现代都市赋予了或建构起了整个20世纪我们行动的逻辑意义。但是,今天,伴随着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我们再一次遭际文明与文化的冲突,而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的竞技场还是这个现代都市。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在整个世界因全球贸易、 互联网络、 便利的交通和世界性的媒介,以及越来越频繁的居住地的迁徙而成为一体的时候,在我们遭际所谓 “全球化” 的浪潮的时候,文化的矛盾和冲突变得更为激烈:急速的社会变动激励着一部分人去创造更加普遍的、 世界主义的认同,而同样是这种变动使得另一部分人强化了坚守自己民

9、族和社群的文化和认同的信念,许多人开始意识到了包括GDP崇拜在内的20世纪的所谓现代价值观正在面临危机。单以931城市文化与城市性格的历炼与再造 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7页。W. Sombart ,L uxury and Capitalism ,Ann Arbor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 1967.G. Simmel ,The Metropolis and Mental Life ,in Simmel ,G. , The Sociology of Georg Simmel ,New York: The F

10、ree Press , 1950 ,p. 412.比如,行会就是一种与现代工商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都市社群。参见M. Weber ,The City, New York , 1921/ 1958.城市为例,当风靡于整个20世纪的所谓 “国际化浪潮” 在相当程度上抹煞了每个城市的特色,城市千篇一律成为钢筋水泥浇注的 “森林” 的时候,人们也比先前任何时候都清楚地意识到,每一个城市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彰显出与其他城市的不同,因为恰恰是这种不同赋予了巴黎为巴黎、 纽约为纽约、 圣彼得堡为圣彼得堡、 南京为南京的自我认同的力量。而构成一个城市独特的自我认同内涵的,恰是这个城市与众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以及在此基

11、础上形成的这个城市的性格。二、 城市是一种现代生活方式城市不仅是人群集聚之地,不仅是建筑物、 林荫大道和公园的展示和组合,也不仅是政治、 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同时也是一种现代生活方式。我们说城市是一种现代生活方式,是对应于作为传统生活方式之体现的农村而言的。城市生活的体验对生活于其间的人们现代性的培养,是我们应该讨论的一个方面。这种讨论必须涉及的一个问题是,城市生活尤其像R. E.帕克所言的作为 “一种心理状态” 的城市生活与农村生活的区别究竟是什么?这种区别又代表了什么?如果没有这种区别,或者这种区别与传统或现代两方面都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那么生活在城市与生活在乡村就不会有什么不同。但是,事

12、实上,城市与尚未现代化的乡村是有区别的,并且在城乡经济与社会结构呈现出严重的二元对立的中国,这种区别尤为明显。具体说来,这种区别不但表现在摩天大厦、 厂房、 公园和其他生活与娱乐设施上,而且也表现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诸多层面上。为了表达乡村与城市的这种区别,其实也就是传统与现代的区别,F.藤尼斯创造了Gemeinschaft (社区)和Gesellschaft (社会) ,迪尔凯姆划分了 “机械团结”(Mechanical Solidarity)和 “有机团结”(Organic Solidarity) ,雷德菲尔德创用了乡民(Folk)社会与市民(Urban)社会,最后,费孝通则用中国文化将这

13、种对立比喻为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我们这里不去讨论乡村以及传统乡民的特性,这里需要讨论的是城市,是作为现代标志的城市同乡村的区别。早在本世纪20年代,沃思就已发现:“城市已形成自身特有的城市心理,与乡村心理迥然不同。城市人的思维方式是因果论的,理性方式的;而农村人的思想方法则是自然主义的,幻想式的” 。沃思力图证实后来英格尔斯考虑的问题,“城市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特殊的角色”;作为对这一观点的一种回应,赫斯利兹干脆将城市化同现代化相提并论,他写道:“城市展示出一种不同于乡村的精神,城市是引进新观念和新行事方法的主要力量和主要场所” 。城市与乡村的不同,对每一个从乡村进入城市的人来说会构成一

14、种全新的社会化力量。城市会对生存于其间的人产生无所不在的影响,城市中庞大的科层组织、 工作机构、 社会位置、 制度规范和各类角色会对在其间工作与生活的人提出严格的要求,要求他们适应城市里的一切,要求他们同城市里生活着的庞大的人群打交道,并相互适应。100多年前在美洲大陆、 几十年前在日本等东亚新兴国家和地区出现的场景,现在正有声有色地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上演。我们已经看到,城市生活所特有的建立在劳动分工基础上的细致的职业划分和相互合作,给成千上万刚刚进城或在城市中虽然已经生活了几代但却有着鲜明的传统烙印的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洗礼。城市所以能够对人们的现代性产生这样深刻的影响,首先是由城市本身的特

15、性所决定的。城市是由高密度的、 多元异质的人群组成的人类共同体,它规模大、 专业性功能强、 科技发达、 交通运输速度块、 通讯便捷,这种独特的环境特征极大地拓展了生存其间的都市人的生活空间和交往范围,使他041浙江学刊 2004年第4期 转引自前揭英格尔斯书,第321页。英格尔斯:从传统到现代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33页。罗伯特 帕克等:城市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5页。参见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第一卷 经典贡献),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 - 3页。们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能够自由地实现社会流动,并产生了人类关系的极端复杂性。在这种极端复杂的人际关系

16、中,大量的是那种间接形成的次属关系,而不是原先那种直接的、 面对面的首属关系。城市不是人口的简单聚集,因为聚集于城市的人群的异质性和多元化,使得这种聚集具有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种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的效果。在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中,恩格斯高度评价过因伦敦人口聚集产生的巨大效益:“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区,使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 。通过这种聚集而导致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刺激,城市的各种社会文化功能得以千百倍的扩大,并且由这种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行为模式的人群的聚集,会频繁地孕育出新的、 更有活力的价值观念和宽容、 进取的现代品质。19世纪的伦敦、 巴黎和柏林是这样,20世纪初的纽约、 芝加哥是这样,1930年代的上海也是这样,而今天的香港、 北京和深圳同样是这样。城市对人们的现代性产生影响的另一种途径,自然同城市中的大量的现代性因素有关,其中包括学校、 工厂和各种经济组织、 大众传播媒介以及便利的交通通讯设施。这一切使得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