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离不开缓冲地带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673887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927.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发展离不开缓冲地带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发展离不开缓冲地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发展离不开缓冲地带(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教评论2017年11月20日星期一02主编: 张树伟编辑: 张贵勇设计: 丁京红校对: 张静 电话: 010-82296619邮箱: 评一周 舆“感恩费” 还是乱收费?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某中学家委会成员利用家长会劝捐“感恩费”12 0 0元,校方称家长自愿把 钱捐给雅安市教育基金会的“奖教助学”活动。此事被媒体曝光后,天全县教育局作出回应称:经初 步调查,雅安市教育基金会事前并不知情,媒体在报道中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 媒体广场 /关键词: 劝捐感恩费眼下,似乎与逐渐降温的时 节相呼应,一些家长的心情指数 也在滑向冰点。 这不,一位孩子上小学一年 级的妈妈在 中国青年报 吐 槽: “自从学校

2、要求写印刷体拼 音,我们娘儿俩就开始奋斗星级 作业。为了把每个拼音写成印刷 体,不知牺牲了多少橡皮。看似 不多的作业,常常做到孩子眼皮 打架,每每以我的内心崩溃结束。 ” 同样崩溃的还有湖北黄石市 民杨先生。据媒体报道,原来他 女儿的班主任在家长群里推广一 款软件,他多说了几句话,被班 主任踢出群。他找到学校理论, 校长说他在群里“传播负能量” 。 一边是打掉牙齿肚里咽,每 天内心崩溃着;一边是路见不平 一声吼,结果被踢出群。 “残 酷”的现实昭示一种怪现象,要 么忍气吞声,要么以身试险,好 像没有第三条路可走。果真如此 吗?良好的家校关系,乃至教育 的良性发展,难道只能依靠这种 非此即彼的二

3、元选择吗? 不得不承认,某些教育措施 带来的只是被动接受或激起民愤 的结果,一定是某个地方出了问 题不在于哪怕极其细微的班级规定,抑或事关民生的宏大改 革本身科学不科学,而在于是否 有相关利益群体坐下来静心沟通 的空间,是否为后期的纠偏、完 善留有余地。站在历史的角度 看,任何改革成功与否,以及能 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 有“缓冲地带” ,即无论在改革 颁布之前、之中还是之后,相关 主体都有渠道理性商讨、顺畅交 流、查缺补漏。 尤其是教育政策或教育措 施,由于事关每个家庭、每个孩 子的未来,所以更要留出缓冲地 带,让相关主体参与到决策中 来,这是教育行业本身的性质所 决定的,也是家委会、

4、校委会、 教育督导部门等第三方组织存在 的价值所在。 只有深层次的交流,才能把更多可能出现的风险、可能潜在 的问题摆在台面上, 找到妥善解 决的方法。以家庭作业为例, 浙 江宁波鄞州区教育局近日出台了 新的中小学作业管理规定, 提出 了中小学教师作业布置的要求: 如果学生做作业时间超过晚上 10点还未完成, 在家长证明下, 学生可选择不做完剩余的作业。 有媒体评论曰, “积极意义 值得关注,但能实现吗? ”言外 之意是担忧文件又成一纸空文。 其实,媒体怎么看并不重要,重 要的是鄞州区的学校与家长能否 达成共识,对规定附带的多种可 能有着一致理解。例如,为什么 是晚上10点而不是10点半?写 作

5、业有拖拉习惯的孩子怎么办? 如果孩子一直在上课外班,没时 间写作业,是否也要遵此规定?这些都不是一纸文件能解决得了 的,需要学校和家庭坐下来好商 好量,寻求应对之方。 很多教育改革遇到重重阻 力,走不下去或半途而废,往往 是家长式作风过盛的结果,没有 设立缓冲地带,没有回旋的余 地。而教育要想得到良性发展, 很多时候不是我说的算就要听我 的,我的地盘我做主。好的教育 措施之所以深入人心,顺利推 行,一方面是瞄准了利益主体的 诉求,另一方面则是畅通了针对 政策的讨论空间,使政策制定者 能最大限度地倾听来自各方的声 音,不断在执行中纠偏、改正、 完善。以家长微信群而论,把群 规放在前面,家校之间可

6、以讨论 哪种议题,不能发布哪些言论, 有了明晰规定,显然能减少矛盾。一旦发生争执,把家委会作 为缓冲区,也不至于落个彼此翻 脸、无路可退的地步。 其实,再难的教育问题也有 妥善解决的方法,毕竟家校之 间乃至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的 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培育有能 力、有思想、有担当的孩子。既 然目标总体一致,剩下的就是建 立沟通机制,畅通交流渠道,增 强缓冲地带的公信力和决策力。 遇到问题,各方拿出诚恳的态 度、倾听的姿态,相信以当下人 的智慧,是没有什么做不到的。 当缓冲地带清楚地展现在家 长、 教师、 学校乃至每个社会公民 面前, 都知道通过何种渠道表达 自己的主张, 悲催的群体就会有 所减少

7、, 教育难题即使暂得不到 解决, 也在解决的路上。教育发展离不开 “缓冲地带”张贵勇“系统育人” 概念的提出, 直指 当下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 一个根本性问题: 各种教育力量相 互割裂, 无法形成系统合力。 就教育系统内部而言,尽管一 系列改革重点和举措不断出台,尤 其是围绕着打破“应试导向”的控 制和垄断,根治基于“应试思维” 的 痼 疾 , 真 正 从 “ 教 ” 走 向 “育” ,改革从课程改革、招生考 试、加强德育和其他思想教育、拓 展学校各类活动形态,到推动学校 整体改革,直至学校教育制度整体 结构性改革,实现教育均衡政策 等。这些改革虽然各自取得了一定 成效,但相互之间常常存

8、在着种种 割裂、矛盾、冲突之处,导致不同 领域的教育改革成效相互弥散、彼 此消解,无法统整为实现育人目标 的“系统力量” 。 更大的瓶颈和困境来自教育系 统的外部,强大的文化传统惯性、 社会舆论风气和道德氛围、地方政 府政绩考核观等共同形成的不利于 驱除“应试崇拜”的社会生态环 境,与教育系统内部的改革形成或 明或暗的冲突,在持久的拉锯、博 弈中消耗着教育改革者的改革热情 与动力。为此,要改变“应试问 题”这一制约学生身心发展和中国 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需要教育内 系统、外系统分别清晰自己在强化 应试上起了什么实际作用,必须承 担何种改变的责任,并在自身作用 力和影响力上,既各尽其责,也在 育

9、人目标、育人方式上达成共识, 协同构建有助于形成相嵌、链接、 互补、共生的教育合力的育人体制 机制,立德树人的目标才可能得以 实现。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 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 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 “系统推 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 制、保障机制改革,使各级各类教 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 才成长规律、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 展,着力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系统 育人”的概念由此生发,成为指引 未来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与 目标。 “系统育人”和“系统教育 力”的提出,还给教育生态带来一 个显著的变化,即对教育体制和机 制提出新的要求。它

10、需要全社会共 同创造体制机制的条件与基础,形 成基于系统育人、发挥“系统教育 力”的体制机制格局,充分发挥体 制机制的育人价值,实现全体制育 人、全机制育人。如果以“系统育 人”为尺度和眼光,好的教育体制 机制不仅本身具有育人价值,而且 能“系统发挥”育人价值。它的基 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如下关键词: 一是“共享” 。尽管存在不同 层面、类型和运行方式的教育体制 机制,但它们都共享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共同遵循“教育尺度” , 共同以“立德树人”为育人目标, 这是基于系统育人的教育体制机制 变革的前提性基础。二是“关 系” 。如同 意见 中指出的那 样: “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 制。强调要构建

1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 体系。层层深入、有机衔接。 ”三 是“互补” 。四是“互动” ,促进不 同领域、类型和层次的教育体制机 制,彼此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相互 影响,形成“多向互动” “整体联 动” “纵向滚动” “横向脉动”的良 性循环互动的大格局。五是“综 合” 。六是“融通” 。 具备如上六大特性的教育体制 机制,才是有利于“系统育人”的 体制制度生态和格局,才有可能成 为意见中倡导的“充满活力、 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 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 ,才可能凝 聚全社会的“系统教育力” ,在整 体化、全过程化中,让体制原力、 机制活力与教育伟力实现系统共 生、

12、交融共生和共生共长,以系统 育人的方式,整体推进中国教育体 制机制改革。 也只有如此,一个全社会、全 体制、全机制、全时空“系统育 人”的新时代才可能最终到来。 (作者李政涛系华东师范大学 教授,文娟系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 语学院副教授,原载 光明日 报 ,有删改)凝聚 “系统 教育力”李政涛文娟/ 论教 /垃圾处理场就建在学校旁边,多年 来,学校千余名师生饱受难闻气味困扰。 不久前,有媒体报道了困扰安徽东至县昭 潭中学师生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引发 各方关注。报道出来后,有读者来电质 疑,为何垃圾处理场能建在学校附近?有 没有相关手续? 池州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 示,按照要求,所在建设项

13、目肯定要有环 评手续, “即使是民生工程,也要完善相关 手续,依法操作” 。在有关部门督促下,垃 圾场内所有垃圾目前已清运完毕,并在周 边扎起篱笆墙,同时当地还决定在相关处 置方案未出来前,暂停用这处垃圾处理场。垃圾场岂能 “傍上” 学校/ 漫话 /薛红伟薛红伟绘绘一边是学校称家长自愿捐款,另 一边是家长们的怨声载道。表面上说 是自愿,实际上任谁都明白,这种方 式玩的就是心理战术,即“大家都交 了,如果你不交,就是在唱反调” 。 这种变了味的“自愿” ,成了学校乱 收费的“遮羞布” 。 另据当事学校校长称:“捐款之前 的调查报告已经显示, 8 0 %的家长愿 意捐钱, 钱由家委会成员代收, 存

14、到了 市教育基金会账户, 捐款名单也在家 委会手里, 具体捐了多少钱, 校方并不清楚, 教师并没有直接收钱, 不愿意捐 的家长, 可以申请退款。 ” 言外之意即 是, 学校对所谓的 “感恩费” 并不知情, 一切活动都由家长委员会组织并开 展。这理由恐怕也并不能让人信服。 首先,虽然这笔钱都是由学生家 长掌握,最终没有到学校账上,但学 校却回应,第一次捐款的50万元是 当地教育基金会用于学校的“奖教助 学”资金。而与此矛盾的是,雅安市 教育基金会办公室主任却回应说: “时隔多年,都没有组织人再进行募捐活动,学校的捐助活动跟基金会没 有任何关系,基金会的钱都是用于灾 区学校等硬件设施建设的专项资

15、金。 ”试问,家长们交的“感恩费” 到底去哪儿了? 其次,利用家长会捐款,在该校 已经是第二次,第一次捐款还曾被家 长向相关领导反映。那么,学校对这 样的情况不可能不知情。当然,也许 在一部分家长看来,这 12 0 0元的 “感恩费”要是真能用于奖教助学, 那又何乐而不为呢?向社会募集资金用来助学,要的是透明和公平。如果 这个前提都没有保证,那么“自愿” 二字就仅仅是学校变相强捐的“遮羞 布”而已。 更为重要的是,一些地方教育乱 收费的问题由来已久。对此,必须实 行学校收费“公示制” ,强化“问责 制” ,在着力优化教育存量资源配置 的基础上,引导收费从“失范”走向 “规范” ,才算以儆效尤。

16、 (本文作者宋潇,原载潇湘晨 报 ,有删改)引导收费逐步走向规范化消息不长, 其要点也在报道中披 露清楚了。但是, 笔者从中读到了一 系列怪异: 劝捐的并不是学校, 而是家 长委员会; 家委会那几个成员没开腔, 校方倒急着出面否认劝捐, 声称乃家 长自愿; 还有, 雅安市教育基金会说事 先并不知情, 天全县教育局就这么采 信了? 目前中小学的家委会, 一般分校 级、 年级和班级。家委会的产生方式 虽说是竞选, 但往往由校方或年级、 班 级老师出面组织。前不久上海一所小 学的班级家委会竞选, 就相当热闹。 这说明家委会是个相当有吸引力的组织。从这个角度说, 家委会能不配合 校方的 “工作” , 出了事能不积极 “担 责” 吗? 相关报道说, 11月12日, 四川雅 安市天全县某中学召开本学期家长 会, 家长们按照通知需缴纳跟去年一 样的12 0 0元捐款, 上不封顶, 这笔捐 款被家长称为 “感恩费” 。天全县教育 局14日的通报, 除了否认雅安市教育 基金会知情外, 还明确表示报道所反 映的情况基本属实, 那么就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