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高校作为毕业生就业率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673873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95.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行高校作为毕业生就业率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现行高校作为毕业生就业率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现行高校作为毕业生就业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行高校作为毕业生就业率(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 年第 60 期( 总第 2404 期)34工厂周围的乡镇农村却经常性停电, 有时一停就是十多天。藤县城郊潭东镇龙塘村的村民质问道 : “我们白天碾米和晚上看电视都没有电, 为什么陶瓷厂却 24 小时有电? ”2011 年 7 月下旬以来, 广西遭遇近 20 年来最严重的“电荒” 。电力是一种有限资源, 在出现严重 “电荒” 的情况下, 分配电力资源时是先“保民生” 还是先“保 GDP” ?这对地方政府而言, 是一道不小考题。越是出现“电荒” , 越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藤县的一位官员透露 : “按照县政府的要求,先保一些重点企业, 再保民生或者重点工程用电。 ” 地方政府做出先企业、

2、 后民生的选择, 对于地方经济发展而言固然有一定的好处, 却有悖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 如果不以 “保民生” 为前提 , “保 GDP” 又有何意义?越是出现“电荒” , 越要合理分配电力资源。面对严峻的用电形势, 广西曾明确电力供应一定要保民生、 保生活、 保重点, 要优先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用电, 以及学校、 医院、 铁路、供水和其他重要单位的用电, 农业生产用电也列入优先保障范围。然而, 这些备受群众称赞的举措, 如果得不到贯彻落实, 就会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越是出现“电荒” , 越要防止分配电力资源的权力腐败。面对稀缺的电力资源, 停谁的电不停谁的电, 电力部门掌握着一

3、定的权力。用电大户, 在一些地方不仅是纳税大户, 而且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一旦停了用电大户的电, 难免会出现说情 、 “送礼” 现象; 而停了居民的生产生活用电, 百姓除了生气又能拿“电老虎” 怎么办呢?越是出现 “电荒” 越要 “保民生 ” 。“保民生”就是保和谐、 保稳定。面对经常性、 长时间停电,许多村民表示 : “我们的要求很低, 能保证基本生活用电就行。 ” 期待地方政府能以更加负责任的态度, 重视群众的呼声, 确保民生用电。( 晓宇摘自新华社 2011 年 8 月 12 日电)现行高校作为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主体的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林武萍最近几年, 尽管教育部出台了对高校毕业

4、生就业率统计工作的进行改进的若干政策, 但目前仍然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问题及分析如下:1. 主体错位问题。就业统计主体错位, 影响高校正常发展。作为高校有它神圣的职责, 对于高校的职能, 在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 年) 中有明确阐述:“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发展科学技术文化、 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 为此, 高校的职责是应该着重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促进高校办出特色等方面投入全部的精力。但目前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

5、业率统计工作, 全部压在高校身上, 本身属于教育部、 人事部、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政府部门的工作, 却布置由高校来完成, 对于无法对社会就业岗位进行调控的高校, 确实难度很大。为完成指标任务, 高校占去了大量的精力与财力, 进行繁琐而复杂的毕业生就业推荐和统计工作, 可以说是全校兴师动众。这种让高校成为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的主体, 是统计主体的错位, 不利于高校职能的充分发挥, 甚至阻挠了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葛剑雄说 : “高校不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责任主体, 责任主体是政府。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和市场办学规律相悖。 ”2. 真实缺失问题。面对高校招生与就业率挂钩的政策,

6、有的高校为了自身的发展, 出现就业率统计失真现象。高校作为与毕业生就业率2011 年第 60 期( 总第 2404 期)35有直接厉害关系的一方, 统计出来的就业率数据不可能客观。从 2005 年开始, 教育部、 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表示, 高校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状况要进行适度硬性挂钩, 就业率连续三年不足 30% 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这些政策的出台, 出发点虽是为了督促高校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出更多的能被市场接纳的优秀人才, 但是, 由于这种挂钩涉及各个高校的利益, 甚至关乎学校的生死存亡。因此, 它给学校带来的压力是空前的, 由此产生就业率的造假问题, 可能是政府和教育主管部

7、门始料未及的。有的高校为了提高学校的就业率, 提高学校的政绩, 为自身的发展而采取了“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 的办法, 其方法有三: 一是“被逼迫就业” 。学校催促学生找工作, 交回“三方协议” 才能换取学位证。如果学生不交协议也不领学位证, 那么学校同样能把学生从“毕业生” 总数中剔除, 从而降低就业率的分母。二是“被假装就业” 。有的学校把学生拉到一些餐饮店等企业参加短期打工,“实习” 上几个星期, 就一律计入“就业” 。三是“被瞒着就业” 。个别学校和某些企业“心照不宣” , 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 将其纳入就业人数中。这些虚假的高就业率事件层出不穷, 社会上人们对高校的就业率纷纷产生质

8、疑, 使高校的就业统计率失去了权威性, 也给高校、 社会、 学生都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分析出现高校报虚假高就业率原因, 笔者认为, 高校成为就业率统计主体, 采取自己统计和自己考核就业率的办法, 是造成这种虚假现象的根本原因。3. 口径不一问题。各高校就业统计, 标准不尽相同, 造成各机构数据统计五花八门, 各不相同。目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 国家虽然有统一标准, 但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主体是高校, 为此造成各校各机构统计的口径差异较大。从两个方面反映, 一是高校的统计标准不同。尽管教育部 2004 年宏观制定我国就业统计口径,但由于就业统计高校是主体, 因此, 各校又纷纷制定本校的统

9、计标准, 如北京师范大学签订“三方协议” 才算就业; 武汉大学用人单位出证明算就业; 河北农业大学有劳动合同复印件就算就业; 上海体育学院规定年后就业就不算在就业率里, 等等。二是我国不同机构对同一年的高校就业率统计结果不相同。如 2009 年,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公布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 85% , 民间教育研究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在其就业蓝皮书 中公布的数据为 86. 6% 。而我国许多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自己统计的就业率大多在 90% 98% , 远高于前两家的统计数据。4. 影响教学问题。各高校为提高就业率,纷纷在学生大学二年级就开展推荐就业工作, 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目前,

10、 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纷纷规定, 加大就业状况指标在高校教学评估中的权重, 同时坚持年度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率适度硬挂钩, 由于就业的重担压在高校身上, 使得高校把就业工作当成重要任务来完成, 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紧紧围绕提高就业率开展工作, 使得大学教育传授知识、 崇尚学术的使命感已经受到被就业率引发的“重术轻道” 思潮的严重威胁。在专科大二、 本科大三, 学生就开始受各种就业活动干扰, 影响了正常的学习,最后一年几乎成了就业年, 而最后一年又往往是学习重要的专业课程, 学生无心学习, 上课出勤率极低, 毕业论文粗制滥造, 教学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 专科三年学制的成了二年, 本科四年学制成了三年。因此让高校承担为就业率的统计主体, 显然是不合理、 不科学的。( 田风摘自 经济师 2011 年第 8 期 关于取消高校作为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主体的探讨 )保障房建设须谨慎“ 变通”李会2011 年1000 万套保障房建设任务给各地的压力显而易见, 因此各种“变通” 办法也层出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