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图像与诠释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673830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法的图像与诠释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书法的图像与诠释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书法的图像与诠释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书法的图像与诠释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书法的图像与诠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法的图像与诠释(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6史论评CHINESE PAINTING & CALLIGRAPHY书法的图像与诠释 张安平一、书法图像古代汉语中的 “图” 本来是计议、 谋划之意, 后来演变为描绘刻画及其结果的意思。“像” 本来是象, 表示相似之意, 后来发展成为肖像的意思。 由此可见, “图像”有尽力描绘天地万物并与之相近的意思。 这种不确定性和英语当中用image, icon, picture等不同的词语来表示图像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认为图像是指相对于文字符号系统的各种图形和影像的总称。 图像在人类社会的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 英国学者约翰伯格在 观看的方式 中谈到了 “观看先于语言” 这一观点, 认为在人类获取

2、信息的方式中, “图像”的读取要优先于 “语言文字” 的方式。 周易云 “设卦而观象” 恐怕就是图像先于语言的真实记录吧。图像虽然是古人 “仰观俯察” 的结果, 但是它的弱点也很明显, 就是图像很难完整地表达人类的思想和观念,于是有了文字的诞生。张怀瓘 文字论 : “文字者总而为言, 若分而为义, 则文者祖父, 字者子孙。 察其物形, 得其文理, 故谓之曰文。 母子相生, 孳乳寖多,因名之为字。 题于竹帛, 则目之曰书。 文也者,其道焕焉。 日月星辰, 天之文也; 五岳四渎,地之文也; 城阙朝仪, 人之文也。 字之与书,理亦归一。 因文为用, 相须而成。 名言诸无,宰制群有, 何幽不贵, 何远

3、不经? 可谓事简而应博。 范围宇宙, 分别阴阳, 川原高下之可居,土壤沃瘠之可植, 是以八荒籍焉。 纪纲人伦,显明君父, 尊严分别而爱敬尽礼, 长幼班列而上下有序, 是以大道行焉。 阐典、 坟之大猷,成国家之盛业者, 莫近乎书。 其后能者, 加之以玄妙, 故有翰墨之道生焉。 世之贤达, 莫不珍贵。 ” 文字出现的最早纪录可以追溯到史前的刻画符号。 对于这些符号的认识目前还没有定论, 但是它们与文字有关是没有疑问的。换言之, 图像是文字产生的基础, “察其物形, 得其文理, 故谓之曰文” , 这里的 “文” 正有图案之意, 起码中国文字来源于象形是没有问题的。 中国从殷商时代已经出现了有系统的文

4、字。 在此之后, 书体的演变也逐渐完成。 正是在文字的基础上, 由古人的能者 “加之以玄妙” , 才产生了书法艺术。 这就涉及到了如何界定书法图像的问题。 如果单纯从文字与图像的对应关系来看, 书法图像的概念本身就出了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 书法图像虽然与文字有关, 但是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文字的形体而不是内容上。 这样一来, 书法图像的概念就可以成立了。书法的图像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首先是以书体为中心的图像, 有基本书体与变体的晋 王献之 小楷洛神赋十三行 刻本 2692cm 故宫博物院收藏中国艺术史方法论研究专题编者按:20世纪60年代, 中国艺术史进入了现代学术研究体系, 其研究方法既继承

5、了艺术史研究的品评著录传统, 又借鉴了西方艺术史研究的成熟方法。 进入新世纪后, 在新的学术背景和要求下, 中国艺术史研究面临着研究范式的转变。 有鉴于此, 本期史论评专栏特别推出 “中国艺术史研究方法论” 专题, 旨在析明学术路径, 为中国艺术史方法论的探索抛砖引玉。67区别。基本书体是书体的主要样式, 可以分成古体与今体两种。 古体就是隶书以前的形体, 包括大篆、 小篆、 秦文字、 六国文字等等。今体就是隶书以后的形体, 包括楷书、 行书、草书等等。 两者之间有一个隶变的阶段。 变体就是在基本书体基础上的风格变化。 这里所说的变体更多是指在基本书体之下的主要风格类型, 比如楷书当中的欧颜柳

6、赵, 比如宋代书法的苏、 黄、 米、 蔡等等。 在书体之上是章法布局。 上文所说的书体图像更多是从单个形体角度而言, 而书法作品一般是由多字所组成的。 这就涉及到了章法问题, 也就是不同文字形体的组合问题。 在书体之下是点画和部件, 也就是组成形体的基本结构。 古人对于书体的点画图像非常重视, 其中以楷书的 “八法” 最为典型, 历代都有学者对此进行整理和研究。其次是以笔法为中心的图像。 笔法指的是几种最为基础的用笔方式: 如篆书的篆引笔法, 这种笔法的基本要求是中锋用笔, 具有较强的图案化特征。 如隶书的蚕头雁尾笔法, 这种笔法以直接书写为主, 是在解散篆书笔法基础上略加修饰的结果。 它的写

7、法并不复杂, 但是具有很强的装饰意味。 再如楷书的往复笔法, 这种笔法的书写比较复杂, 书写过程中的起笔和收笔有明确的走向和形状, 以 “无往不复, 无垂不缩” 为要点。 在笔法之上是书法的师承系统。 魏晋以后的书法史对于笔法的师承非常重视。 在 法书要录 当中就收录有历代笔法传授的谱系。 这个谱系未必可靠, 但是他所反映的传授观念却是真实的。 在笔法之下是技巧系统, 这个系统既包括基本的笔墨技巧,比如中锋、 侧锋等等, 也包括了不同的技法派系, 比如碑学与帖学的笔法区别, 内擫与外拓的区别等等。第三是以拓印为中心的图像。 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 古代书法作品的复制成为一个难题, 尤其是经典书法

8、作品的复制。 拓印是中国古代书法复制的主要方法。 就是以宣纸和墨汁为材料, 将金石及其他质地上的文字遗迹复制下来。 这种方法所复制的是书法作品的原作, 具有很强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但是由于直接捶拓的原因, 复制的数量往往不多。 在拓印之上是刻帖, 也就是将古代书法的优秀作品通过翻刻的方式拓印。 就古代的科技水平而言,这是最好的集中而且批量复制书法图像的方式。 在拓印之下是临摹, 临就是用对照的方式来复制作品, 它虽然可以批量生产, 但是复制的准确率不高。 摹就是采用双钩等方式来复制, 它的问题是产量稀少, 不利流传。二、书法图像研究的传统由上文可见, 中国古代的书法图像内容丰富, 具有很强的系

9、统性, 因此古代的书法图像研究也自成系统, 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 文字学的传统。 这个传统可以追溯到先秦的字书当中去, 但是真正作为学术研究是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开始的。 说文所研究的是以小篆为主体的古文字。 文字学在古代被称为小学, 属于经学的一部分, 因此古代的文字学研究非常发达, 历代都有文字学著作产生。 在古文字的研究中, 除了 说文 系统的著作之外, 还有研究古文奇字的著作, 比如郭忠恕的汗简 、 夏竦的古文四声韵等。 在今文字的研究中, 也出现了一系列的著作, 比如顾野王的玉篇 、 洪适隶释 、 顾蔼吉的 隶辨 等等。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同时研究古今书体的著作, 比如张怀瓘

10、以 书断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 这部分的研究大都被近代以来的文字学著作所吸收, 唐兰 中国文字学 中就大量引用张怀瓘在字体研究方面的成果。 文字学主要研究的是文字的形体, 因此它对图像的重视程度是很高的。 就说文的系统而言, 就有不同版本的区别, 而区别的关键就在于文字结构的异同与书写技艺的高下。第二, 金石学传统。 金石学滥觞于汉唐,鼎盛于宋清。 宋代刘敞的先秦古器记 、 欧阳修的 集古录开金石学著作的先河。 之后的赵明诚等人屡有续作, 形成了金石学研究的高峰。 清代学者在金石研究上着力最多, 成果也最显著。 需要指出的是, 金石学的发展与书法图像的研究关系密切。 王昶 金石萃编 序云: “为

11、金石之学者, 非独字画之工, 使人临摹把玩而不厌也。 迹其囊括包举, 糜所不备,凡经史小学、 暨于山经地志、 丛书别集, 皆当参稽荟萃, 覈其异同, 而审详略。 ” 王昶指出从事金石学研究, “非独字画之工, 使人临摹把玩而不厌也” , 但是对于文字书法的欣赏确是历代学者投身金石学的简单动机。 上文所提到的文字学著作, 比如隶释等, 正是金石学研究推动的结果。 不仅如此, 唐宋帖学的复制技术, 尤其是拓印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启发了金石学家, 导致拓片在金石学研究中的广泛使用。 大量古代器物与文字的图像资料正是通过金石学才得以保存下来。 就一定意义而言, 金石学主要是拓片的研究而非原器物的研究。 由

12、于金石学对于北朝文字与书法的重视与研究, 使得后人得以了解以王羲之为典型之外的魏晋书法的另一种面貌。 于是从金石学当中又发展出了碑学。 从这个角度来说, 书法研究当中的帖学与碑学都可以看成是金石学的一部分。 金石学对书法图像的重视远高于古代其他学问。 可以说, 正是由于金石学的原因, 许多古代书法图像才得以保存下来。第三, 史学传统。史学是中国传统学术当中最为发达的一个分支, 书法图像研究不可能不受到它的影响。 对于书法图像研究来说, 这个传统有两点值得重视, 其一是文献学的传统, 主要表现在对书画作品的著录上。 例如, 就书法作品而言, 在法书要录 当中保存了大量有关唐以前作品的流传信息。

13、这些北宋 米芾 珊瑚帖 26.647.1cm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68信息直到今天都对书法图像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书法作品的著录之作历代都有, 比如宋代的宣和书谱 、 明代的钤山堂书画记 珊瑚网 、 清代的 石渠宝笈等等。 古代书法的著录因为技术原因, 不可能复制作品的图像, 但是他对作品的文字、 印章甚至材料、尺寸的记录, 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图像的功能。 这个书法著录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 为书法图像研究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线索。 其二是考证的传统。 中国古代的经学发达, 因此就出现了对经学重要著作的文字与辞章的考证。 这一学问在汉代之后持续不衰, 而以清代为最盛。 考证所重视的是基本的证据和论

14、证的严密, 所谓 “无征不信” “孤证不立” 。 在金石学研究中, 这个传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对金石文字材料的来源与价值判断上, 考证的效果明显。 这里之所以提到考证的传统,一方面是由于对于书法图像的研究具有直接的作用, 另一方面是由于考证的学术价值。 有一些考证可能与书法图像本身关系不大, 但是它为书法图像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例如对书家生卒的考证就是如此。由此可见, 在近代以前的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书法图像研究的传统。 这个传统既有对书法图像的数据与流传的著录, 也有对图像本身的研究, 更有对图像背景与价值的判断。 中国古代的书法图像研究传统可能并不是一个清晰的传统, 但却是一个确定无

15、疑的传统。三、与图像学的比较中国古代书法图像研究自有传统, 应该说, 当代书法图像研究基本上继承了这种格局。 上文指出, 古代书法图像研究的传统并不清晰, 也没有明确的方法论。 有鉴于此, 当代学者在书法图像研究中引入了西方的图像学研究方法。 图像学是从西方尤其是英美发展起来的有关图像研究的艺术史研究方法。 帕诺夫斯基在 视觉艺术的意义 中指出: “图像研究乃是艺术史的一个枝干, 主要并不针对形式,而在于探讨艺术作品的主题或含义。 ” 图像学的研究者有一种学术愿望, 希望在没有辅助的情况下, 仅仅通过图像也可以对艺术史乃至人类历史展开研究。 这种愿望的产生一部分是由于图像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所决定

16、, 另一部分也与图像学者对于当时艺术史研究过分重视形式的否定有关。帕诺夫斯基在视觉艺术的意义一书中认为对艺术作品的解释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前图像志描述, 解释的对象是图像的自然题材; 第二层次是图像志分析, 发现和解释图像的传统意义, 即作品的特定主题的解释; 第三层次是图像的象征意义。 目的是为了发现和解释艺术图像的象征意义, 揭示图像在各个文化体系和各个文明中的形成、 变化及其所表现或暗示出来的思想观念。 对于帕诺夫斯基的图像学定义, 另一位重要的图像学家贡布里希有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帕氏代表了艺术史研究中的德国传统, 这一传统受到了黑格尔哲学的影响, 喜欢使用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等概念,宣称一个时代的所有具体显示即它的哲学、 艺术、 社会结构等等都是一种本质、 一种同一精神的表现。 贡布里希不赞同这样的研究方法,他认为图像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重建艺术家本来的创作方案, 以此寻找作品的本义。 为了科学地解释作品的 “本义” , 贡布里希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