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饮茶到咏瓷:唐代诗人笔下的瓷茶具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6629414 上传时间:2018-03-3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饮茶到咏瓷:唐代诗人笔下的瓷茶具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从饮茶到咏瓷:唐代诗人笔下的瓷茶具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从饮茶到咏瓷:唐代诗人笔下的瓷茶具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饮茶到咏瓷:唐代诗人笔下的瓷茶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饮茶到咏瓷:唐代诗人笔下的瓷茶具(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饮茶到咏瓷:唐代诗人笔下的瓷茶具从饮茶到咏瓷:唐代诗人笔下的瓷茶具安徽大学历史系 方成军绚丽多姿的唐诗中,咏瓷诗的发展一脉相承,大诗人杜甫、白居易以及孟郊、皮日休、 陆龟蒙、郑谷等皆有 咏瓷诗篇或诗句传世。从咏瓷诗几乎都是咏吟茶具来看,唐代咏瓷诗 的兴盛与唐代盛行饮茶以及对瓷茶具的 需求有关。本文在唐代社会饮茶习俗的历史背景下, 通过唐代诗人笔下的咏瓷诗来考察唐代的瓷茶具。 唐代咏瓷茶具之诗的兴盛,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首先,唐代咏瓷茶具之诗的兴盛与唐代社会饮茶之风盛行有关。饮茶在我国有悠久的 历史,汉代王褒僮 约已有“武阻卖荼“、“烹荼尽具“之句,表明汉代已有饮茶之事。两 晋

2、以后,茶风渐盛,张载、左思等在诗中均 有所咏及。左思娇女诗云:“吾家有娇女, 皎皎颇白皙。心为茶口剧,吹歔对鼎沥。“茶与舜之不同, 据尔雅“早采者为 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舜。“唐代饮茶真正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对 此 记载道:“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于中地,流于塞 外。“唐代饮茶之风兴盛与佛 教的大力提倡和影响有着直接的关联。佛教教规要求僧人不 饮酒、非时食“(过年不食)“和戒荤食素。修行时 要专注一境,静坐须跏趺而坐、头正背直, 这样容易产生疲倦、打瞌睡。而作为饮料的茶叶具有提神益思、生津 止渴、消除疲劳等功 效,成为佛教僧徒们最理想的饮料。正如唐

3、代诗憎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赞誉剡 溪茶的那样:“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 何须苦心破烦恼 。“另外,唐代盛行禅宗,禅寺也非常讲究饮茶,封演封氏闻见记 记载道:“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 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 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中唐 开始,茶已成为城乡贵 贱“无异米盐“、“难舍须臾“的寻常饮料,“山林禅寺大兴“茶会“、“茶宴“,借此“品茶“便 清 谈赋诗,文人也好与僧人品茗,“满添茶鼎候吟僧“(杜苟鹤:春日山中对雪有作),这样 茶与诗的关系更加 紧密,茶具有的“清“、“新“特质对诗体、诗材

4、、构思、诗味、意境等产 生了深刻的影响。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均 留下了咏茶诗,中唐陆羽著成茶经一书, 影响深远。随着饮茶之风盛行,饮茶器具便应运而生,尤其是品茶 用的瓷茶具。 其次,瓷器在唐代生活中的重要性较前大为增加,尤其作为民间饮茶主要的瓷茶具更 是如此,因而成为乐 于饮茶的诗人争相咏吟的对象。中国早在商代中期已产生了原始瓷器, 东汉中晚期趋于成熟。魏晋南北朝时 期瓷器逐步取代了金属器、漆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 具,品种亦大为增加。唐代瓷器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 局,即南方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 北方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并存的局面。瓷器的使用范围更为宽广,举凡餐 具、酒具、文具、 玩具、乐器及实

5、用的瓶、罐和各类陈设装饰器无所不备,邢窑白瓷和越窑青瓷成为向唐廷 进贡 的地方特产,“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可见,在唐代瓷器 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 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时尚和审美观念,而作为当时社会 风尚之一的饮茶及茶具自然也不例外。与皇室 贵族饮茶用金银、琉璃以及越窑贡瓷-秘色 瓷茶具不同,民间多以陶瓷茶具为主,瓷茶具成为最普通的品茶 用品,自然也是诗人们品 茶用具,因而在诗中加以咏吟。 咏瓷之作并不始于唐代,晋代潘岳笙赋已有诗句曰:披黄包以授甘,倾缥瓷以 酌酃。“缥瓷即呈青白 色的器。据考证,缥瓷可能是当时瓯窑(窑址在今浙江温州)生产的胎白中略带灰色,釉色淡青

6、的瓷器。清 蓝浦景德镇陶录曰:“瓯,越也,昔属闽地, 今为浙江温州府。自晋已陶,其瓷青,当时著尚。“ 然而咏瓷诗兴盛是在唐代。咏瓷诗在唐代的发展情况是:出现于盛唐,而以中晚唐最 为兴盛,表现出随着 饮茶之风的兴盛咏瓷诗因而得到很大发展的特点,所咏瓷器几乎均为 茶具。 盛唐的杜甫、颜真卿均有咏瓷之作。杜甫进艇诗有“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田无谢玉 为缸“之句,另一首诗 又于韦处乞大邑磁碗通篇咏颂大邑磁碗:“大邑烧磁轻且坚,扣 如哀(一作“寒“)玉锦城传。君家白琬胜霜 雪,急送茅斋也可怜。“诗中“磁“即“瓷“,全篇称 赞四川大邑白瓷胎质薄(“轻且坚“),釉质细致洁白(“胜霜 雪“),且胎体烧结很好(“扣

7、如哀玉 “)因而风靡蜀中(“锦城传“)。唐代文献有乐师以瓷器为打击乐器的记载, 如公元九世纪中 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乐师郭道原“用越瓯、邢瓯十二,施加减水,以筋击之,其音妙于 方响“, 因此杜甫诗中用“扣如哀王“来形容大邑白瓷胎质坚硬便不难理解了。唐诗整篇咏 瓷实始于杜甫,而进艇 诗明显反映出咏瓷与饮茶从唐咏瓷诗一出现关系就很密切。颜 真卿咏瓷诗句是:“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 按,素瓷当为白瓷。 居于盛唐与中唐之间的顾况在其茶赋中有“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之句,“ 越泥似玉之瓯“指越 窑温润、似冰类玉的青瓷瓯。从中唐开始,饮茶之风极盛,文人饮茶 成为时尚,咏茶和咏瓷诗较前显著增加,作

8、 者有自居易、施肩吾、孟郊等人。自居易“或 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偶作二首之二),闲暇时“移榻临平岸, 携茶上小舟“(屉道 新居二十韵),在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请中,他写道:“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在 另一 首待中,白居易满怀深情地写道:“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满匝似乳堪 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 (萧员外寄新蜀茶)这里的“瓯“显然是瓷茶具,茶成为文人间 联络感情的纽带。“蜀茶“在当时很有名,故施 肩吾也有咏蜀茗词七言诗,诗云:“越 橇初盛蜀茗新,薄烟轻处搅来匀。山僧问我将何比,欲道琼浆却畏 嗔。“孟郊凭周况先 辈于朝贤乞茶咏道:“蒙茗王花尽,越匝荷叶空。“ 晚唐咏瓷诗达到极盛,咏

9、瓷的诗人有皮日休、陆龟蒙、郑谷、韩惺、徐夤等。与此前 不同的是通篇咏瓷且篇 名直指瓷茶具的诗作显著增多,如皮日休茶瓯五言诗曰:“邢 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 起。枣花似旋眼,萍沫香沾齿。松下时一 看,支公亦如此。“邢窑与越窑瓷茶瓯轻巧圆整的形象跃然纸上。陆 龟蒙的秘色越器 诗描写越窑在秋天烧制“千峰翠色“的秘色瓷,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芒,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越窑秘色瓷器在当时就非常有名,徐黄贡余秘色茶 盏诗极尽赞美之 辞:“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 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红 渍。中山竹叶酷初发,多病那

10、堪中十分。“晚唐 还有独创性之诗句且多为写越窑瓷茶匝的,如韩握横塘L 寺 有“蜀纸麝煤沾笔兴,越 瓯犀液发茶香。“郑谷则有“箧重藏吴画,茶新换越瓯“之诗句。 通过对唐代咏瓷诗的考察,陈极少数无法考证所咏瓷器的窑口以及个别系咏别的瓷窑 瓷器(如杜市又于 韦处乞大邑磁碗咏四川大邑窑白瓷,皮日休茶瓯诗兼咏邢窑白 瓷)外,其余咏瓷诗或诗句基本上是咏越窑 青瓷茶具的。 最早咏越窑青瓷茶具是盛唐与中唐之际顾况的茶赋 。越窑青瓷茶具真正闻名于诗坛, 诗人竞相咏吟而 形成高潮的是中唐与晚唐。中唐有孟郊、施肩吾等。晚唐则更多,如陆龟 蒙、徐夤、韩握、郑谷、皮日休等。如 此多的诗人争相吟咏越窑青瓷茶具是由于越窑青

11、瓷 代表了唐代青瓷的最高水平以及唐代饮茶习俗“尚青“因 而品茶时热衷用越窑青瓷茶具。 唐代越窑主要烧瓷地点在今浙江上虞县窑寺前、帐子山、凌湖,余姚市上林湖,慈溪 市上岙湖、白洋湖一 带。这一地区制瓷并不始于唐,其陶瓷业可上溯至商周时期。商周以 降,尤其从东汉至北宋千余年间,瓷器生 产从未间断过,产品一脉相承。到了唐代,越窑青瓷在继承六朝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提高,成为唐代青 瓷的代表。其幼洁的瓷质、 晶莹似冰如玉的釉色、精美的纹饰,引得唐诗人纷纷咏诗加以赞颂,难怪清乾隆发 出“李 唐越器人间无“的感叹。越窑青瓷不仅以釉色“似玉“、“类冰“之美而闻名,而且以其丰富多 彩的造型适 应了人们社会生

12、活的需要,因而名噪一时,这必然在诗中有所反映。 更重要的是唐代饮茶之风盛行。当时饮茶用“煮“法,即唐诗中所说的“烹茶“、“煎茶 “(如陆龟蒙煎茶 歌 、皮日休煮茶诗),非常讲究茶叶的色香味。茶色上,唐代“尚青 “,这与宋代茶色“尚白“不同,因而茶具选 择上习用青色的瓷茶具,“青则宜茶“,在茶经 一书中,陆羽如是说。通过对各地瓷器釉色特点及其对茶色的 影响的分析,陆羽认为越瓷 最适宜饮茶的需要,他说:“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越州瓷岳瓷皆 青,青 则益茶。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正因为尚青的 饮茶习俗以及 陆羽的大力提倡,越窑青瓷茶具在当时社会上非常流行

13、,视茶事为荣的诗人 纷纷作诗赞美越窑青瓷茶具,这也 是唐代咏瓷诗主要是关于越窑青瓷茶具的重要原因。 唐代咏瓷诗提及的越窑青瓷茶具有瓯、盏、碗等,其中又以瓯为主,杜甫进艇诗 还提到“茗饮“所用的“瓷 甓“。根据咏瓷诗主要是咏瓯来看,瓯是唐代最流行的瓷茶具。越 窑生产的青瓷瓯曾经风靡一时。盛唐与中 唐之际顾况茶赋就赞美“越泥似玉之瓯“。中 晚唐随着饮茶之风的盛行,咏越瓯之诗更多,或描写越瓯造型 之美:“蒙茗玉花尽,越瓯 荷叶空“(孟郊);“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皮日休)。或写越瓯之珍贵:“箧重藏吴 画,茶 新换越瓯“(郑谷);“蜀纸麝煤添笔兴,越瓯犀液发茶香“(韩偃)。从盛唐到晚唐赞美越瓯的

14、诗作持续时 间如此之长,可见越瓯在唐人饮茶习俗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陆羽在茶经 中对越瓯有很高的评价,认为 “瓯,越州上“。他还描述了瓯的器形特征:“口唇不卷,底 卷而浅,受半升已下。“根据这一描述,结合出土实物, “瓯“即为托盏中的盏。盏在唐代 的演变是:初唐盏底为圈足,容量小。晚唐式样增多,直口浅腹,有的口沿卷 曲呈荷叶形, 圈足外撇,因而才有孟郊“越瓯荷叶空“的描写。晚唐徐夤贡余秘色茶盏的盏也即瓯, 诗人以 “捩翠融青“、“春水“、“绿云“、“嫩荷涵露“、“中山竹叶“比喻秘色瓷盏青翠欲滴的 釉色,与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 出土的唐廷供奉秘色瓷的青绿、湖绿的釉色完全一致。 碗,在唐代也是茶具之

15、一种,施肩吾蜀茗词曰:“越碗初盛蜀茗新“,诗中的“碗“ 即碗,陆羽茶经写作 “怨“。 说文解释道:“怨,小盂也。“陆羽茶经认为“怨, 越州上“,对越窑生产的青瓷茶碗给予充分的肯定。 与深腹、直口、平底的饭碗相比,唐 代茶碗的器形较小、器身较浅、敞口、器壁呈斜直形、玉璧形足、碗身轻巧,因 而适宜饮 茶。 从杜甫进艇涛中“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甓无谢玉为缸“之句来看,瓷甓也曾被当作 茶具使用。甓是中晚 唐时常见的品种,其形制类似于六朝初唐时的习惯上称盘口壶或瓶的 器物。浙江曾出土有唐“元和“、“大中“ 纪年且自名“罂“的盘口壶,即是证明。“罂“即“甓 “,盘口,喇叭形颈。 注释: (1)(唐会要),卷八四杂税 。 (2)刘学忠:茶与诗-文人生活对艺术的渗透 , 文学遗 产1996 年 2 期。 (3)李肇:国史补 。 (4)萧统:文选 ,卷十八。 (5)中国硅酸盐学 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 年版,第 142 页。 (6)傅振伦:详注 ,卷七, 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 年版。 (7)全唐诗 ,卷二二七。 (8)全唐诗 ,卷四九四。 (9) 全唐诗 ,卷三八零。 (10)全唐诗 ,卷六二九。 (11)古今图书集成考工典 ,卷 一九七,盏部。 (12)全唐诗 ,卷六八三。 (13)全唐诗 ,卷六七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