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 名词解释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6629148 上传时间:2018-03-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剖学 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解剖学 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解剖学 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解剖学 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解剖学 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解剖学 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剖学 名词解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解剖学解剖学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 解剖学姿势:人体直立,两眼平时前方,上肢在躯干两侧自然下垂,手掌向前,两足并拢,趾尖向前。 冠状面(额状面):按左右方向,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纵切面。此面与水平面、矢状面垂直。 隆椎:第七颈椎(C7) ,棘突较长。末端不分叉,直接隆起于皮下,易于触及。是计数椎体棘突的标志。 翼点(太阳穴):在颞窝前下部,由额、顶、颞、蝶四骨汇合后形成的 H 形缝,称。此处骨质薄弱,内面有脑膜中 动脉前支通过,损伤后可致硬脑膜外血肿。 胸骨角:胸骨柄和胸骨体相接处所形成的微向前突的横嵴,称胸骨角。后平对第四胸椎椎体下缘,两侧平对第二肋。 是计数肋的标志。 肺循环:血液从右心室搏

2、出,经肺动脉干及其各级分支到达肺泡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再经肺静脉进入左心房。称 体循环:血液经左心室搏出,经主动脉及其分支到达全身毛细血管,血液在此与周围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再 经过各级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及心冠状窦返回右心房的循环途径称。 上消化道:从口腔至十二指肠的这段消化道称为。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和十二指肠。 下消化道:空肠、回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 骨性胸廓骨性胸廓:由 12 块椎骨、12 对肋、一块胸骨借连接装置共同构成。成人近似圆锥形,前后扁平,上窄下宽。有上下 口、前后侧壁。上口由第一胸骨柄上缘、第一肋、第一胸椎构成;下口由第十二胸椎、第十二肋、第十一肋

3、 前端、肋弓、剑突共同构成。功能:支撑、保护、参与呼吸运动吸气时,肋骨前部提高,胸骨上升,加 大了胸廓的前后径,肋体外翻,加大胸廓的横径,使胸腔容积增大。呼气时,与之相反。 肋弓:第 810 对肋的肋软骨依次与上位肋软骨相连而形成的软骨弓。软骨之间可形成软骨间关节。是肝、胆囊和脾 的触诊标志。 浮肋:第 1112 对肋的前端游离于腹壁肌层中,称为。 胸膜:被覆于肺表面、胸壁内面、膈上面和纵隔表面的浆膜。脏胸膜(肺胸膜):紧贴于肺表面并伸入肺叶间裂的胸膜;壁胸膜:覆盖于胸壁内面、膈上面及纵隔侧面的胸膜。根据其所贴附部位,可分为肋胸膜、膈胸膜、纵隔胸膜 和胸膜顶。 胸膜顶:包被在肺尖上方的壁胸膜称

4、为,突入颈根部,高处锁骨内侧 1/3 上方 2-3cm,其上面的胸膜上膜对胸膜顶有 固定和保护作用。是肋壁胸膜与纵隔胸膜的移行部 胸膜腔:脏壁胸膜之间围成的潜在间隙称为 纵隔(mediastinum):两侧纵隔胸膜间全部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肺门:肺的内侧面与纵隔相对,其中部凹 陷,称为肺门。 肺韧带:肺根下方脏壁两层胸膜相互移行成为连于肺与纵隔间,固定肺。 肺根:进出肺门的诸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总称肺根。肺根外面包有胸膜,最下部分称为肺韧带。肺根内内主要结构: 前后:上肺静脉、肺动脉、主支气管; 上下:左:肺动脉、左主支气管、上肺静脉;右:上叶支气管、肺动脉、主支气管、上肺静脉。左右下

5、肺静脉位于肺根最下方,邻近肺韧带。肺根毗邻:前方有膈神经、心包膈血管;后方有迷走神经;下方有肺韧带。左肺根:上有主动脉弓跨过,后方有胸主动脉;右肺根:上方有奇静脉弓。前方有上腔静脉 支气管肺段:气管的第三级分支,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所属的肺组织成为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 静脉角:位于颈内 V 和锁骨下 V 交角处,胸导管及右淋巴导管分别注入左、右静脉角。 胸导管:在第 12 胸椎下缘高起于 由肠干和左右腰干在第一腰椎前方汇合形成的乳糜池,经主动脉裂孔进入胸腔,沿 后纵隔上行,最后汇入左静脉角。 Cooper 韧带:即乳房悬韧带。乳房 CT 有许多纤维束,一端附着于皮肤,另一端附着于胸肌筋膜,称为

6、。乳腺癌时, 淋巴回流受阻、癌组织增生,使韧带紧张,引起皮肤橘皮样变。 内脏大神经:由第 6-9 胸神经节传出的节前纤维构成。沿脊柱前面倾斜下降,穿膈脚终于腹腔神经节。 内脏小神经:由第 10-12 胸神经节传出的节前纤维构成。穿膈脚终于主动脉肾节。 心包横窦心包横窦:位于升主动脉、肺动脉干与上腔静脉、左心房之间的心包腔部分。窦前壁为主动脉、肺动脉,后壁为上腔 静脉和左心房。左侧入口位于左心耳与肺动脉间,右侧入口位于上腔静脉、右心耳与主动脉间。临床手术临床手术 时,常在此处夹闭主动脉和肺动脉以暂时阻断心射出的血流。时,常在此处夹闭主动脉和肺动脉以暂时阻断心射出的血流。 心包斜窦心包斜窦:位于两

7、侧肺静脉、下腔静脉与左心房后壁之间的心包腔部分。形状似开口向下的盲囊,上端闭锁,下段开 口稍偏左且连于心包腔本部。前壁为左心房后壁,后壁为心包后壁。心包腔积液时,常积聚于此不易引流心包腔积液时,常积聚于此不易引流。动脉韧带: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形成的一纤维结缔组织索,连于主动脉弓下缘和左肺动脉起始部。动脉导管若在出 生后一年尚未闭锁,则为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圆锥:是右心室的流出道,也称漏斗部。其腔面光滑无肉柱,上端借肺动脉口通肺动脉干。 三尖瓣复合体:三尖瓣环、三尖瓣、腱索及乳头肌合称、供头部血液的单向流动。三尖瓣在右房室口周缘。 窦房结:心的正常起搏点。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界沟上端的

8、心外膜下。 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腱膜下部止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并在这两处附着点之间形成向后上卷曲增厚的游离下缘, 称。腹股沟韧带内侧端有一小部分腱纤维转而向后下方移行,转折部分叫腔隙韧带(或陷窝韧带) ; 止于耻骨梳的部分叫耻骨梳韧带。 腹股沟管腹股沟管: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是腹股沟深环(腹环、内口)和浅环(皮下环、外口)间的肌筋膜裂隙。长约 46cm。男性有精索通过,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四壁:前壁:腹外斜肌腱膜,管外侧 1/3 处有腹内斜肌下部加强;后壁:腹横筋膜,管内侧 1/3 处有腹股沟镰加强;上壁: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韧带。 两环:深环:由腹横筋

9、膜构成,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一横指处;浅环: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的三角裂口。 斜疝斜疝:腹腔内容物经深环和腹股沟管膨出,称 腹直肌鞘:由腹外侧壁三对扁肌的腱膜形成,分为前后两层,包裹腹直肌、锥状肌等 弓状线(半环线):在脐下 45cm,由腹内斜肌腱膜(后层) 、腹横肌腱膜全部转移到腹直肌前面,从而导致腹直肌 鞘后层却如,出现一个游离的弧形下缘,称。此线以下,腹直肌后面直接与腹横筋膜相贴。 白线:腹前壁正中线上,由两侧腹直肌鞘的纤维彼此交织形成的腱性结构,坚韧缺乏血管。上起自剑突,下止于耻骨 联合中部有脐环,胎儿时为脐血管通过处。 半月线:三对扁肌的腱膜在腹直肌外侧缘附近相互粘连,形成

10、 腹膜:覆衬于腹、盆壁内面和被覆于腹盆腔各器官表面的一层光滑、半透明的薄膜。前者为壁腹膜,后者为脏腹膜。 腹膜腔:脏壁两层腹膜在某些部位相互延续、移行、共同围成不规则的潜在腔隙,称为 腹膜后隙:位于腹后壁内面,介于腹后壁腹膜和腹内筋膜之间,是腹膜下筋膜的扩张部分,内有多个脏器、重要神经、 血管、淋巴组织等。 幽门瓣:幽门出胃壁的环形平滑肌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幽门括约肌连同幽门内面的粘膜一起,突入管腔,构成环 形皱襞。幽门括约肌具有控制胃内容物排空速度,防止小肠内容物反流入胃的作用。 胃床胃床:胃后壁与膈的左侧部、左肾、左肾上腺、脾、胰、横结肠及其系膜相邻,这些器官共同构成 胃路(胃管):胃小

11、弯处有 45 条纵行皱襞,与胃小弯走向一致,因皱襞内有斜行平滑肌,胃充盈时皱襞不消失,空 虚时相互接触,此处的胃腔是胃内容物的主要通道,称为它是腐蚀性损伤的常见部位。也是胃溃疡、 胃癌等疾病的好发部位。 网膜:附于胃大小弯侧的双层腹膜结构。两层间有血管、神经、淋巴管和结缔组织。 网膜囊网膜囊:位于胃后壁和小网膜后方的潜在性腔隙。属于腹膜腔的一部分。前壁为小网膜、胃后壁的腹膜和胃结肠韧带 以及大网膜前两层;后壁为横结肠及其系膜以及覆盖在胰、左肾、左肾上腺等处的腹膜;上壁为肝尾叶和膈 下方的腹膜;下壁:大网膜前后两层反折;左壁:胃脾韧带、脾肾韧带、脾门;右壁:网膜孔。 网膜孔网膜孔:为网膜囊通入腹

12、膜大囊的唯一孔道。上界为肝尾叶;下界为十二指肠上部;前界为小网膜游离缘(肝十二指 肠韧带) ;后界为遮被 IVC 的腹膜。 大网膜:由胃前后壁的腹膜在胃大弯处融合,构成大网膜前两层,下降至脐以下折返至横结肠 构成后两层,并与横 结肠系膜延续,含大量吞噬细胞,具有防御功能。 小网膜:连于肝门与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间的双层腹膜皱襞,包括肝胃韧带、肝十二指肠韧带。 肝门:肝横沟中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以及神经、淋巴管等在此处进出肝,称 肝门静脉:长约 68CM,通常由肠系膜上 V、脾 V 在胰颈后方汇合而成。斜向右上,进入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在肝 固有动脉和胆总管后方继续上行,至

13、肝门分为左右支入肝。 肝门静脉系统:由肝门静脉及其属支组成的静脉系统。它收纳腹腔不成对脏器如食管腹部、胃、肠(直至直肠上部) 、 胆囊、胰、脾等的静脉血。这些静脉血含有从胃、肠吸收的物质等,最后经肝门静脉送入肝内,由肝细胞进行合成、转化、解毒等处理。 肝蒂肝蒂:进出肝门结构的总称,被肝十二指肠韧带的腹膜包被。其主要结构在肝门附近排列为:从前向后,分别是肝左、 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在肝门下方较远处,肝蒂的主要结构呈“品”字形排列,肝 固有动脉居左前方,肝总管居右前方,肝门静脉位于两者后方。 肝胰壶腹:肝左右管出肝门后汇合成肝总管;肝总管再与胆囊管汇合形成胆总管;胆总管于十

14、二指肠降部中份后内侧 壁与胰管汇合,形成略为膨大的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Oddi 括约肌:胆总管末端和胰管末端的环形平滑肌与肝胰壶腹周围的环形平滑肌一起合称 肝外胆道:包括肝左右管、肝总管、胆总管和胆囊。将肝分泌的胆汁输送到十二指肠,胆囊能浓缩和储存胆汁。 胰管:是排放胰液入十二指肠的管道。起于胰尾,贯穿于胰的全长。沿途收纳胰液,最后在十二指肠降部管壁附近或 管壁内,与胆总管汇合形成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回盲瓣:在盲肠口处,回肠壁向盲肠腔内突起,形成上、下两个水平位唇状瓣膜,称为它控制小肠内容物流入大肠 的速度,还能阻止大肠内容物逆流入小肠。 十二指肠大乳头:十二指肠降部与胰头之

15、间的后方,有胆总管下行穿入肠壁。胆总管末端和肝胰壶腹穿行与降部中份 后内侧壁时,使肠腔的粘膜形成一纵行隆起,称十二指肠纵襞。纵襞下端突起,称为十二指肠大乳 头。乳头上有肝胰壶腹开口,胆汁和胰液经此排放入肠腔。十二指肠大乳头距幽门约 10cm,距中 切牙 75cm。大乳头上方 2.5cm 处,有十二指肠小乳头,上有副胰管开口。 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 韧带、十二指肠悬肌):位于十二指肠上襞右上方深部,由纤维组织和肌组织构成。从十二 指肠空肠区上面,向上连至膈脚,有上提其的作用。是寻找空肠起始部的标志。是寻找空肠起始部的标志。 小肠系膜根:为肠系膜在腹后壁的附着处,是连接空回肠至腹后壁的双层

16、腹膜。从第 2 腰椎左侧斜向右下,止于右骶 髂关节前面,长约 15cm.,内有肠系膜上血管、内脏神经、淋巴等。 McBurney 点: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点,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外、中 1/3 交界处。 肾门:肾内侧缘中部的凹陷为肾门。内有肾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与 L1 平面对。 肾蒂:出入肾门的肾血管、肾盂、神经、淋巴管等被 CT 包绕,称为。右侧比左侧短。 边缘动脉:靠近结肠边缘的动脉弓。由肠系膜上、下动脉的结肠支相互吻合形成,从回盲部开始,沿结肠各部直至乙 状结肠,形似“门”字。结肠动脉主要只有边缘动脉这一级吻合。 盆部:小骨盆、小骨盆腔及其内所容纳的肌、筋膜、内脏、神经、血管等。骨盆下口以盆膈等封闭,盆膈以下是会阴。盆腔:盆部经骨盆上口通连腹腔,骨盆下口由盆膈和尿生殖膈封闭而形成盆腔。 盆膈:盆膈由提肛肌和尾骨肌及其上、下面的盆膈上、下筋膜构成。具有承托盆腔脏器的作用,并参与排便及分娩等 生理功能。 会阴:广义:骨盆下口盆膈以下的所有软组织结构;狭义:肛门与外生殖器间的软组织结构。 盆丛(下腹下丛):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