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大树需要深厚科学文化土壤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628523 上传时间:2018-03-31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664.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大树需要深厚科学文化土壤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创新大树需要深厚科学文化土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大树需要深厚科学文化土壤(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新闻热线: 01058884094 E-mail: 责编徐 玢2016 年 3 月 18 日 星期五科技话题KE JI HUA TI如果有这么一桩买卖, 你可以任意欺凌 对方, 几乎不会受到制裁且获益丰厚, 那么 肯定会有一些人突破道德的底线, 呼朋引伴 地违法尝试, 这就是 “中国式” 的医闹。会闹 的家属有钱赚, 这一部分 “患者家属” 俨然成 了中国的 “特权阶级” 。 “所有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 不能因 为患者是弱者, 就允许采取极端手段。要治 理暴力伤医, 必须违法必纠, 态度要非常清 楚。 ” 全国政协委员、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 主任医师陈仲强在今年上呼吁。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

2、。遏制医闹, 必须以 法律为准绳。对于扰乱医疗秩序、 伤害医护 人员的犯罪行为, 违法必究, 依法加以制裁。 失去了法律的节制, 加之制度性的偏袒, 以 及有关部门的息事宁人, 这就是全国各地医 闹愈演愈烈, 暴力伤医 “如火如荼” 的根源。 生老病死, 是自然规律。到了疾病的尽头、 生命的终点, 现代医学不可能让病人起 死回生。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道理。其实 医闹也知道。因此, 医闹的目的, 并不是不 可接受亲人逝去这一事实, 乃至情绪失控, 向无辜的并且辛苦实施救治的医护人员施 暴。医闹的真实目的在于讹诈, 以医疗纠纷 的名义通过扰乱医疗秩序, 毁损医院名誉以 及伤害医护人员生命等暴力方式,

3、 获取不正 当利益。 占领病房、 打砸医院、 殴打医护、 是彻头 彻尾的违法犯罪。纵容医闹, 也是对其他就 医患者合法权益的侵犯。医闹是一种暴力 违法行为, 因此治理医闹, 不能靠手无寸铁 的书生意气的医护人员进行单纯的正当防 卫行为。医院附近的公安机关接到报警后 必须及时介入, 对医闹行为及时加以制止, 违法的要坚决处置, 以维护正常的就医秩序 和社会稳定。涉及医疗纠纷的卫生管理部门要及时介入, 厘清事实, 从科学角度及时 准确地判断是否为医疗事故。 在面对医闹类的社会新闻时, 媒体和社 会公众也要保持冷静客观。现代医学是专业 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病人或者病人家属面对 现代医学的各类诊治手段

4、感到茫然, 对于即 将到来的诊疗费清单有些恐惧, 由此对医护 人员心理上有距离感, 对诊治手段有不信任 的感觉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些担忧, 都可 以通过良好的沟通加以解决。恶意猜测医护 人员的诊疗动机, 出言辱骂, 拳脚相加, 甚至刀 剑相见, 这不是解决自家亲人疾病的途径, 却 恰恰是昭显了自己的不文明、 不理智。法律 素养不仅体现在可能的医疗纠纷处理中, 还 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中。 “中国式” 的医闹继续盛行, 最终伤害的 是整体的就医环境, 以及在其中就医的每一 个人。“中国式” 医闹何时休 许秀华“凡是药都有毒性, 越是有毒的药越是好 药。 ” 近日, 全国政协委员、 北京顺

5、天德中医医 院院长王承德在报道中的一番话, 让不少人 吃了一惊。王委员还说, 中医的毒性药治了 许多西医治不了的疑难杂症, 他举了名医张 仲景用砒霜为患者治病的例子, 认为现在各 种管理限制越来越多, 使得三分之一的中医 毒性药没有了,“ (一旦) 发生了中药中毒的事, 公安法院来管, 有你医疗主管部门什么事? ” 提到现在中药制剂审批程序繁冗时, 王 承德说, 一个新制剂要进入临床应用, 必须小 白鼠 “点头” 才能通过, 而中医药专家的话都不 算数。他建议将中药制剂审批制度改为备案 制, 让更多的中医自制药用于普通患者。 “是药三分毒” , 这句老话提醒着人们谨慎 用药, 另一方面也告诉人

6、们适当的毒性能治 病。尽管笔者无力从医药角度分析 “药越毒越 好” 的专业性, 但治病毕竟需要因人而异、 对症 下药。再有效的药品, 在不提剂量、 用法的情况 下 “谈毒性” , 听起来还是难免让人有点心虚。 王委员的初衷可能是好的, 希望让因 “毒” 埋没 的好药再次治病救人, 但有些话或许慎重些会 更好, 别让信赖中药的人们太 “受伤” 。 王委员的一些话似乎还是有点 “冷酷” 了。 中药里各种药材的配伍令药品成分复杂, 其审评通过率低、 投资大、 周期长、 风险高也是 事实, 让很多中药新药研发望而却步, 也让许多 好中药遭到埋没。中药审批应当提速, 审批流 程有待改善。不过, 毕竟治病

7、救人人命关天, 审 批质量可万万不能下降。用于临床检验的小 白鼠或许让部分经验丰富的中医药专家们感 到不快, 但在药物上市时总可能会有经验难以 覆盖的盲点。未来或许不一定要按照西医为 主的标准检验药物, 但客观科学的安全验证环 节必不可少, 正是 “小白鼠” 的存在让用药的风 险大大降低, 减少了患者不必要的伤害, 可千万 不能让患者成为 “小白鼠” 。 而相对于公安法院对医药事故的事后 惩处, 医疗主管部门更多承担的是事前防范 的责任, 法律能严惩医疗的失职, 并不能抚 平受害者的伤痛。医疗的核心目的是为了 患者的康复, 围绕医疗的制度设计还是应该 以患者为本。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我

8、们都迫切 地希望中医药能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 但 有些话语慎重些或许会更好。理性看待中药 “毒性” 刘燕庐在 “十三五” 规划纲要和政府相关政策 文件中,“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被作为新的 发展引擎和驱动力, 提升到战略高度。这 不仅是形势使然, 也是时代的要求。改革 开放以来, 由于体制改革、 技术进步、 人口 红利等要素变革, 使我国的社会生产能力 得到极大的释放, 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 但是, 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以后, 常规的经济 发展手段日益受到掣肘, 很多限制发展的 因素已经不在经济之中, 而在经济之外, 主 要的生产要素投入也都进入了报酬递减区 域, 在这种情况下, 迫切要求通过

9、创新来实 现新的发展, 亟须从文化等软环境建设加 以统筹考虑。 历史经验和常识告诉我们, 创新创业不 仅需要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需要有高素质的 人才队伍, 更需要有环境的支撑。创新之树 需要有肥沃的科学文化土壤的培育, 而科学 素养则是科学文化的集中反映。 从现实看, 我国面临的社会情况十分复 杂, 在短短的半个世纪中, 经历了从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在 这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公民在不同时期对 科学素养的要求, 以及适应社会变化和发展 所需要或应该具备的素质, 差别是很大的。 研究表明, 一个国家的公民科学素养达到 10%以上, 是一个国家进入创新型国家的基 本条件,

10、也是创新型国家的标志之一。这就 要求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更加充分认识 到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尤其是是从科学素养 的获得上, 从创新创业的环境建设上, 认真 思考, 积极应对, 进一步做好科学文化建设 和公民科学素养建设工作。我们在大力提 高公民科学素养的同时, 更应该大力建设科 学文化, 尤其是在草根文化中, 融入科学文 化元素, 使之更加有活力, 为创新创业提供 坚实的基础。 从世界科学中心转移和世界大国兴起 的历史来看, 科学中心的形成与制度、 文化 的形成, 人才、 技术的流动密切相关; 而与科 学中心相应的大国兴起, 则不仅需要科学技 术的发展支撑、 需要科学教育发展和公民素质的提

11、高, 还要充分重视科学技术传播、 普 及和应用, 通过知识生产与应用、 对科技所 带来的利益 (知识产权) 的保护、 创新创业的 环境建设等, 形成创新创业的文化环境。在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背景下, 衡量成人劳 动力的科学素养, 不仅要衡量其知识、 认识 水平, 还要衡量其运用知识的能力, 也就是 要达到学、 知、 行的统一。对于社会群体, 还 要有一个全社会崇尚科学知识、 弘扬科学精 神、 鼓励和保护创新创业的环境, 也就是我 们通常所说的科学文化、 创新文化。 然而, 从历史上看, 科学技术在中国远 没有形成文化, 也没有进入中国的文化层 面, 尤其是没有融入草根文化。在农业社会 和传

12、统的工业社会, 像中国这么一个人口大 国, 分工明确, 各司其职, 农民种田, 工人做 工, 官员管理, 领导决策。农业上, 以 7%的 耕地养活世界 21%的人口; 工业上, 在一穷 二白的基础上, 建立起工业体系, 尤其是完 善的国防工业体系; 医学上有古老的中医药 体系; 社会层面有悠久的家庭氏族伦理, 有以孝为核心的伦理体系。因此, 这些具有悠 久历史的传统文化才能够维持社会稳定和 实现快速发展。但是, 在全球化、 信息化、 资 本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 国家和社会的竞争 日益体现为科技和人才的竞争, 发展中国家 更是面临结构转变、 社会转型、 经济转轨, 面 临着创新驱动、 内涵发展等

13、一系列新形势、 新要求。因此, 迫切要求从文化建设层面培 育丰厚而又肥沃的土壤, 才能使创新之树焕 发勃勃生机。 建议实施科学文化建设工程, 研究、 选 择传统文化中的合理成分, 进一步提取传统 价值体系中的科学思维成分, 加以继承和发 扬; 创新科普内容和途径, 大力开发科学精 神食粮, 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要; 广泛传播 科学精神、 科学思想、 科学方法, 进一步提高 公民科学文化素质; 促进科学文化建设, 使 之与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建设相结合; 促进科 学文化从科技共同体向农村和城市社区传 播普及, 为 “双创” 培育肥沃的文化土壤。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创新大树需要深厚科学文化土

14、壤 郑 念今年全国政协首场新闻发布会现场, 光 明网架起的 VR全景摄像机,吸引了人们的 目光。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 虚拟现实技术 已经悄然来到我们身边, 甚至有媒体把2016 年戏称为虚拟现实元年。除虚拟现实之外, 智能汽车、 人工智能、 互联网+、 工业4.0等等 都成为公众耳熟能详的科技热词。但这些 新技术、 新理念将如何改变我们的日常生 活, 未必人尽皆知。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但 是如果我们不理解科技, 又怎么能更好地利 用科技改善我们的生活呢?就此而论, 在推 广这些新科技的同时, 我们还需要加强科学 技术的普及工作, 让公众更好地理解科技, 然后他们才能更好地参与和利用科技。 当前

15、我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推动科技进步、 坚持创新驱动已成为新时期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成为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抉择。而科技创新 与科学普及,如同鸟之两翼、 车之两轮, 因而 我们在推动科技创新的同时也应该加强科 学技术的普及。 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有了 很大的提升, 中国科协开展的第九次中国公 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 2015 年我国具 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了 6.20%。这 一结果虽然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仍然存在 差 距 , 但 是 比 2010 年 的 3.27% 提 高 了 近 90%。同时, 以 “科普中国” 为统领的科普信息化建设工程也在深入推进

16、, 一大批有志于 从事科普和科学传播的组织、 机构和个人通 过各种形式向广大公众传播科学知识、 科学 方法, 大大激发了全社会的科学热情。 但另一方面, 科学普及的手段、 方法也 需要改善, 同时还需要紧跟时代步伐, 向纵 深发展。如果不加强科学技术的普及, 很多 人在面临新技术的时候可能会手足无措。 如果公众对新技术不适应或者不熟悉, 他们 可能会感到自己被时代所抛弃并产生某种 自卑感。一些人对新兴科技的发展不理解, 部分原因正是如此。当前, 科学技术已经深 深地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在工具 性价值之外, 我们也应该更多地关注这些科 学技术的人文价值, 即让公众更好地理解科 技, 这样做不仅在于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还 在于让科技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而实现 工具性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结合, 就需要下力 气开展科学普及工作。 科技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惠及民生。这 种普惠不仅仅是用上科技发展的成果, 还应 该有对科技发展成果理解的内容, 这就要求 我们相应地开展科学普及工作。相信 “旧时 王谢堂前燕” 定会 “飞入寻常百姓家” , 而在 科技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