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朱右曾《毛诗》地理研究法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628470 上传时间:2018-03-3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507.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朱右曾《毛诗》地理研究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试论朱右曾《毛诗》地理研究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试论朱右曾《毛诗》地理研究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试论朱右曾《毛诗》地理研究法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试论朱右曾《毛诗》地理研究法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朱右曾《毛诗》地理研究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朱右曾《毛诗》地理研究法(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外文学研究江苏社会科学 2016/2嘉定大儒朱右曾1, 为清朝中后期著名学者, 在前辈乡贤钱大昕等乾嘉硕儒的影响下, 矢志于经学, 矻矻以舆地, 尤其对 毛诗 地理学深有研究, 著有 诗地理征 七卷。是书体例全仿宋代王应麟所撰 诗地理考2, 所标条目亦大抵遵从王氏, 各条之后又多录王书所引文献及考述,“然王氏采录遗文, 案而不断, 往往得失并存。右曾则旧说未安, 颇多辨证”3。是书朴学考辨为基本方法, 在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 毛诗 所涉地理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寻研究。纵观全书, 朱氏研究 毛诗 地理的主要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 博征文献、 详度地势、 斟酌史事、 考察遗迹, 兹

2、分别以实例详述之。内容提要嘉定大儒朱右曾贯通经学, 精熟舆地, 于 毛诗 地理学深有研究, 在充分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撰成 毛诗 舆地学研究集大成著作 诗地理征 七卷。朱右曾综合运用了博征文献、 详度地势、 斟酌史事、 考察遗迹等多种研究方法, 对 毛诗 地理所涉及的同名异地、 记载抵牾等问题进行了合理深入的考辨推断, 对旧解前说之讹误进行全面而又彻底的梳理厘正, 体现了朱氏深厚的文献功底和超卓的考据水准。在此基础上, 朱氏更尝试利用地理考证成果推究先秦史实, 堪称以经证史之著例。然而朱氏考据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 可谓白璧微瑕也。关键词朱右曾 毛诗 地理学 诗地理征 地理考据林超,

3、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225002试论朱右曾 毛诗 地理研究法以 诗地理征 为考察中心林超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清人地理考据文献集成与研究”(批准号: 14CTQ040)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清人经解地理考据整理与研究”(批准号: 13YJCZH073) 阶段性成果。1 清经解续编 本 诗地理征 及各家书目著录皆作 “朱右曾” , 而今人洪湛侯 诗经学史 第四节 “ 诗经 地理研究”作 “朱右尊”(洪湛侯:诗经学史 ,北京 中华书局2002年版, 第544页) , 不知其何据。今检 清史列传 儒林传 :“朱右曾, 字尊鲁, 江苏嘉定人”( 清史列传 儒林传 ,北

4、京 中华书局1987年版, 第5646页) , 则洪氏所谓 “朱右尊” 者, 似承朱氏之字而讹误。2王应麟:诗地理考 ,京都 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影印元至正刊本, 1977年版, 第3916-3917页。3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经部“诗地理征” 条,北京 中华书局1993年版, 第383页。193试论朱右曾毛诗地理研究法2016/2 江苏社会科学一、 博征文献先秦地理, 错综复杂, 往往名相近而地不同, 考定实属不易, 朱氏致力于此, 多有所获。其主要考辨手法是通过广罗文献, 将相关记载整合分类, 最终根据不同的地理方位梳理成文, 诸地之别, 判然可分。先秦 “营陵” 、“营邱” 同异之辨由来

5、已久, 历来文献记载颇多抵牾, 清儒于此聚讼纷纭, 朱氏是书发六证详辨此事, 卷六 “齐” 条:“ 地理志 北海郡营陵, 或曰营邱。应劭曰: 师尚父封于营邱, 陵亦邱也。臣瓉非之曰: 营陵,春秋 谓之绿陵。两说相歧, 纷如聚讼。道元辨之曰: 营陵城南无水, 惟北有一水,世谓之白狼水, 由 尔雅 出前左之文, 不得以为营邱也。而愚更有六证也: 天齐渊在临淄南郊山下, 齐之名国以此。若在绿陵, 不得有齐名, 一也。 ” 朱氏以为齐既得名于临淄南郊之天齐渊, 故齐始封当在临淄, 不在绿陵。朱氏所述不知其依据为何, 揣度朱氏意见大抵以为 “营邱” 即临淄, 而营邱又非营陵,此说非确。赵一清 水经注释

6、详辨此事, 指出太公所封之营丘不在临淄, 而是古营丘之地, 其后因为地名迁移的原因, 而使临淄得称营丘。朱氏又云:“以营陵为营邱者, 徒以 史记 有营邱边莱、 莱侯与之争之说, 营陵去莱差近耳。不知武王之世, 太公未尝就国。金滕 言二公穆卜, 又言二公问诸史, 展喜对齐侯曰: 周公、 太公股肱周室, 成王劳之, 而赐之盟书。大传 言太公报政与伯禽同时, 是太公就国在成王之世也。安得如 史记 所云?岂太公之见, 反出于逆旅主人下哉?则此事全不足信, 二也。 ” 据史记 齐世家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 封师尚父于齐营丘。东就国, 道宿行迟。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 殆非就国者

7、也。 太公闻之, 夜衣而行, 犂明至国。莱侯来伐, 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 夷也, 会纣之乱而周初定, 未能集远方, 是以与太公争国。 ” 朱氏以为此段记载全不可信, 其依据文献指出太公于武王世未曾就国, 且 “逆旅主人” 云云亦颇多故事意味, 难作信史, 朱氏所言是也。“班固于临淄, 自注: 师尚父所封; 于营陵, 注: 或曰营邱。或者疑辞, 姑存一说, 非可案据,三也。 ” 班固既于 汉书 地理志 临淄下注明 “师尚父所封” , 则营陵下所谓 “或曰营邱” 殆存疑也。“ 晏子春秋 言先君太公筑营之邱, 又言景公登牛山, 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晏子曰: 使贤者守之。则太公常守之矣。此正指临

8、淄, 非营陵也, 四也。 ” 朱氏此证只可说明营邱为齐之国城, 即为临淄, 而言 “非营陵” , 未必然也。“ 春秋 城绿陵不言杞, 与城楚邱不言卫, 同例。若本是齐都, 必有先公之庙, 桓公即欲假仁布恩, 何至委宗庙于异国, 五也。 ” 据 春秋 僖公十四年 “春, 诸侯城绿陵。 ”左传 云:“春, 诸侯城绿陵而迁杞焉。 ” 此即朱氏所谓 “ 春秋 城绿陵不言杞” , 若绿陵即营邱, 而营邱亦即临淄, 齐侯无由将杞国迁入临淄而居之, 此即所谓 “何至委宗庙于异国” , 于史实断不可通, 朱氏此条理据甚为有力。“ 史记 世家 言献公自薄姑徙治临淄, 而应劭云: 献公自营邱徙此。劭意谓齐未尝都薄

9、姑邪?抑谓薄姑亦号营邱邪?又岂自薄姑复还营陵, 自营陵徙临淄邪?支离之说, 不攻自破, 六也。杜预 释例 不列营陵于齐地,晋书 载记 : 慕容德如齐登营邱, 是亦明证也。 ”1朱氏抓住应说与 史记 记载之矛盾, 揭示其说之不可信。并辅以杜预 释例 、晋书 载记 说明营陵非营邱。经此六证,“营陵” 非 “营邱” 虽非为定论, 然其间疑问, 暴露无遗。二、 详度地势朱氏考辨复能于详引文献之外, 详度地势以定是非, 其著例如卷五 “韩” 条,“ 诗 之韩与 左传 韩原之韩异, 而俱与今陕西之韩城县无涉。诗 之韩国,左传 所谓 邘、 晋、 应、 韩, 武之穆也 。周语 所谓 武王之子, 应、 韩不在,

10、 其在晋乎? 国在 职方 并州, 其后在汉有辰韩、 马韩之属, 谓之三韩。韩原之韩,左传 所谓 霍、 杨、 韩、 魏, 皆姬姓也 , 而晋灭之,地理志 所谓 韩武子食采于韩 ,郡国志 所1上引朱氏语均见 清经解续编 诗地理征 ,南京 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 第5046页。194中外文学研究江苏社会科学 2016/2谓河东郡河北县有韩城, 杜预所谓 韩国在河东郡界也 , 国在 职方 冀州, 灭于晋武公” , 朱氏开宗明义, 首先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即 诗 之韩国在古并州域,左传 之韩原在古冀州域, 均与陕西韩城无涉, 续而追溯了三地混淆之由:“自郑氏笺 诗 误以晋之梁山为韩之梁山, 韦昭

11、解 国语 误以宣王命韩侯为即晋所灭之韩1, 于是轇轕纠纷。张华 博物志 遂云: 夏阳有韩原, 韩武子采邑。隋世因之,置韩城县。而说地者罔不以为据, 岂知案之 经 、传 不可通邪? ” 继而又分途考辨, 先证 诗 之韩不在陕西韩城:“以诗言之, 其辨有四。茫茫禹迹, 画为九州。封九山、 决九川, 陂九泽、 越九原, 九州之内, 谁非禹甸。古公踰梁山, 在好畤矣;尔雅 梁山之犀象, 在南方矣;庄子 之吕梁, 在彭城矣;汉书 梁孝王传 梁山, 在东平矣;禹贡 吕梁, 在离石矣; 此皆章章经史者, 其余不可悉数, 不得谓夏阳之梁山为禹所甸。幽、 并无梁山, 即有之, 非禹所甸也。辨一也。 ”韩奕 诗首

12、章有云:“奕奕梁山, 维禹甸之” , 朱氏博引经史文献所载之 “梁山” , 意在说明此句诗为泛指, 非实指, 不可因梁山而认定韩域所在。此辨识见通达, 深契先秦地理难以坐实之实情。又云:“晋都绛邑, 而云甸侯, 若韩在河东, 与晋邻比, 当亦甸侯; 芮居临晋, 而云圻内, 若韩在夏阳, 与芮接壤, 应云畿内。而 诗 云 因是百蛮 ,传 曰:长是蛮服之百国, 何哉?以曹为伯甸去王城八百里例之, 则蛮服应去宗周三千四百里, 其非河东夏阳,明矣。辨二也。 ” 若韩地昵近河东、 夏阳, 则当在宗周控制区域内, 而与本诗 “因是百蛮” 、 与戎杂处的记载显然矛盾。“ 韩侯出祖, 出宿于屠 ,说文 : 郿

13、在冯翊郃阳2。郃阳距韩城不盈百里, 距河北县不盈二百里, 而去镐京则三百里而遥。韩侯已反国及郊, 显父犹追饯之乎?辨三也。 ” 朱氏从本诗所载史实入手, 结合地理方位, 精辟地指出若韩近在夏阳, 王卿显父于屠地饯别韩侯, 而屠地已入韩境, 此举近乎荒谬, 显非事实。而若韩城远在幽州, 显父长途追饯则颇可理解。“ 春秋 梁伯国在韩城县南二十里, 梁山, 梁之所以名也。僖公十九年, 梁亡入秦, 谓之少梁。文公十年, 晋人伐秦, 取少梁, 而梁山入晋。尔雅 作于春秋之末, 故云: 梁山, 晋望也。括地志 曰: 韩城在同州韩城县西十八里。夫准之 周礼 , 韩侯爵封当四百里, 梁伯爵封当三百里, 乃今二

14、国之都, 相距数里, 即滕、 郳小国, 犹不至此, 可信乎?不可信乎?地理志 明云: 左冯翊夏阳故少梁, 秦惠文王更名, 梁山在西北。无故韩国之说也。辨四也。若夫追貊北国, 非夏阳之所接, 燕去同州两千余里, 非量地任力之法, 则亭林已详哉言之矣。 ”3朱氏历数史实, 夏阳梁山之域, 春秋为梁国, 后为秦所灭, 更名少梁, 后地又入晋, 韩无由得同据此域,是也。续而, 朱氏又举四辨, 以明 左传 之韩原非夏阳韩城。“以 左传 言之, 其辨亦有四。晋之兼并载于 传 者, 闵元年灭耿、 霍、 魏, 僖五年灭虢、 虞, 其荀、 贾、 焦、 杨、 韩不知何年并于晋。僖十五年 传言: 惠公许秦赂河外列城

15、五, 东尽虢略, 南及华山, 内及解、 梁城。河外者, 南河之外也, 观僖三十年传 许君焦、 瑕, 及华山、 虢略可见, 若此时晋已有河西, 何不以河西地予秦, 而韩万见于桓三年 传 ,则韩之入晋久矣。辨一也。释例 韩、 韩原、 宗邱, 三名一地,集解 宗邱近在宗邑, 则非河西地可知。辨二也。传 叙韩原之战, 上言涉河, 下言寇深, 则非河西地, 又可知。辨三也。晋语 叙战韩之后云:1 国语 卷十六 郑语“武王之子, 应、 韩不在” 条韦昭曰:“近宣王时, 命韩侯为侯伯, 其后为晋所灭, 以为邑, 以赐桓叔之子万。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第523页。2 “ 说文 : 郿在冯翊郃阳” , 今检 说文解字 第六下:“郿, 右扶风县” , 与此迥异。细绎上下文, 作 “郿” 显然文义不顺。又 说文 :“左冯翊郃阳亭。 ”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 作 “, 左冯翊郃阳亭” 并云:“谓左冯翊合阳有亭也。各本作阳亭,误。今依 集韵 、类篇 、 王伯厚 诗地理考 正。 ”( 说文解字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第287页。 ) 朱氏原文似本段说, 则 “郿” 当作 “邻” , 文义始通,清经解续编 本显误。3顾炎武 日知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